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9章 限期的安南攻略

歷史的進程從自己出緬入滇的時候就應該改變了,但朱永興沒有想到,騰衝大勝竟會讓吳三桂從中間接得利。原本要等到入緬擒殺永曆後,吳三桂才晉封爲親王,後來,清廷又把貴州交由他全權管理,使吳三桂有了封藩、裂土分封的意義。

當然,現在吳三桂的奏章剛剛遞上去,還沒有得到清廷批准,也不會超過歷史上的封賞,但他確實向着全部掌握雲貴邁出了一步。雲南貴州越不安定,清廷賦予他的權力就越大,這個老狐狸看得很清楚。

只要仿明代沐氏家族世鎮雲南之例,讓我當雲南王,我自然會積極用兵,掃滅逃入緬甸的僞帝永曆,以及雲南邊外的僞明殘餘勢力。吳三桂打着這樣的如意算盤,一方面把原來洪承疇屬下的湖廣綠營調往滇西,鞏固要地的防守;一方面繼續擴充自己的兵力,靜待朝廷回覆。

而騰衝的兵敗,還給吳三桂解決了一個難題,那就是清廷正在進行的裁軍之議。

在雲貴大規模戰事結束後,清廷就準備將雲南的滿洲八旗兵撤還京師,五萬綠旗兵擬裁去兩萬。因爲把大批軍隊留在雲南,耗費的軍費開支給國家財政造成了沉重負擔。據戶部統計,在用兵期間,雲南一省每年的俸餉銀高達九百餘萬兩。

這是一個相當驚人的數字!以順治十六年、十七年國家徵收的課銀爲例,國家兩年的“課銀”收入也抵不上雲南一年的軍費開支。如按順治十五年以前的收入來計算,相差更爲懸殊。且其他各省駐軍也需要軍費,更加重了清廷的財政負擔。

要知道,自清軍入關以來,無日沒有戰爭,生產遭到破壞,加之清入關前明朝的經濟已處於崩潰狀態,清廷接手這個爛攤子,財政相當困難。戶部提出的報告,引起了順治的重視,以爲此事爲“國家要務,關係重大”,要議政王貝勒大臣會議“速奏”。

以軍事起家,並且要以軍隊爲倚仗的吳三桂,自然不願意裁減他的軍隊。正值騰衝兵敗,他便向朝廷申辯:“邊疆未寧,兵力難減,宜如舊時。”如果說之前提出這個理由,還有些狡辯之意,現在則正當其時。吳三桂明白,要保持自己的地位與威望,就必須有一支強有力的龐大軍隊。

現在,吳三桂最關心的是如何保持自己的勢力,不想失去已得到的東西。僞帝永曆,僞明宗室留守,僞明殘軍,在他看來,並不是多大的威脅。只要他全力進剿,徹底掃滅只是時間問題。

一個人的權利和地位的過快增長,往往就是政治野心膨脹的溫牀。吳三桂的思想,從清廷命令他留駐雲南的時候起,已經發生了新的變化。

滿洲兵將不服水土,且不願深入邊荒作戰,徹底消滅殘明的重任,捨我其誰?吳三桂看得很清楚,想得很明白,此時擴張自己的勢力,名正言順,清廷多半也只能照準。

……

“一個月結束安南戰事,一個月安置休養,一個月練兵備戰,九月上旬或中旬出兵入滇,再戰清軍。”朱永興此時並沒有把注意力放到昆明,而是全力於安南攻略,並且提出了具體的時間設定。

馬寶等將領用眼神互相交流,都是心中疑惑,不明白爲何要把時間定得如此精確,或者說是倉促。

朱永興心中也有無奈的感覺,因爲他原以爲能控制元江那嵩的起義時間,只要拖後一些,他便能更從容地做好準備。只是在張勇逃脫之後,給了他一個警醒,那就是凡事不能想當然。

元江那嵩的起義時間應該可以向後拖延,但誰又敢保證吳三桂不先動手呢?九月或十月,雨季結束,清軍難道會沒有行動?如果從吳三桂的角度來看,既然視雲南爲自家封地,爲長遠計,象那嵩這樣根深蒂固的地頭蛇,那是必須剷除的。一來可以殺雞儆猴,震懾雲南的衆多土司;二來也消除了迤東土司對昆明的威脅,可以放心用兵於滇西南,進剿明軍,或入緬擒殺永曆。

與李定國、白文選等比較,在吳三桂心目中,也許那嵩更有威脅。畢竟經營了上百年,有穩定的根據地,治下有幾十萬的民衆,還積累了衆多的糧草和財寶。無論從政治、軍事,還是從經濟上考慮,先滅不肯投誠的那嵩,都是一個上上之選。

而吳三桂確實在歷史上做過類似的事情,那就是水西的抗清起義。如果深入研究,就會發現,與其說是水西安坤主動豎旗抗清,倒不如說是被吳三桂給逼反的。當清廷把貴州也劃給吳三桂管轄後,安坤這個曾經投誠清廷,併爲清軍提供過很大幫助的地方實力派,也就註定了被滅的命運。

自家後院,豈容雄厚實力的地頭蛇盤踞?史書上有一種說法,說是吳三桂覬覦水西安家幾百家積累的鉅額財富。不可否認,有這方面的因素。但更關鍵的原因,還是吳三桂要切實地掌控雲貴,使其成爲自己穩固的世襲封地。

思維的誤區一旦被發現,朱永興就只能跟時間賽跑,儘量做好應付意外的準備。我可能能夠勸說並指揮那嵩,但卻不能讓吳三桂按我的計劃行動啊!

朱永興暗自苦笑,對衆將開口說道:“時間有點緊哈,但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雲南的雨季結束,清軍必有所動。我們如果不做好準備,恐怕在安南奪了根基也佔不住腳,最後鬧個竹籃打水一場空。”

“安南土蠻,予以擊敗,應該不是什麼難事吧?”馬寶沉吟了一下,試探着說道:“適才殿下已講了安南目前的狀況,鄭氏與阮氏對峙,應該會有很多兵力不及調回。再有莫氏牽制,想必能戰之兵也不會有多少吧?”

“要擊敗鄭氏,應該不難。”朱永興撓了撓頭,說到了自己的擔憂,“可吾就怕鄭氏雖敗不降,糾纏不休,使我軍脫不了身。”

……

第85章 無題第53章 絕勝之擊—土炸彈第14章 篡改聖旨?第46章 火槍之威第19章 景東會師第112章 分派,緬使第34章 石屏擾襲第246章 江浙內亂,朱三太子第92章 舉棋不定第49章 烽火燎原第61章 以人換人,死戰到底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56章 拒詔第101章 夜談第138章 大海戰第2章 無題第128章 拉英第89章 勝利第205章 兵種重配置第29章 破城第99章 太子中毒,水西殲敵第255章 荊嶽對峙第229章 內政之治,疑惑未解第6章 暹羅來使第49章 烽火燎原第33章 易裝的美麗第147章 一戰定遼?第31章 未聞駝鈴馬幫來第122章 改變的開始第87章 潛入襲城第109章 得失,海戰第196章 鑑第164章 廣州戰役(十)第48章 黯然收兵第67章 廣西戰局,威壓懾服第182章 無題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207章 勝利,鄭家內亂第19章 緬甸,山東第133章 退避,專打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90章 俘虜處置第1章 北愁南喜第7章 思想理論,倭國來使第48章 大戰(二)第28章 封官兒第114章 基礎——制度建設第116章 篡權之議第145章 大包圍第119章 訓誡,南征第82章 調整佈署第115章 術業有專攻第13章 元江籌謀與少保勸諫第140章 工部主事第16章 大巫的怨毒第120章 大勢,決擇第23章 暹羅國情第20章 急躁,伏擊第143章 講武會一第38章 突破方向第109章 百無禁忌第231章 荊襄劇變第79章 三鬼之憂,皮熊籌謀第196章 鑑第155章 廣州戰役(一)第188章 大調整第79章 最親近的密諜第158章 廣州戰役(四)第55章 土官表忠誠第140章 戰局急轉第213章 清廷之反應第65章 騎兵牆浪潮第266章 重慶,武昌第142章 會晉王第18章 元江城防第54章 不能遺忘的犧牲第258章 坦誠相待第34章 石屏擾襲第125章 軍人婚配第154章 民富國強?第48章 大戰(二)第139章 不妙的前景第204章 勝後的思考第132章 名人陰影第51章 戰後佈局第23章 綜合實力第247章 兵至衡陽,說客第116章 治河之才第48章 大戰(二)第259章 出乎意料的棄城第130章 聚而殲之第8章 越猜測越神秘九十六章 進口機晉王決定第197章 先挫銳氣第145章 妥協第16章 不一樣的光復第38章 三師相會第91章 外交,內政第234章 香溪口阻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