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8章 金殿傳臚

春天,大地從冬寒裡甦醒復活過來,被人們砍割過陳舊了的草木楂上,又野性茁壯地抽出了嫩芽。不用人工修培,它們就在風吹雨澆和陽光的撫照下,生長起來。遍野是望不到邊的綠海,襯托着紅的、白的、黃的、紫的……種種野花,一陣潮潤的微風吹來,那濃郁的花粉青草氣息,直向人心裡鑽。無論誰,都會把嘴張大,深深地向裡呼吸,象痛飲甘露似的感到陶醉、清爽。

“這就是咱家的田地。”老孫頭敞開了小半拉棉襖,指着面前的一片耕地,招呼着家人,“今年先來五十畝,明年看情況再申領。”

臨近開春,北方的流民開始申領土地,從大城鎮中遷徙出來。農具、種子都由官府登記發放,流民可按每人每天一斤雜糧的標準從官府領取口糧,這些都算是從官府借的,還有銀行發放小額貸款,償還期爲五年,不記利息。以村爲單位,又調了些騾馬牲口,統一使用,以提高生產效率。

而各種賦稅或減或延,總之是先讓流民有緩一緩的時間,穩定住社會秩序,並儘量在最短的時間內減輕財政負擔。

當然,政府推出種種惠民政策的同時,也有着種種的硬性規定。種什麼作物,由官府決定;每十畝地必須有半畝種苜蓿,而苜蓿成熟晾乾後,將作爲今年的田賦。

在這樣的硬性規定下。北地今年在黃河以北不會種一顆麥子,除了番薯、土豆,便是南瓜、玉米。高產和耐旱作物的推廣種植。能夠把氣候的影響降到最低,再怎麼也不會辛苦一年卻顆粒無收。

生活水平是一步步提高的,先吃飽再吃好,政府能做到這種程度,已經是盡了最大的努力。而對北地百姓來說,從苦難中解脫,這些政策便已經足夠讓他們難欣鼓舞了。

有自己的田地。是農民最大的希望和夢想,而農民恰恰是那個時代人數最多的社會階層。戰爭摧垮了原來的秩序和所有制。在重新分配時,倖存下來的人們自然會享受到勝利的福利。

“可還不是咱家的呢!”老婆子心裡喜歡,卻故意擰着說道:“還上官府借的,還要交好幾年賦稅。這田地才歸了咱家呢!”

“那也不是很難哪!”老孫頭白了老婆子一眼,說道:“別忘了,咱是軍屬,現在就有十畝地是咱家的,其他的也交不了多少賦稅。”

“爹,我覺得咱家申領得有點少。”老大四下瞅着,看出了問題,指點着說道:“明年要再申領,可就不是一片了。說不準給安排到挺遠的地方,耕種起來麻煩。”

先交通要地和大中城鎮周邊,再逐漸向偏遠地方安置。這是政府的統一規劃。你申領一塊,我申領一塊,自然不可能在田地周邊預留出空地,以供日後申領,老大說得確實是這個道理。

“那,那也沒辦法。”老孫頭搖着頭。今年是個什麼收成,誰心裡也沒底。要的多就繳得多。

什麼事情都不可能盡善盡美,讓北地流民耕者有其田,有儘快恢復生活的希望和盼頭,歷史上沒有哪個政府做得比現在更好。要知道,這可是在韃虜未滅,戰爭未止的情況下推出的政策。在明末崇禎帝的時候,形勢也比較相象,但那可是加賦加賦再加賦,可不管餓死多少老百姓。最後兩頭都沒搞好,韃虜日盛,民衆蜂起,兩股合力滅亡了明朝。

從這裡也可以看出朱永興的治政思路已經完全改變,寧可將戰爭緩一緩,也要把內部先搞好。

北地緊張忙碌,從書院和南方調來的官員都領了實缺,能不稟持聖意,兢兢業業嗎,這破而後立的重建,可正是撈取政績的好時候;民衆百姓也有了希望和盼頭,忙着安家落戶,忙着春耕生產。

而南京,在行將結束首都地位的時候,也正在經歷着最後幾件大事。其中之一便是科舉,以超乎尋常的速度在進行,很快便出了結果。今天,正是進士們殿前傳臚的日子。

朱永興改了早朝的時間,便是連串的反應。按祖上的規矩,金殿傳臚應該是在凌晨五鼓開始的,現在也改到了早上八點左右。

因爲北地新復,考生不多,或者說有很多人因爲附逆而暫時沒有資格。所以,此次恩科取進士二百四十名,並不同於以往三甲進士三百六十名之數。

這些新科進士由禮部司官引領,狀元居首,次弟跟着榜眼、探花等二百四十名殿試三甲進士,腳步雜沓着由午門而入,便見遠處大殿高矗,道路兩旁御林軍士一個個挺胸凹肚腰懸佩刀,釘子似地站着。

新進的“貴人”們都是一噤,連腳步都放輕了。人們緊張中帶着亢奮和肅穆,還沒有登上大殿月臺,似乎便已感受到九重天闕制度的莊嚴和皇家風範的森肅。

禮部司官將進士們帶到殿前便示意停止——這都是昨日反覆交待過的,所以一句話也不用說,一個手勢衆人便都停了下來。進士們一言不發,盯着大殿,想象着即將到來的恩遇和榮寵,感念自己寒窗孤燈十年辛苦終於有了個結果,心裡都是撲撲直跳,品不出個滋味。

不大工夫,禮部侍郎小心翼翼地退出大殿,走至衆人面前南向立定,朗聲說道:“奉聖諭!”

“萬歲!”

進士們黑鴉鴉跪了一地,靜得一聲咳痰不聞。

禮部侍郎款款說道:“着由第四名進士丁墨華唱名臚傳,覲見聖顏!”

“微臣領旨!”丁墨華爬跪出來,向大殿叩了頭,雙手接過禮部侍郎捧遞過來的名單,起身又向大殿一躬,這才轉身高聲唱名,“劉繼英、陳韶、王正南……”他的聲音有些發顫,但讀過二十幾個人姓名後,也就自然了。

這就是殿前臚傳,唱名完畢,狀元頭一個,帶着榜眼探花躬身趨步魚貫而入,低着頭在宮內女官指定的地方肅然跪了,好半天才算妥當。人們屏息等着,已是脊背手心都出了汗。(未完待續)

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60章 會趙王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150章 軍、政攻勢第91章 川滇呼應第168章 多番的降將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40章 兩隻重拳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14章 沿海遷界第88章 魯王移驊,三桂調兵第124章 隨想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24章 烽起石屏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33章 立威第88章 截阻的佈署第25章 山東攻略第15章 定情第188章 大調整第33章 與敵一戰的想法第19章 蠱神之誓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28章 拉英第64章 計議第137章 雄心壯志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41章 敗局已定第149章 經濟手段第6章 暹羅來使第147章 身心俱疲第99章 軍歌第49章 隔絕元江,衆軍合擊第264章 山東,江西第186章 疍家女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50章 南岸殲敵,三鬼決擇第172章 無題第146章 相似而不相同第190章 謹小慎微第72章 退第189章 東征前線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35章 有喜有驚的投靠第273章 潰敗第145章 妥協第76章 海外蠶食,文武相制第21章 登陸山東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85章 無題第74章 貪心不足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5章 寨子第1章 陌生之地第37章 緬局有變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75章 後來者的心思第75章 水西之謀,海外拓土第82章 燧發槍第31章 段氏遺族第59章 無題第35章 阻擊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6章 暹羅來使第135章 各自的心思第51章 渡河,渡河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49章 烽火燎原第113章 君臣閒談第20章 三鬼的人生巔峰第61章 縝密分析第134章 失敗,爭吵第148章 再戰新會(一)第83章 棄城之議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196章 鑑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26章 提點第153章 內訌分裂第32章 慧眼識珠善攏絡第206章 降明不降鄭,決戰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126章 火力致勝,英國心思第51章 渡河,渡河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51章 死地則戰第56章 張勇的決定第96章 死地難脫第30章 宗室入滇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39章 聖意第146章 撤退不易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75章 突防新戰略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113章 窮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