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時的羅馬軍隊在凱撒的領導下無往不利屢戰屢勝,但是在戰爭進入到後期時羅馬軍隊卻遭遇了慘敗。
當時凱撒的實力還未到大魔導師的境界,卻已經是一個站在大陸頂峰的魔導師,而且依靠他傑出的軍事能力還是讓高盧人節節敗退,一直率領大軍兵臨首都城下。
雖然這是高盧人的首都,但是對於還是遊牧部落剛定居沒多久的民族而言,他們的首都只是一座不起眼的小城。
羅馬軍隊眼看就可以徹底的征服這個民族,但凱撒大帝卻敗在了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的手中。
當時大軍圍城而城內的守軍不過幾千人,就在凱撒自信滿滿準備攻城時,城牆上卻出現了一隻奇怪的軍隊,這是一羣由女人組成的隊伍,而她們的任務也不是殺敵。
但當凱撒看到她們時以爲是弓箭手,所以叫盾牌手前行,後排的弓箭手掩護射箭。
可是當城牆上的美女脫掉外衣開始在城牆上大跳熱舞時,攻城的士兵迷茫了、凱撒大帝迷茫了。
而美女的武器也不是弓箭而是自己的衣服,當美女把脫下的衣服都拋向了城下的士兵而一絲不掛時,常年在外征戰的士兵沸騰了,弓箭手不忍心射箭,衝鋒的步兵隊形也開始混亂。
凱撒大帝對此也更加迷茫,但很快高盧的軍隊就爲他解惑,一對重甲騎兵從側翼衝出殺進了羅馬軍的步兵陣營,而早已埋在羅馬騎兵腳下的魔法陣也驟然發動。
當一心觀看城頭舞蹈表演的騎兵發現不對時,已經身在火海之中了。
已經無心戀戰的羅馬士兵很快就被意外出現是高盧軍衝的潰不成軍,面對突然的襲擊,即使是凱撒大帝此時也無力迴天。
雖然凱撒是可以使用禁咒的魔導師,但是面對敵我已經混在一起的亂軍也是無能爲力,軍令也無法傳達到混亂的羅馬士兵耳中,最後只有帶着殘部狼狽撤退。
這是一場勝利者和失敗者都忌諱莫深的關鍵戰役,連兩方的史書都沒有記載,但是遊吟詩人卻將其四處傳唱。
就此過了近千年現在已經沒人知道當年到底發生了什麼,就連高盧軍的領兵將軍的名字也不爲人所知。
但布萊恩確是知道的,而且這是每一個法蘭克王室核心成員都知道的秘密。
這個讓凱撒狼狽逃竄,後來又被凱撒以爲心腹的人,就是法蘭克開國國王克洛維的先人斯科理。
雖然這次失敗對整體戰局並沒有太大的影響,後來高盧人還是對羅馬人俯首稱臣。
但是凱撒大帝卻不會忘記這次窩囊的慘敗,隨後的幾年裡他苦練魔法,到處尋找了上古的魔法遺蹟,沒人知道他到底經歷了什麼,即使在他成爲羅馬皇帝后也從來不提他當年的冒險經歷。
但是人們卻看到迴歸的凱撒已經成爲了大魔導師,在他的強大實力下一個個城邦和部落徹底臣服。
羅馬原來掌權的元老院也被其架空,成爲了羅馬共和國實際上的皇帝。
而這個曾經讓凱撒顏面盡失的國家高盧,現在也只有在他的利劍下顫抖,在巧妙的陰謀詭計,在絕對的實力面前不過是個笑話。
在經過了一場毫無懸念的戰鬥之後,還在負隅頑抗的高盧人也以慘敗告終。
而大量的高盧人則淪爲奴隸,失守的城鎮裡到處都可以看到羅馬人一手提着搶來的金銀,另一隻手扛着搶來的高盧美女。
無數的青年、兒童被當做奴隸販賣回國,而等待他們的將是暗無天日的悲慘命運。在當時的羅馬人看來,愷撒對高盧人和日爾曼人的大規模屠戮和奴役是可以接受,甚至值得稱頌的。
這與人性無關只關乎於利用,這兩個民族在歷史上都曾給予羅馬人沉重打擊,因此愷撒粉碎高盧和日爾曼軍隊被看作對以往失利的復仇,和杜絕此類失利再次發生的反擊戰。
戰爭是殘酷的但是也是獲利最大的,高盧人本身也通過部落之間的戰爭獲得奴隸,然後用奴隸換取羅馬人的奢侈品,尤其是酒。
掠奴也是羅馬向外征服的重要原因之一,因爲戰俘通常會被賣作奴隸。而且共和國晚期的羅馬在農業和原料生產,特別是採石場和礦山,越來越依賴奴隸制。
畢竟你不能讓高貴的魔法師去深不見底,暗無天日的礦洞裡去採礦,哪怕他們隨意施展一個魔法就頂得上一個曠工數月的苦勞。
愷撒極有可能也是抱着這個目的發動的高盧戰爭,按照傳統販賣奴隸的收益全部歸於將領,戰俘奴隸是他最快速積累財富的手段之一。
這對愷撒而言尤其重要,畢竟即使是大魔導師也不可能點石成金,況且之前在羅馬競選各種公職,特別是當選大祭司的花銷使他負債累累。
而且不管是研究魔法所用的材料,還是修煉武技消耗的草藥都是價值不菲的,只有數量巨大的高盧奴隸才能爲愷撒提供他所急需的財富。
儘管他擁有所有戰爭奴隸的所有權,但是愷撒對部屬非常慷慨,他時常將俘獲的奴隸分配給士兵們。
尤其是作戰英勇的士兵更是會得到他的親自嘉獎,對一些修煉鬥氣的戰士,不管等級如何都會親自予以指導。甚至對一些天賦極佳又傳功卓著的士兵,更會授予他親自制作的魔法道具。
要知道一個大魔導師親自制作的魔法道具,哪怕是普通的火焰劍也是價值連城,絕對不是普通戰士可以擁有的。
凱撒的慷慨讓他備受士兵的擁戴,並贏得了他們的忠誠,這也是他在內戰中獲勝的重要原因。
但是羅馬人的暴行也爲法蘭克的反叛埋下了伏筆,有壓迫的地方就會有反抗,每個國家都會爲自己的歷史行爲付出代價,而後來的一切也證明了這一點。
雖然驕傲的高盧人被擊敗了,日耳曼人的部落也俯首稱臣,但是凱撒卻沒有處死那個讓他狼狽逃竄的將軍,反而把斯科理留在了身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