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7章 九節十成炮 再議火器
第137章九節十成炮
不遠處傳來“砰砰砰”的槍聲,正是工匠在靶場校射槍支。 畢方濟介紹說,槍炮廠參照了明朝工部的規定,每製成一支火繩槍,需連續發射三發子彈,若無問題,即算合格,可以銘刻批次,等待交付。
何爲合格?明朝工部的規定是,新槍連射三顆子彈,若不炸膛,即爲合格。槍炮廠的規定更爲嚴格,除了要求不炸膛,還至少要有一發子彈上靶,且穿透靶子。
丹初已經見過樣槍,麾下親兵隊也換裝了三十支新式火槍。正好他要現地查看燧發槍樣槍,便與衆人一起信步來到靶場。
火繩槍靶位旁,有個身材佝僂的工匠,大概四十多歲,旁若無人,正在抽黃煙。一旁有個小徒弟,忙上忙下,又是遞槍,又是裝彈,又是清理槍膛。
地上散放著三堆火繩槍,一堆是校正後合格的,一堆是校正後不合格的,還有一堆是等待校謝的。不遠處還堆放著火藥、鉛彈、火繩等物。
明朝時,菸草傳入中土,漸漸流行開來。從上流社會到民間,乃至軍隊,都不乏抽菸者。就連以軍紀苛暴而著稱的滿洲八旗,菸草亦很流行。清廷屢禁不止,只得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可是,這靶場重地,四周又堆放著火藥火繩,焉能在此抽菸?那個工匠似乎也沒個體統,親兵都在喊他了,他還是無動於衷。
丹初面露不悅,柳同春連忙說道:“大帥見諒,這是我的同鄉劉師傅,自小製造槍械,身負絕技。槍械若有故障,送到他手裡保證修好,新出廠的槍械,試射三下,必能分辨好壞。
“劉師傅天天與槍械打交道,耳朵震聾了,聽不清別人講話。妻兒都被清兵所害,身上也落了殘疾,不能生育,只有抽菸一個嗜好。不過,他心思細膩,從來不會誤事。”
畢方濟也說道:“劉師傅確實是個槍械奇才,經他校射過的槍支,從來不會發生問題,我們都很放心。”
丹初這才轉怒爲喜,心想,江湖草野,頗有逸才。做大事,必當學會統戰人才,做大帥,必當善用人才。
乃召見劉師傅。
柳同春跟他又是比劃,又是大聲解釋,總算說明了來意。劉師傅大驚,慌忙向丹初下跪行禮。
丹初扶起他,見他眼神犀利,便知不是俗人,說道:“劉師傅,請起,請起。你是我們昭永軍的功臣,這裡有五兩賞銀,是我一點心意,還請收下。”
親兵奉上五兩白銀,劉師傅固辭,丹初不許。
柳同春說道:“老劉,大帥厚愛,你何不給大帥露一手?”
劉師傅憨憨一笑,說道:“小人斗膽獻醜了。”
工人取過一塊鐵板,充作新的靶子。劉師傅隨手取過一把校驗過的火繩槍,熟練地裝填火藥、子彈,接連射擊三次。雖然年紀大了,他玩槍的功夫一點沒落下,射速比熟練射手還快。
親兵取過鐵板,正中間有三顆彈印,相距不超過五寸。
“絕!”丹初很高興,下令再賞賜劉師傅十兩白銀。
劉師傅也很高興,笑道:“大帥,說實話的,老劉跟火槍打了一輩子交道,從未見過這樣好的火槍,又精準,又輕便,威力又大,質量又可靠,不易炸膛。”
“呵呵,”丹初說道:“有什麼缺點和不足?我主要想聽這個,劉老傅是老把式,請直言不諱。”
劉師傅耳背,與他人溝通不便。儘管這樣,丹初還是很願意和他交談。
他略一思索,說道:“這槍好是好,槍管太長、太硬,鑽取起來很不容易,也很費鑽頭。浙東有一種工藝,可以把槍管分成若干個短管,鑽孔時較長管輕鬆許多,再鍛接拚合而成,生產效率很高。”
這?顯然並不可取。丹初問道:“這種工藝生產出來的火槍,是不是要減裝藥?”
“大帥英明。”
丹初搖搖頭,苦笑道:“我們把槍管做得很長,足有三尺,又改用鋼鐵做槍管,就是爲了提高膛壓,以增加裝藥,提高火槍的威力和精度。
“只有這樣,才能在射程、威力和精度上超過江灣大梢弓。將士們對戰滿韃子時,才能搶佔優勢,搶先斃敵。
“若按劉師傅所說,把長槍管分成幾個短槍管,再鍛接而成,則結合處必定脆弱。如此,槍管不能可承受高膛壓,只得減少裝藥。子彈打出去,無法穿越明甲,殺傷力還不如大梢弓,有違火槍初衷矣。”
這話說得很專業,畢方濟、柳遇春、劉師傅等人心悅誠服。
秋高氣爽,涼風襲來。劉師傅的話,卻啓發了丹初:分段製作槍管確實不可行,分段製作炮管也不行嗎?
他猛然想到一個故事:乾隆年間,清軍征伐大小金川,其地崎嶇難行,清軍損兵折將。不得已,清軍發明了“九節十成炮”,才艱難擊敗大小金川土司。
“九節十成炮”,顧名思義,炮管共分爲九節,各節長短粗細相同,一端刻有陽螺紋,另一端刻有陰螺紋。使用時,九節相繼旋接,組成完整的炮管。這種炮最大的意義是可以分節攜帶,機動性大爲提高,翻山越嶺,馬馱人扛,不在話下。
“快!拿紙筆來!”靈感來了,丹初大聲叫道。
秘書郎楊雲卿有隨身攜帶“攜筆囊”的習慣,連忙從中取出紙筆。
隨行的親兵取來交椅,工匠在上面鋪了塊鐵板,權當書桌。
丹初止不住的興奮,半跪在地上,用紙筆描畫起九節十成炮的輪廓。
未見,他放下筆,得意地端詳片刻,說道:“劉師傅,太感謝你了。剛纔,你那番話對我啓發很大。槍管太薄,分節制取並不可行,但炮管很厚,不妨分節制取。
“諸位且看,我設計的這款炮管,分爲九節,每節加以螺紋。爲方便運輸,可以分節馱運,每節數十斤,乃至上百斤。戰鬥時,再旋接到一起,拚合成一個完整的炮管。
“眼下,紅衣大炮威力很大,可轟破城牆,但太笨重,運輸不便。虎蹲炮、威遠炮等火炮雖然便於攜帶,威力卻太小。
“這種炮既方便攜帶,又可保持威力,實爲野戰利器。一旦製造出來,必可成爲我軍的大殺器。”
畢方濟、柳遇春、劉師傅等人拍案叫絕,對丹初更加敬重。
第138章再議火器
受九節十成炮啓發,丹初再次意識到:八旗的火器裝備率很高,也較明軍先進。哪怕到了雍、干時期,清帝提倡國語騎射,八旗亦在大力裝備火器。優秀的騎射傳統,再加上先進的火器,使得八旗兵成爲亞洲最爲強大的騎兵。
南方水網稻田密佈,不利於騎兵馳騁,可以削弱八旗的騎兵優勢。昭永軍缺馬,要戰勝八旗,只得發展出更爲先進的火器,創造出更加密集的火力。
除了九節十成炮,還有什麼可以廣爲推廣的火器呢?丹初絞盡腦汁,回憶明清火器發展歷程。 紅夷大炮?紅夷火炮技術已經成熟,但這種火炮太過笨重,輕則數百斤,重則幾千斤,通常用來攻城、守城,並不適合野戰。
沖天炮?是的,沖天炮可發射開花彈,很受清軍的重視,被清廷命名爲威遠大將軍炮,只許八旗裝備,不許綠營裝備,只許京師生產,不許地方生產。乃至於嘉慶以後,開花彈技術竟然失傳了。
清承明制,明軍早就可以熟練地生產紅夷大炮、沖天炮了。但這並未使明軍在戰場上佔據多大優勢。
火繩槍?這確是一個應該努力的方向。明軍稱爲鳥銃,清軍稱爲鳥槍。清帝曾抽調各旗士兵組建鍵銳營、鳥槍營、火器營等,大量裝備輕重兩種火繩槍,爲滿清開疆拓土立下了汗馬功勞。
丹初已經在大力發展火繩槍,還已著手改進燧發槍。
對了,還有一種火器,應當引起重視:劈山炮。
劈山炮顧名思義,意指火炮威力可以劈開山峰。這當然是誇張的說法。清軍很早便開始裝備劈山炮,起初並未引起重視。清朝中後期,劈山炮在鎮壓太平軍、湘軍、西北迴亂中發揮了突出的作用,被清軍視爲利器。
但實際上,劈山炮的威力並不大,但是重量較輕,易於攜帶,是一款在機動性、輕便性、威力等各方面較平衡的輕型火炮,適合野戰。
或者說得更直白點,劈山炮適合內戰,對付國內弱小之敵。清軍內戰內行,外戰外行,從中亦可窺見一二。
劈山炮從明朝威遠炮、虎蹲炮發展而來,發射鉛子,重量從幾十斤到六七百斤不等。其突出特徵是炮管相對細長,威力較威遠炮、虎蹲炮大。
得益於冶鐵技術的進步,劈山炮可以承受較高的膛壓,開炮時,幾十上百枚鉛子迸射而出,形成一個扇形的射擊面,猶如一個大型噴子,對付敵軍密集隊形非常有效。六七百斤的劈山炮,射程可達五里。
做任何事,必須實事求是。發展武器,也必須結合實際。最先進、最優越的武器,常常有成本、可靠性等方面的不足,並不適合裝備軍隊。
九節十成炮、劈山炮不見得有多先進,但非常適合國情,也經受住了歷史的考驗。
丹初要做的,便是利用知識上的優勢,爲昭永軍指明正確的方向,不能像明軍那樣,在火器發展上屢走彎路。
他現場又描畫了劈山炮的圖樣,對衆人說道:“諸位,這種炮,我命名爲劈山炮。以往冶鐵技術不過關,炮管長度與口徑之比……對了,這在鑄炮上叫什麼?”
“倍徑。”柳遇春脫口而出。
“對,就是倍徑。虎蹲炮、威遠炮的倍徑比較小,火藥易於泄氣,膛壓較低,炮彈射程和威力不夠,打擊韃子效果不佳。現在,我們的冶鐵技術上來了,不妨提高倍徑,把炮管做得細長,進而提高火炮的威力。”
材料技術的進步,往往會帶動科技整體的進步。
一個非常現實的例子是,明朝的開花彈只能使用沖天炮發射。因開花彈內部中空,外面的鐵殼比較脆弱,只能使用沖天炮(臼炮)發射,射程比較近,最大射程一般在二里左右。若用紅夷大炮發射開花彈,則非炸膛不可。
冶鐵技術的進步,使昭永軍有望鑄造出更爲堅硬的彈殼。屆時,昭永軍就可用輕型紅夷大炮發射開花彈,既能擴寬紅夷大炮的用途,也能提高開花彈的射程。
既然談到火炮,丹初索性講得多了些,特意強調了火炮的機動性問題:“嘉靖年間,國朝南倭北虜,邊患前所未有。彼時,大明國力尚可,名將迭出。
“俞大猷、戚繼光皆爲一時翹楚,皆曾鎮守北方邊關。俞大猷制戰車,練車營,以拒蒙古。譚綸、戚繼光主持北方邊防,俞大猷所制戰車助力極大。
“不過,俞大猷所編練的車兵營,實質上就是火器營。俞大猷曾有論斷,戰車‘能御馬之踐蹂,而中又有銃炮之雄器,擊刺之精兵,追逐之馬兵,是一車而兼乎馬步之長,故非虜所能敵也’。
“時過境遷,韃虜起於東北,往來如風,剽悍甚於蒙古。俞大猷的車營戰術,能抵擋住蒙古騎兵,卻不能抵擋滿洲韃子。
“明軍抱缺守缺,仍舊堅持車營戰術,一再敗於韃子,終至大局糜爛。爲何?韃子以騎射、火器見長,往來如風。明軍戰車太笨重,有廂板、護板,可以載人、載輜重,機動性太弱,價格還很貴。
“我軍目前沒有戰車,今後也不得裝備戰車。輜重營所用輜重車,就用普通的大車,主要運輸輜重。重型火炮所用的炮車,今後改稱爲炮架,力求輕便實用,只用來承載火炮,不得隨意增加其他功能。”
燧發槍尤爲丹初所關注。今日在槍炮廠,畢方濟展示了一把樣槍,介紹道:“大帥,這把自來火槍……”
丹初打斷了他,說道:“畢先生,今後咱們換個說法,不要再提自來火槍了,改稱‘燧發槍’。”
“諾,”畢方濟應道:“這把燧發槍與海內外其他燧發槍相比,有三點優勢。一是彈簧採用更加優質的鋼鐵,撞擊燧石時更加有力,點火更加可靠。二是大部分部件可與現產的火繩槍通用,一旦成熟定型,便可更換點火方式,把火繩槍改造爲燧發槍。三是可以在槍口處套裝刺刀,且不影響射擊。”
“現有的彈簧,能用多少次了?”
“至少可保證二十次,個別彈簧可使用至三十次。”
二十次,明顯太少了。丹初又問道:“燧石的質量可靠嗎?”
“燧石質量有待提升。不過,大帥從五屯所帶回來的那批燧石質量不錯,發火率很高。”
“回火、淬火的工藝,想辦法再完善完善,不妨多嘗試些新辦法。譬如淬火,試著用水、油、鹽等嘗試一下,看不能有幫助。”
古代亦有回火的工藝,一般用火炭淬火。至於回火,則有煨火法、烤火法和浸泡法等多種方法。
“諾。”
彈簧質量不可靠,歸根結底還是材料的問題。要提高彈簧的質量,就得製造出良好的彈簧鋼。加入其他元素製成合金,無疑是一條可行之路。
可是,究竟該加入哪種元素呢?丹初只怪自己化學知識不夠,實在是想不起來了。他只知道,加入鉻元素,可以提高鋼鐵的硬度,還有鎢、錳、鈷等,都是製造高品質炮管所必不可少的。
問題是,在這個時代,如何製備這些稀有金屬?華夏的稀有金屬,又分佈在哪裡?他只記得,江西應該有不少稀土資源。
沒辦法,只能用笨辦法逐一嘗試了。
“畢先生,你們多想想辦法,不妨在鋼水中加入其他元素,逐一嘗試,看能不能製成高品質的彈簧鋼。譬如說,加入少量的銀、銅、鋅,乃至沙子等。彈簧使用壽命總得達到一百次以上,方好定型生產燧發槍。”
“諾。我們一定想方設法,製造出經久耐用的彈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