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章 舜水西渡,預留宰輔

朱之瑜是隨着日本使者先至琉球,瞭解情況,暫息戰事後,才乘坐明軍戰艦前往大陸。

對於翁求多的詢問,朱之瑜立刻明白過來,此次明軍的行動除了彰顯宗主國的責任外,還有開通對倭貿易這個目的。

“倭國幕府對大明還是同情和友善的,否則也不會出兵助戰。”朱之瑜思索着說道:“而且其鎖國之策是爲了防備海盜,遏制西夷宗教在倭國的傳播。如果貿易可以幫助大明獲得軍費,老夫覺得倭國幕府是能夠答應的。”

翁求多點了點頭,輕嘆了一聲,說道:“那臺灣的鄭家,以後的日子怕是不好過了吧?”

“鄭家?鄭經那個孽子嗎?”朱之瑜覺得鄭經氣死乃父,心中十分痛恨,話語也激憤起來,“此番覲見,定要讓倭國只與大明貿易,不再與鄭家通商。”

“先王逝世,倭國幕府會改變對鄭家的態度嗎?”翁求多疑惑地眨着眼睛,“好象沒有什麼改變呀?”

朱之瑜想了想,說道:“國姓爺去世對倭國幕府來說,並不是什麼不可挽回的事情,甚至鄭經奪取了藩主的位置在他們看來也不是什麼了不起的事。只要繼承人比前人更優秀,家族很可能更興旺。倭人便是這樣的思維,在咱們看來不可理喻的事情反而是正常的。”

停頓了一下,朱之瑜繼續說道:“如果這次是因爲國姓爺昏庸了,那部將支持鄭經奪位沒什麼了不起的,這也是倭國人暫時沒有什麼反應的原因。但如果知道了事情的經過原委,知道了鄭經爲了一個女子讓家族分裂,這就不符合倭國人的想法了。”

“而且——”朱之瑜加重了語氣,“此次幕府使者如果能夠看到我大明的興起之勢。疏遠鄭家也不足爲奇。”

“他們會看到的。”翁求多微微一笑,說道:“目前雖是半壁江山,但韃虜敗局已定。只要聖上——嗯,聖上英明果決,神眷天授,定能競中興全功。”

朱之瑜對朱永興還是缺乏瞭解。以爲翁求多不過是場面上的歌功頌德,便隨口問道:“翁將軍,不知聖上脾氣如何?可否講述一二,也使老夫心中有些準備,免得覲見時觸犯龍顏。”

翁求多使勁眨巴了幾下眼睛,他也只是在投效時在廣州見過朱永興一面,要說到自己的瞭解,還真不太好說。可被問到了,又不能不說。顯得自己很沒面子。

寬仁、英明、睿智……翁求多一番誇張式的描述,讓朱之瑜並沒有得到什麼有用的信息。反正就是一副明君形象,嗯,即便是昏君,想必也不會從翁求多口中說出來。

“魯王殿下也在南京嗎?或者是張煌言張尚書?”朱之瑜覺得應該先與舊識交流一下,總會比從翁求多這裡得到的信息要多,要可靠。

“張尚書肯定在南京,魯王殿下——本將就不清楚了。”翁求多老老實實地回答。

朱之瑜點了點頭。蒼水兄在就好,他的品德和修養。還是信得過的。

………

在王戰面前,是一片偉麗而寧靜的,碧藍無邊的海。在眼光所能及的遠處,與淡藍色的雲天相連。漣波反映着熔化的太陽,現出鱗比的火焰。小小的漣波在岸上金色的細沙上呢喃着,親切地朝他的腳邊緩緩爬了上來

新鮮。新奇,還帶着一種難以排解的擔憂。遠方,母親該有多麼掛念,是不是在流着淚罵着他這個不孝的兒子?兄弟只有十三歲,能不能代替他成爲家裡的頂樑柱?春耕已經結束。因爲義民而得到獎勵的田地是不是已經都種上了莊稼?

年輕人的心啊,你想開一扇小窗,他卻偏要敞開大門。這是一隻不知深淺的小牛犢,就要用自己的犄角去闖世界,他的心中充滿了快樂和新奇,還帶着興奮和恐懼。

哨聲響了,王戰和他的新戰友們一起奔向大海。游泳,是明軍新的標準和要求。不管你是陸軍,還是海軍,在條件和時間允許的情況下,都要進行遊泳的訓練。

王戰並不是一點水性也不會的旱鴨子,雖然不是那麼純熟,但在稍淺的水裡還是淹不了他。相比於他,周圍的戰友們卻有不少人動作不對,或是心慌忙亂,喝了又苦又鹹的海水,嗆得直咳嗽。

水深了,旁邊的人少了,王戰依然在奮力地向前。很簡單,從百米外停泊的小船上拿到小紅旗,則意味着他的成績合格。苦澀的海水有少許進了嘴裡,但他不在意,甚至看到越來越近的小船,以及船上爲他們吶喊加油的戰友,讓他更加的興奮。

列兵,這是王戰要達到的第一個目標。然後是上等兵,士官,尉官……王戰雖然滿身武藝,但卻清楚得很,他必須一步一步地攀登,以實現自己的夢想。

終於游到了,王戰扒着船幫,接過小紅旗,有戰友笑着拍他的頭,大聲鼓勵誇獎着。他咧着嘴樂,稍微休息了片刻,轉身游回了岸上。

“好樣兒的。”已經是尉官的唐季對這個新手下十分的讚賞,雖然在軍中,個人的武勇越來越不重要,但那一槍五中的絕技,仍然讓王戰小有了名氣。從這個新兵的身上,唐季彷彿看到了自己當年的影子。

“謝謝長官。”王戰莊正敬禮,目光又不由自主地掃過唐季胸前那閃亮的勳章。

榮譽感是激發戰鬥精神、維護軍隊士氣、增強戰鬥力的關鍵。熱血軍人可以爲榮譽而奮戰、爲榮譽而獻身。榮譽感歷來是激發軍人責任感使命感和維持軍心士氣的重要途徑,古今中外任何一支強軍都概莫能外。拿破崙說過:只要有足夠的勳章,我就能征服世界。其道理正在於以高度的榮譽感激發部隊的士氣,從而煥發出無與倫比的戰鬥力。

光復半壁河山之後,論功行賞,朱永興是毫不吝嗇的。製作精美的銀質和包金勳章,立時成爲軍中耀眼的存在。誰戴上勳章。不是立時引來衆多羨慕、欽佩的目光,從而成爲證明自己英勇的標誌。

“忠誠無畏,勇敢頑強!”勳章後無一例外地刻着這八個聖上御筆親題的字,有這樣一枚,那可是足以留傳珍藏,甚至供奉起來。讓子孫後代都爲之驕傲的寶貝。

“繼續努力,爭取三個月升上等兵,然後升士官。”唐季看着王戰光着的健壯身體,掩飾不住的喜愛和讚賞,“你們哪,算是趕上好時候了。老子剛參軍的時候,哪有這麼好的伙食,軍餉也沒現在多。”

“長官——”王戰猶豫了一下,試探着問道:“不知道啥時候打仗哈。那樣應該升得更快吧?”

軍中有兩種晉升方式,一種是靠時間,一種是靠軍功。如果沒有戰事,那最少要三個月,還要表現得突出,才能晉升一級。而在戰場上則不同,不僅升得快,還有得勳章的機會。

“快了吧?”唐季也不十分確定。但今年的休假雖未取消,卻不可遠離駐地。這意味着軍事行動不會停息太長時間。

“來信嘍,來信嘍……”遠處傳來的喊聲讓唐季精神一振,匆匆忙忙地小跑了過去。

民間的驛傳郵遞尚不完善,但軍中的卻是儘量保證,這也是地方官府和宣教部門的一項主要任務。從明軍打出滇省後,這項制度便開始實施。也是提高軍人地位,穩定軍心的重要措施。

王戰還猶豫着是否該寫封信給家裡,唐季已經拿到了自己的信件,在僻靜處迫不及待地讀着看着。

信是代寫的,也就沒法表達過於親密肉麻的話。但唐季卻沉浸其中。細細品味着,品味着那有些絮叨的敘述,那根本不值得一說的小事兒。甚至,在他的鼻際,能聞到信上那淡淡的熟悉味道,雖然實際上什麼味道也沒有。

村子擴大了,田地又增多了,又攢了一些錢,鄧秀兒恨不得把所有能想到的事情都告訴唐季;軍隊開走了,可她還在往城裡送菜,因爲洗擇得乾淨,所以賣得很不錯;想買頭水牛,雖然錢不夠,但官府說可以分期付款,或用地裡的收成相抵……

唐季笑得有點傻,但卻是開心而快樂的。遠方有自己的親人,還有一個姑娘在等着他,在惦念着他。戰爭,終將結束,而親人和鄧秀兒的生活已經得到了安寧,並且越過越好。這是誰的功勞,是自己的,是自己的戰友的,是千千萬萬的袍澤的。唐季感到了自豪。

……

每次大規模的戰爭結束,往往會意味着一場或大或小的社會變革,國家重劃,階級重分。對於光復區的百姓,以及軍人來說,這場變革卻早已經開始了。

士農工商,四民社會,傳統的社會形態特徵,不知不覺已經變成了士農兵工商。而且,在官方言論中,這五大社會集團是不分排位的,也就是說,不是階級的劃分。

軍人的地位,軍人的待遇,不斷的提升,由“當兵吃糧”的混事兒,早已經成爲了一種職業。一種足以養家餬口,一種足以光宗耀祖,一種足以讓人昂首挺胸的職業。

這並不是因爲國家危難,而採取的暫時的利用,而是立足長遠的改善和轉變。家裡有一個軍人,便能享受特殊的優惠。不僅僅是得到了土地和餉銀,連地方官府也要給予適當的照顧。

當這些觀念和行爲形成習慣,朱永興的目的也就達到了。“好男不當兵,好鐵不打針”,這是什麼屁話?沒有軍人,如何保家衛國,如何抵禦外侮,如何開疆拓土?

不讓士兵們糧餉無憂,又如何實現的爆兵策略?火槍的裝備是一方面,因爲訓練週期短;但最關鍵的還是讓人們樂於當兵,踊躍從軍,並不以自己的軍人身份而感到卑賤。

“朕說過了,軍人以軍禮參拜即可。”朱永興有些不耐煩,但還強壓着性子,“文官呢,拱手作揖即可,亦無須跪拜。”

“陛下寬仁,然禮不可廢。”進京述職的湄公、河仙總督宗守義鄭重跪拜。叩首如儀。

朱永興苦笑了一下,對於這位在海外辛苦創立基業的功臣,他本想優容,可卻未能達到目的。

“免禮,賜座。”朱永興仔細端詳了宗守義一會兒,微笑着說道:“湄公、河仙兩省發展得非常好。這是隆華的大功一件,也讓你吃了不少苦啊!黑了,瘦了。但書生氣沒了,眼中靈氣四溢,竟是大大的不同了。”

宗守義見到久別的主上,見朱永興身着龍袍,頭載朝天冠,一派帝王威儀,不免心情激動又惶恐。聽到主上溫言撫慰。不禁感動非常,起身垂手恭聽着,再躬身施禮,謙遜道:“爲萬歲盡忠職守,微臣不敢言辛苦。功勞也說不上,皆是萬歲英明……”

朱永興有些無奈地搖了搖頭,壓了壓手,示意宗守義坐下回話。沉吟了一下,說道:“經營海外之地。不比本國,你能審時度勢,靈活施政,難能可貴。由小見大,可見你才略是儘夠的。那湄公、河仙兩省可有人才能夠頂替於你,能繼續穩固佔領。直到其變成我大明疆土。”

宗守義愣了一下,立刻意識到官職可能會有所調整,是大用,還是——他不敢多想,趕忙說道:“微臣舉薦莫海發。於湄公省初建時便任事,勤懇忠心。”

“莫海發?嗯,朕有印象。”朱永興點了點頭,用有經驗的官員比從他地調派更加合適,只是現在似乎還有些操之過急,“真臘有內亂跡象,據你看,會在何時爆發?”

真臘孱弱,原來是暹羅與南阮爭雄的舞臺。圍繞王位,真臘國曾發生多次奪嫡之爭,每逢真臘內亂,南阮與暹羅總是不失時機地介入其中,出兵幫助其中一方登上王位。這種情況在明軍於湄公、河仙開始蠶食擴張後,便有了很大的改變。

暹羅國內部不穩,無力再對真臘施加壓力;北鄭擊敗南阮後,忙於穩固佔領之地,也暫時缺乏用兵的實力。也就是說,真臘如果在短期爆發內亂,幾乎只有明軍能夠左右局勢。

待到宗守義詳細敘述了真臘現在的情形,朱永興思索良久,輕輕搖頭道:“一口吞下真臘,還是過於操切了。在國內戰事未結束之前,對於湄、河兩省的兵力和物資的援助,朝廷還力有未逮。嗯,朕看可以先裂其國,日後再切實佔領。”

控制和佔領,這是個火候問題,是先控制,還是先佔領,要考慮到很多因素。軍力的強弱,地方民衆的反抗程度,上層的性格和傾向……但在宗守義看來,朱永興的辦法似乎更加高明,更加穩妥,能以較小的代價,取得較大的戰果。

“匿螉秋和匿螉嫩不是爭位嗎,那就都爲王,咱們扶持那個勢力較弱小的。”朱永興還在敘述着自己的想法,“將真臘一分爲二,扶槙一個傀儡政權,使當地民衆的反抗情緒降到最低,然後慢慢消化。另外——”朱永興想了想,微微一笑,“新控制的地區鼓勵他們多種經濟作物,比如甘蔗、棉花等等,那應該很賺錢。糧食呢,由佔領區供應。”

宗守義一下子沒明白過來,很賺錢,爲什麼不自己種?但他看到朱永興意味深長的笑意,仔細思索,立刻醒悟了。

經濟作物確實很賺錢,但錢能吃嗎?在糧食需要從外供給的情況下,造反作亂會成功嗎?

爲什麼在土地肥沃的地方會鬧饑荒?因爲殖民者的貪婪,因爲經濟作物的大肆種植,因爲糧食作物種得太少了。

當然,這些歷史上曾經發生的事情,宗守義不知道,他只爲聖上能有如此高明且隱蔽的見識而感到欽佩無比。

“真臘內亂在即,隆華,你還要當上一兩年的總督。”朱永興想清楚了,耳提面命之下,宗守義會把湄、河兩省的事情處理得更好,起碼暫時是不好換人的,“明年便要北伐,成功之後,內閣還缺首輔、次輔,朕給你留着位置。”

宗守義現在真是大吃一驚,趕緊跪下謙辭,“萬歲,微臣才疏學淺,資歷不足,萬不敢存此奢望。還請萬歲三思。”

明代,以太祖廢除丞相制度爲標誌,皇權更加惡性膨脹,繼而以翰林爲主要選擇的對象的大學士制度開始出現。明成祖即位後,特派解縉、胡廣、楊榮等入午門值文淵閣,參預機務,稱爲內閣。仁宗時,任用楊士奇、楊榮爲華蓋殿、謹身殿大學士,權力加重。明世宗時,改華蓋殿爲中極殿,謹身殿爲建極殿,將大學士的朝位班次,列在六部尚書之前,地位大大提高。明代之內閣大學士雖無宰相之名,實有宰相之權。

隨着權力的不斷增大,內閣成爲一個重要的部門。於是,從明朝中後期開始,內閣大學士開始由尚書擔任,而這些尚書有的還擔任太保、太傅、少保、少傅等,有很高的政治地位,官階爲正一品,於是六部尚書有事只好請示內閣大學士,這就使他們實際上成爲內閣的下屬,等於又恢復了中書省統率六部的舊制。後來內閣大學士又按地位高低順序,分爲首輔、次輔、羣輔,首輔“偃然漢唐宰輔,特不居丞相名耳”。(未完待續。。)。.。

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64章 計議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04章 廣西,水西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37章 廣東戰局推想第176章 侍女,女官第13章 打壓縉紳第260章 追擊第86章 輕視,放鬆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142章 悲觀,慘淡第3章 絕死一擊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第68章 正戰穩進第153章 鋒指廣州第74章 東逃,後路第11章 衆採所長的文治第137章 李晉王第135章 漢服傣家女第125章 反攻之前第34章 盞達土司的難題第165章 大勝之後第27章 攻城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92章 戰爭年代的約定第186章 疍家女第220章 增兵向北,鄭軍不穩第28章 封官兒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5章 琉球第14章 真儒,自虐?第97章 試點,火槍部隊第202章 總攻(二)第2章 鬥熊救美第127章 難得的閒適第10章 調整戰略,老友重逢第25章 靜夜思,眼中淚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81章 賤民奴僕,攻陷梅州第54章 再退第69章 勳章,土地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210章 戰局,焦點第143章 槍枝合法,移邊實邊第75章 恬然自樂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25章 吏治,公學第253章 雷霆之怒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02章 退守寧錦第85章 胎死的反叛,海戰大勝第22章 中南半島形勢第27章 攻城第191章 新氣象第85章 無題第63章 攻掠遼東第48章 大戰(二)第55章 滇緬戰事第147章 隱晦密信,糾結於心第3章 安沛入甕第133章 滅國,破局第267章 南京,南京第70章 開路迂迴第263章 真假太子,山東於七第273章 潰敗第124章 授課第67章 梆子腔第41章 大理小吃,蒙化左氏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172章 無題第152章 爲皇除“奸”第76章 神示,開源節流第51章 渡河,渡河第5章 破城第123章 起駕北上第40章 三鬼之怒,大理籌劃第13章 宗室留守第121章 西北大戰略第134章 漢化土司第18章 緊急商議第45章 險地——灰坡第4章 封賞,臺灣第3章 安沛入甕第228章 善用人,攻向變第39章 聖意第225章 晉王表態,格局不同第208章 英年早逝第77章 意外之功第46章 火槍之威第35章 阻擊第160章 大結局第17章 元江宣慰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145章 大包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