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好,我要參加!”方子元立刻又湊了過來,笑嘻嘻地說道。
“最多二十萬字這個不算多,小七兒一個月就寫下來了,咱們也可以試試。”方子湛也興致勃勃地開了口,很想試試身手。
“到時你們幾個都參加吧,石家表哥和劉家表哥他們都可以玩玩。”方小福很樂呵地提議,“那天吃燒烤的全部都可以報名。”
這可是好幾十人的陣容呢,雖然在現代網絡上這些人數只是一箇中小型的賽事,可在古代沒有玩過的情況下,已經很熱鬧了,而且好操作。
人多事兒多,如果因爲不熟練而出現問題不能及時解決,後面就會形成惡性循環的錯誤,最後活動是否圓滿結束不說,名聲肯定受到影響。
可若辦成功了,就算以後有人模仿也沒關係,天一書局掀起了第一股文學界風潮,這名氣自然不是後來者能追上的。
沒錯,要做就做屹立於巔峰之上的里程碑。
散步回來,文浩天就拿着那份大綱回大雜院去了,說他今晚就開始寫寫看,有一個好故事擺在面前,不動心纔怪。
“小七兒,徵文比賽的事兒不用那麼急,眼下正是應考的時候,等院試和鄉試之後吧,那時結果出來,肯定會有很多人想要這個機會吧。”
文浩天走時和方小福說道。眼下大家都忙考試的事情,根本沒有時間也沒有心思想別的,可一旦放榜,必然有個結果出來。
也就是說,有人榜上有名,考中秀才的要上縣學需要學資,考中舉人的要準備來年春闈需要盤纏,大家都需要錢。
這時候的比賽再安排一些銀錢獎勵,肯定會一呼百應的。到時只要在各處張榜說明賽事,宣傳的初步效果就達成了。
再由他出面請來幾位在儒學界有名望之人和書院的先生代表作爲評判,再出小報向外界傳遞比賽過程。
到時只怕茶樓、酒館爭相談論。而第二波宣傳效果也有了。
一旦最後的獲獎名單出來,只怕不會弱於考試放榜的關注率。而他也會將獲獎項目設置多一些,儘可能通過此途支助那些家境差些的學子。
而且,藉由此賽事,再將小七兒以前說的獎學金計劃也一併實施起來,第一期就通過兩個方式獲得。
一個是考試成績,一個是比賽成績。
文浩天也和方小福和方家兄弟們說了這樣的想法,這個執行起來自然是沒有難度的。而現在,找人試寫就是這場盛事的開幕。
第二天,文浩天沒有離開,只派小林過來說了一聲,他這三天就在大雜院吃飯,三天後要看到小七兒的第二份故事大綱。
方小福一聽頓時笑了起來,哥哥這是寫上癮了啊,昨晚還沒說要她趕緊出大綱呢。好在她昨夜腦子裡想法一堆,就開始構思了。
當然,她構思的不會是全新的故事,而是改造的現代看過的一些小說和電視劇。雖然沒有照搬,可有框架在前,她要填故事又有什麼難度呢?
於是傍晚讀書郎回來時,她就交給子鴻和子勝一隻大信封,上面寫着“哥哥親啓”,讓他們趕緊送過去,並准許他們在大雜院吃一次飯。
兩小隻中午回來就在抱怨,說好多同窗昨晚都跑去大雜院盛飯吃了,而且今天中午也會去,他們也想去。
因此方小福就準了一回,沒想到,子昂也跟去了,而且順手牽走了等點兒過來找哥哥們玩的子旭。只有子拓大些,有些不好意思就沒去。
方小福對這種都熱衷去大雜院吃飯的行爲並未說什麼,就是中午聽見那些讀書郎們都結伴去吃飯的行爲,也只是一笑了之。
她知道那些小孩子去蹭飯不是爲了佔多少便宜,而是湊熱鬧。大雜院每天那麼多人做事,廚房都比家裡的大幾倍,煮出來的飯肯定更好吃。
尤其這麼多小同窗一起端着碗蹲門口一邊吃飯一邊嘰嘰喳喳,可不是比家裡吃飯更好玩兒?老話說得好,別人家的飯就是香。
這種蹭飯習慣自然是大雜院還在建設時養成的。那時伙食都是方小福出的銀錢,也說明小孩子蹭個飯不算什麼,只要沒浪費糧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時間長了,別說小孩子習慣了,大人也習慣了。
只是這吃飯的成本卻是由那些當初說好的人家承擔的。他們收取做手袋閨女們每個月每人十兩銀子,負責三餐飯,洗衣、衛生、安全。
如今規則不變,只是將所有人集中起來了。但要吃飯的人實在太多,方小福怕他們忙不過來便又請了人手幫忙,成本她承擔了。
可這些跑來蹭飯的孩子,是趕出去還是由着他們天天來吃?這正長個頭的孩子吃得可不算少啊,這成本自然就大了。
不過方小福對此也未表態,這事兒本來就不由她來管了。直到第二天早上,讀書郎們去上學時說,他們中午都不回來吃飯了,方小福才無奈地撇了撇嘴。
能讓他們如此着迷,看樣子一起蹭飯的人還真不會少,想必大家竟圖新鮮有趣,也是因爲同伴都去了,誰也不想落後的意思吧?
上午,方小福去了趟大雜院,知道趙君睿已經去私塾了,而且周掌櫃安排的人手也在昨天下午進村塾的進村塾,進書軒的進書軒了。
方小福並未去看那些人是何模樣,只和在敞軒裡看書的那兩個護衛打了招呼,問了生活可還習慣之類的話就進大雜院去了。
書軒因是面向全村人開放的,因此並沒有圍牆阻攔,大家都可以去看書,就是小孩子都可以在敞軒裡玩耍,只是不能大聲喧譁,更不能把這裡的物品當玩具或者毀壞。
這也算是從小培養一個孩子的基本素質和教養吧。就目前來看,這情況還是很好的。
方小福只是看了看並未過問什麼,要管人管事還有村長和耆老他們呢,輪不到她來操閒心。她直接去廳上找了今天值日的村長大伯和另一位方耆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