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小福接過一大疊大大小小的銀票,按面值不同交給幾兄弟去數。人家驗了貨,她也要偷偷驗下銀票的真僞不是?
當然,銀票自然是真的,一共五千四百兩。
一行人收了貨款,將空箱、揹簍等物擱上等在外面的王勝大叔的驢車上,就去了斜對面的天一書局。
天一書局還在排隊賣那兩冊書,沒有排隊的則穿梭在貨架、書架之間,生意很好。方小福注意到,這裡的小二人數比以前多了。
看來生意好,活兒也多,需要的人自然得多了。是好現象哪。
大家熟門熟路地到了竹軒,文浩天自是熱情招待。
小坐之後,村長便帶着方小福承諾的那些筆墨紙硯、竹紙和筆等捐助村塾的物品,坐着王勝大叔的驢車回方山村去了。
方小福拿了兩個帳本出來,當場作了記帳演示,給方誌忠詳細解釋,四兄弟也在一旁聽着,文浩天也見識了一下。
然後方小福將另一個新帳本交給方誌忠,這是記錄那七十個小閨女帳目明細的帳本,讓他現場照樣子記帳。
方法一樣,名單不同,數據不同,公式一樣。
當然,這還是總帳,收貨、付款的事兒是分給四家去做,自然會有四本分帳出來。就像一個財務部門有四個會計,其中有一個是會計主管。
這個主管,就是方誌忠。
算好帳,方小福看了看沒有出錯,便讓方子健和方子元當場將錢按名單分配出來。沒有零錢的,就直接在天一書局兌換。
這樣,下午他們回家後,就直接唱名派錢了,不必再關屋裡算帳。
相信,只要他們進村,就會成爲萬目矚目的風向標。他們走到哪裡,目光就會跟到哪裡。因此要謹慎而行。
大家算好帳、數好錢,將抽成的錢扣出來交給方小福。方小福迅速吃完手中的梅花糕,擦了擦手,開始數錢。
這次自家抽的是三成最後的數目,那七十人雖然做活兒不多,但人數夠多,而且她抽的是五成,很佔便宜。
最後一數,共有兩千四百四十五兩。
上帝老天爺!咱又一次發財了!
不過,以前的錢都還了債,手中的幾百兩積蓄,最近也用得兇,並沒有攢下多少。而這兩千多兩,也立刻還上文浩天代付的房款兩千兩。
文浩天自是不願意收,說他們房子要修葺,要置備傢俱等物,到處都要用錢,不如先留着花,他的錢,以後慢慢還便是。
但方小福是那種欠了債就睡不着覺的人,她也清楚方子湛的心思,因此堅持要還。就算是乾哥哥,她也要還。
最後文浩天被她的固執打敗,只得收下了。
“走,看宅子去!”解決了銀子的事情,方小福興致勃勃地開口。
“先去看那座小園子吧,前兒就空了,咱們可以進去慢慢看。你們要住的那座宅子,昨天已經開始搬了,今天下午應該能進去看看,但還不能拿鑰匙。”
文浩天解釋道。
“可以,他們搬他們的,咱們看咱們的,看看哪裡要怎麼裝修,先計劃着,並不妨礙。”方小福不太在意。她喜歡提前計劃,心中有數,處事不亂。
而且她注意到,一提要看宅子,四兄弟的眼睛都亮了。
那位被貶京官急售的別苑在縣城的東邊,那裡也是富人區,宅子的風格都差不多,就是這種園林式。
街道都是大塊的青石磚交錯鋪成,下雨天不會腳帶泥濘,地面很乾淨,也很寬敞,可容許兩輛大馬車輕鬆而行,而且不影響路邊行人。
雖然這種寬敞跟現代的街道沒得比,但在這古代,已經算很不錯了。
坐在文先生的馬車裡,方小福掀起車窗探頭朝外望去,對這裡的居住環境很是滿意。不過既然是富人區,恐怕鄰居也不太好相與罷了。
正所謂物以類聚,人以羣分,富二代會和他們這種農家孩子做朋友嘛?就算他們再有錢,只怕也會嫌棄他們的出身。
古人的觀念就是這麼奇怪。當然,士農工商,他們老方家一直走在前端,那些商人家的孩子若是敢欺負他們,打官司他們不會吃虧。
到了別苑門口,一行人下了馬車,左右扭頭打量了一下,發現這裡雖是面積最小的別苑,但其實一點也不小。
根據畫上展示,也是有前院、東、西側院,後面還有一個下人居住的小跨院,廚房也在那邊。而那些亭臺樓閣榭,都在花園裡,屬於前院範圍。
文浩天解釋,這座別苑的面積,在這一帶不是最小的。和那些主宅相比是小了不少,但在別苑範圍,算大的了。
別苑嘛,就是供人度假玩兒的,平時主家不會拖家帶口地住在這裡,甚至有的別苑都是給外室安排的,是主家的一個金屋罷了。
因此別苑的面積和精緻程度,也取決於主家的財力和喜好。
而這一家,主家是京官,這面積自然不會太小,而且京官是文人出身,這園子的風格自然不會俗氣,而很清雅。
文浩天挑來送給妹子作嫁妝,自然考慮周到。其實就算不是認了小七兒做義妹,他也是打算買一座這樣的宅子送給她的。
因爲她的書稿爲他帶來了利益,又不肯多收錢,不肯提價。在她認爲不算吃虧,可在他認爲,白得了便宜。
因此,就想着送宅子給她。
後來發生了方子湛的事情,他想給小七兒撐腰,便有了結拜之舉,送這宅子也更明正言順。自然,這宅子早就買下來了,只是纔拿出來而已。
看宅子的老僕打開了門,給大家行了禮,領着大家進去參觀。
沿路還有幾個男女,年紀不一,有的在掃灑,有的在整理花木,見到他們到來,紛紛停下手中的活兒,過來行禮。
“這些人都是一家子,以前就在這裡守宅子,我買下來後,也沒換掉。這些年他們都住在這裡,也沒別的親人了。”
文浩天解釋着,看向方小福:“小七兒,既然你們不常住這裡,有人幫着打掃、看護,還是必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