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番裴玉生至杜府獻計,目的自然是讓京都教坊身敗名裂。屆時倘若他們在壽辰宴上的表演出了差池,想必整個教坊都會因此而受到牽連。
杜家父女對此亦是瞭然於胸,但他父女二人卻另有打算。他們準備在那時候,留下裴玉生的把柄,到時候太常寺追究起來,定然能查到裴玉生身上!
這一招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正是這看似人畜無害的杜家父想出的辦法。
裴玉生一旦出事兒,他的整個生意,將盡數歸杜家所有!
可見害人終害己……此時且按下不提,花開兩朵各表一枝,卻看此時京都教坊。
天舞閣一層舞房內,衆女經過幾日前太常寺的認可,排演舞曲的時候更加賣力。
桂枝身處她們之中,和她們一起練着,臺下張大司端坐一旁靜靜觀看。
若是往常,張大司總要提出幾句建議,或是動作再流暢一些,或是結尾再幹淨利落些。但是這次,張大司從頭到尾都沒有指點過她們,而這一切則都是由桂枝來。
起先有人不服,但前幾日太常寺點集過後,場內已無一人敢持反態。
練舞后,衆姑娘紛紛告離了天舞閣,桂枝則是蹲坐在場內收拾着她們的舞服。
在正式開始表演前,這些舞服只有練舞時纔可以穿,即便是桂枝亦是如此,結束之後第一件事兒她就是脫下舞服。
她又何嘗不明白舞服穿在身上好看,顯得漂亮,但這畢竟是爲了六十大壽而準備的衣服,若在那之前髒了亂了又得整體清洗,且還不知幾日可風乾。
看着做事有條不紊的桂枝,臺下張梅香微微頷首。
“桂兒,歇一會兒。”她突然開口說道。
聞言,桂枝收好最後兩件衣服疊放整齊後走下舞池,來到夫人身前施禮。
“喝茶。”張梅香下意識地竟想攔住桂枝施禮,但手只是剛探出去便轉了個彎,指着桌上茶盞道。
琳兒瞧着這一對母女真是彆扭得很,於是提議道:“好長時間沒有一起吃過飯了,趁着今日結束得早,不如我去街上尋些吃食買來,供夫人與小姐享用?”
張梅香應允,遂琳兒踱步離了天舞閣。
此時,舞房內僅剩這一對“母女”。很彆扭,很尷尬,只因桂枝向來將張夫人當作師父,但母親的那一部分……少之又少……
“不必拘着,坐吧。”張梅香的聲音傳出,語氣比往常溫柔了些。
“遵命。”桂枝謹慎地放下茶盞,然後側身倚着椅子邊兒靠坐。
“這段時間,你的努力我看在眼裡,但做到這些僅憑努力怕是不夠,還得承受許多委屈與不甘……白日裡我是你師父,晚上我是你養母,你若有何心事可告於我。”
張梅香說着,伸出手撫摸桂枝的腦袋。
這似乎是第一次,第一次張夫人對自己有如此親暱的動作。
一時間,這種感覺竟像極了自己的孃親,當年哄着自己入睡的孃親……
桂枝這段時間以來的壓力,在此時得以緩釋,即便是平日表現得再堅強,她終究是一個小姑娘,能承受那些走到現在,已然是奇蹟了!
桂枝並沒有說什麼,只是跪在了張夫人身前,抱着她,枕着她的腿,桂枝以往不敢這樣做,這樣讓她感覺踏實了一些。
琳兒自外而歸,站在門外,瞧見此一幕也含笑不語,即便站得久了飯菜涼了,她也不忍打擾這難得的一幕。
時光如梭,轉瞬即逝。
太后壽宴便是今日。
普天同慶之日,場面自然盛大。
而且宋孝宗是一個出了名的孝子,其心中一直銘記高宗皇帝的禪位之恩及登基時,吳太后前後的支持;是以他但凡出遊都會恭請太上皇與太后一同而往,或陪太上皇帝與太上皇后吳氏釣魚,或是賞花抑或是遊湖、觀潮、納涼、玩月等,但其目的也
是爲盡孝道;不僅如此,孝宗更是在西湖邊蓋了一座聚景園。
“荼蘼不爭春,寂寞開最晚。”吳太后很喜歡這句詞,亦或許是同自己的人生很相似,故她極喜荼蘼花,而孝宗在聚景園種了很多荼蘼花,還經常陪同他們一起同遊聚景園。
這麼一位仁孝之君,在太后壽辰宴這種大事上,自然也要多費些心思。
而這壽辰宴當日,朝廷中會舉行隆重的上壽稱賀儀式。
壽宴非同小可,其規模龐大,是以提前一個月教坊就要聯合開始準備排練節目。
而在宮中,負責場地、器具的各個司部也需要盡力做好準備,大宴前一日, 儀鑾司、翰林司、御廚、宴設庫、御酒庫、應奉司屬人員等負責宴會事宜安排者皆“並於殿前直宿”,主要就是因爲事務繁多,若次日復往怕耽擱,故這些人員都會直接在場中睡下,以便次日繼續安排。
大宴開辦前,一大早各司就要把宴會的各項事務全部安排妥當。
儀鑾司排設御座龍牀,出香金、獅蠻、火爐子、桌子、衣幃;翰林司置御前頭籠燎爐,供進茶酒器皿等,於殿上東北角陳設,候駕御玉座應奉;御酒庫排辦前後御宴酒,及宣勸御封酒。
昨夜,桂枝同三姐妹聊至深夜,只因這宮中事物大多罕見、稀奇。
幾人注意到,房內就連最普通的凳子都與民間的不同,不論從什麼角度看都要好看一些!
昨日教坊秀演相應人等就陸續被送入了大內,於宮外偏廳內靜候,即便是側廳內卻仍瞧見外面有不少宮女、太監,他們健步如飛,行事匆匆卻毫無瑕疵,並無拖泥帶水,也看得出來,他們每人的精神都是緊繃着的,生怕有一絲絲的失誤!
京都教坊和錦繡教坊所處場地不同,但也都是圍聚此處,教坊藝人們待在偏廳內歇息,而張梅香等主事之人則與教坊曲樂部及各部於宴會場內搭建舞臺,方便貢演,
而此時雖然不少人忙碌了起來,但距離表演還早着。
宮內的人腳不沾地,健步如飛,這狀態一直持續到了次日天明,直至大內之中傳來報更。
“良辰已至!百官請入!”
北苑之外,幾位嗓門頗大的人口口相傳,將這句話傳到宮門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