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授旗

第144章 授旗

校場上,步兵第二標三千將士列隊完畢。士卒林立,戈矛森嚴,旌旗蔽日,號角連天。 丹初踏上將臺,戰鼓擂響,驚天動地,勢若雷霆。未幾,三千人齊唱軍歌:“雲從龍,風從虎,功名利祿塵與土。望神州,百姓苦,萬里良田盡荒蕪……”

歌聲整齊劃一,聲震四野,三軍肅然,士氣如虹。見微知著,第二標剛成軍不久,隊列整齊,三千人齊唱軍歌而聲調不亂,足見訓練有成,匡時真乃將帥之才也。

軍歌結束,一聲炮響,士卒震肅。副標統陳武一身戎裝,急步趨至將臺前,大聲說道:“報告鎮臺,步兵第二標授旗儀式前列隊完畢,請您指示!”

“開始!”丹初沉聲應道。

“諾!”

陳武返身回到陣前,喝道:“稍息!”

丹初亦在留心觀察陳武。他的軍令下達得很標準,聲音響亮,中氣很足。爲武將者,聲音響亮、軍令清晰爲基本功。陳武也是一員猛將,具有掌管一標的能力,下步添設新標,不妨擢用陳武。

“迎軍旗!”丹初沒有坐下,大聲喝道。

三名親兵小校齊步走來,中間一人個子稍高,舉一面紅色軍旗。左右二人護旗,位於一步之後。

丹初名字中有“丹”字,丹者,紅也,丹初者,赤紅如初也。故而,昭永軍亦尚紅色,軍旗多用紅色。

“匡時!”

“在!”

“出列!”

“諾!”

丹初從親兵手中取過軍旗。這面旗子旗竿大約一丈長,旗面爲鮮紅色棉布,中間用金黃色的線繡成五個金字“步兵第二標”,左下角繡著三個金色小字“昭永軍”。

美中不足的是,昭永軍一直缺少一個響亮的名號,只能以丹初的官職代稱。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明軍自是明軍,不能另立旗幟。有時,軍隊實力很強或者人馬很多,朝廷也會賜以名號。譬如,李赤心所部便賜名“忠貞營”,馬進忠、王進才、牛萬才諸部被賜名“忠武營”,於大海、李佔春諸部被賜名爲“忠開”營。

昭永軍成軍不久,尚未獨當一面,未能引起朝野的重視。

丹初雙手握軍旗,凝視著眼前的匡時,神色莊重,不怒而威,說道:“國難當前,吾輩當以身許國,練兵習武,整軍備戰。爾須知,此非但爲個人之榮耀,更爲國家之安危、民族之存亡。”

“諾。”

“軍旗乃吾軍之魂,旗在軍在,旗亡軍亡。今授爾步兵第二標軍旗,望珍之重之,勿忘初心,勤加整訓,強我軍威,使第二標早成勁旅,上陣殺敵。”

匡時垂首,雙手受旗,說道:“諾,謹遵大帥教誨。”

他接過軍旗,彷彿接過了千鈞重擔,雙手微微發抖,爾後揮動軍旗,獵獵作響。

丹初大聲喝道:“將士們,爾等當以國爲重,以民爲先,勤勉練兵,精進武藝,待韃虜來犯,必要奮勇殺敵,報效國家。”

三千將士聞言,齊聲應“諾”,聲震雲霄,足見士氣昂揚。

之後,各營散開,在校場上組織基礎隊列訓練。 丹初很滿意,對匡時說道:“仰仗老弟大才,步兵第二標士氣高漲,開局很好。”

匡時心中一顆石頭落地,說道:“全賴大帥指導有方。明日,我標還準備組織表彰大會,大帥若能得空,能否蒞臨指現場,以激勵將士用命?”

昭永軍嚴紀律,重賞罰,會定期集合將士,以期賞罰分明,嚴明軍紀。匡時擅長練兵,深明此道。

丹初不假思索,說道:“你是一標主官,由你主持賞罰即可。我明日還要與昭平縉紳見面,就不參加了。”

“諾。”

進入城內,丹初下榻官邸。昭平北接桂林、平樂,下接梧州,水路發達,城內設有官邸,專門供上級官員歇息。

知縣黎貢、第二標標統匡時入邸議事。黎貢本是永安州知州衙門戶書,因擅長理財,被丹初提拔爲昭平知縣。原來的昭平知縣顢頇無能,丹初尋了個由頭,把他貶爲典史。

南明地方藩鎮化越來越嚴重了。武將鎮守一地,就可把持一方,罷斥知府、知縣已是常態。遇有文武不和,武將徑直殺戮府縣,朝廷莫能過問。

“錢糧戶口查清楚了嗎?”丹初問道,對昭平寄予厚望。昭永軍正在積極擴軍,錢糧消耗激增。昭平比永安富庶,人口至少多出一倍,對於緩解昭永軍財政窘境關係莫大。

“目前還沒有確數,據我估計,昭平實有戶口約兩萬一千戶,人口當有十一萬人,田畝當有十八萬一千畝,歲收在五十四萬石至六十四萬石之間。”

黎貢答道,隨即補充道:“人口、田畝、糧產主要靠估計,但我已深入鄉間調查,數目八九不離十,誤差不會很大。”

明末以來,廣西受戰亂影響相對較小,人口減少不算嚴重。昭平交通便利,人口較多,且多漢人,耕地較永安多,人均耕地面積能達到1.6畝。

以當時的農業生產技術,南方水稻田每畝每年可產稻米3.5至3.9石。明末雖爲小冰河氣候,每畝水稻田每年產量亦可達到3.1至3.5石。

一個歷史冷知識是,廣西屬於漢地十八省之一,雖有瑤、苗、僮等少數民族,其實仍以漢人爲主。壯族是解放以後才認定的少數民族,本質上仍是漢人,純粹的壯族即爲僮人,人數很少。壯族是我國人口最多的少數民族,也就不足爲怪了。

丹初略感失望,原以爲昭平是個大縣,錢糧人口必多。聽黎貢這樣一說,與期望仍有差距。若以中位數算,昭平一年可產稻米六十萬石,昭永軍可從中收取二十四萬石。看上去很多,但昭永軍的開支亦很大,擴軍、購置軍械、支付官吏俸祿、辦大學……

通盤算下來,永安州、昭平縣、五屯所三地總人口還不到二十萬,卻要養活一萬多名昭永軍。再加上各級官吏,鐵器局、軍器局工匠,大學師生等,至少有一萬五千人不事生產,需要財政供養,財政壓力著實很大。

開拓新的地盤,已是迫在眉睫、勢在必行。

“昭平本地的豪強,還聽話嗎?”

這個問題由匡時回答:“幸賴大帥威名,昭平豪強還算順服。城東六十里外有個走馬寨,曾經不服,不奉政令。我率一千人馬將其鎮壓,破其塢堡,族產藉沒。自此之後,無人再敢不服。”

丹初聽說過這事。按昭永軍的規矩,每戰獲取戰利品,下級部隊需向上繳納一半。步兵第二標在此戰中繳獲頗豐,昭永軍也連帶著沾了好處。

“很好,對付豪強要恩威並施。明日,我還要會見他們,向他們曉以大義,鼓勵他們興辦工商。”

第254章 海寇投誠353.第353章 珠瑪喇堅守贛州第278章 堅貞不屈第120章 情報局第226章 小政權初具雛形第一十九章 勒捐第八十二章 輕鬆破敵第310章 大西軍出兵川湖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七十三章 訓話第251章 天降神兵第401章 鰲拜大將軍第325章 連環爆破第177章 屯兵興安第298章 首蹶名王第198章 援軍到了第174章 謁見督師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234章 料敵於先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211章 降封平遼王第339章 聯合賜姓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第240章 大明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第208章 伸張大義第189章 擊退清軍第119章 不容樂觀第158章 大將之風第292章 回師桂林第346章 微服私訪第238章 統戰東勳第九十一章 徵蠻將軍第213章 興學之議第256章 以眾擊寡,以快製慢第113章 增設鄉長第311章 南越國主第269章 巡撫雷瓊廉第392章 水戰告捷381.第381章 朱成功兵敗南京第167章 聯姻土司第389章 奇襲跳馬澗第186章 韃虜大至第210章 生離死別第418章 再克武昌第416章 先克南昌第331章 太后第341章 江南顧氏第143章 步兵第二標371.第371章 衡州會戰第130章 收編匠戶第202章 步兵第四標第三章 行軍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330章 順治要跑路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182章 報捷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400章 “糞刑”洪承疇第一十五章 擴軍第406章 三路出征第162章 德不配位,必有災殃第107章 終返廣西第288章 田源增竈第195章 清軍急襲第173章 閨房密議第三十二章 慶功第206章 孫可望請封秦王第98章 騎砍與追殺第141章 威信不可稍減第七十六章 平等第271章 鶯鶯燕燕第415章 旗兵來援第101章 結爲兄弟第229章 廣西最大軍頭第261章 拒絕反攻第237章 堵胤錫追諡文忠第391章 持重保守第三十八章 教頭第302章 線國安歸降第305章 爭取封王第346章 微服私訪第159章 殺人誅心359.第359章 輔兵逞威369.第369章 岑丹初西進衡州第五十二章 迎駕第289章 關門打狗第350章 會師金陵第276章 徵虜大將軍第157章 大局已定第193章 二攻全州第182章 報捷第190章 無力追擊第132章 徵蠻將軍印第八章 破陣第327章 活捉張存仁第323章 各懷鬼胎第240章 大明最大的敵人是自己第246章 定計援粵第169章 武備學堂,龍門鑄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