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千七百八十二章 替補選手

“要說咱們集團的汽車變速箱技術實力,放眼全國也算是領先的了,尤其是這次從沃爾沃引進的相關設備技術,一下就就拉近了咱們和國際汽車先進水平的差距。”說到這裡的時候,張衛平的臉上帶的幾分自豪,只聽他接着說道:“還有那幾個蘇聯專家,我還一直以爲蘇聯的汽車還都是五六十年代的水平,像以前我待過的丹東汽車廠,就是逆向仿製的嘎斯汽車做出來的,又笨又難開,就是皮實耐造,修起來也簡單,但是沒想到,其實人家蘇聯汽車的製造技術並不差,只是經濟性差一點,咱們國內一直沒有引進而已……”

“蘇聯汽車也曾經輝煌過,只不過因爲他們國家體制的原因,並不重視商用轎車的發展,但你要說技術儲備,人家可是一點都不差的。”段雲頓了頓,接着說道:“就像是蘇聯以前在T64坦克上使用的行星變速箱,相比於世界其他汽車採用的變速箱,那麼複雜的結構還能夠經受那麼嚴苛的環境要求,光是這一點來說,蘇聯的變速箱技術就是國際領先的,所以你不能用商用轎車的標準來衡量人家的技術,因爲人家重視的就是軍事,而不是商業。”

事實上,前蘇聯那可是一個不折不扣的超級大國,也是在上世紀90年代以前,世界上唯一一個可以和美國掰手腕的國家。

所以在早期,蘇聯的汽車工業其實是非常發達的。二戰期間,前蘇聯的嘎斯卡車就曾經作爲軍車使用,並在當時的歐洲戰場幫前蘇聯立下了赫赫戰功。

除了嘎斯卡車外,前蘇聯政府還在1956年推出了一個名爲“伏爾加”的汽車品牌,主打高端市場,主要用作領導人出行使用。在當時的東歐和東亞等共產主義地區,伏爾加汽車就是豪華、地位的象徵。在前蘇聯老大哥的造車廠房、設備、技術援建下,新中國的第一輛車--解放CA10於1956年7月13日正式下線,而這款車的原型車就是上面提到過的嘎斯150卡車。

至於主打高端的伏爾加汽車,連蘇聯老大哥都說好了,那當時還是社會主義“小老弟”身份的新中國,自然也是非常認可的,所以當時大部分中國領導人出行的座駕都是伏爾加,甚至就連我們後來推出的紅旗CA71轎車,其實也是模仿伏爾加設計出來的。

除了在東歐和東亞獲得廣泛認可外,蘇聯時期的汽車工業甚至在西歐地區也獲得了不錯的銷量。在上世紀80年代,蘇聯的汽車產量就已經達到了世界第三的水平(僅次於美國和日本)。

尤其是法國,或許是因爲德國和法國在二戰時期是敵對關係,因此法國人並不認可德國汽車,反而更喜歡蘇聯的產品。就像80年代大衆Polo和拉達Samara同時進入法國市場,其中拉達的售價更貴,但卻反而獲得了更多法國人民的喜愛。

由於冷戰的持續,美國開始逐漸加大對蘇聯經濟的打壓,面對國家主權的危機,蘇聯領導瞬時陷入了一個極爲緊張的情緒中,而緊張就會犯錯,他們爲了保證自己的軍事實力,決定開始放棄輕工業和民用領域,把爲數不多的精力和財力全部集中在軍事工業領域。而這個決定,也讓當時蘇聯每年的軍費開支直接飆升至了GDP的20%!而此時作爲競爭對手的美國,則只有5%左右。

蘇聯的汽車工業在這種分不到任何資源的情況下,自然也就停滯不前了。

蘇聯這邊停滯,地球上的其它國家可沒閒着,西歐資本主義國家的汽車工業在飛速發展着,就連日本、韓國的汽車都開始有了起色。在這種情況下,曾經屬於蘇聯老舊拉達的外海市場迅速被對手步步蠶食,直至徹底喪失了海外競爭力。

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即便停滯了多年,蘇聯的汽車技術依然是不可小覷的,只是在美歐等國的出口封鎖,以及蘇聯汽車商業化程度不高,所以導致到了90年代初的時候,蘇聯汽車在國際上已經沒有多少存在感了,加上西方國家對蘇聯的詆譭和抹黑,所以給人的感覺是蘇聯的汽車技術很落後,但實際上並非如此。

如果有好的商業車型設計,以及目前引進的沃爾沃技術和設備,再加上這些蘇聯汽車專家的技術積累,那麼段雲完全可以設計出一款適合中國市場的汽車。

“咱們現在進入汽車產業的硬件條件確實是具備了,不過在這次薩塔納教授國產化的計劃中,想拿到多一些的訂單可不容易啊。”張衛國沉吟了一下,接着說道:“主要是咱們這次競爭的對手人家可是上海市政府的親兒子,而且走到兩年前的時候,他們做出的樣品就已經獲得了德國大衆的肯定,咱們這次加入,充其量就是個替補的角色……”

“這個我清楚,但如果咱們能把質量和成本控制的非常好的話,還是有希望取代對手的。”段雲說道。

其實早在去年和瑞陽見面的時候,段雲就已經知曉了當前桑塔納轎車變速箱國產化的進程,並且爲此和瑞陽進行了比較深入的交流。

事實上,桑塔納轎車變速箱已經完成了國產化,在1990年的時候,上海汽車齒輪總廠就已經做出了變速箱的樣品,送到德國經過檢測之後,得到了德國大衆的肯定,並且准許他成爲上海桑塔納轎車的配套供應商。

但之所以上海市政府還要邀請天音集團來參加桑塔納轎車國產化的計劃,這其中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首先一方面就是雖然上海汽車齒輪總廠的樣品得到了德國大衆的肯定,但僅僅是樣品檢驗合格,然而在實際量產的過程中,卻存在着非常大的問題。

一方面是因爲該廠加工設備主要採用國產機牀和自制的專用機牀,兩者之和佔機牀總數的95%左右,並以單機生產爲主,生產線自動化程度很低,生產技術落後於國外幾十年,無法適應和滿足大批量生產的要求。

而在今年年初的時候,桑塔納轎車已經完成了第十萬輛轎車的交付,而在接下來幾年裡,每年都會有數萬輛桑塔納轎車生產下線,而上海汽車齒輪總廠目前的產量,遠遠達不到上汽的需求。

第九百九十七章 水清則無魚第一千四百九十八章 人才計劃第一千九百五十八章 反向施壓第2421章 羊毛出在羊身上第一千三百二十四章 瘋狂的訂單第一千二百一十四章 設計軟件第一百四十五章 招納能人第七百八十八章 曾經的承諾第八十八章 近墨者黑第一千六百一十六章 政府名義第三百九十一章 堅持原則第一千零九章 環保整頓第八百八十二章 引進生產線第二千零七十四章 用友軟件第九百二十八章 惡性競爭第一千三百七十三章 立足國內第九百二十三章 會議通知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碗水端平第一千三百八十一章 老友相見第一千五百七十六章 中蘇交流論壇第2398章 直率第一千五百六十九章 汽車產業共同體第2411章 擔憂第七百九十八章 天價租金第二十七章 防盜版技術第一千六百六十五章 力所能及第一千八百五十八章 暗度陳倉第四十三章 人比人第七百八十六章 改變思想觀念第五百九十二章 租賃廠房第一千四百二十五章 深房集團第八百八十七章 雙向選擇第二千一百三十八章 網絡帝國第一千九百三十六章 十萬火急第一千五百零二章 規避風險第一千一百五十九章 科研差距第2351章 巨大中華第九百八十七章 無塵車間第一千六百二十章 斯德哥爾摩第一千四百五十一章 初次見面第四百章 敲打第三百八十六章 半軍事化管理第二千零八十一章 褒獎第一千五百九十八章 主導權第八百六十二章 巾幗不讓鬚眉第六百一十四章 出口補貼第一百六十一章 比賽總結第二百六十二章 話語權第五百六十一章 突破口第一千五百九十一章 擊鼓傳花第一千七百零五章 VCD發佈會第七百三十九章 當面質問第九百五十九章 移居計劃第一千四百五十八章 華裔工程師第一千七百六十九章 軍令狀第一千七百零八章 DVD第二千零三十四章 請客第2332章 定價權第2226章 概念產品第一千八百九十六章 夏普電子第一千三百一十七章 核心企業策略第五百七十七章 攤牌第2257章 優勢互補第六十二章 不打不相識第一百三十七章 家教第一千三百三十五章 重要決定第一千四百二十一章 主導地位第四十三章 人比人第一千零一十章 放長線釣大魚第一千二百七十四章 暨南大學第二千一百五十章 網絡先行者第四百一十章 質檢體系第二千一百二十四章 動員大會第一千三百九十九章 管理權第六百七十四章 收尾階段第六百四十三章 女大十八變第五百二十章 辦事處第一百二十一章 摸石頭過河第一千七百九十三章 兒孫自有兒孫福第二千零五十四章 明則暗鬥第一千一百八十章 愛國情懷第五十二章 分工第六章 次級品第三百四十六章 正式任命第一千零一十五章 突破口第一千七百四十七章 心理博弈第一百五十九章 優越感第一千零六十七章 送行第九百四十三章 迎春酒會第三百章 投產儀式第一千三百八十八章 重要決策第2333章 圓滿成功第六百三十四章 裡子面子第四百九十七章 關鍵設備第四百零九章 加班加點第二百八十二章 解除誤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滑旱冰第八百一十六章 英語交流第二千零八十一章 褒獎第2376章 絕對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