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

新一輪的軍事對峙在表面上形成,但卻並不意味着平衡,意味着相安無事。

對於擁有強大水師的明軍來說,不必沿江處處佈防,只要有戰船遊戈,再在幾個要點駐紮重兵,便足以遏制清軍渡江來攻的危險。

而清軍則因爲明軍可以利用水師之利,靈活選擇渡江攻襲的地點,而變得難以防守。再者,現在的明軍與當年是大不相同的,從上到下,在勝利的鼓舞下,充滿了進攻的慾望,可不會讓清軍安寧。

清廷也看出了自己的弱勢,沿江平均分配兵力是不可能的,那就只能採取重點防守。仿效對付沿海襲擾,清軍在近江地帶實施了遷界,形成一段真空的無人區,將兵力屯駐於幾個要點。

第一重點地區便是荊襄,清軍以南陽爲前線,洛陽爲後基,防備明軍攻入河南;又在平利的白土關加強城防,扼湖陝邊界要隘,與河南清軍呼應,對荊襄地帶形成兩面夾擊之勢。

第二重點地區在長江中游的武漢地區,以孝感爲前線,以信陽爲大本營,西防荊襄,南防武昌。

第三駐紮重兵的地區在合肥,這裡是“江南脣齒,淮右襟喉”、“江南之首,中原之喉”,歷爲江淮地區行政軍事首府。

第四重點地區在淮安,這裡鄰江近海,是南下北上的交通要道。屯兵於此,一來可以阻遏以崇明島爲基的明軍攻掠,二來也防備明軍由運河北上。

長江已失,黃河便是清軍依靠的最後一道防線。但清廷還不死心,屯兵於長江黃河之間,以求一逞。只是——

“龍失大海啊!”鰲拜坐在椅中,望着牆上的地圖,嘆息出聲。

陸地爭雄,騎射無敵。這本是八旗的優勢,也是其賴以取天下的根本。但現在看來,沒有得力的水師。整個戰局便不免顧此失彼。

比如天津、塘沽,明軍有強大的水師,嚴重威脅着有“河海要衝”和“畿輔門戶”之稱的要地。這裡是必須駐兵嚴防死守的,至於山東、直隸沿海,也只能用遷界的方式予以湊合了。

所以,對峙是表面的,是暫時的。明軍不斷地開展小規模的軍事行動。保持着士氣,訓練着新兵。熟悉着戰陣。打破平衡,只是需要一個時機,一個合適的攻擊點。

“兵部已調施琅入京,他熟悉水戰,於操練水師亦有心得,或有解決之道。”遏必隆苦笑了一下,勸慰般地說道。

“漢人終不可信,亦不可大用。”鰲拜哼了一聲,心說:什麼解決之道。不外乎造戰船、練水兵,這大把大把的銀子從何而來?再者,耗時費力,恐怕也是緩不濟急。

索尼病得愈重,四大輔臣剩下了三個,鰲拜穩穩地居於首位,位高權重。幾乎把持了朝政,大小事情,多是一語而決。

“祖澤溥奏報:膠東地區人心浮躁,有流言稱明軍要登陸反攻,頗有些草莽之輩欲要作亂。”蘇克薩哈沉聲說道:“山東近直隸,不可不防啊!”

山東的騷動當然有明軍大勝、光復神京所提供的心理鼓舞的原因。還有沿海遷界擴大所造成的混亂,當然也有於七等人的動作引起了清朝官府的注意。

至於山東的府縣,以膠東的登萊等沿海地區最爲不安。因爲有傳言說明軍人數超過十萬,兵鋒直指山東,並打算以山東爲跳板直撲北京——這種說法清廷並不太相信,因爲北京方面普遍認爲明軍既然具有水師的優勢,在山東登陸作戰倒不如直取天津。那樣更能威脅京師。

從山東到京師,明軍舍舟師之長,與清廷在北方平原交戰,顯然並不合乎常理。

山東方面當然也知道“南舟北馬”的道理,不過事關山東各級官員的烏紗帽和性命,他們依舊高度緊張。清廷則認爲可能性不大,最多是明朝的細作和間諜在山東滲透,鼓動起一些亂民起事,以策應明軍在其他重點地區的攻勢。

“祖澤溥的督標便有一千人馬,要是還對付不了幾個山賊草寇,那他這個總督也就不用當了。”鰲拜哼了一聲,不悅地說道:“要說人心浮躁,哪裡沒有,大驚小怪,被嚇破了膽吧?”

漕運一斷,糧米飛漲。雖然小冰河期正在轉暖,但還遠未恢復正常。北方與南方相比,農業種植的效果更是大大不如。戰事正緊,徵兵抓伕,又使從事農耕的人口不足,北方滿清的財力、物力,越來越難以與明朝相抗衡。

吃不飽、穿不暖,連食鹽也因爲遷海也開始短缺。這樣的環境下,如何能使人心安定?鰲拜自知其中究竟,但蘇克薩哈一提,更是讓他心煩。關鍵是他們想不出辦法。明朝能從海外進口糧食,而且是很早便有的行動,他們現在就是有此意,也無法實現了。

不提明朝水師的強大,單說形勢,也沒有哪個國家敢靠清廷的邊兒。連蒙古諸部都敢陰奉陽違,觀望風色者多,出力襄助者少,就更不要說本來就瞧不起滿清的朝鮮、倭國等國家了。

本來歷史上荷蘭因爲臺灣與鄭家結怨,還與滿清勾結過,想商貿,想打敗鄭家而重奪臺灣。但現在,荷蘭也向明朝示好,得以在廣州建立了商館,與明朝進行商貿往來。

內外交困,錢糧窘迫,用來形容現在的滿清是很恰當的。但滿清是異族統治者,也與一個賭徒一樣,不到最後絕望,他們是不會放棄搶到手中的權力和享受的。至於百姓窮困飢餓到什麼地步,那卻不是他們所關心的。

維持,強撐,到幾時算幾時。滿清現在就是這樣的心態,他們不甘心再回到苦寒的遼東,不甘心放棄中原大地,不甘心失去他們所有用暴力和殺戮得來的東西。

蘇克薩哈張了張嘴,把話都嚥了回去。現在的形勢可謂是內憂外患,但鰲拜把持朝政,又素有嫌於他,什麼事情一經他口,反倒會耽誤,甚至是不辦。

據密諜報告。朝鮮不穩,北伐派勢力大張,又有擴軍備戰的計劃:都城御營廳軍由七千人增加到兩萬人;禁軍由六百名增加到一千名,全部改編爲騎兵;御營廳增加了大炮,還計劃將守衛漢城的訓練都監軍增加一萬名,御營廳軍增加兩千名。雖然由於財政困難,要想實現這樣的擴軍目標。有很大的困難。但情形可畏,其心可惕。

李朝上下皆視清朝爲犬羊夷狄。私下稱清帝爲“胡皇”,稱清使爲“虜使”。除對清朝的公文賀表之外,一切內部公文,包括王陵、宗廟、文廟祭享祝文,一直用崇禎年號。這些情況是瞞不住清廷的,但無論是在歷史上,還是現在,除了順治下詔斥責外,並沒有採取什麼實際行動。

如果說朝鮮是插在所謂“龍興之地”背後的一把刀。那麼蒙古諸部的態度變化,則更表明的形勢的惡劣。

本來,清政府有以加官晉爵爲條件的搜刮錢財的政策。也就是捐輸越多,加官愈厚。這樣可以使一些昏庸的蒙古王公、貴族層層搜刮人民,爲其買官爵所用,既達到控制其經濟的目的,又能增加財政收入。

但從去年明軍在江南發動反攻後。這項政策對蒙古諸部已近於失效。形勢有變的情況下,誰也不會爲了一個暫時的空頭銜,去耗費財物吧?

而清廷統一蒙古各部後,取消了各封建主和汗原有的諾顏等稱號,參照滿族官秩,分別給蒙古封建主及黃金家族的成員授以親王、郡王、貝勒、貝子、鎮國公、輔國公等爵位。還下設一、二、三、四等臺吉。非黃金家族的封建主及貴族成員則封爲一、二、三、四等塔布囊的品秩,按照不同等級授予不同等級的俸銀、俸祿、隨丁及各自等級標誌的服飾。

蒙古諸部在捐輸和助兵的事情上狡詞延宕,但俸銀、俸祿卻還要得勤快,又給清廷背上了一個較爲沉重的經濟負擔。

而蒙古諸部態度轉變更爲明顯的是開始違反清廷所制定的封禁制度。蒙古經濟是以遊牧爲主,擇水草而居。但清廷卻從抑制蒙古經濟的發展和掠奪蒙古經濟等目的出發,制定了封禁制度,讓蒙古人只能困居在所居旗境內。不得愈越。

禁令使蒙占人困居一隅,使各旗之間不能進行經濟交流和相互聯繫,把蒙古人緊緊束縛在所居旗境內。這自然會招致不滿,在滿清強大時,蒙古諸部還不敢違抗,但此時卻已經不太把滿清看在眼裡,或者說蒙古諸部對明清戰爭的勝負已經進行了重新的評估,不再把寶押在滿清身上了。

這樣的內外傾向是危險的,特別是任由它發展下去的話。蘇克薩哈曾提出過傾力一戰的想法,但卻被否決了;他也曾贊同過遷都,回到龍興之地喘息的議論,更是被無情斥責。

在蘇克薩哈看來,調集精銳,哪怕是京師禁旅,只要能取得一場大勝,那人心也會大大扭轉;若是敗了,那便劫財掠民退回遼東,與明朝打持久戰。或者就直接退出中原,還能保存兵力,再借助於遼東的氣候、地形,更有與明朝耗下去的資本。

不管怎樣,他都認爲比現在這種硬撐下去要好。空耗實力,卻又無決戰一場的意志;分兵駐防,又顯得處處難守。時間一長,人心更亂,財政更緊,更沒有了勝利的希望。

“嗯,皇商八大家的捐輸——”鰲拜沉吟了一下,有些不悅地說道:“數目太少了,如何影響其他商人?”

發戰爭財歷來都是很便捷,也是最快能積累起資本的好時機,山西人把握住了這個時機。夾雜在滿洲人席捲天下的隊伍中有非常之多的山西人,他們形成滿洲鐵騎的後 勤 部 隊 ,在這隻後勤部隊中形成了後來名聞天下的山西八大皇商(滿清的八大蝗商)。

他們控制了絕大部分與滿洲軍隊的貿易,也控制了絕大部分察哈爾也就是張家口的對蒙貿易。

其實,早在滿洲人入關前,這八大皇商便常往返於關內關外。在明朝政治日趨腐敗和社會動 蕩的關頭,商人特有的靈敏嗅覺,使他們看到了滿清的崛起和野心 。於是在正常貿易之外,暗中爲滿洲人輸送軍需物資,提供軍事情報,搞起了政治買賣。

滿清入關後,順治沒忘爲己入主中原建立過赫赫功業的八大家。在紫禁城便殿設宴,親自召見了他們,並賜給服飾(想必是馬褂漢奸服)。 宴上,順治要給他們封官賞爵,八大家受寵若驚,竭力推辭。於是,順治便將他們封爲 “皇商”(籍隸內務府)。

其中。範永鬥被命主持貿易事務,並“賜產張家口爲世業”。其餘七家。亦各有封賞。從此。範永鬥等人取得了別的商人無法享有的政治經濟特權。

特別是範永鬥,不但爲皇家採辦貨物,還憑藉皇家威勢,廣開財路,漫天作起買賣來。他除經營河東、長蘆鹽業外,還壟斷了東北烏蘇裡、綏芬等地人蔘等貴重藥材的市場,由此又被民間稱爲“參商”。轉眼,範永鬥成了擁有數百萬之富的大皇商,八大家中之佼佼者

但此一時。彼一時。清廷爲解決財政困難,還是先盯上了這些“皇家走狗”,希望由他們進行帶動,轉而從北方的商人身上榨取財富,以便支撐這場在他們看來,還未失敗的戰爭。

“倭國幕府在南京陷於賊後,便以銅礦開採殆盡爲由終止了貿易。”蘇克薩哈微不可聞地嘆了口氣。說道:“以皇商身份承包銅進口貿易的範家損失很大,這個時候——”

“現在是有所損失。”鰲拜不爲所動,冷笑着說道:“以前呢,對日銅貿易那可是暴利,他們賺了多少?”

範家因官而興,所做生意也大多與政府有關,其命運的把柄自然也握在官家手中。也是範家過於貪婪,處處伸手。竟聯絡張家口的五個皇商,承包了對日銅貿易。當時的清廷在國內禁止採礦,進口銅業自然是暴利產業。

但在明軍光復南京之後,倭國幕府的態度便開始明朗,斷然中斷了與滿清皇商的銅貿易。曾經暴利的銅業突然變得無利可圖,這讓承包銅進口貿易的範家進退失措。而朝廷的官員們則乘機催討官銅,迫使範家只好到市場上去高價收購。損失慘重。

蘇克薩哈對鰲拜等人所做出的類似“殺雞取卵”的政策是不贊同的,但他委婉的勸諫被鰲拜強硬地頂了回來,也只好心中悲嘆,無可奈何。

其實,鰲拜等人能如此去做,一方面是形勢使然,另一方面也是有其根據和理由的。

什麼叫“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莫非王臣”?可以這樣講,那就是所有封建統治下的臣子是沒有自己的財產的。你的不是你的,是朝廷的,是君主的;現在是你的,是因爲朝廷和君主還不需要,暫時歸於你名下而已。

“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遏必隆在旁幫腔道:“他們的所作所爲,心裡還不清楚?如果我大清戰敗了,他們有什麼結果?還死守着那些錢財,一點用處都沒有。把道理給他們講清楚了,難道他們還不願意嗎?”

願不願意也得拿出來呀!捐輸是官面上的話,如果不識擡舉,那便要抄家搶掠了。

作爲清朝早期最出名的皇商家族,範家極盛之時,家產遍佈南北各地,在山西、直隸、河南有鹽店近千家;在天津滄州有囤積鹽的倉庫;在蘇州有管理赴日船隻的船局,洋船六艘;在北京有商店三座,張家口有商店六座,歸化城有商店四座;在河南彰德府有當鋪一家,在張家口有地一百多頃,各地房產達千餘間。

“戰爭是造就超級富豪的重要路徑”,皇商八大家正是這條定律的重要實踐者。他們靠依附滿人,見利忘義,在國家倒塌的廢墟上,在同胞的屍山血海中,成爲了家產百萬級的富豪。可以說,他們賺的每一分銀子上都沾染着同胞的鮮血,都附着了無辜的冤魂。

只可惜,“狐兔死,走狗烹”、“卸磨殺驢”的戲碼在封建社會是司空見慣,屢演不衰。“看它起高樓,看它宴賓客,看它樓塌了”。這樣的故事情節相近,結局類似,從來沒有什麼新意。

誠哉天道好還。投靠韃虜、出賣同胞的賣國之輩,曾經風光無二的皇商這麼快便被主子當作壓榨的開刀對象,恐怕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吧?

正如朱永興在邸報上發表的御筆文章所說:商業無國界,商人有國籍。如範奸永鬥、王奸登庫、靳奸良玉等,明國之人,漢之苗裔,卻於國戰之時,不圖利國與一毛,卻重清人之一信?不重漢人之存亡,只顧一家之私,圖小利忘大義者,莫過於此。真正是送利刃與仇寇,殺同胞於血海,毀國家於旦夕,雖萬世難消此恨……

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46章 合擊之前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98章 以南養北第137章 李晉王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174章 奇襲潮州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第193章 古之借鑑第141章 宗室留守與假黃鋮第59章 名將展威,以勢制敵第12章 命運的安排第19章 緬甸,山東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61章 縝密分析第87章 接戰(二)第145章 大包圍第118章 破釜沉舟?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83章 水西之變第108章 安步當車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29章 縱橫家,中南海第138章 廣國公第29章 再提議和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13章 宗室留守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38章 廣國公第64章 蒼水之憂,佛朗機炮第70章 正面決戰第3章 安沛入甕第133章 立威第144章 講武會二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83章 水西之變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86章 復臺建議第277章 登基即位,人生之巔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31章 故國風情第78章 聯合部隊,籌劃大局第271章 阻擊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12章 兵潰第268章 南京城破,攻打滿城第132章 廣西之變第40章 兩隻重拳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26章 無題第123章 光復昆明第91章 外交,內政第48章 黯然收兵第66章 非戰之困難第25章 山東攻略第217章 困局第74章 東逃,後路第37章 緬局有變第94章 思考方法第161章 廣州戰役(七)第128章 拉英第254章 知進退,入貴州第14章 篡改聖旨?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12章 困頓之局,天道好還第58章 新晉郡王第27章 攻勢與牽制第91章 軍隊建設第73章 小朝會第154章 赴廣東第29章 破城第71章 慘烈第7章 藩屬國的新思考第177章 當兵吃糧?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61章 縝密分析第43章 兵出大理,晉王退讓第29章 破城第92章 無題第92章 僞造,詭道第44章 三人軍事團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108章 王在法下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104章 報應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59章 援軍?援軍?第149章 再戰新會(二)第107章 擁立,會晤第34章 攀龍附鳳,議和煙幕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03章 用間——擴散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