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無題

積累資金?擴大再生產?朱永興微微一笑,蘇鬆等地的紡織業有悠久的傳統,不管是絲綢,還是棉布,都名聲在外。而且就現在的狀況而言,遠沒有達到明朝時繁盛的程度。這織工有了餘錢便想着多置幾張織機,與農民有了錢想買田地是一個道理。

“衣食住行,這衣還排在首位呢!”朱永興笑着說道:“人操百業,皆是自食其力。政府應以引導爲主,切不可強令更改。重農包括很多方面,興修水利,獎勵墾荒,租牛租馬,挑選良種等等,倒不必讓他業人等盡皆耕種。”

“是,微臣回去細思,再上條陳。”蔡明躬身領命。

“張卿——”朱永興把目光轉向張煌言,張煌言趕忙正襟危坐,聆聽聖諭,“司法修訂要加快,治理國家,管理百姓,法不完備,以何依之?另外,公安司要繼續擴大,以便儘快將職能從地方官手中分離出來。”

雖然搞三權分立還太超前,但司法、行政的分開,卻是勢在必行。就目前的人才選拔機制,要求地方官既通刑律,又精政務,既要審案查案,又要治理地方,顯然是趕鴨子上架。

張煌言起初並不太理解朱永興要改革從古至今沿行的官員職權,但也不否認科舉出身的官員確實不是全才,各地罪犯緝拿、刑案處理等工作如果直屬於刑部,倒也使地方官員少了貪腐舞弊的途徑。所以,他在朱永興講清楚其中的道理後,也便不再反對了。

“啓奏陛下,書院雖然開了刑律科目,但時日尚短,人才還是遠遠不夠。所以……”張煌言欲言又止。朱永興聰明睿智,但還是難以擺脫求治心切的毛病。

“專業人才缺乏啊!”朱永興苦笑了一下,輕嘆一聲,也不再催促。

“啓奏陛下,微臣這大理寺也缺刑律人才。”郭之奇說道:“然地方初靖,半軍管之下。刑案本不多,即便緩些時日,也是可以的。只是韃虜未滅,陛下卻欲攻伐倭國,臣以爲不妥。”

“是教訓薩摩藩,向琉球彰顯我宗主國的責任,並保證硝磺的供應。”朱永興說道:“再從大的方面說,我皇明能有此行動,對其他國家亦有重大影響。朝鮮勢必更表親近。這對於我軍攻取遼東,將極有裨益。這不是吾窮兵贖武,得意忘形,實在是有着更深的考慮。”

“老臣愚鈍,聽陛下一說,便清楚了。”郭之奇對於朱永興登基是有些微詞的,但大勢所趨,軍民所望。他也無力制止,而從他內心來講。卻也不否認朱永興遠勝永曆,確實有英主之姿,所以,他時時處於矛盾之中。

“陛下,若是我皇明大軍有餘力教訓那個,那個薩摩藩。亦當迎回巡狩緬甸的太上皇。”果然,郭之奇還是很不識趣地提起了這件事情。

“現在百草萌芽,瘴癘正起,非是用兵之時。”朱永興的表情沒有什麼變化,依然是娓娓解釋道:“吾已命趙王和平朔伯加緊準備。待霜降瘴息,便大舉出邊,直進緬國迎駕。”

“陛下,您——”郭之奇沒想到朱永興答應得如此爽快,且道理分明,沒有絲毫拖延的藉口。

“呵呵,小事一樁,郭卿不必如此。”朱永興微笑着擺了擺手,說道:“也說不定緬甸蠻夷見無利可圖,又見我朝廷態度強硬、軍力強悍,會效瓦刺送太上皇歸國呢!”

“陛下英明。”吳三桂躬身道:“我皇明大軍光復半壁江山,兵威正盛,小小蠻夷,豈敢螳臂當車?”

“若是能不動刀兵便迎回聖駕,自是最好。”朱永興笑着點了點頭,說道:“待到驅除韃虜,重複河山之後,再找緬甸算賬不遲。”

緬甸以後的日子不好過啊!衆臣差不多都是這樣想,朱永興可是說到做到,侵吞起外邦土地來,一點也不手軟。據湄、河總督宗守義上奏,真臘有內亂跡象,請示如何處之?朱永興立刻回覆,當取則取,不可猶豫,並且允准湄河兩省再招兵,以擴充實力。

“啓奏陛下,滿清派來秘使,欲商談議和之事。”葉虎由情報局頭目一舉進入內閣,不能不說是朱永興的倚重和信任,位列閣臣之一,葉虎倒更加恭謹勤勉,絲毫不敢露出得意之色。

“秘使啊,就是說不想公開了。”朱永興鄙夷地冷笑兩聲,“吾不是趙構,可把杭州作汴京。”

“陛下,韃虜虛言以詐是肯定的,不過是想爭取時間,使我軍緩和一下攻勢。”監察部尚書周良甫出身情報局,分析得很準確。

“他用緩兵之計,咱們或可將計就計,使其麻痹大意。”朱永興思索着說道:“衆卿商議一下,擬出條陳上奏吧!”

“陛下,臣有本奏。”禮部尚書陳紹愉躬身道:“自永曆十二年,國家便未再開科取士,至今已是三年多了,值陛下登基,應早開恩科,以攏天下士子之心。”

朱永興對科舉,對八股取士,實在是厭煩。在沒有想出相應辦法之前,他便想着拖延不辦。這幾日左思右想之下,覺得也不可久拖,心中也有了個暫時施行的辦法,陳紹愉一提,他便順水推舟,把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陳卿所言有理。”朱永興點了點頭,說道:“朕登基即位,軍民或有賞,或得益,唯獨這讀書人,確實也不宜冷落太久。嗯,那便開恩科,開武舉,文武並重,招攬人才。時間呢,便定在今秋,天氣涼爽,這人的精神也好。科目呢,可仿隋唐,暫定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水利、經濟——嗯,衆卿可商議着再爲增加。具體的章程,儘快制定出來,以昭告天下。”

中國古代科舉制度最早起源於隋代,到了唐朝時愈加完善,考試科目很多。常設科目主要有明經(經義)、進士、明法(法律)、明字(文字)、明算(算學)。但到了明朝便只設進士一科,考慮內容也只有經義一門。從總的趨勢來看,明清之後的科舉是越來越死板,越來越僵化。

“另外——”朱永興沉吟了一下,說道:“上奏開翰林院一事,暫可緩行。國戰未止。機構不宜過多,且待日後再議吧!”

古代的翰林院是封建皇帝的秘書機構,各個皇朝的翰林院的組織機構和作用大同小異。而朱永興有總理處這個機構,便不需要什麼翰林院。而且,翰林們雖無行政實權,但名貴清華,手中有筆,有皇帝賦予的特殊的發言權,翰林們往往結成“清流”。“聞風言事”便成了他們的特權。

在朱永興看來,“聞風言事”往往成了“造謠生事”,毫無根據,甚至荒謬至極的言論,倒給了亂噴亂罵以正當的藉口,併成爲黨同伐異的手段。

今天這番早朝,朱永興看來心情不錯,准奏的多。駁回的少。張煌言見是個機會,便開口勸諫道:“陛下天縱聰明。聞一可知十,然亦當勤勉,勿倦怠朝政。”

朱永興愣了一下,旋即明白了,定是因爲連着兩天散朝後,他帶着家眷出外遊玩一事。只是這輕車簡從。又沒誤了政事,哪來的倦怠朝政之說?難道學崇禎,誰也信不過,什麼事情都要自己去做?

作爲領導風格,“事必躬親”指的是一個領導者事無鉅細。一定要親自去做、去管才放心。“抓大放小”則指的是一個領導者管好該管的事情,放開該放活的事情,時刻注意集中必要的時間和精力去解決主要矛盾,牢牢掌握工作主動權。

若說“事必躬親”的典型代表,當爲三國時期的諸葛亮。據《三國志》記載“蜀國正事無鉅細,亮皆獨專之”。諸葛孔明儘管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但由於難以克服事無鉅細的弊病,最終積勞成疾,五十多歲便死於五丈原。

“苟子有言:‘主好要則百事詳,主好詳則百事荒。’吾不學武侯事無鉅細,卿等難道皆是碌碌之輩?”朱永興淡淡地說道:“吾覺得已是選賢任能,難道有卿家覺得力不勝任,難副朕望?”

張煌言沒想到朱永興振振有詞,且把他們的能力當作擋箭牌,倒不容易辯駁。

“持其大綱,疏其節目,爲政之上術也。”戶部尚書易成笑着說道:“陛下聖明,讓微臣等有鍛鍊和增長才幹之機,微臣等敢不盡心竭力,以報陛下之信重。”

“易卿所言,正合朕意。”朱永興一會兒吾,一會兒朕,顯然還未完全適應新身份,新稱呼,有易成這番言語,他也不想再長篇大論,再詢問了一番,見無人上奏,便退朝了事。

……….

“皇上,您應該自稱‘朕’的。”退朝已畢,在回去的路上,女官段琬兒便再次提醒。

“真是彆扭啊!”朱永興苦笑了一下,說道:“慢慢習慣吧!你看那些閣臣,剛剛賜座議事的時候,不也是屢屢推辭,不敢就座嗎?現在也習慣了,孤,嗯,朕也需要一個過程嘛!”

“皇上,您還是要多加註意的好,那麼多雙眼睛盯着,今天張尚書的勸諫,便是個提醒。”段琬兒似乎嘆了口氣,想來她也覺得這帝王當起來也不容易。

“想遊玩輕鬆一下也不行啊!”朱永興這回是真的嘆氣了,前呼後擁的沒情趣,輕車簡從又諸多不便,帝王想自由自在,那是很困難的事情。

難道那些臣子就希望帝王老老實實地呆在皇宮內,天天讀那些歌功頌德、天下平安的奏摺?好象有誰說過這麼一句,“這天底下,最不能相信的便是這奏摺”。

說是微服私訪吧,其實很大程度是自欺欺人。走馬觀花一般,便能體察民情,便能恰好碰上百姓冤屈,或者碰上埋沒的人才?至於長時間在外,開粥鋪、賣茶水,或者是泡妞扯蛋,對於帝王來說,那更是不靠譜的事情。

說到底,要真正的知道民間情況,真正的體察民情。還要靠完善的監督和上報機制。否則,上下欺瞞,深宮中的帝王便如睜眼瞎一般。

昏君易當,明君難爲啊!朱永興慨嘆着,擡頭已到了總理處,便邁步走了進去。稍有些不耐地擺手。將恭迎聖駕、山呼萬歲的儀式打斷,朱永興直接到自己的辦公室就座。

驅除韃虜、掃除邊患、休養民力、治河安民、改土歸流、開疆拓土、政體改革……

朱永興撫摸着隨身木牌上所刻的大事,半閉着眼睛沉思良久。一樁樁,一件件,都不是輕而易舉便能完成的。而且,很可能在自己有生之年也不能競全功。但路總要走下去,事情總要去做。

段琬兒抱着一撂奏摺文件走了進來,輕輕放在桌案上,又轉身叫侍女端上茶點水果。

朱永興雖然是抓大放小。但事情他總要知道,知道某項工作進行到何種程度,若有偏差,他也要加以調整修改。

他最關心的還是軍事,伸手拿過分好類的文件,開始一一審閱,偶爾停下來,提筆寫上自己的意見。

國家安全部奏報:清廷已開始調動宣大、山海兵力。並召蒙古諸部出兵出馬助戰,駐兵重地爲西安、南陽、淮南、天津……

朝鮮已經同意暫借濟州島給大明養馬屯兵。先期三千人已經坐船出發,到濟州島後建立營房、馬場,並大量種植苜蓿,以爲牧草。

軍工司奏報:各地土硝產量再創新高,民衆多有以熬硝爲副業,也就是說。百姓可從中獲利,而軍工部門對硝石的進口已不是特別依賴。

軍工司奏報:擬建江南兵工廠,初期建造提硝、提磺、燒炭和藥、磨炭、碾磺、碾藥等各廠,及工匠住所、局屋、藥庫、木鐵工作等,需銀十萬。

陸軍司奏報:蕩朔軍調崇明。徵朔軍、滅朔兩軍守江浙,殄朔軍調九江,討朔、伐朔兩軍駐荊襄,鎮朔軍駐重慶,靖朔軍依舊鎮守滇黔兩省,並將於秋季抽兵參加對緬作戰,破朔軍正在上海一帶休整補充,準備登陸山東,剿朔軍於嘉興一帶整編,作爲攻掠山東的後備軍。

海軍司奏報:一部船隻兵丁充實長江水師後,其餘海船將退出長江,於崇明、上海、舟山駐紮,擬再招募陸戰隊三千。

後勤司奏報:長江中游重鎮江陵城四周都是良田,可招民墾殖,或以討朔、伐朔兩軍進行軍屯,以解決荊襄戰區糧草;崇明去歲大熟,官倉和民間積糧足夠蕩朔軍軍用,但需戶部拔部分錢款購買;江南地區暫時亦需拔款購糧,或由老光復區調糧,待到一季收穫後,下半年將會緩解……另各軍今年的軍餉、彈藥、物資,尚需銀六百四十三萬……

需要這麼多錢?朱永興微微皺眉,伸手取過戶部的報表和文件,翻看着,計算着。

明末清初整個中國冬天奇寒無比的幾十年時期被稱爲小冰河期,這一時期的年平均氣溫都很要低,夏天大旱與大澇相繼出現,冬天則奇寒無比,連廣東等地都狂降暴雪。一般而言,小冰河期泛指十五世紀至十九世紀中葉氣溫偏低的時期。從科學的角度和計算來看,小冰河期還未過去,但至1650年以後,氣溫開始迅速回升,自然災害也在大幅緩解。

雖然不過是氣溫回暖,災情減弱,但明軍的光復區在南方,情況比北方強得太多,又大力推廣馬鈴薯、蕃薯、玉米等耐寒高產農作物的種植,戰後恢復重建的速度是相當快的。

只不過朱永興採取的是寬鬆低賦、藏富於民的策略,如果需要大量的糧草物資,卻還是要從民間存糧中購買或借貸。

但這樣做是值得的,不僅是讓朱永興得了寬厚愛民的名聲,更喚起了民衆抗清支前的熱情,激發了蘊含於民衆中的戰爭潛力。

待看過戶部的統計文件,朱永興略微鬆了口氣。雖然有缺口,但可以通過發行戰爭公債,或者通過其他渠道加以解決。大江以南的光復,使海貿的貨物驟然增加,瓷器、絲綢、茶葉、棉紡等商品不必再通過走私而獲得,少了中間環節,利潤更爲可觀,商稅也會大幅增加。

還有這個——朱永興的目光轉到案角的一個小鐵皮罐子上,菸草,那便是政府新的財源。

據考證,菸草傳入中國在16世紀下半葉至17世紀初的明朝萬曆年間,到了崇禎皇帝時,曾多次下達過禁菸令。嚴禁種植、販賣、違者重處。而崇禎禁菸並未講明吸菸的危害,而是出於“吃煙”與“吃燕”諧音。北京是燕地,崇禎認爲吸菸兆頭不好,不吉利。

禁菸令既然不能以理服人,當然也就禁而不廢了。再加上當時明朝統治正搖搖欲墜,朝不保夕,大量南兵北伐,生活不習慣。他們感到吸菸可驅寒避瘟,解悶提神,日不可缺。後經薊遼總督洪承疇請求,最後開禁。從此吸菸又以“熙朝瑞品”的雅號重新流行起來了。到崇禎末年,竟發展到“雖三歲童子,莫不食煙”的地步。(未完待續……)

第221章 崇明之基,喪心病狂第136章 進逼鬆錦,政府措施第64章 變革的威力第2章 無題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100章 英雄頌歌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69章 雨季之威第22章 血濺跳花節第260章 追擊第74章 以夷制夷的陰謀第191章 新氣象第115章 緬甸的條件第46章 火箭列裝第98章 我認得你第83章 北望第81章 書院第126章 無題第152章 破城攻擊,向前向前第80章 教士保羅第39章 三鬼與成醜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30章 輕取永昌第71章 流寇戰術第26章 初涉殺場第41章 自我否決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238章 薩摩藩,綁架成功第235章 鄭軍投靠,清廷退縮第134章 非奇襲,即決戰第69章 雨季之威第92章 無題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233章 三桂之謀,鄭家再亂第203章 總攻(三)第262章 遼東攻略第96章 各有安排第108章 各懷心思第24章 隻手欲擎天第81章 書院第219章 名士碩儒不盡可用第84章 失敗之源第9章 武聖定論,帝王痼疾第52章 縴夫,規矩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90章 援助水西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44章 率軍南下,元江臨戰第98章 有後之喜,酒後之語第14章 感情是睡出來的第101章 強盜的轉變第251章 晉封鄭王,三桂投誠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118章 極度震駭第6章 無題第232章 連勝,人頭取悅第82章 燧發槍第124章 窖金,廣西變局第185章 情動第41章 天機不可泄露第25章 三鬼之謀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67章 鄭家來人第45章 大反攻第224章 討朔軍成,攻克福州第166章 無題第51章 戰後佈局第150章 變革大潮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120章 棄軍而逃第148章 元江那氏第7章 歡歌暢飲第50章 低估與高估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07章 厭炮厭勝?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80章 京師大亂第55章 地、鹽武器,民爵授封第186章 疍家女第274章 定江南,見士紳第60章 會趙王第40章 兩隻重拳第85章 急行第226章 志在天下,吳、孫反應第94章 難以抗拒,後宮瑣事第78章 破路第17章 計劃不如變化第52章 血戰廝殺第81章 襲擾第69章 勳章,土地第138章 大海戰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9章 蠱神之誓第31章 故國風情第162章 廣州戰役(八)第184章 臨機而變第223章 軍制改革,拉攏分化第72章 退第261章 截擊,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