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老傳說天仙配天仙配裡面,七仙女和董永有一個兒子叫做董仲舒。
董仲舒,歷史上實有其人。
董仲舒(前179年~前104年),漢族,漢廣川郡(今河北景縣廣川鎮大董古莊)人,漢代思想家、哲學家、政治家、教育家。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漢武帝下詔徵求治國方略。儒生董仲舒在《舉賢良對策》中系統地提出了“天人感應”、“大一統”學說和“罷黜百家,表彰六經”的主張。董仲舒認爲,“道之大原出於天”,自然、人事都受制於天命,因此反映天命的政治秩序和政治思想都應該是統一的。董仲舒的儒家思想維護了漢武帝的集權統治,爲當時社會政治和經濟的穩定做出了一時的貢獻。
漢武帝元光元年(前134年),任江都易王劉非國相10年,元朔四年(前125年),任膠西王劉端國相,4年後辭職回家。此後,在家著書,朝廷每逢大事,就會讓使者及廷尉到他家,問他的意見,仍然受到漢武帝的重視。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病逝。
董仲舒的老家廣川(今河北棗強廣川鎮)在德州東南兩面,鄰近齊魯,北靠燕趙,西界三晉。漢文帝前元元年(前179年),董仲舒出生於家有大批藏書的大地主階級家庭。
董仲舒在30歲時,開始招收了大批學生,精心講授。他講學,在課堂上掛上一副帷幔,他在帷幔裡面講,學生在帷幔外面聽。同時,他還經常叫他的得意門生呂步舒等轉相傳授。這樣,很多人跟他學了多年,甚至沒有跟他見過面。通過講學,董仲舒爲漢王朝培養了一批人才,他的學生後來有的當了諸侯王國的國相,有的成了長吏。由於董仲舒廣招門生,宣揚儒家經典,他的聲譽也日益擴大,在漢景帝時當了博士,掌管經學講授。
漢武帝即位後,讓各地推薦賢良文學之士,董仲舒被推舉參加策問。漢武帝連續對董仲舒進行了三次策問,基本內容是天人關係問題,所以稱爲‘天人三策‘。第一次策問,漢武帝問的主要是鞏固統治的根本道理,第二次策問,武帝主要是問治理國家的政術,第三次策問主要是天人感應的問題。
董仲舒在對策中,詳細闡述了天人感應,論述了神權與君權的關係,並提出了‘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建議。
董仲舒對策後,被武帝派到江都易王劉非那裡當國相。劉非是武帝的哥哥,此人粗暴、蠻橫,一介武夫,但因爲董仲舒當時聲望很高,是舉國知名的大儒,所以對董仲舒非常尊重。而且劉非把董仲舒比作輔助齊桓公稱霸諸侯的管仲,也就是希望董仲舒要象管仲輔助齊桓公一樣來輔助自己,以篡奪中央政權。但董仲舒是主張‘春秋大一統‘的,因此,對於劉非的發問,他借古喻今進行了規勸,指出“仁人,做任何事情都是爲了匡扶正義而不是爲了個人的利益,明確瞭解自己的道義準則而不貪圖功勞。所以孔子的弟子即便是小孩也羞於提到五霸,因爲五霸是先行欺詐後行仁義。只是耍手段而已,所以不足以被真正有道義的人提及。”暗示劉非不要稱霸。董仲舒爲江都易王相六年,搞了不少祈雨止澇之類的活動。
漢武帝建元6年(前135年),皇帝祭祖的地方長陵高園殿、遼東高廟發生了大火,董仲舒認爲這是宣揚天人感應的好機會,於是帶病堅持起草了一份奏章,以兩次火災說明上天已經對漢武帝發怒。結果奏章還沒上,正巧主父偃到董仲舒家做客,看見奏章,因嫉妒董仲舒之才,就把奏章草稿偷走,交給了漢武帝。武帝看後大怒,決定將董仲舒斬首。後憐其才,又下詔赦免,但江都王相卻被罷免,從此,董仲舒不敢再說災異之事,而是幹起了老本行,從事教學活動,又教了十年的《公羊春秋》。
漢武帝元朔四年(前125年),公孫弘又推薦董仲舒做膠西王劉瑞的國相。劉瑞也是漢武帝的哥哥,他比劉非更兇殘、蠻橫,過去不少做過他國相的人都被殺掉,或毒死。因董仲舒是知名的大儒,劉瑞對他還比較尊重。
董仲舒一直提心吊膽,小心謹慎,唯恐時間長了遭到不測,遂於四年後以年老有病爲由,辭職回家。從此以後,也就結束了他的仕祿生涯,董仲舒暮年對什麼事情都不過問,只是埋頭讀書、著作,雖然辭去了官職,但朝廷有大事,還常派人到他家向他請教,董仲舒都有很明確的看法,後來,張湯把詢問董仲舒的部分材料,整理爲《春秋決獄》一書。董仲舒雖然養病在家,但仍十分關心朝政大事,甚至在臨終之前,還寫奏章給漢武帝,堅決反對鹽鐵官營的政策。
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董仲舒於家中病卒,葬於西漢京師長安西郊,有一次漢武帝經過他的墓地,爲了表彰其對漢王朝的貢獻,特下馬致意。由此,董仲舒的墓地,又名爲‘下馬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