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安東郊,十餘萬魏軍進行誓師後,護着高義歡的車駕,向東進發。
長安城東十里外,長亭裡,魏國衆多重臣,站在亭外,目送東征大軍走遠。
李巖、陳名夏等大佬,看不見皇帝車駕後,紛紛離開長亭,反回城中,處理公務。
人羣中大理寺右少卿吳應箕,拉了都察院右僉都御史黃宗義,“太沖兄,我等回城吧!”
黃宗義微微頷首,見大羣官員跟隨陳名夏回城,臉上冷笑一聲,對身後幾人道:“走,去曉園,我有話說。”
黃宗義是黃尊素之子,其父乃早期東林骨幹,因爲彈劾閹黨魏忠賢,罷官被殺,乃東林七君子之一,與汪文言併爲當時“東林黨的兩大智囊”,是個值得敬佩的人。
黃宗義子承父志,師從東林大佬劉宗周,他自然也是東林的人,而東林在掌握大權後,早已不是楊漣、左光斗時代的東林,逐漸變成了一羣黨同伐異的政治流氓團伙,並且盛極而衰,四分五裂。
如今東林黨人,一部分在南明,一部分在大魏,還有一部分隱居於江南,不再是一個整體。
由於東林名聲與閹黨一樣,都不太好,所以已經不可能從新翻身。
如今東林黨已經成爲歷史,可是江南士紳還是需要有人說話,於是代表東南士紳和商賈利益的南黨孕育而生,不少東林黨人便又混入了南黨之中,他們政治鬥爭經驗豐富,黃宗羲與吳應箕加入南黨後,立時就成了南黨的兩大智囊。
曉園位於長安城東南角的曲池坊,靠近芙蓉池,是一處私人院落。
院子佈置十分典雅,照搬蘇州園林的景緻,主人花了大價錢,從江南運來奇石、磚瓦,修建了這座林園。
這座院子是浙東鉅富,沈家派人建造,自己也不住,就是用來招待江南籍的一些大臣,以及趕考的江南士子,給他們提供一個遊玩,聚會之所,以解鄉愁。
這時黃宗羲與吳應箕走在院子裡,穿行於移步換景的庭院中,黃宗義擡頭看着院子長廊雕樑畫棟,房屋飛檐斗拱,感嘆道:“這間曉園,沈家花了不少心血啊。”
吳應箕也感嘆道:“是啊!據說這裡的一磚一石,就連甬道上的卵石,都是自江南運來。”
黃宗義微微頷首,“只可惜有形無神。”說着一行人到了一座閣樓下,黃宗義遂即道:“樓上去。”
幾人上了閣樓,窗戶打開,可以俯視林園,同時也可遠眺不遠處的芙蓉池,景色遠近不同,風景甚好。
這時衆人在紅木桌旁坐下,主人家讓人端上來備好的酒菜,下人退下後,幾人纔開始邊吃邊談。
吳應箕道:“太沖兄叫我們過來,是否是商議應對北黨的事情!”
黃宗羲微微笑道:“樓山兄不要急,先吃菜,嚐嚐這鱸魚!”
吳應箕放下筷子,面帶憂鬱道:“太沖兄,我吃不下。軍資案我們雖未有損失,但是北黨也成功化解了危機。現在他們勢大,馬上就要年底京察,吏部考功科主事揚廷芳是楊永裕之子,鐵桿北黨,由他主持京察,北黨必然會藉機排除異己。”
京察是大魏官員的一種考覈制度,規定三年一次,按着官員的成績,評出稱職、勤職、怠職、瀆職四等,成績好的升官,成績差的下課,可以說誰掌握了京察,就掌握了官員升遷留任的大權。
若是北黨要藉着京察,整治南黨,必然會有大批南黨官員被評爲怠職、瀆職,得不到升遷,甚至因此丟官。
當官的大多有點兒問題,用京察作爲政治鬥爭的武器,不僅殺傷力巨大,而且正規合法。
寒窗苦讀十餘載,一朝高中,絕大多數人,都是奔着升官發財和權力來的,他們在朝中結黨,也是爲了利益和混得更好。
北黨掌握京察,政績差點,只要是北黨,就能通過,而其他人則會受到刁難,時間一長,南黨官員必然會有人轉投北黨。
現在朝中北黨勢力強大,又掌握京察,形勢相當嚴峻,吳應箕很擔心,不過黃宗義聽後,卻笑道:“樓山兄,你可以放心,我料定北黨必定土崩瓦解。”
吳應箕不解,豎眉道:“這話怎講?北黨有勳貴支持,朝中大半官員都是北黨,軍政大權都被他們控制,地方上也有強援,再者陳名夏乃是陛下心腹大臣,輔佐陛下多年,深得陛下信任,想要搬到北黨,怎麼可能?”
黃宗羲捋着鬍子,“北黨在朝中勢力再大,依附他們的人再多,只要我們獲得一個人的支持,就必勝無疑!”
吳應箕道:“誰?”
黃宗義道:“皇帝!”
吳應箕沉聲道:“陛下與陳名夏相處多年,他背後又有勳貴,皇帝怎麼可能支持我們?”
黃宗義心有成竹道:“在權力面前,相處多年不算什麼,只要我們給陳名夏按上一個結黨營私,意圖謀反的罪名,北黨必定土崩瓦解。”
吳應箕驚道:“可是陳閣部並未謀反呀!”
黃宗義道:“岳飛亦沒有圖謀不軌。”
吳應箕明白了黃宗義的意思,事實並不重要,這是要拿出當年東林黨的本事,黨同伐異,不管事實如何,先潑髒水。
吳應箕沉默片刻,壓低聲音道:“太沖兄大算怎麼做?”
黃宗羲沉聲道:“其實現在皇帝對陳名夏和北黨已經不滿,朝中的李閣老也對北黨有意見,而我已經知道一件事情,只要安排妥當,等皇帝回來,便立刻參他一本,必定能擊敗北黨!”
說着黃宗羲站起身來,走到窗戶前,胸有成竹道:“屆時北黨一倒,朝廷便須用人,我便可運作老師入閣,逐步控制朝廷,我們東林未必沒有翻身的機會。”
吳應箕道:“皇帝對付了北黨,恐怕也不會容忍我們南黨壯大。況且皇帝對東林素有成見,恐怕不會容忍我們掌權!”
黃宗羲道:“所以此事要做的隱秘,我們也要保持隱秘,不能被皇帝察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