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圓圓從隔壁廚房端來了好幾個硬菜,是她吩咐老馬臨時做的,有清蒸鱸魚,有紅燒獅子頭,有藥膳老雞湯,還有清炒雪裡蕻……
李寺不滿道:“乖乖我的娘,我在這裡住了這麼久,都沒見過你這麼關心過我,弄這麼多菜,我們吃得完嗎?”
“又不是給你吃的!”方圓圓白了李寺一眼,“詩詩啊,你在百鳳樓吃的東西都不營養,來,好好補補。”
方圓圓親自給陳詩詩舀了滿滿的一碗雞湯,小心的擺到了她的面前。
“謝謝你,伯母,你也吃。”
李寺坐在那裡半晌都沒動筷子,最後忍不住埋怨道:“娘,你是不是太偏心了,就算你不給我舀一碗雞湯,也給我打碗飯吧?”
這話說完,陳詩詩馬上接嘴道:“我來我來,寺哥對不起,我光顧着喝湯了……”
方圓圓衝李寺道:“你自己有手有腳的一個大男人,還用娘伺候你啊,詩詩是第一次來,哦,不,以後都不會走了……”
李寺起身道:“這麼多好菜,怎麼能沒有酒呢?娘,我去打酒,你把李叔也叫過來,我們一家人好好聚聚……”
李叔自從來到老李燒烤,似乎就沒回去過,李寺也懶得去管,父母自有父母福,不過李叔確實給李寺幫了不少忙。
首先,有了李叔,方圓圓也沒有心情去管李寺,注意力都在管教李叔怎麼做事。第二,李叔算得上一個好幫手,李寺估計,李叔年輕的時候怎麼也得是個大商人,不然不會這麼懂運作生意。還有,李叔的酒量確實好,爲人也開朗幽默,有時可以陪李寺暢談人生。
李叔一進門,李寺就聽到了他爽朗的笑聲,“哎呀,大團圓啊,李寺,你小子真有福氣。”
李寺搬了張椅子過來,對李叔道:“李叔,福氣是共享的,我有福氣,你也有福氣不是嗎?”
“是是是,託你的福,我纔有這山珍野味吃啊。”李叔開起了玩笑,惹來了方圓圓一頓白眼。
陳詩詩殷勤的給李叔盛飯,李叔直誇她懂事。
因爲下午都有事幹,李寺控制住了酒量,每個人都只是微醺的狀態。
吃完飯,方圓圓和李叔端着碗筷回了隔壁,李寺則帶着陳詩詩出了門。
皇妃樂隊自從亮相以來,就吸引了京城衆多遊客的眼球,現在通文苑成了臨安城的一個景點,有人編了個順口溜,叫“爲人不識通文苑,遊遍臨安也枉然”。
現在正是各國使者來訪,各地的官員進京述職的繁忙時刻,臨安城裡熱鬧非凡,通文苑的生意也是紅火的不得了,天天爆滿。
據說萬文遠聽到了這個消息,後悔的要死,不過他早就回了老家,通文苑經營的好壞,至少這一個多月跟他是毫無關係了。
而且他還要感謝李寺,是李寺讓通文苑的名聲一飛沖天,通文苑以後還是要回到他手上的,到時只要忙着數錢了。
不過李寺卻是很少去通文苑,那裡有李三祥和戴春來坐陣,他能放下心,如果今天不是陳詩詩要加入樂隊,他也不會去。
就像老李燒烤交給了王家,李寺也極少管閒事,這叫用人不疑。
陳詩詩估計比李寺還了解皇妃樂隊的近況,就在之前她去通文苑看了皇妃樂隊的演出,發現琴草站到了她的位置,她纔對李寺心生怨恨。
“我去唱雲宮迅音的女聲,琴草不會有意見吧?”走在路上,陳詩詩問李寺道。
李寺家裡離通文苑有些距離,按理說要做馬車去,不過午飯吃的太飽,李寺提出來消化消化食物,於是兩人就肩並肩走着了。
陳詩詩瞻仰過琴草的風采,她沒有那個自信能替代琴草的地位。而且琴草風頭正勁,李寺要換下她,她未必會肯。
“她不會有意見,我估計她現在已經爲名所累了。”
李寺能夠想象的到,琴草在通文苑出道後,應該有不少達官貴人會打她的主意,這都是明星效應。
好在南宋的治安還可以,只要金兵不打過來,就不會有強搶民女的行爲發生。
但即使是每天被一些臭男人挑逗吹捧,琴草也會不勝其擾的。
所以李寺今天去通文苑,還想看看店裡的安保措施到不到位,要是造成了樂隊的困擾,經營也會有很大的問題。
這個時候,在京城的另一個角落,秦檜父子正在吃飯。
臨近年底,秦檜的工作也告一段落,他能夠和家人好好的吃個飯了。
自從上次算計李寺,偷雞不成蝕把米後,秦檜老實了好一陣子,但是他心裡那股悶氣還沒有完全消散。
都說宰相肚裡能撐船,但是秦檜被李寺氣的夠嗆,那船都撐到肚臍眼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
秦檜在北方待了多年,李寺賴以起家的燒烤,實際上也是北方最流行的食物之一,李寺能靠燒烤賺錢,秦檜也一直在想,北方還有什麼食物,可以大範圍流行起來。
直到幾天前,秦檜在一個官員家做客,吃到了“撥霞供”。
撥霞供在登豐樓也有,其實就是涮肉,不管是羊肉、牛肉、兔肉,都可以涮着吃。
這撥霞供,其實就是後世的火鍋。
火鍋起源於什麼時候,其實有不同的說法,比較流行的是兩種,一種說戰國時期即有火鍋,史人以陶罐爲鍋。另一種說是火鍋始於漢代,“鬥”就是指火鍋。西漢海昏侯墓文物中出土了火鍋實物。
《魏書》也記載,三國時期用銅所制的火鍋,人們使用火鍋煮用來涮豬、牛、羊、雞、魚等各種肉食,但當時並不流行,後來隨着烹調技術進一步的發展,各式的火鍋也相繼閃亮登場。
火鍋的器具,早古各個時期都有出土,比如西周的鼎,下盤可以放炭火加熱,操作原理非常接近今天的火鍋。又比如西漢的銅火鍋、染杯,下面放碳火烤炙,上面架鍋。
因此很多人就開始說,火鍋早在西周兩漢時期就非常流行了。這其實有點想當然。
西周兩漢時期的火力不是後世的電磁爐,那時候的冶銅技術作出的鍋也大不如後世。
當時那些下面可以放火烤炙的鍋子,大多是爲了加熱食材或者溫酒,要實現像火鍋一樣邊吃邊涮肉這種操作,還是有些困難。
李寺在登豐樓吃到的撥霞供,纔有了後世火鍋的影子。但因爲調料有限,比如辣椒還沒傳到中國,所以撥霞供這種福建口味的火鍋,還沒有真正流行,還只是少數上流社會人羣嚐鮮的樂趣。
真正推廣了火鍋的,是清代皇室。
甚至很多學者認爲,“火鍋”這兩個字,很有可能就是從清宮裡傳出來的。
因爲在康熙皇帝“千叟宴”的一份菜單中,就有一道“野味火鍋”。
之後的乾隆皇帝,可以說是一個火鍋狂魔。
在他那一屆的千叟宴上,他辦了一場有近一千六百五十隻火鍋的火鍋宴,放到後世得給他頒吉尼斯世界記錄獎。
同時,在清宮御膳檔案裡,野味火鍋、生肉火鍋、羊肉火鍋、菊花火鍋都經常出現。
火鍋作爲皇帝帶頭推廣的菜餚,很快在京城流行起來了。
當時火鍋流行到什麼程度呢?
清代進士嚴辰吟寫詩讚美火鍋“圍爐聚炊歡呼處,百味消融小釜中” 。
《清稗類鈔》也記載說:“京師冬日,酒家沽飲,案輒有一小釜,熾火於下,盤置雞魚羊之肉片,俾客自投之,侯熟而食,故曰‘生肉火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