第44章

“奈何早不看此書!”

就在讀者紛紛向報社寫信提問的時候,有一些讀書人如此大聲疾呼。

《宦海》這本書在這個時代而言是非常貼近現實生活的,選取的切入點‘科舉’也絕對是國民話題。自身的特點決定了這部小說能夠引起更多的議論,這種現實題材本身就自帶這種優勢。

不過,科舉是國民話題不假,那麼真的是每一個人都瞭解科舉嗎?恐怕不見得。

連翹自己就深有體會的一點,在高考之前,關於高考的種種她能說的頭頭是道,貌似是個專家。可是天外有天人外有人,等到高考完畢之後和一些同屆考生交流經驗才知道,原來本省還有那麼些加分的辦法。以及,大學某些院系對高考是有特殊要求的......

至於說高考完畢之後就更不要說了,不用提那些小細節,就是大方向上的變化恐怕也不知道——等到連翹讀了幾年大學,大家說起晚幾屆的考生高考有個大變革,她還一臉懵逼。

完全不知道咩...

在媒體傳播迅速的現代尚且是這樣,在古代就更別提了。

普通人對於科舉的概念是什麼,無非就是‘狀元遊街’‘文曲星下凡’等等,至於說科舉考試到底怎麼考,考題怎麼出,答題者有哪些小技巧?他們哪裡知道!

實際上這些問題不只問倒了家裡無人科舉的人,就算是有人科舉,若不是個書香門第,本就有長輩科舉,恐怕也是一知半解——後世還有那麼多高考小技巧呢,除了普及率最廣的幾個,其他難道大多數的考生知道?

連翹的視角其實有點不同,她是藉助後世研究者對上千年科舉的總結,結合這個世界古代科舉的一些特點寫出的《宦海》,說明了主人公林崢的‘隨身老爺爺’是如何教導林崢科舉的。

現在還沒有進入正式科舉的情節,所以技巧大多集中在學習小技巧。至於真正的科舉應考技巧,只是偶爾大而化之、一鱗半爪地說幾句,然而就是這幾句就已經把大家弄的心癢癢的了,急切地想要知道到底如何。

爲什麼胃口吊的這麼高?除了因爲大家對這個很有興趣之外,就是前面學習技巧真的很有用了。

連翹上輩子總共接受了十六年的學生教育,特別是前十二年,堪稱‘艱難困苦,玉汝於成’。素質教育不敢說,應試教育絕對是她的拿手好戲——嘖嘖,只可惜,經過了大學四年,自廢武功,已經不如高考前夕多矣!

這也不是她個人的勝利,是時代的勝利!一代代的學子用自己的血淚汗得來的寶貴經驗吶!

這些經驗有多有用?

舉個例子,對於學習,總有一些記憶法和重點法吧。通過這些辦法,能夠加快記憶、牢固記憶,至於說劃重點的本事,那更是基本功...什麼?沒有點亮這個技能,那就問問你的九年制義務教育過到哪裡去了吧!

至於說古代讀書人讀書的方法,一個詞形容,讀死書。

‘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是他們的說法,聽起來很勤奮,然並卵。從效率的角度來說本身就是極大的浪費,從最終效果來說也很難說比有技巧的讀書法更好。

很多人從小讀書就是背書,先生不解釋意思,只是讓學生按照他教的背下來。等到四書五經背下來了,學習才進入下一個階段,講解意思。

從背書開始,到最終主攻科舉程文的具體寫法結束。中間沒有技巧,老師的教學方法也說不上科學,最終的結果嘛——

只能說七分看天賦,三分看努力了。實際上每一個從科舉大軍裡殺出重圍的學子幾乎都可以說得上領悟能力驚人,自學能力強悍。

連翹記得,在更早時候,兩漢魏晉時期,當時的知識更加珍貴,於是老師更加不能說什麼教育能力了。當時老師們對於一個內容往往只教導一遍,說的也不一定詳細清楚。如果有學生希望老師再教一遍,得到的不會是老師對其勤學好問的讚賞,只會是斥責,嚴重一點的甚至會逐出師門。

你爲什麼要再問一遍?是上課開小差了,還是一遍沒聽懂?如果是前者,被罰是活該。如果是後者,被罵依舊是活該——這麼笨,活該被罵!都說了一遍了還不知道,要你何用?

當時的老師振振有詞,甚至學生也認可這種赤.裸裸的學術歧視。

生長在現代教育環境之下的人是很難理解古代的教育概念的,他們往往有家長、老師,甚至社會求着學習。然而古代不是這樣,知識的稀缺與可貴讓他變成了一種寶貴資源,爲了得到他,代價有的時候可以付的很大。

爲此吃苦受罪?想想得到之後的光明前途,難道不應該爲此受罪嗎?

在封建社會中後期,也就是這個時代,知識的稀缺當然沒有那麼嚴重了,但相對現代社會依舊是稀缺的。有的學就不錯了,哪裡還能挑揀老師的教學水平。

話又說回來了,這時候沒有師範大學,就連教師培訓班都沒有,教師資格證這種東西更是想想都沒想。老師的標準就看他們在科舉上的戰績,童生、秀才可以做蒙師,秀才中比較優秀的就可以開學館。

至於舉人、進士當老師,鑑於他們一般不缺什麼,這種情況很少,只有極少數聲名遠揚的書院可以請到他們。再不然就是豪門貴族之家請來的家庭教師,專門教導自家子弟。

前者圖名聲,後者則是看重實利。和這等豪門拉上關係了,等到子弟教導出來,投桃報李也要替他們謀一個出身的。就像《紅樓夢》裡面的賈雨村教導林黛玉,等到賈雨村走的時候林如海就特意託付岳母一家給他謀個官職,這在古代是很常見的。

整個社會的教育者是這樣,又能指望什麼呢。或許他們自己讀書很厲害,在科舉這條路上戰績輝煌,然而這並不能說明他們能教好一班學生。

或許有的學生自己在學習生涯中琢磨出了一些有用的技巧,但在這個敝帚自珍的古代,他們往往也不會和同窗交流,而是默不作聲,將來傳家而已。

連翹在《宦海》中展示的一些讀書小技巧,以及對學習、科舉的深刻認識,在這個時代可以說是石破天驚的。

更重要的是那些技巧都不是誇誇其談,很多讀書人覺得這些說的很有道理,於是按照書裡面說的去做。然後陡然發現...學習變得比以前簡單了。學習技巧當然不能代替學習,可是確實可以讓學習變得容易一點。

特別是在這個堪稱應試教育初級階段的古代,就像沒有接受過青黴素的身體青黴素效果更好一樣,變化是顯而易見的。

這時候的士林讀書人就連之前的矜持都沒有了,大家完全不避諱自己在讀《宦海》。大家見面的時候如果不討論一兩句《宦海》,甚至會被認爲是不愛學習的學渣,或者落後分子。

更有甚者,拿出了研究四書五經的勁頭研究《宦海》,就等着後面正式科舉的內容出來,能夠進一步指導他們。

社會反響是巨大的。

一開始的時候連翹知道《宦海》應該會受到歡迎,但是歡迎的程度是不好說的。應該說她其實低估了這個時代的人對於科舉的追逐,以及士林讀書人對整個社會的影響力。

這個時代的讀書人不算少,然而有志於科舉的學子相對於更廣大的讀者其實數字並不大,所以連翹當時並沒有在這上面做太多指望。然而她太想當然了,她忘記了輿論的作用,忘記了影響力的概念。

就像後世的影評人一樣,他們相對於廣大觀衆,羣體是小的可憐的。但是他們的影響力並不小,很多人看電影會受到他們的影響。不說他們打低分的一定不看,打高分的一定看,至少在做出選擇是時候會因此有很大程度的偏向性的。

這時候專心於科舉的讀書人一般都是周圍人羣中的精英分子,當這些精英分子喜歡一本書的時候,這就是天然的廣告。

《宦海》現在是嘉定第一報館最紅的小說,紅的燙手。甚至有月報的編輯不顧行業潛規則,提出應該讓《宦海》轉到月報上面連載,這樣才能利益最大化。

爲了同一家報館之下的報紙內鬥太過於慘烈,這種連載到一半換報紙的事情幾乎是沒有的。如果這種事情可以做,那就會造成一個可怕的後果——比較強勢的報紙總是將弱勢報紙的好內容拿到自己這邊,結果就是弱勢一些的報紙失去供血,最終走向消亡。

然而更荒謬的是報館竟然真的考慮要不要答應下來,最終還是連翹這位作者的意見一錘定音——她比較喜歡在日報上面連載。

現在對於‘喬璉’,嘉定第一報館可以說是有求必應,《宦海》拿的是嘉定城到頂的價碼,千字一兩五錢銀子。在哪張報紙連載這種事,她的意見當然是最有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