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4章 不鳴則矣,一鳴驚人

第274章 不鳴則矣,一鳴驚人 大廈將傾,樹倒猢猻散,飛鳥各投林。靖江王府大門洞開,不時有僕役背著大包小包,攜妻帶子,匆忙逃竄。

焦珂一行人進入王府,急於打探瞿式耜下落。他們連抓三個僕役,都是一問三不知。好在一名老僕不願逃走,說靖江王朱亨歅父子正在獨秀峰上宴飲,擺酒招待瞿式耜等人。

這都什麼時候了,還有心情宴飲?

焦珂等人策馬揚鞭,直奔獨秀峰而去。

靖江王是明太祖朱元璋侄兒朱文正的後裔,在明宗室中譜系最遠。但這個疏支藩王,卻是明朝歷史上、也是整個華夏曆史上傳襲時間最久的藩王。

弘光元年,也即隆武元年,隆武帝與魯監國在浙江爭權內訌。上任靖江王朱亨嘉不甘寂寞,妄想稱帝,遂拉攏徵蠻將軍楊國威,稱監國,改元洪武二百七十八年,上演了一出鬧劇。

瞿式耜時任廣西巡撫,堅決反對朱亨嘉監國,被朱亨嘉軟禁在靖江王府。焦璉時任楊國威中軍,背刺楊國威,朱亨嘉遂敗。

隆武二年,隆武帝敕令朱亨歅繼任靖江王。朱亨歅在宗室中地位很低,原本只是輔國將軍,爲人仁厚,力主抗清,頗有賢王之名。

楓葉赤紅,把秋日的獨秀峰點綴得頗爲妖嬈。俯瞰山下,卻見狼煙四起,軍民狼奔豕突。

城外青山依舊,綠水長流,卻已隱隱望見清軍旗號。大好河山,將要淪於腥羶矣!

“獨秀,獨秀,好山名。”瞿式耜舉杯邀飲,笑道:“真是冥冥中自有天意,我幾年前就被囚於獨秀峰,今朝又將死在獨秀峰乎?”

靖江王朱亨歅大笑,指著身旁長子,說道:“吾父子世受國恩,死則同死耳。”

又有總督張同敞,乃張居正之曾孫、瞿式耜之門生,豪言:“某若能與靖江王、先生同死獨秀峰,亦是死得其所矣。”

去年初,何騰蛟敗亡,瞿式耜繼任督師,在軍事上很倚重張同敞,保舉張同敞總督諸路軍務。

經過一年多的歷練,張同敞也從一名不諳軍事的翰林院侍讀學士,成長爲一名才兼文武的前線統帥。濟爾哈朗率滿洲八旗回援畿輔,張同敞督軍反攻,每逢出戰則衝鋒在前,敗退則親自斷後,爲諸鎮欽服。

瞿式耜愛才,不忍門生殉節,說道:“式耜陷封疆負國,愧對天子,固當死節。子無留守之責,速去也。”

張同敞大笑,說道:“某知先生之必死,故不死於陣而就先生。”

三人連續幾個大白,神采卻更加清澈,分韻唱和,悲吟慷慨。

俄而,焦珂、盧守義、嚴煒、瞿共美諸公至。故人相見,不勝歡喜。石桌小,容不下許多人,衆人也不講究,或倚欄杆,或坐石凳,斟酒共欽。

嚴煒爲瞿式耜常熟同鄉,曾在留守府中效力,諫道:“公爲元老,名系國家安危,身出危城,尚可號召諸勳,再圖恢復。”

瞿式耜苦笑一下,答道:“四年忍死留守,其義謂何?吾爲大臣,不能禦敵,一誤再誤,以至於此。更何面目見皇上、提調諸勳乎?人孰無死,但願死得光明耳。”

瞿共美心有悲慼,說道:“次公子自海上來,一兩日即至,乞忍死須臾?”

瞿式耜有三個兒子,大兒子繼承家產,順清,爲常熟鄉紳。二兒子經瞿玄錫經商,後隱居虞山。三子瞿嵩鍚,感傷時事,亦隱居不出。

孫子瞿昌文,便是瞿玄錫的長子。瞿昌文年輕氣盛,於永曆二年離家出走,與同邑義士趙延年、劉又相,途徑浙江、福建、廣東,至永曆三年六月十九日到達桂林,得以與瞿式耜相見。 瞿玄錫得知兒子出走,先派家僕至桂林,得知瞿昌文在桂林,被永曆朝授爲中書舍人。

當時,江南文首錢謙益辭官還鄉,正在聯絡義師,謀劃反正。瞿玄錫帶上錢謙益的書信,走海路來見瞿式耜。

瞿式耜嘆道:“我負天子,曷念及兒女情耶!”

“不然,先生此言差矣。”盧守義才一開口,就引起衆人注意。蓋因他身份特殊,是赤軍情報局偵侯,曾屢立奇功,甚是傳奇。

“次公子不遠萬里來見,已至永安州,帶來一封牧翁的來信。我在永安州時,曾與次公子一晤。次公子身體微恙,不能日夜騎馬,託我把書信帶給先生。”

說罷,盧守義掏出一封密信,遞與瞿式耜。

瞿式耜早年拜錢謙益爲師,因錢謙益降清,瞿式耜斷絕師生關係。

他取過書信,戴上老花鏡閱讀一遍,嘆道:“牧翁啊牧翁,你既有意恢復,當年何必降清?既有意殉節,何必言水冷?”

南明亂世,涌現出了許多極具反差感的人物。“蟋蟀相公”馬士英,世人皆謂奸相,竟能至死抗清。屢次屠城、擒殺隆武紹武二帝的李成棟,竟然大義晚成,捨棄全家老小,反正歸明。

錢謙益也是個複雜的人物,東林大佬、文壇領袖,投水而“水太冷,不能下”,降清而又辭職,躲在家鄉聯絡義師。

瞿共美取過書信,朗聲爲衆人閱讀。信中,錢謙益以“楸秤三局”爲喻,痛陳天下形勢,列舉當務之急著、要著、全著,報告江南清軍將領動態,並預測可能爭取反正的綠營部隊。

嚴煒對錢謙益這個常熟同鄉頗爲惋惜,嘆道:“牧翁身在虜中,須臾不念本朝,信中規劃形勢,瞭如指掌,綽有成算。忠軀義感,溢於楮墨之間。我輩身處前線,將與韃子大戰,更應振奮精神,矢志恢復。”

大敵當前,清軍即將破城,赤軍遲遲不肯出兵。嚴煒是赤軍軍政府參議,此時說這話,豈不大言不慚?

瞿式耜沒有拆穿他,也沒有嘲諷他,只是頹然說道:“大局崩壞,某已無能爲力。督師留守敕印,吾已送還朝廷,如今只有一死,以全名節。”

盧守義憤然不平,說道:“先生何必如此悲觀?大將軍雖不出兵,卻在醞釀大計,不鳴則矣,一鳴驚人,不戰則矣,一戰就要全殲韃子。

“先生身膺天下重望,豈能妄自菲薄,置天下蒼生於不顧?大將軍誓要全殲孔有德這支韃子,但赤軍能否全殲韃子,非在大將軍,而在先生。”

衆人大爲驚奇,看看盧守義,又看看瞿式耜。盧守義地位最低,卻一副高深莫測的樣子。瞿式耜地位最高,卻無言以對,彷彿承受著極大的痛苦。

第219章 大敗忠貞營第四十六章 立威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三十六章 督標左協第170章 大局崩壞358.第358章 報仇雪恨第129章 破城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208章 伸張大義第335章 辦理團練第112章 再得昭平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319章 再破羅定第六十章 土司373.第373章 狙殺佟圖賴第197章 出營野戰第150章 釋放俘虜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247章 要在水師第188章 清軍突破拒馬牆第198章 援軍到了第316章 野戰失利379.第379章 郭都賢蒞臨集思堂第262章 水師第二協第二十二章 內訌第248章 進駐佛山鎮第八十三章 降服土司第242章 醞釀大計第145章 陳邦傅借兵第183章 定計反攻第272章 明軍兵敗如山倒第四章 敵襲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265章 步兵第三協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五十四章 廣西協守副總兵第198章 援軍到了370.第370章 洪承疇興起冤獄第297章 破城第200章 襲擾清軍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346章 微服私訪第148章 智取古漏關第165章 戰略轉移第283章 襲取塘站第257章 水戰大捷第166章 辦公司第413章 掘壕圍城第179章 滿虜來襲第203章 撤退第102章 反攻第99章 奪取甘棠渡第252章 籠絡猛將第163章 籌建水師第329章 二蹶名王第二十一章 練兵第322章 奇襲羚羊峽第230章 棄攻梧州第108章 治軍之道第134章 籌議大學第106章 內鬥失機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403章 李明忠出使吳三桂第二十七章 前進第二十五章 破營第157章 大局已定第385章 交趾內亂359.第359章 輔兵逞威第178章 結硬寨 打呆仗第128章 攻城第349章 李定國三蹶名王366.第366章 孫可望兵敗寶慶381.第381章 朱成功兵敗南京第267章 崖山祭祀第328章 鐵桶圍城366.第366章 孫可望兵敗寶慶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287章 兵臨城下第136章 遙遙領先 擴產增效第一十五章 擴軍第390章 毀佛鑄幣第129章 破城第六十章 土司第224章 定虜式燧發槍第321章 轟擊木排第122章 結交東勳第168章 大會土司第153章 棄城不打第233章 寧國公第340章 縱橫捭闔第119章 不容樂觀第七十六章 平等第316章 野戰失利第228章 穴地攻城第238章 統戰東勳第一十七章 思考第147章 兵行險著第239章 收服詞臣380.第380章 千古罪人洪承疇第166章 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