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事薈萃

數月來日夜攻讀魯迅先生的著作——這是一個雙目炯炯匪氣十足的朋友敦促的結果。當時他對我說:“你一定要讀魯迅。”我不以爲然地說:“讀過了呀。”他說:“讀過了還要讀!要下死功夫!”隨即這“讀魯迅”的話頭也就扔掉,喝着酒扯到魯迅的小說。我馬虎地記着前些年一些文章中說魯迅先生曾計劃要寫一部紅軍長征的長篇小說,終未寫成,是天大的遺憾,雲雨。朋友則說一點都不遺憾,魯迅先生如果真寫成了這部小說,也未必就是偉大著作,偉大人物也有他的侷限性。他認爲先生最大的遺憾是沒有修成一部中國文學史,先生是有這能力有這計劃並做了充分準備甚至擬定了一些篇目,如“《離騷》與反《離騷》”、“從廊廟到山林”之類,這些篇目就不同凡響,此書若成,纔是真正的傑構。又扯到老舍先生,朋友認爲老舍備受推崇的幾部書如《四世同堂》之類,“水”得很,因老舍在淪陷後的北平待了並沒幾天,他的最偉大的著作是僅寫了開頭八萬字的《正紅旗下》,此書若成,亦不是可以什麼同日而語的。看來“面壁虛造”真是文學的大敵,近年來被青年作家們幾乎忘光了的革命現實主義創作原則並沒過時,事情怕只要沒親身體驗過就難得其中真正的味道,調查也好、讀檔案也好,得到的印象終究模糊。大如某先生的滾滾歷史長河小說,也是一部比一部稀鬆,農民起義領袖都像在黨旗下舉着拳頭宣過誓的員了。這使人十分容易想起“評法家”的故事,貼上十分“馬克思主義”的商標,也未必就是馬克思主義的真貨。真是到了認真讀馬列主義的時候了,不但青年作家要讀,老年作家恐怕也要讀,因爲馬列主義並不是如“長效磺胺”類的藥品,吞一丸可保幾百年不犯病——我“死讀”魯迅了。讀到妙處,往往心驚肉跳;讀到妙處,往往浮想聯翩。心驚肉跳是不能入小說了,浮想聯翩大概是藝術的搖籃或日“翅膀”吧?

魯迅先生的《狗·貓·鼠》裡,寫着:“那是一個我的幼時的夏夜,我躺在一株大桂樹下的小板桌上乘涼,祖母搖着芭蕉扇坐在桌旁,給我猜謎,講故事。忽然,桂樹上沙沙地有趾爪的爬搔聲,一對閃閃的眼睛在暗中隨聲而下,使我吃驚,也將祖母講着的話打斷,另講貓的故事了——”先生的祖母給先生講了貓如何教虎捕、捉、吃的本領,虎以爲全套本領學到,只要滅了貓,老子便天下第一,就去撲貓,貓一跳便上了樹。這故事我在高密東北鄉當天真爛漫的幼兒時,也聽老人們說過,幾乎一模一樣,只是比先生晚聽了七十多年。想想這故事倒像一個寓言或諷刺小說。在這故事中,貓是光彩奪目的,虎卻不怎麼樣。

在人的世界裡,口頭流傳或見諸書刊的貓事不比狗事少,魯迅先生文章中舉過一些例子,如EdgarAllanPoe小說裡的黑貓,日本善於食人的“貓婆”,中國古代的“貓鬼”等等。但這都是醜化貓的,美化貓的例子沒舉,這類貓也是很多的。這類貓或聰明伶俐,如《小貓釣魚》;或嬌憨可愛,如《好貓咪咪》;或執法如鐵,如《黑貓警長》。這類貓與“貓婆”、“貓鬼”、“貓精”們成爲鮮明的對照,善與惡、正與邪、美與醜,截然對立,前者給兒童心靈留下陰影,後者使兒童心靈美。在一片“我是一個父親”的呼聲中,我這個父親也茫然如墜大荒,不知是該把EdgarAllanPoe的書燒掉呢,還是在孩子的課本上塗滿美貓的形象——這大概也是杞憂,上述貓形象並存於世,久矣,我輩也並沒因受貓鬼貓怪們的影響而變成魔鬼,也沒有因真善美貓的影響而變成天使。正如人不是天使也不是魔鬼一樣,貓也不是惡的典型或美的象徵;正如陰邪奸詐的貓形象與活潑美麗的貓形象可以並存一樣,寫人的陰暗心理與寫人的光明內心的作品也未嘗不可並存,誰也不會去有意毒殺孩子。貓撒嬌時、貓捕鼠時的形象是有益兒童的,可貓偷食牆上懸掛的帶魚時、貓偷食兒童養的鳥雀時卻未必使童心愛貓。編造十萬則美好的貓童話,貓一旦偷食了小鳥,童心還是要觳觫,豈止觳觫,他會感到受了騙,才被貓鑽了空子,早知貓吃鳥,他不會把鳥籠掛得那麼低。

還有一類貓形象,就很難用善或惡來概括了。記得前幾年看過戴晴一篇寫貓的小說《雪球》,還看過中傑英一篇《貓》,都有些象徵意味,固然這兩隻貓被寫得貓毛畢現,但總讓人想到某種人的生存狀態,對認識貓世界無多裨益。

還有一類被剝了皮的貓,最著名的是《三俠五義》中被太監郭槐剝了皮換出太子的狸貓。這類貓最冤枉,既沒寄託作者的高尚感情,又沒抒發作者的刻毒心理,但被剝皮的狸貓這形象真不但令童心觳觫,連翁心也觳觫了。《三俠五義》看過多年,故事都忘了,這血淋淋的貓形象卻歷歷在目。我認爲這剝皮狸貓實在是該書的精彩象徵物,無意之象徵實乃大象徵。那後被皇帝封爲“御貓”的大俠展昭我總感覺他是那匹正在等待太監們剝皮的狸貓,還沒剝皮是因爲白玉堂、盧方、徐慶、韓彰、蔣平這五匹大耗子還在興風作浪,擾亂朝廷,捉盡了耗子必剝貓皮無疑。貓皮可充貂皮做女大氅之風領,貓之則可與雞、蛇做伴,成一盤名爲“龍虎鳳大斗”的名菜。我還是在十幾年前看李六如先生的《六十年的變遷》時,知道了廣州有這樣一道名菜。剝皮之貓一旦被烹炸成焦黃顏色與雞、蛇一起盤桓一大盤中,芳香撲鼻。看着書就垂涎,還觳觫個屁!可見影響人的感覺的,多半是顏色和味道,同是一隻剝了皮的貓。

換了太子的狸貓和盛在盤裡的“貓虎”還是幸運的,起碼在它I臨被剝殺前,會得到主人精心餵養。因要換太子,就要肥大些;因要成名菜,自然要有肉吃。這些貓生前還是享福的。真正受苦的貓是受虐待的貓,如冰島女作家F·A·西格查左特小說《傍晚》中那隻無辜受害的貓,虐待者是一個受虐待的少年,他把貓當成了發泄胸中憤怒的對象。這少年絕對不是受了寫貓小說的影響,如受惡貓形象影響,他若以爲貓能成精成怪,諒他也不敢下手;如受美貓形象影響,愛都愛不夠,何忍折磨它?如果冰島也有一個剝貓皮的郭槐,自然又另當別論。

以上都是書上的貓,不是真貓。

有關貓鬧春的描寫或以貓鬧春時發出的惡劣叫聲比喻壞女人笑聲的字句在小說裡比比皆是,可見貓與人生活關係之密切。可見人非但對同類的事情十分地感興趣,對貓的戀愛也頗爲關注。人即便是成了什麼“作家”或“靈魂的工程師”,也並無超脫到坐懷不亂的程度,更無坦蕩到敢把自己的叫聲像寫貓的叫聲一樣惡毒地寫出來的程度。不過也是咎由貓取,如貓們悄悄地幹那事,也就沒人罵他們,甚至可以去罵別人了。魯迅先生是嫉惡如仇的,他說他手持長竿把戀愛中出狂呻的貓們打跑,這是因爲他要夜讀。只要不煩擾他,先生也決不會手持長竿去專找情貓們痛打的。視性描寫如洪水猛獸,中外大都有過這階段,目下在小書攤上高價出售的英人勞倫斯的大著《查泰萊夫人的情人》當年在英國亦是,禁又禁不住,乾脆開了禁,印上幾十萬本,也就蹲在書架上無人問津了。目下在小書攤上的這《查泰萊夫人的情人》聽說售價已由十五元降至八元,再過幾天連八元也賣不出了吧?國家,小書攤發財,這也要怨讀者不能令行禁止,越說是老虎,偏要捋虎鬚,這也是人類一個既寶貴又可惡的特點。

還是貓事爲要,至於性描寫,大家其實心裡都有數。一窩蜂鑽進褲襠裡去不好,避之如蛇蠍也不是好態度。私心而論,一個“作家”(加引號是向別人學習,我始終懷疑作家是當然的“靈魂工程師”的資格,好像一戴上“作家”桂冠,自然就成了德行高貴的聖人,就不爭權奪利,就見了漂亮女人掩面哭泣,就不去偷別人的老婆,就不嫉妒別人的才能,就不寫錯別字,就不大便與放屁,這樣的好“工程師”大概還沒出生)敢暴露陰暗心理總比往自己的陰暗心理上塗鮮明色彩的人要可信任一些。即便是交朋友,也要交一個把缺點也暴露給你的人。其實都是廢話,只有一句話是真的。連我在內,也是“馬列主義上刺刀”的時候多。只要到了人人敢於先用“馬列刺刀”颳了自己的鱗,然後再用“馬列刺刀”去剝別人的皮的時候,被剝者才雖受酷刑而心服口服。

半夜裡的貓叫對於成人,其實並不殘酷,對於孩子,才真是精神上的酷刑。我在孩提時代,一聽到這淒厲的“戀愛歌曲”就拼命往被窩裡縮,全不怕呼吸哥哥姐姐母親父親及我自己的屁臭腳臭與汗臭的——這又不是好的話,怎麼哥哥姐姐父親母親都睡一個被窩呢?這隻好爲讀者(一部分)解釋了:睡在一個被窩裡並不是要爲創造便利,而是爲了取暖,而是爲了全家只有一條被子。這當然都是過去的事了。其實飢餓和寒冷是徹底消滅性意識的最佳方案,一九六0、一九六一、一九六二這三年,我所在的村莊只有一個女人懷過孕,她丈夫是糧庫的保管員。到了一九六三年,地瓜大豐收,村裡的男人和女人吃飽了地瓜,天氣又不冷,來年便生出了一大批嬰兒。——這正應了“飽暖生淫慾”的舊話。這批孩子,被鄉間的“創作家”們謔稱爲“地瓜小孩”。這都是過去的事了,隨便扯來,竟也感覺不到有多大恐怖,一旦吃飽,那餓肚的滋味便淡忘了許多,以爲那果真就是一場夢。我之所以還有些感受,大概是因爲一九七六年參軍之前,很少與“豐衣足食”這種生活結過親緣的關係。當兵之後,一頓飯吃八個饅頭使司務長吃驚的事也是經歷過的,扯得更遠啦,打住。

暗夜中之貓叫,是關於貓的最早記憶,真正認識一隻貓,並對這隻貓有了深刻了解,則是很晚——大概是一九六四年的事情吧。因爲那時村裡住進了四清工作隊,工作隊一個隊員來我家吃“派飯”時,那隻貓突然來了,所以至今難忘。

當時,有資格爲工作隊員做飯,是一種榮譽,一種政治權利。地主、富農、反革命、壞分子、右派家是無權的,大概怕這些壞蛋們在飯菜裡放上毒藥,毒殺革命同志吧。富裕中農(上中農)家庭比較積極的,可以得到這殊榮,比較落後的,就得不到。所以我家得到招待工作隊員吃飯的通知時,大人孩子都很高興,很輕鬆,心裡油然生出一片情,大有涕零的意思。那些被取消了“派飯”資格的中農戶,可就惶惶不安起來,也有提着酒夜間去村裡管事人家求情,爭取“派飯”資格的。——這種故事一直延續到一九七六年之後。自四清工作隊之後,各種名目的工作隊一撥一撥進村來,有“學大寨工作隊”,“整黨建黨工作隊”,“普及忠字舞工作隊”,“鬥私批修工作隊”。給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是一九七三年那支“學大寨工作隊”。那支隊伍有二十七個人,隊員和隊長都是縣茂腔劇團裡的演員和拉胡琴、敲小鼓的。這羣人會拉會唱會翻斤斗,人又生得俏皮,行動又活潑,把村裡的大姑娘小媳婦青年小夥子給弄得神魂顛倒,這工作隊撤走後,很留下了一批種子,只可惜長大了,也沒見個會唱戲的就是了。這段故事也許編成個小說更好。

四清工作隊是最嚴肅的工作隊,水平也最高,後來的工作隊都簡直等於胡鬧。與其說他們下來搞革命,毋寧說他們下來糟踐老百姓。我記得派到我們家吃飯的那個四清工作隊員是個大姑娘,個子不高,黑黑瘦瘦的,戴一副近視眼鏡,一口江南話,姓陳,據說是外語學院的學生。家裡請來了這尊神,可拿什麼敬神呢?那時生活還是不好,白麪一年吃不到幾次的,祖父是有些骨氣的,憤憤地說:“咱吃什麼就讓她吃什麼!”我們吃什麼?黴爛的紅薯幹、棉籽餅、幹蘿蔔絲子,這都是好的了,差的就無須說了。祖母寬厚仁慈,想得也遠,因我父親那時是大隊幹部,請着就不是玩。於是決定儘量弄得豐盛一點。白麪還有一瓢,雖說生了蟲,但終究是白麪:肉是多年沒吃了,爲貴客殺了唯一的一隻雞;沒有魚,祖母便吩咐我跟着祖父去弄魚。時令已是初冬,水上已有薄冰,我和爺爺用扒網扒了半天,淨扒上些瘦瘦黑黑的癩蛤蟆,爺爺抽搐着臉,咕咕噥噥地罵着誰,後來總算扒上來一條大黃鱔,可惜是死的,掐掐肉還硬,聞聞略略有些臭味,捨不得丟,便用蒲包提回了家。祖母見到這條大黃鱔,十分高興。我說臭了,祖母觸到鼻下聞聞,說不臭,是你小孩嘴臭。祖母便與母親一起,把黃鱔斬成十幾段,沾上一層面粉,往鍋裡滴上了十幾滴豆油,把黃鱔煎了。雞也燉好了,魚也煎好了,單餅也烙好了,就等着那陳工作隊員來吃飯了。

我聞着撲鼻的香氣,貪婪地吸着那香氣,往胃裡吸。那時我有一種奇異的感覺,感覺到香味像黏稠的液體,吸到胃裡也能解饞的,香味也是物質,當時讀中學的二哥說,香味是物質,魚香味是魚分子,雞肉香味是雞分子,我恍然認爲分子者就是一些小米粒狀的東西,那麼嗅着魚香味我就等於吃了魚分子——小米粒大小的魚肉;嗅着雞肉香味也就等於吃了雞肉分子——小米粒大小的雞肉。我拼命嗅着,腦裡竟有怪相:那魚那雞被吸成一條小米粒大小的分子流,源源不斷地進入了我的肚子。遺憾的是祖母在盛魚的盤和盛雞的碗上又扣上了碗和盤。我的肚子轆轆響,饞得無法形容。我有些恨祖母蓋住了雞、魚,挫了我的陰謀。但馬上也就原諒了她:要是雞和魚都變成分子流進了我的胃,讓陳同志吃屁去?在我二十年的農村生活中,我經常白日做夢,幻想着有朝一日放開肚皮吃一頓肥豬肉!這幻想早就實現了,早就實現了。再發牢騷,就有些忘本的味道啦。

陳同志終於來了,由姐姐領着。

陳同志要來之前,祖母和母親恨不得“掐破耳朵”叮囑我:不要亂說話,不要亂說話——我從小就有隨便說話的毛病,給家裡闖過不少禍,也捱過不少打罵,但這毛病至今也沒改,用母親的話說就是:“狗改不了吃屎!”這句話貌似真理,實則不正確,這邊一塊肥豬肉,那邊一泡臭屎,我相信沒有一匹狗不吃肉去吃屎,即便那屎也是吃過肉的人拉的,到底也是被那人的腸胃吸取了精華的渣滓,絕無比肉味更好、營養更豐富的道理,何況那都是吃地瓜與蘿蔔的人拉的屎呢。

陳同志進了院,全家人都垂手肅立,屁都憋在肚子裡不放,祖母張羅着,讓陳同志炕上坐。陳同志未上炕,母親就把雞、魚、餅端上去,香味彌散,我知道那魚盤和雞碗上的碗和盤已被母親揭開。

陳同志驚訝地說:“你們家生活水平這樣高?”

站在院裡的父親一聽到這句話,臉都嚇黃了,兩隻大手也哆嗦起來。

我是後來才悟出了父親駭怕的原因的。父親早年念過私塾,是村裡的識字人,高級合作社時就當會計,後來“人民公社化”了,雖然上邊覺得讓一個富裕中農的兒子當生產大隊的會計掌握着貧下中農的財權不太合適,但找不到識字的貧下中農,也只好還讓父親幹,對此父親是受寵若驚的,白天跟社員一塊在田裡死幹,夜裡回來算賬,幾十年如一日,感激貧下中農的信任都感激不過來,怎敢生貪污的念頭?但“四清”開始,父親當了十幾年會計,不管怎麼說也是個可疑對象——這也是祖母傾家招待陳同志的原因。

所以陳同志那句可能是隨便說的話把父親嚇壞了。全村貧下中農都吃爛地瓜乾子,你家裡卻吃雞吃魚吃白麪,不是“四不清”幹部又是什麼?你請她吃魚吃雞吃白麪,是拉攏腐蝕工作隊!這還得了!

父親嚇得不會動了。

母親和我們都是不準隨便說話的。

祖母真是英雄,她說:“陳同志,您別見笑,莊戶人家,拿不出什麼好吃的。看你這姑娘,細皮嫩肉的,那小肚,腸子也和俺莊戶人不一樣,讓你吃那些東西,把你的肚和腸就磨毀了。所以呀,大娘要把那隻雞殺了,他媳婦還捨不得,我說,‘陳同志千里萬里跑到咱這兔子不拉屎的地方,不容易,要是咱家去請,只怕用八人大轎也擡不來!’他們都聽話,就把雞殺了。這魚是你大爺和小狗娃子去河裡抓的,凍得娃子鼻涕一把淚一把。我說,‘爲你陳大姑姑挨點凍是你的福氣,像地主家的富農家的娃子,想挨凍還撈不着呢!’這面年頭多了點,生了蟲,不過姑娘你只管吃,面裡的蟲是‘肉芽’,香着呢!快脫鞋上炕,他大姑,陳同志!”我們只能聽到祖母的說話聲,看不到陳同志的表情。

祖母說完了話,就聽到陳同志說:“大家一起吃吧!”

祖母說:“他們都吃飽了的,姑娘,大娘陪着你吃。”

我站在院子裡,痛恨祖母的撒謊,心中暗想:你們大人天天教育我不要撒謊,可你們照樣撒謊。這世界不成樣子。

陳同志走出來,請我們一起去吃,父親和母親他們都說吃過了,很高興地撒着謊,我卻死死在盯着陳同志的眼,希望她能理解我。

她果然理解我啦。她說:“小弟弟,你來吃。”

我往前走了兩步,便感到背若芒刺,停步回頭,果然發現了父親母親尖利的目光。

陳同志有些不高興起來,這時祖母出來,說:“狗娃子,來吧!”

母親搶上前幾步,蹲在我面前,拍拍我身上的土,掀起她的衣襟揩揩我的鼻涕,小聲對我說:“少吃!”

我知道這頓飯好吃難消化,但也不顧後果,跟隨着陳姑娘進了屋,上了炕。

在吃飯的開始,我還戰戰兢兢地偷看一下祖母浮腫着的森嚴的臉,後來就死活也不顧了——陳同志走後,因我狼吞虎嚥,吃相兇惡,不講衛生,嘴巴呱唧,嘴角掛飯,用襖袖子揩鼻涕,從陳姑娘碗前搶肉吃,吃飯時放了一個屁,吃了六張餅三段黃鱔大量雞肉,吃飯時不擡頭像搶屎的狗,等等數十條罪狀,遭到了祖母的痛罵。城門起火,殃及池魚,連母親也因爲生了我這樣的無恥的孽障而受了祖母的訓斥。祖母嘮叨着:“讓人家陳同志見了大笑話!他爺爺都沒撈着吃!我也沒吃多點!”祖父憤憤地說:“我吃什麼?嘴是個過道,吃什麼都要變屎!我從小就不饞!”

進了母親的屋,母親流着淚罵我,罵我不爭氣,罵我沒出息,罵我是個天生的窮賤種。哥和姐姐也在一旁敲邊鼓——他們其實是見我飽餐一頓眼紅——真到了關鍵時刻,連兄弟姐妹也不行——愛是吃飽喝足之後的事——這也可能是鄉下人生來就缺乏德行——沒有多看“靈魂工程師”們的真善美的偉大著作之故——按時下的一種文學批評法,凡是以第一人稱寫出的作品,作品中之事都是作家的親身經歷,於是莫言的父親成了一個“土匪種”,莫言的奶奶和土匪在高梁地……那麼,照此類推,張賢亮用他的知識分子的狡猾坑騙老鄉的胡蘿蔔,也不是個寧願餓死也要保持高尚道德的人。這不是因爲張賢亮說了什麼話,我來攻擊他,只是順便舉個例子。那些不用第一人稱做小說的人也許能像伯夷叔齊一樣吧?但願如此。不過張賢亮行使的騙術並不是他的發明,他一定看過這樣一本精裝的書,書名《買蔥》,裡邊寫着這樣一個故事:一鄉下人賣蔥,一數學家去買蔥。買者問:“蔥多少錢一斤?”賣者答:“蔥一毛五分錢一斤。”買者說:“我用七分錢買你一斤蔥葉,八分錢買你一斤蔥白,怎麼樣?”賣者盤算着:蔥葉加蔥白等於蔥,七分加八分等於一毛五,於是爽快地說:“好吧,賣給你!”——這個寫《買蔥》的人是個教唆犯。

就在那次吃飯的時候,我即將吃飽的時候,一隻瘦骨伶仃的狸貓,忽地躥上了炕。祖母掄起筷子就打在貓的頭上,貓搶了一根魚刺就逃到炕下那張烏黑的三抽桌下,幾口就把魚刺吞下去,然後虎坐着,目光炯炯地盯着炕桌上的魚刺——這隻貓還是恪守貓道的,它知道它只配吃魚刺。祖母揮着筷子嚇着貓,陳姑娘則夾着一節節魚刺扔到炕下喂貓,貓把魚刺吞下去。既是陳同志愛貓,祖母也就不再罵貓,反而講起了貓故事。而這時我也吃飽了,看着祖母浮腫着的慈祥的臉,聽着祖母講述的貓故事——祖母那麼平靜地講述貓事時,心裡卻充滿對我的仇恨,這是我當時絕對想不到的。祖母說:

“貓是打不得的!貓能成精。”

陳同志微笑不語。

“早年間,東村裡一個閒漢,養了一隻黑貓,成了精,那閒漢想吃魚啦,只要心裡一想,不用說話,就有一盤煎好的大魚,從半天空裡飄飄悠悠,飄飄悠悠,落在閒漢眼前,酒盅、酒壺、筷子也跟着飄來。那閒漢想吃肉啦,只要一想,就看到一盤切成雞蛋那麼大的紅燒豬頭肉,噴香噴香,冒着熱氣,飄飄悠悠,飄飄悠悠,落在閒漢眼前……人吃飽了,就挑口吃了,有一天那閒漢想吃鯉魚,飄來了一盤鯽魚,閒漢生了氣,把那盤噴香冒熱氣的鯽魚給倒進圈(廁所)裡了。黑了天,就聽到黑貓在窗外說:”張三,你這個沒良心的東西!你想吃鯉魚,全青島大小飯館都沒有,尋思着鯽魚也不差,女人生了小孩沒有奶都吃鯽魚,就給你來一盤,一百八十里路,遠路風程,給你弄來,你竟倒進圈裡!張三,你等着吧,我饒不了你!‘張三也不是個省事的,就說:“你能怎麼着我?’黑貓說:”你看,着火啦!着火啦!‘張三躺在炕上,就看到窗戶櫺上的紙冒着藍色的小火苗着起來……打這天起,張三可就跟黑貓鬥上了,兩位鬥得你死我活,分不出個高低。有一天黑夜,張三坐在炕上吃煙,巴嗒巴嗒的,一袋接着一袋,黑貓在窗外說:“真香!這煙兒真香’張三也不吱聲。黑貓又說:”我吃口煙,好張三!‘張三說:“吃口就吃口。’他慢吞吞地把早就裝足了藥的槍從身後拿過來,把槍筒子伸到窗櫺子外邊,張三說:”老黑,你含住菸袋嘴。‘黑貓說:’好。‘’含住了?‘張三問。黑貓說:“含住了。’‘真含住了?’‘真含住了。’‘點火啦。’‘點吧。’張三一勾槍機子,只聽‘呼通’一聲響,把窗戶紙都震破了。張三說:”雜種!叫你吃!‘剛要出去看看,就聽到黑貓咳嗽着說:“吭吭……這煙好大的勁!”’

陳姑娘笑起來。

蹲在炕前的狸貓叫了一聲。

陳姑娘夾起一段魚,扔給了貓。

祖母的腮幫子哆嗦起來。

二哥踢了一腳貓,說:“連你都吃了一塊魚!”——這是以後的事。

這匹狸貓在我家待着,任你踢,任你罵,它都不走啦。

這是匹女貓。

根據我的觀察,貓是懶惰的動物——至於那些成爲寵物的貴種,就不僅僅是懶惰而是十足的墮落了——不是萬不得已,它是不會去捉耗子的。在我的記憶裡,我們家那隻貓只捉到過一隻耗子。

那是一個傍晚,祖母剛燒完晚飯,祖父他們尚未從田野裡歸來,我和叔叔家的姐姐在院子裡架起一根葵花稈練習跳高,就見那貓叼着一匹大鼠從廂屋裡跳出來,我和姐姐衝上去,貓棄鼠而走,走到祖母身邊,嗚嗚叫着,彷彿在告我們的狀。

祖母興奮得很,飛速地移動着兩隻小腳,跳到院子裡,把那匹大鼠奪過去。

“啊咦!這麼大個耗子!”祖母說,“拿秤去!”

我們趕快拿來了秤。看着祖母用秤鉤掛住鼠肚皮稱它。

“九兩,高高的九兩!”祖母說。(那是一杆舊秤,十六兩爲一市斤)

“孩子們,該犒勞你們了。”祖母說。

祖母把老鼠埋在鍋竈裡的餘燼裡。

我和姐姐蹲在竈門前,直眼盯着黑洞洞的竈膛。

貓在我們身後走來走去。

香味漸漸出來了。

我和姐姐每人坐一小板凳,坐在也坐着小板凳的祖母面前吃耗子肉的情景已過去了幾十年,但我沒忘。燒熟的老鼠比原來小了許多,烏黑的一根。祖母把它往地上摔摔,然後撕下一條後腿,塞到姐姐嘴裡,又撕下它另一條後腿,塞到我嘴裡。鼠肉之香無法形容,姐姐把鼠骨吐出來給了貓,我是連鼠骨都嚼碎嚥了下去,然後,我們眼睜睜地看着祖母的手。暮色沉沉,蚊蟲在我們身邊嗡嗡地叫着。我總感到祖母塞到姐姐嘴裡的鼠肉比塞到我嘴裡的多。寫到此,我感到一陣罪疚感在心裡漾開,那時我們是個沒分家的大家庭,吃飯時,我和這個比我僅大三個月的姐姐總能每人得一片祖母分給的紅薯幹,我總認爲祖母分給姐姐的薯幹比分給我的薯幹大而且厚,於是就流着眼淚快吃,吃完了就把姐姐手裡的薯幹搶過來塞到嘴裡。她抖着睫毛,流着淚,看着她的母親我的嬸嬸。嬸嬸也流淚。母親舉着巴掌,好像要打我,但只嘆息一聲就把手放下了。前年回家,我對姐姐提起這事,姐姐卻笑着說:“哪有這事?俺不記得了。”今年回家,一進家門,母親就對我說:“你姐姐‘老’了。”

“老”了就是死了。

母親說姐姐死前三天還來趕集賣菜,回家後就說身上不舒坦,姐夫找了輛手推車推她去醫院,走出家門不遠,就見她歪倒了脖子,緊叫慢叫就“老”了。

人真是瞎活,說死就死了,並不費多少周折。

我想起了和她一起坐在祖母面前分食老鼠的情景,就像在眼前一樣。

祖母十幾年前就死了。她是先死了,打了一針,又活過來,活過來又活了一個月,又死了,這次可是真死了,真“老”了。

祖母說,貓抓耗子,並不需要真撲真抓,貓一見到耗子,就豎起毛大叫一聲,老鼠一聽貓叫,立刻就抽搐起來,貓越叫老鼠越抽搐,貓上去咬死就行了,根本不要追捕。這說法我不知是真是假。

祖母還講過一個故事:明朝時,有五個千斤重的大耗子成了精,變成人,當了皇帝的宰相一類的大官,他們擾亂朝綱,慫恿着皇帝幹壞事。一個大臣,自然是忠臣,自然也是有慧眼的,看破了機關,回家對父親說了——這又引出了一個故事:相傳,古代,爲了削減人口,人到了六十歲,不管健康與否,統統要“裝窯”的,這“裝窯”據祖母說,就是把人背到一個專門的地方去餓死(有點像日本小說《槽山節考》裡的情景)。這大臣是個孝子,因爲孝,就把父親放在夾壁牆裡藏起來(其實是利用職權破壞皇家的法規,是孝子不是忠臣)。大臣說:爹,朝裡那五個重臣是五匹成精的老鼠,每匹有一千斤重,不知可有法子降服沒有?大臣爹說:八斤貓可降千斤鼠。大臣說:哪裡去尋八斤重的貓?大臣爹說:咱家那匹黑貓差不多就有八斤。大臣喚了貓來用秤一稱,只有七斤半重。大臣爹說:不妨事,明日上朝前,你弄半斤豬肉讓貓吃了,不就八斤貓了嗎?大臣點頭稱是。次日,那大臣割了九兩(舊秤)豬肉餵給貓吃。爲什麼割九兩呢?因爲貓吃肉不會不掉渣,餘出一兩來保險。大臣把原重七斤半吃了九兩肉的黑貓揣在袍袖裡胸有成竹地上了朝。文武羣臣分列兩邊,皇帝坐在龍墩上打盹。大臣把藏在袍袖裡的貓往外露了露,那貓淒厲地叫了一聲,羣臣詫異着,皇帝也睜開了睡眠。貓又叫了一聲,就見那五個耗子變成的重臣索索地抖起來。大臣一鬆袍袖,那貓嗖地躥出,跳到龍墩前的臺階上,豎毛弓腰,揚尾爹須,連連發威鳴叫,那五重臣抖抖索索,抖抖索索,癱倒在堂前。貓繼續嗚叫發威,五重臣顯出原形,袍靴之類盡脫落,就見五匹大鼠一字兒排開,初時都大如黃牛,後來越縮越小,越縮越小,縮得都如拳頭般大,貓慢慢踱上去,一爪一個,全給消滅了。皇上翻然醒悟,要重賞那大臣,大臣卻跪地叩頭,求恕欺君之罪。皇上聽他訴說,知道這奇謀出自一該“裝窯”而未“裝窯”的老人,由此可見,老人還是有用處的,於是就撤銷了六十歲“裝窯”的命令——我總懷疑這故事與“三俠五義”裡的“五鼠鬧東京”有些瓜葛,不過考證這些事也沒意思就是了。後來又讀《西遊記》,見孫悟空被陷空山無底洞那匹金鼻白毛耗子精折騰得狼狽不堪,最後去玉皇大帝那兒告了李靖父子一刁狀(母耗子是托塔天王的乾女兒)。乾爹和乾哥哥出面,才把她降服了。孫悟空如果聽過我祖母的故事,只須尋一隻八斤貓抱進洞去就行了。那耗子精也實在迷人,不但美麗絕倫,而且體有異香,連唐三藏都心猿意馬,有些守不住,悟空不得不變成蒼蠅,叮在耳朵上提醒師傅不要被美人拉下水。記得當年看到這裡時,不由地恨唐僧太迂,要是我,就留在這無底洞當女婿了。

後來我和姐姐天天盼望貓捕鼠,可再也沒見到過。只見到那傢伙每日懶洋洋地曬太陽,吃飯時就蹭到飯桌下撿飯渣吃。這貓,是被我們傷了心。它捉了耗子,被我們燒吃,這行爲也是“欺貓太甚”,貓從此不捕鼠,也有它的道理。

魯迅先生在《狗·貓·鼠》裡,開玩笑般地引用一外國童話裡所說的狗貓相仇的原因。引用完畢,先生接着寫道:“日耳曼人走出森林雖然還不很久,學術文藝卻已經很可觀,便是書籍的裝潢,玩具的工緻,也無不令人心愛。獨有這一篇童話卻實在不漂亮;結怨也結得沒有意思。貓的弓起脊樑,並不是希圖冒充,故意擺架子的,其咎卻在狗的自己沒眼力。”

魯迅先生所引童話裡說,動物們要開大會,鳥、魚、獸都齊集了,單缺象。大家決定派一夥計去迎接象,誰也不願去,於是就運用了某團體分派救濟金的方式:拈鬮。這倒黴的鬮偏被狗拈着。狗說不認識象,大衆說象是駝背的,狗遇見一匹貓正在弓着脊樑,可能是因爲沒請它去參加動物大會而發怒吧!狗就把它請來了,大家都嗤笑狗不識象。狗貓從此相仇。

這童話裡貓是很冤的。動物大會,鳥、魚都去了,偏不請它,它如何能舒服?正在發怒弓背,巧被狗請,於是放平脊樑赴會,到會後又發現不是那麼回事,它又被陷進一個尷尬的泥潭裡,狗與貓都是受害者,不知那動物大會的主席是誰,如果是百獸之王老虎,那虎主席就是怕見貓老師,便故意不發給貓請帖,虎怕貓把它當年逼貓上樹的醜事給抖摟出來呢。矛盾的對立面是虎和貓,狗代虎受過了。

這童話真該焚燒,不知編這童話的覃哈特博士是不是“現代派”,如果是“現代派”,又寫了這壞童話,那就豈止該燒書!

比較之後,還是我祖母講的貓狗成仇的原因對頭。

祖母說,很早很早以前啦,有一個人養了一條貓和一匹狗。主人是開劈柴店的,外出時,就吩咐狗和貓劈柴。狗埋頭苦幹,貓偷懶耍滑。主人回來,貓就蹦到主人肩頭上,把劈柴之功據爲己有,然後又說狗如何如何奸猾不賣力氣。貓一邊說一邊用爪子輕輕搔着主人的耳垂——那纖細的小爪子撓着耳垂癢癢的實在是舒服——主人就痛打狗一頓,連分辯都不許。分配飲食時,主人自然就偏着貓。狗只好生悶氣。第二次,狗爲贖罪,更努力地勞動。主人回來,貓更快地跳到主人肩上——那纖細的小爪子撓着耳垂癢癢的實在是舒服——貓哭訴道:“主人啊,主人!你不要表揚我啦!也不要嘉獎我啦!狗今天對我冷嘲熱諷,我受不了啦!”主人大怒,打了狗一頓。分配飲食的時候,一丁點兒也不給狗。貓吃食時,狗蹲在一邊,生着悶氣挨着餓。第三次,狗乾脆罷工了,貓更不幹。主人回來,一看,一根柴也沒劈,便氣沖沖地問:“怎麼回事?”狗自然不吱聲。主人就問貓。貓哆嗦着說:“我不敢說……”主人道:“你說,我給你做主!”貓哭着說:“主人啊,狗今天說我拍馬屁,我跟它爭了兩句,它張嘴就咬我,幸虧我會上樹,跳到杏樹上纔沒被它咬死。狗在樹下蹲着,我不敢下來。我雖然想下來劈柴,但我怕死。主人啊,我有罪,我沒能堅持工作,我錯了啊!”主人這一次把狗腿都打斷了,分配飲食時,一點也不給狗。貓吃飽了,就把一條剩下的魚叼到狗面前,說:“狗大哥,你把這條魚吃了吧!”狗張開嘴,一下就把貓的脖子咬斷了。主人一棍就把狗打死了。從此,狗與貓便成了仇家。

我自認爲祖母的故事比覃哈特博士的童話要高明得多,這也是“外國月亮沒有中國月亮圓”的一條證據。

其實,現代生活中的狗和貓看不出有什麼仇。你捉你的耗子我看我的門,又無共同的異性要爭奪,互不干涉,無利害衝突,能有什麼仇?只有當它們一同劈柴爲同一主人效勞時纔可能有釀成大仇的機會。但“劈柴”畢竟是久遠的往事了。沒有永遠的朋友,也沒有永遠的敵人,狗和貓也早就無宿怨了吧?貓之媚主不消說了,從“劈柴”時代就如是,可是狗的子孫們,也從被打殺的老祖宗那裡吸取了教訓,固然不能像貓一樣跳到主人肩膀上爲主人抓癢,但在主人面前搖着尾巴替主人舔去靴子上的灰塵,其媚不遜於貓。

偶爾還有貓狗死斗的情形,但這並不是狗貓之間自發的戰鬥,而是人的挑唆。

我家那隻貓生第二窩貓的時候,已是初夏,家家戶戶都賒了毛茸茸的小雞雛。放在院子裡,唧唧地叫着,跑着,確實有幾分可愛的樣子。我家自然也賒了雞雛。

我經常發現貓蹲在黑暗的角落裡,目光炯炯地窺測着雞雛,我把這個發現告訴了祖母,祖母對貓說:“雜種,你要是敢動它們,我就扎爛你的嘴!”

貓咪嗚着,好像懂了祖母的意思。

幾天之後,鄰居一個孫姓的老太太,我要呼之爲“姑奶奶”的,拄着柺棍,罵上門來了,自然是罵貓,說有一隻小雞被我家那隻該千刀萬剮的瘟貓給吃了。

祖母與這孫姑奶奶不是太睦,跟着罵了幾句貓。孫姑奶奶還不完,叨叨着,意思好像是要從我家這羣雞雛中捉走一隻權充賠償。祖母說:“姑奶奶,畜生的事,人能管着嗎?要是我的孫子吃了你的小雞,我這羣小雞裡就任你挑走一隻,這還不完,我還要拔掉他的牙!”祖母對着我揮了揮手。

孫老姑奶奶還在絮叨,意思是非要祖母賠償她一隻小雞不可的。

祖母那羣屁股上染上鮮紅顏色的金黃色小雞雛在院子裡歡快地奔跑着。

貓臥在門旁一個蒲盤上,團着身體睡覺。

“反正是你家的貓吃了我的雞……”孫老姑奶奶說。

有些慍色上了祖母的臉。她把小雞喚到眼前,捉起一隻,攥着,走到貓旁,蹲下,拍了貓一掌,問:“貓,你吃小雞嗎?”貓睜開眼看着祖母。祖母把小雞放到貓嘴邊,貓閉上眼睛,把嘴扎到肚皮下,又呼呼地睡起來。小雞雛在貓的背上蹣跚着。

祖母冷笑一聲,說:“姑奶奶,看到了吧?這隻貓怎麼會吃你的小雞?你的小雞興許是被老耗子拖去,被黃鼠狼叼走,被野猁子吃掉啦!”

孫姑奶奶說:“你家的貓當然不吃你的雞,再說它吃了我的雞,已經飽了。”

祖母說:“‘抓賊拿贓,捉姦拿雙’,你說我家貓吃了你的小雞,有什麼證據?”

孫姑奶奶說:“我親眼看見!”

祖母說:“我親眼看見你吃了我家一條牛!”

孫姑奶奶氣翻了白眼,搗着小腳,原地轉了兩圈,嘴裡罵着貓,歪歪扭扭地走啦。

祖母抄起掃地笤帚,撲了貓一下子,說:“你要再出去闖禍,我就打殺你。”

幾天之後,又有一個人提着一隻鮮血淋淋的小雞雛罵上門來了。貓正蹲在門邊,舔着鬍子上的血。

祖母無法,只好捉了一隻小雞雛,換了那隻死雞雛。

祖母抄起棍子打貓,貓縱身上了梨樹。

後來又接二連三地有人罵上門來,我們本是積善之家,竟因一隻貓擔了惡名,並不僅僅賠償人家幾隻雞罷了。我家的貓惡名滿村,罵貓時,總是把我父親的名字作爲定語:××××家的貓……

祖母惶惶起來,先是以塗滿辣椒的小死雞喂貓,想借此戒掉它的惡習——祖母是用給小孩子斷奶的方式——上塗滿辣椒,孩子受辣,便不想吃奶——來爲貓戒食雞癖的,但毫無效果,想那塗滿辣椒的雞不是成了一道大飯館裡才肯做的名菜“辣子雞”了嗎?人尚求食不得,拿來戒貓“食雞癖”,無疑是火上澆油啦c

再以後,凡有人找上門,祖母便說:“這原本不是俺家的貓,它賴着不走。現在俺更不管了,誰有本事誰就打死它。”再要祖母把自己的雞雛贈給人家是萬萬不能啦。

這隻貓作惡多端,但無人敢打殺它,是有原因的。鄉村中有一種動物崇拜,如狐狸、黃鼠狼、刺蝟,都被鄉民敬做神明,除了極個別的只管當世不管來世的醉鬼閒漢,敢打殺這些動物食肉賣皮,正經人誰也不敢動它們的毛梢。貓比黃鼠狼之類少鬼氣而多仙風,痛打可以,要打殺一匹貓,需要非凡的勇氣。這裡本來還蘊藏着起碼十個故事,但爲了怕讀者厭煩,就簡言一個Ⅱ巴。

也是祖母對我說過的:從前,一個女人在案板上切肉,家養的貓伸爪偷肉,女人一刀劈去,斬斷了一隻貓前腿,那隻貓蔫了些日子就死了。女人斬斷貓腿時,正懷着孕,後來她生出一子,缺了一隻胳膊,此子雖缺一臂,但極善爬樹,極善捕鼠。此子乃那貓轉胎而生。

這故事也不太恐怖,那缺臂的男孩也可愛,也有大用處,在這鼠害氾濫的年代,他不愁沒飯碗,多半還要發大財。關於唸咒語,拘出全村的老鼠到村前跳河自殺的故事,是祖母緊接着“貓轉胎”的故事講的,因與貓少牽連,只好不寫了。

但我家的貓實屬罪大惡極,村人皆日該殺,可誰也不肯充當殺手,聰明者便想出高招:讓狗來咬殺它。

事情發生在一個炎熱的中午,柳樹上的蟬發了瘋一樣叫着,一羣人遠遠地圍着一條健壯的大狗和我家的貓,看它們鬥法。他們如何把我家的貓騙出來,又如何煽動起狗對貓的戰鬥熱情,我一概不知道。

大狗的主人是個比我大三或二歲的男孩,乳名“大響”,據說他出生時駐軍火炮營在河北邊打靶,炮聲終日不斷,爲他取名“大響”是爲了紀念那個響炮的日子。

圍觀的不僅僅是孩子,還有青年、中年和老年,他們看到狗和貓對峙着,興奮得直喘粗氣。

那條狗叫“花”,大響連聲說着:“花花花,上上上,咬咬咬!”

狗頸毛直豎,齜着一口雪白的牙,繞着貓轉圈,似乎有些膽怯。貓隨狗轉,貓眼始終對着狗眼,也是聳着頸毛,嗚嗚地叫着,像發怒又像恐懼。狗和貓轉着磨。

衆人也叫着:“花花花,上上上,咬咬咬!”

狗仗人勢,一低頭,就撲了上去,貓淒厲地叫一聲,令人周身起粟。地上一團黑影子晃動看。

狗不知何故退下來,貓身上流着血,瞅着空,躥出圈外。

人聲如浪,催着狗追貓。我忽然可憐起貓來了,畢竟它在我家住了好幾年了。

貓腿已瘸,跑得不快,看看就要被狗趕上時,它一側身,鑽進了一個麥秸垛上的小孩子藏貓貓時掏出的洞穴裡。洞穴不大,貓在裡邊蹲着,人在外面看得很清楚。

狗逼住洞口,人圍在狗後,狗叫,人嚷,十分熱鬧。

狗佔了一些小便宜、翹起尾巴,氣焰十分高昂,在人的唆使下,它一次次往洞穴裡突襲着。狗每突襲一次,貓就發出一陣慘叫。

狗又退下來,耷拉着舌頭,哈達哈達喘着粗氣,狗臉上沾滿貓毛。

“花花花,上上上,咬咬咬!”人們吼着。

狗閉住嘴——這是狗進攻前的習慣動作——正要突襲,就見那洞穴中的貓眼裡射出翠綠的火花,刺人眼痛,射到麥草上似乎窸窣有聲,與此同時,貓發出令人小便失禁的疹人叫聲,狗和人都驚呆了。正呆着暱,就見那貓宛若一道黑色閃電從洞穴裡射出來,射到狗頭上,看不清楚貓在狗頭上施什麼武藝,只能看到狗全身亂晃,只能聽到狗轉着節子的尖聲嗥叫。

大響揮動木棍亂打着,也看不清是打在了狗身上還是打到了貓身上。

貓從狗頭上跳起來,眼裡又放着綠光,比正午的陽光還強烈,它叫着,對着人撲上來。人羣兩開,閃出一條大道,貓就跑走了。

驚魂甫定的人們看那狗。這條英雄好漢已經狗臉破裂,耳朵上鼻子上流着血,一隻黑白分明的狗眼已被貓爪摳出,掛在狗臉上,悠悠盪盪的,像一個什麼“象徵”之類的玩意兒。

狗在地上晃晃蕩蕩地轉着圈,看熱鬧的人都不著一言,掛着滿臉冷汗,悄悄地走散。只餘下大響抱着狗哭。活該!這就叫做:炒熟黃豆大家吃,炸破鐵鍋自倒黴!

貓獲大捷之後,在家休養生息,我因欽佩它的勇敢,揹着祖母偷餵了它不少飯食。那時,三隻小貓都長得有二十公分長了(不含尾巴),生動活潑可愛無比,它們跟我嬉戲着,老貓也不反對。

幾天之後,貓養好了傷,能上街散步了,又有貓食雞的案子報到我家來了。祖母把貓裝進一條麻袋裡,死死地捆紮住了麻袋口,然後,由二哥背到街上,扔到一輛去濰坊的拖拉機後鬥裡。祖母對拖拉機手說了半天好話,央求人家第一不要厭煩貓叫把它中途扔下;第二到了濰坊後要把麻袋左轉三圈右掄三圈,把貓掄得頭暈了再放它出袋,免得它記住方向跑回來;第三就是希望千萬把麻袋給捎回來。祖母再三強調麻袋是借人家的,我知道這麻袋是我們自家的。

貓被扔進拖拉機後鬥裡,拖拉機後鬥顛顛簸簸,把貓給拖到濰坊去了。

這下子好了。

村裡的雞雛們太平了。

濰坊的雞雛該倒血黴啦。

濰坊離我們村子有多遠?

三百零二十里。

失去母親的四隻小貓徹夜嗚叫,激起我的徹夜淒涼。天亮後,祖母連連嘆息,說:“可憐可憐真可憐,人貓是一理,這四個孤苦伶仃的小東西。”

祖母騰出一個筐子,絮上一些細草,做成了一個貓窩。又吩咐我從廂房裡把四隻小貓抱到家裡來。

梅雨時節到了,半月雨水淋漓,連綿不斷。我無法出家門,百無聊賴,便逗着四隻小貓玩,便用土豆糊糊餵它們。老貓已被送走半月多,那條麻袋,拖拉機手也給捎了回來。拖拉機手姓邱,四十多歲,是個“右派”,人忠實可靠。

我看着生滿綠苔的房檐下明亮的雨簾,想象着籠罩田野的雲霧,想象着那一片片玉米,一片片高粱,成羣的青蛙癩蛤蟆,泥濘不堪的田間道路,被淋溼了羽毛的雞擎着瘦脖子縮在樹下打盹,遠處傳來沉悶的火車笛聲。明亮的鋼軌被雨水沖洗得鋥亮或生滿稀疏的紅鏽……

雨大一陣小一陣,但始終不停,屋子裡也一陣晦暗一陣明亮c當晦暗時,四隻小貓的八隻眼睛綠綠地閃着光,好像鬼火一樣。樹葉沙沙響着,是風在吹,我想象着那隻老貓的情景,它在那遙遠的濰坊,生活得怎麼樣?

農村的陰雨天,無事可幹,勞累日久的大人們便白天連着黑夜睡覺,雨聲就是催眠曲。我逗着貓玩一陣,看一陣雨,胡思亂想一陣,瞌睡上來,伏在一條麻袋上便睡。

朦朧中看到那隻貓穿越河流與道路,出沒鬱郁青紗帳,頂風冒雨,向家鄉奔來……

一陣喧鬧吵醒了我,我揉揉眼睛,我又揉揉眼睛。那隻貓果真回來了。它遍身泥巴,雨溼貓毛更顯得瘦骨嶙峋。四隻小貓與老貓親熱成了一個蛋。

我大叫着:“貓回來啦!貓回來啦!”

家裡人紛紛起來,看着貓兒女與貓母親生離死別又重逢的情景,這情景委實有點動人。祖母立刻吩咐母親給貓備食,它吃雞的罪惡陰影消逝,起碼是在我家老幼的心裡,洋溢着一片貓中英雄所創造的奇蹟的輝煌光彩。

貓離家十七天,如果不走彎路,跋涉三百餘華里,它是被裝進暗無天日的麻袋裡運走,老邱又忠實地履行了祖母“左轉右掄”的囑咐,它是靠着什麼方法重返家園的呢?這個謎我始終解不開。

祖母看着急急進食的貓,感嘆道:“貓老多啦!”

多年來,我一直珍藏着對這隻貓的敬佩,一直認爲這隻貓創造了貓國的奇蹟,並一直存着寫篇文章歌頌這隻貓的這段光榮的念頭。但偶然翻閱今年的參考消息,看到一則題爲《一隻貓孤身穿越日本》的珍聞,方知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貓外更有貓。抄錄珍聞如下:

日本《朝日新聞》三月三十一日報道:一隻母貓爲了尋找她的家,從東往西穿越日本,走了三百七十公里的驚險旅程,花了一年七個月的時間。

這隻五歲的母貓名叫米基,一九八四年八月隨主人乘火車到須知夫人的故鄉旅行。她被裝在一個紙盒子裡隨主人從東到西通過了整個日本,即從太平洋沿岸的平冢到日本海岸的系魚川。

但是到達目的地後不久,這隻貓就跑掉了,須知一家只好返回。從此,這隻貓就“失蹤了”。直到一九八六年二月九日,貓的主人在花園裡發現了這個小傢伙,可是她已經變瘦了,尾巴上的毛也被拔掉了,耳朵也被弄破了,但它仍安然無恙。有關方面爲了表彰她的功績,特授予她“模範貓獎”,即免費供給她一年多的食物。

東京動物園的一位獸醫說,這11,貓創造了令人難以想象的奇蹟,因爲家貓的活動半徑只有二百米至五百米。

初讀此文,我不免沮喪。好像不但人間奇蹟多由外國人創造,連貓間奇蹟也是外國貓創造得多。讀過之後一想,我不沮喪了。數據最能說明問題:

簡直不可同日而語!

這又是一個外國月亮不如中國月亮圓的鐵證。

貓別:中國貓跋涉路程:320華里跋涉時間:17日日均跋涉路程(≈):18.82353華里

貓別:日本貓跋涉路程:740華里跋涉時間:575日日均跋涉路程(≈):1.2081華里

日本貓得了“模範貓獎”,我家那隻貓因爲得不到足夠的飼料,重犯偷食雞雛毛病,競被當場捉獲,可能是它惡貫滿盈的報應,也可能是因長途跋涉健康狀況大不如前。它萬不該偷雞偷到大響家去,獨眼狗協助大響把它擒住,也應了“冤家路窄”的話。

大響把貓拉到河灘上去,只一鐮,就把貓頭削落黃沙。

我爲此難過了好久。

大響斬貓之後,日子很不好過。村裡那些恨貓的人,這時卻把同情賜給了貓。有關貓的神話鬼話流傳很盛,人們見了大響,都換了一種眼光,好像大響不日就要遭到天譴或被貓鬼所祟。

大響卻始終安然無恙。去年我探家時,聽說他成了“滅鼠養貓專業戶”,這真是天下之大無奇不有,故鄉人豐富的想象力由此可見一斑。我帶着滿肚皮興趣去找他,“鐵將軍把門”,他不在,鄰人說他趕集賣貓去了。三隻大貓在他家牆上徘徊着,滿院子貓叫。幾天後我見到了他,發現他已成了一個“通仙人魔”的奇人,奇人須有奇文,願家貓在地之靈佑我佐我,賜我成就奇文的奇思妙想。

文章本已寫完,忽然想到北京土語“貓兒膩”,我總認爲這話與“貓蓋屎”的行爲有關係。我親眼見過貓蓋屎,也就是拉過屎後用後爪子象徵性地蹬點土蓋蓋,並不真正蓋得不露一點痕跡。我在農村鋤地時,鋤一蓋二,隊長批評我:“你這是‘貓蓋屎’!糊弄誰呀!”

“貓蓋屎”——“貓蓋膩”——“貓兒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