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剛過,正月十六上午,季琛在二叔季勝英的陪同下來下聘了,還有大舅爺爺同行。一輛驢車上放着疊了兩層的竹筐。
雖然用竹筐裝聘有些寒磣,但在農家卻是常見,但一般都是或背、或挑,用驢車載還算是體面了。
老方家放了鞭炮迎聘進門,鄰里都來看熱鬧。
雖然大家都好奇方迎春剛接回家咋過個年就能嫁出去了,知道是老外公家保媒,又覺得可以理解,加上輩份在這兒,也沒人敢說什麼閒話,但是看熱鬧都不願意落後。
聘禮進門是不好由女家人拿的,因此只能等季琛叔侄一筐筐拿進院子,方家人這才上前接過打開查看。
四盒金頭面、四盒銀頭面、兩對玉鐲和兩個裝珠釵小首飾的小盒,再有聘禮常備的八大提盒也裝在竹筐裡。
這些雖然不多,但以季琛的家境是盡力了,方小福都能估算得到聘禮的價值,季琛肯定找大舅爺爺家借了最少兩百兩銀子。剩下就是自家的積蓄了。
如果他娶的不是方家閨女,肯定不需要這麼多聘禮,靠自家積蓄勉強也能娶到,但他們知道方家情況,已經在盡力讓聘禮變得體面。
因此,方家這邊不會嫌棄,反而感動。
然而,當打開最後一隻筐裡最底下那隻木盒時,大家都發出了一聲驚呼。
“這兩支是老山參吧?”方小福瞪大了眼睛,雖然這兩支人蔘須多,但都不算粗,年份應該不算太久,但這樣的在藥鋪也不會太便宜。
“雖稱不上老字,但少說也有十年以上了。”方子湛回過神來,連忙說道,“我在汪先生藥廬見過,鎮上平安醫館賣出來少說也要兩百兩以上——一支!”
也就是說,就這兩支山參就有四百兩以上了。
當然,若是賣給收貨的參商,是絕對賣不到這價錢的,能賣到五十兩就算不錯了。方子湛說的是醫館的行市,無疑便是給這兩支人蔘定了價值。
季琛叔侄一臉感激地看了方子湛一眼,但他們並不覺得這是牛皮,因爲人蔘本來就不是包子,街邊價錢都差不多。
而方子湛的話旁邊看熱鬧的人可以選擇不信,但卻沒人敢說出不信的話。因爲方子湛以前就是汪郎中的藥童,他說的當然是真的了。
因此待回味過來,便紛紛說起季家有心,方迎春有福氣啊。
方迎春躲在屋裡從開了一條小縫的窗子朝外張望,聽到大家的說話聲心裡也很高興,她長這麼大還沒這麼體面過呢。
就算這次被接回家,穿上了好看的衣裳、戴上了貴重的首飾,她的心裡也沒有安全感,覺得一切都不真實。
可是眼下的聘禮都是她夫家送來的,大家的稱讚都是她的體面。她可以風風光光嫁出去!
老方家以糖水荷包蛋招待季琛叔侄,方誌誠和老爺子親自陪客,讓季琛叔侄深深感受到女家的和氣、熱情。
而方子湛悄悄拉着大舅爺爺出屋子,在廚房邊角說起要將方迎春送到季家住到出嫁,並且將幾方面的考慮都說了一遍。
“這樣安排好,於季琛家、於迎春自己、於大雜院都沒有壞處。”大舅爺爺一聽便答應,能理解他們的衡量。
“在北季村買地的事兒,雖然不太好買,但還是儘量買些,不計多少吧。”方子湛想到買地的事兒就頭疼。
其實最好買賣的是田莊,一般百姓的田地那就是養活一家人的生存命脈,誰沒事要往外賣了?當初讓外公買劉志新家的地也是逮空子,價錢也偏高的。
“這個一直在打聽,只有村北口一家人今年要搬縣城投奔女婿,有五、六畝地想放出來,我已經和人交涉過了。”
“五、六畝就五、六畝,總比一畝都沒的好。”方子湛笑了起來。
大舅爺爺又說了季琛家開年就在側院建偏院的事兒。
相比聘禮,建偏院真是要不了什麼錢了,就是一些磚瓦什麼的,木料自家山林裡有。
工匠也不需要另外請,村裡自己的親戚、朋友、發小都來幫忙了,連飯都不用管,只說等建成之後來喝暖房酒,好酒好菜備着就是。
老大難的季琛終於要成親了,大家當然要搭把手幫一下。
原本季琛的娘是想把他給分出去過,免得拖累了他。雖然現在沒有分家,但另建偏院還是怕拖累了他,至少儘量不讓新婦嫌棄吧。
按理說一直爲家裡任勞任怨的大嫂季劉氏是有資格埋怨的,但人家老方家已經給季山在五子丘找了個輕鬆又賺錢的活兒,她每天都開心得想唱歌了,哪裡會不滿呢?
季山已經在大表舅的帶領下去了五子丘報到,負責人事管理的二祖爺爺帶他四處轉了轉,把五子丘的現狀和幾大作坊的情況說了說,便讓他今天去上工了。
這個月實際只有半個月時間,工錢是隻能算一半的,但有個新年紅包是一兩銀子,也算不錯了。
季山有了工作,精神頭也起來了,因此纔敢找大舅爺爺家借了兩百兩銀子,用一年還清。
不管方家嫁妝多少,都不可能用人家的嫁妝去還這筆債的,要還也是用他的工錢。
方子湛聽了越發覺得這妹夫家的人都很正直敦厚,這親家找對了。
季家人離開後,老方家收起聘禮,便開始擬嫁妝清單,到時按清單去備嫁妝。
第二天上午,方誌誠就將方迎春送去了北季村,還拖了一車布料過去。
方小福教她,先請大舅奶奶找藉口讓人家的嬸孃、大嫂、小姑都過來認識一下,再把季琛家所有人的情況問一問,這樣做的新衣裳更合穿,人家更高興。
順便還能顯示方迎春的賢惠,一舉多得。
方劉氏聽了也只有點頭的份兒,一個勁地說:“聽你嫂子的沒錯!”
方小福心裡卻差點笑翻,當初的渾人娘對她百般不高興,如今都快成她的小粉絲了。
方迎春到老外公家的當天上午,季琛的大嫂就風風火火地跑來借醬油,結果大嫂剛進門,小姑子就跑來說找大嫂,吃了中飯,二嬸孃就來還醬油。
而兩個弟弟也從門外路過了一遍、兩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