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9章 中華輝煌

新書《血路救贖》已上傳,書號:。敬請朋友們繼續支持鼓勵,並祝朋友們萬事如意,闔家歡樂。

光陰如箭,日月如梭。在歷史的長河中,幾十年,上百年,似乎也只是彈指一揮間的事情。但在中華的歷史上,一件件大事卻被以濃重的筆墨記錄下來,讓後人記住那走向輝煌的一個個階梯。

昭武二年(1665年),昭武帝頒佈《大明帝國憲法章程》,明確提出了“虛君”和“皇在法下”等理念。以此爲標誌,司法獨立正式確定,徵收稅賦的數額亦要經內閣多數同意方可施行……千百年來,至高無上的皇權第一次有了成法做爲限制。

同年十月,昭武帝拜晉世子李嗣興爲徵夷大將軍,率水陸兵馬五萬,於臺灣出發,征伐呂宋。至十二月底,明軍已分別於海上和陸地取得決定性勝利,兵圍馬尼拉。十月攻城乃下,盡屠男性西班牙成人,俘虜之婦孺則向西班牙政府索金贖買。隨後,明廷在呂宋派駐文官,進行統治。

昭武三年(1666年),昆明軍區總指揮夏國相拜徵蠻將軍,討伐緬甸,數萬大軍勢如破竹,撣族爲之呼應(協助,聯軍直抵緬甸國都阿瓦城下,緬甸王室南逃,阿瓦城被輕鬆攻取。隨後,緬甸割地賠款,明軍遂停止腳步,與撣族換地,轉而駐兵緬西北。不戰而取密支那。

同年九月,東北軍區混成第一旅由黑龍江將軍於七率領,從駐地寧古塔(現璦暉)進抵雅克薩,圍城之後開始猛攻。沙俄侵略軍雖拼命抵抗,卻難擋明軍猛烈炮火,死傷慘重。停戰、乞降皆不被接受。兩日後,明軍攻破雅克薩,盡殺羅剎人三百餘。隨後,明軍跨過黑龍江,不斷築堡建壘,以每年百里的速度向北擴張。

昭武五年(1668年),蘭州軍區總指揮晉王李定國派部將高得捷、王輔臣分別率兵進駐歸化城和嘉裕關。至此,明軍已經有了在西北大規模展開軍事行動的實力。

昭武九年(1671年),黃、淮河道全面治理完成。中河河道也已開挖完畢。昭武帝親至中河河口,主持這曠古未有的大喜事。隨後,查如龍入閣任副相,陳潢接任水利部尚書,宗守義則接替年老致仕的張煌言,位居首相。

同年,大明帝國中央銀行以一千萬兩銀幣爲準備金,發行紙幣兩千萬元。廢兩改元在全國大範圍實施。

昭武十年(1672年),大明帝國頒佈《五年義務教育法》、《普遍兵役法》、《教育科技拔款法》。其中。義務教育法硬性規定自今年起年滿七歲的子民必須接受五年教育,否則重罰其家庭;而普遍兵役法則規定,適齡大明男性子民,按身體健康情況分爲三檔服役期限,必須服兵役兩年至半年不等;而拔款法則將每年財政收入的百分之五作爲教育科技的固定投入,只增不減。酌爲永例。

同年,安南後黎氏遜位,宣佈內附大明,大明朝廷遂劃其地爲三省,委任官員。行使職權。

同年,國勢強盛的大明帝國開始大規模“改土歸流”,在粉碎鎮壓了數個土官的武力反抗後,此項政策得以順利實施。

昭武十二年(1674年),蜀王劉震統精騎五萬出張家口,一路北進,於多倫縣、錫林郭勒盟兩次擊敗野心膨脹的察哈爾諸部,布爾尼爲炮火所傷,死於西竄路上,明軍遂於當地駐兵,會盟蒙古諸部。

昭武十四年(1676年),大明打通了陸上通往印度的通路,昆明軍區一旅明軍攻入印度那蘭加土邦,迫其土邦領主臣服。

昭武十五年(1677年),水真臘內附,大明版圖又增三省之地。

昭武十九年(1681年),鄭經及陳永華相繼去世,重臣馮錫範聯合鄭經從弟等人發動政變,刺殺監國鄭克臧,臺灣內亂。明國廣州軍區與臺北駐軍立時行動,澎湖劉國軒不戰而降,明軍進抵臺南。

其時,臺灣已連續三年發生自然水旱災害,糧食歉收,米價飛漲,人心思歸。中書舍人鄭得瀟、建威鎮黃良驥、水師鎮蕭武、中提督中鎮洪拱柱等人共謀歸明,殺馮錫範,獻鄭克爽,臺灣迴歸。

昭武二十年(1684年),大明帝國實行村鎮級選舉,政府將行政權利交與選舉而出的官員,但監察制度嚴格。

昭武二十一年(1685年),大明呂宋海軍登上新幾內亞島,開闢了呂宋至新幾內亞島的航線。

昭武二十二年(1686年),大明帝國的內陸各省皆已實施《民用槍枝合法化規範》。同時,政府出臺政策,支持鼓勵私人組建僱傭兵團,赴海外征戰開拓。政府的態度一明確,財雄勢大的商家立刻積極行動,熱門目標則是婆羅洲和印度。

昭武二十五年(1686年),經過不斷的經營和拓展,明軍終於沿勒拿河推進至雅庫茨克。圍攻三日,破城屠殺,沙俄八百餘人無一倖免。至此,大明摧毀了沙俄東路入侵的基地,並將勢力擴展至北極圈。在東北,明軍具有主場之利;而沙俄的莫斯科距此萬里之遙,難以有效增援。

昭武二十九年(1690年),大明人口總數突破一億;同年,大明呂宋海軍艦船行至澳洲,開闢航線,使其成爲大明新的流放之地。

昭武三十年(1691年),大明帝國將選舉升級到縣、府,併發出通告,將於十年後取消科舉,改爲公務員招聘。

昭武三十一年(1692年),噶爾丹其勢正猖,分南北兩路征討喀爾喀蒙古。並揚言所借俄羅斯兵將至。喀爾喀蒙古諸部蒙受空前浩劫,舉部內遷;時土謝圖汗遣其弟西第什哩率近萬人與俄軍對峙於色楞格斯克,身邊兵弱將寡,亦被擊敗南逃。

昭武三十二年(1693年),昭武帝親至多倫諾爾(今內蒙古錫林格勒盟多倫),召集喀爾喀蒙古左右翼、內蒙古四十九旗王公貴族盟會。喀爾喀等蒙古諸部完全降附,成爲守禦北疆的堅強力量,阻遏並反擊沙俄沿葉尼塞河的中路侵略。

昭武三十三年(1694年),葛爾丹在沙俄的支持下繼續實施其“東進政策”,進軍青海,理由是和碩特是衛拉特蒙古一部,理應歸他統轄。昭武帝震怒,拜七十三歲高齡的晉王李定國爲大將軍王,統率大軍十萬西出陽關。

三十年生聚。明軍已經強大得令人咋舌,高高升於空中的熱氣球觀察監視哨,上千門大小火炮,光那數千騎着高頭大馬的驍騎兵,及數萬盔明甲亮的驃騎兵,便足以震懾四夷。被葛爾丹擊敗竄至青海、甘肅交界的鄂齊爾圖車臣汗、察合臺等部衆,皆出兵助戰。

六月初,明軍抵古城(今奇台)。於八日進扎阜康,兩日猛攻。明軍轟坍城牆,突入城內,全殲守軍數千人。翌日晨,明軍以騎兵向烏魯木齊疾進,葛爾丹的盟友回部和卓伊達雅圖勒拉等棄城而逃。爾後,聯軍繼續西進。連克昌吉、呼圖壁,九月底克瑪納斯。時臨冬季,晉王李定國暫停攻勢,囤糧整軍,準備明年進軍南疆。

年底,獲悉葛爾丹得到沙俄軍火支援。且沙俄向葛爾丹承諾將根據形勢,從色楞格斯克、烏丁斯克、涅爾琴斯克以及其他城市發兵進攻的消息後,昭武帝決意再出兵一路,並御駕親征。

昭武三十四年(1695年)春,昭武帝率集結完畢的大軍六萬,出喜峰口、古北口,召會降附的蒙古各部聯軍三萬,先抵拜察河(高涼河)、吐力埂坷(四道河)、克什克騰旗一帶,兵鋒直指烏蘭布通。

六月三日,明軍與葛爾丹的數萬人馬在烏蘭布通(今內蒙克什克騰旗境內)展開激戰。雙方以大炮火槍互轟開始,激戰半日,終於還是明軍的火力佔據優勢,直射炮、曲射炮鋪天蓋地,轟開了葛爾丹所布“駝城”。聯軍隨後發起猛攻,戰至黃昏,準格爾軍潰敗,葛爾丹率千騎北逃竄回科布多(今蒙古吉爾格朗圖)。

六月十三日,昭武帝獲悉葛爾丹仍野心不死,揚言在科布多過冬集兵,明年將借俄羅斯火槍兵六萬,再次大舉內犯後,再度調兵遣將,準備一勞永逸,滅此朝食。

黑龍江將軍於七奉命統騎兵旅、混成旅萬餘人,並降附的科爾沁兵,出興安嶺沿克魯倫河西進,堵住葛爾丹東進道路;西路則由晉王李定國分兵一部,由寧夏(今銀川)北上,切斷敵歸路;昭武帝親統大軍向科布多推進,三路大軍約期合擊,準備一舉殲滅葛爾丹,並擊敗可能前來增援的沙俄之兵。

八月十六,昭武帝率中路軍、昌國公高文貴率西路軍於土喇(今蒙古烏蘭巴托西南)會師,合兵進擊葛爾丹。葛爾丹自恃有大漠這道天然屏障,明軍對他也無可奈何,萬沒想到明軍真的會長途跋涉越過大漠來攻,更沒想到昭武帝會率軍親征,思想和物質上都沒有做好準備,倉促迎戰之下,大敗而逃。數千明軍精騎追殺不停,葛爾丹僅率數騎逃脫,其妻阿奴亦被俘虜。

而就在之前的七月十八,晉王李定國親率主力由烏魯木齊攻達阪城;高得捷、王輔臣分兵出哈密和巴里坤,會師鹽池後協攻吐魯番。經過連番激戰,到八月初七,達阪城、托克遜、吐魯番皆被攻克。至此,明軍打開了南疆門戶,軍事上已成破竹之勢。

科布多大勝後,昭武帝在科布多居中調度,其餘各軍則在皇子朱崇燁和昌國公統率下繼續北進,過烏蘭巴托,於色楞格斯克(現俄羅斯烏蘭烏德地區)與沙俄侵略擴張的馬前卒哥薩克頓河軍展開連番激戰。

有奶便是孃的哥薩克人沒有國家,沒有政治信仰,甚至算不上一個獨立的民族。他們既是驍勇的戰士,也是冷血的屠夫。但在這場大戰中,以火力著稱的明軍同樣有驍勇的騎兵,蒙古諸部與哥薩克人更是死敵。聯軍奮勇廝殺。依仗着火力和人數的優勢,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終於將這支沙俄利用來侵略並防衛邊界的頓河哥薩克軍打得幾乎全軍盡沒。

隨後便是蒙古諸部對哥薩克平民的血腥屠殺,明軍既不阻止,也不參與,他們已經達到了目的。用鐵與火證明自身的武勇和戰力。蒙古諸部想要繼續抵擋沙俄及其幫兇的侵略,就只能依靠明軍,依附明廷。得勢不饒人的蒙古諸部聯軍追殺不斷,直入俄境內。

八月,晉王李定國在南疆繼續揮軍前進,連克喀喇沙爾、庫車、阿克蘇、烏什等城,喀什噶爾守將反正,十月底,南疆各城全部收復。明軍開始部署進軍伊犁。在明軍強大的軍事壓力下,準格爾部發生分裂,葛爾丹的侄子策妄阿拉布坦率部衆五千餘人逃往冬營地——博爾塔拉,並嚮明軍請和罷兵。

昭莫多戰後,噶爾丹的處境十分困難,即所謂“困窮已極”,“糗糧廬帳皆無,四向已無去路。狼狽不堪,目下掘草根爲食”。但其倔強。不肯屈服,最後仰藥自盡。最後一代草原狼王,終是不敵千古一帝朱永興。

昭武三十五年(1696年),沙俄遣使至科布多,抗議明軍侵略其境,要求明軍撤回。昭武帝當面歷數沙俄屢番侵略之實。以及支持慫勇準格爾部叛亂的實跡,嚴厲譴責其使,並叫囂要以戰爭徹底打垮沙俄,哪怕這場戰爭要持續一百年,也絕不放棄。

同年。黑龍江將軍於七率漢蒙聯軍與另一支哥薩克軍在阿里布里亞特再次進行激戰。在冷兵器時代,哥薩克的騎兵以其速度快、機動性強、殺傷力大、驍勇善戰的輪番攻擊令人心驚。但他們紀律性差,不願下馬作戰,更要面對熱火器兇猛,且已經頗具有近代化特徵的強軍。失敗在所難免,此戰過後,沙俄中路侵略的腳步便戛然而止。

昭武三十五年(1696年)秋,昭武帝班師回朝,在蒙古大草原留下的是分散駐紮的兩萬大軍,以及與蒙古諸部達成的築路、設驛站、建商城等援助協議。同年,晉王李定國率大軍收復伊犁,完成了統一西北的壯舉。而策妄阿拉布坦則成爲了準格爾部的新主人,迫於明軍的強大,他改弦更張,積蓄力量,準備向西向北發展,對哈薩克下手。

同年,昭武帝以第巴?桑結嘉對五世達賴圓寂秘不發喪,以及其和葛爾丹勾結等情況,興師問罪,調滇、川、楚、浙明軍兩萬,由打箭爐(今康定)進兵拉薩,並派禮部侍郎陳忠入藏協助西藏汗處理政務。同時,封五世班禪羅桑益西爲“班禪額爾德尼”。從此,歷代班禪均受中央政府冊封也成爲一項制度。

昭武三十九年(1700年),各省議會相繼成立,再度競選出國會議員,組建國會,並於當年秋在北京舉行了第一次國會議事。

昭武四十年,大明帝國聯合英法兩國,出兵攻擊荷蘭在亞洲的佔領地,首要目標便是馬六甲。

前後達二十多年的英荷海上爭霸戰爭,儘管荷蘭在軍事上沒有完全輸給英國,但從整體上說,荷蘭海上實力大爲削弱了。荷蘭在經濟、貿易、海運方面的實力大爲下降,黃金時代的高峰期至1672災難年就戛然而止。

從1687年法國又重新挑起的一系列鬥爭(包括陸上威脅、關稅戰與海上掠奪),把荷蘭人的愛國心消磨殆盡。以致於荷蘭被迫放棄自己的僅存的海上軍事地位,淪爲歐洲二流國家,而英國則開始成爲海上霸主(部分史家把1688年的光榮革命,視爲荷蘭霸權移交給英國的轉折點)。

但在亞洲,大明帝國則是當之無愧的霸主,不僅陸軍可稱無敵,連海軍亦開始以千噸級戰艦作爲主力艦。在亞洲,英、法兩國也要以低姿態來迎合,以便在亞洲有一立足之地。更重要的是明帝國的主場之利,也就是人口優勢,能夠佔領也能夠穩固地據有。

面對氣勢洶洶三國聯軍,荷蘭人稍作抵抗,便讓出了馬六甲,中英法三國從而控制了馬六甲海峽,並簽署協定,組建聯合艦隊打擊海盜,維護馬六甲海峽的航行安全。當然,三國在通行費上也平分秋色,各得利益。

昭武四十一年(1702年),第三次國民大議會在北京召開,在昭武帝的推動下,大議會通過了昭武帝自擬的《大明帝國新憲法》。根據憲法規定,皇帝仍然是大明帝國的國家元首,但擁有的權力已極爲有限。而且,大議會在四分之三多數的支持下就可以彈劾皇帝。

經過四十年的灌輸引導,大量外國科技、文化、歷史書籍的翻譯發行,新式學校有針對的教育,兩代人的思想觀念不斷改變更新,對於虛君的意義已經有了非常深刻的瞭解。即便如此,中國的大多數民衆卻表示更願意在皇帝,也就是昭武帝的統治下生活。

“改革一個政治制度的最佳時機是在國家政治穩定之際。爲什麼要等到革命到來纔想起改革呢?”對此,昭武帝朱永興在報紙上發佈了深情的講話,“命運把朕推向這個位置。朕一直努力,象你們的父親一樣保護你們,象你們的兄長那樣關心你們,象你們的兒子那樣爲你們服務,這纔是一個值得稱道的帝王應該做的事情。到現在看,朕做得還算差強人意。但以後呢,是人就可能犯錯誤,與其相信朕不會變成老糊塗,倒不如相信朕所建立起來的這個政治制度。民主,是朕留給你們最後也是最好的禮物,希望你們永遠維護它,使它成長、完善,並帶給你們持之久遠的幸福……”

昭武四十四年(1705年),昭武帝宣佈退位,經內閣和大議會表決,遵照《皇位繼承法》,排在順位繼承人第一位的皇子朱崇燁登上皇位,年號永進。

時年,昭武大帝七十歲。

………(未完待續……)R1292

第138章 大海戰第107章 只是一小步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173章 琉球,呂宋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97章 唯一生路第105章 阻擊,顧忌第112章 女考生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43章 保寧第48章 大戰(二)第151章 鼎革,隨想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117章 籌劃反攻第150章 再戰新會(三)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180章 府內煩心事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209章 欺瞞之罪,形勢之變第81章 臨時機變,長途行軍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46章 火槍之威第23章 暹羅國情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16章 柔情蜜意第214章 家和萬事興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77章 意外之功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245章 天變第179章 榮譽之爭第60章 歸藩之議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47章 初勝第73章 瘟病的擔憂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9章 決戰第135章 得子,變局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87章 潛入襲城第91章 軍隊建設第70章 三鬼選擇,鏡子製成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45章 元江接觸戰第138章 大海戰第49章 烽火燎原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27章 攻城第170章 瞻前顧後第86章 輕視,放鬆第38章 巧取龍尾關第138章 廣國公第112章 女考生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39章 聖意第104章 報應第90章 光復京師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86章 輕視,放鬆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143章 移外充內,以內實外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56章 金秋之時第159章 中華輝煌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131章 諸事繁雜第90章 俘虜處置第42章 忠心迎駕無功回第99章 定都之慮,拍賣逆產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126章 無題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93章 三馬來會第95章 初印象第142章 川中形勢第63章 攻掠遼東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77章 意外之功第21章 柔情蜜意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