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百八十九章 楊嗣昌的辦法

早朝的時候,楊嗣昌接到了皇上的聖旨,以內閣大臣、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任兵馬大都督,統領中原各鎮的兵馬,負責剿滅流寇,賜予尚方寶劍,可便宜行事,讓楊嗣昌沒有想到的是,皇上令戶部給他撥付了五萬兩白銀,這讓楊嗣昌差點落下了眼淚。

作爲內閣大臣,戶部的困窘,楊嗣昌很清楚,春季的賦稅還沒有開始徵收,戶部的庫房空空如也,連朝中文武大臣的俸祿都不敢保證,根本拿不出來錢糧,這五萬兩白銀,恐怕不是戶部庫房撥付出來的,而是皇上從自己腰包裡面掏出來的銀子。

其實皇上也沒有銀子,皇宮之中的開銷一再的壓縮,已經到了不能夠再省的地步。

楊嗣昌畢竟是兵部尚書,知曉中原的局勢,內閣按照皇上的要求,商議如何處置原五省總督熊文燦的時候,楊嗣昌已經開始思考,若是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自己應該怎麼做。

以內閣大臣、兵部尚書的身份,出任兵馬大都督,這樣的安排並非先例,當初後金韃子入關作戰,都督盧象升兵敗身亡,內閣次輔劉宇亮就曾經出任兵馬大都督,全面負責抵禦流寇的事宜。

經過對中原局勢的分析,楊嗣昌擔心的事情不少,不過最爲擔心的還是一件事情,那就是派遣監軍的事宜。

每一次的征伐,皇上在任命兵馬統帥的同時,都會任命監軍,監軍由中官出任,代表皇上監督軍中的各級軍官,包括主帥,監軍掌控大軍的糧草軍餉,權力非常大,如果兵馬統帥手中沒有尚方寶劍,壓根沒有什麼權力,一切都要聽從監軍的安排部署。

當初盧象升出任大都督,統領天下兵馬抵禦後金韃子,高起潛是監軍,盧象升手中沒有尚方寶劍,根本無法調動軍隊。

楊嗣昌太熟悉這裡面的奧妙了,儘管他手中持有尚方寶劍,掌握了權柄,但他很清楚,出任監軍的中官,與皇上走得很近,得到了皇上的信任,如果因爲軍中權柄的問題,主帥與監軍產生了矛盾,不管征伐的結局如何,主帥都爲自身埋下了隱患。

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征伐廝殺的過程之中,主帥必須由絕對的權力,這樣才能夠保證軍令不折不扣的執行,如果主帥和監軍之間產生了矛盾,不敢想象會在軍中產生什麼影響。

正月初二的時候,三邊總督洪承疇上了奏摺,奏陳延綏各地有鎮守、監軍、兵備和巡撫等官員,各自都有各自的權力,一旦遭遇到事端的時候,權責難以統一,相互之間甚至可能形成掣肘,這種情形不能夠繼續持續下去,免得貽誤了征伐大事,故而楊嗣昌建議,凡是地方上的軍務,悉數歸總兵官節制,若是軍中或者城池中有鎮守、監軍和總兵官的,最終的軍事決策權在總兵官的手中。

這份奏摺從皇上手中到了內閣,又從內閣到了皇上的手中,最終還是回到了內閣。

皇上沒有否定這份奏摺,但也沒有明確表態支持。

應該說洪承疇的膽子還是有些大,誰不知道監軍是代表皇上監督各級軍官的,儘管監軍名義上不插手軍務的事宜,原則上不指揮作戰,但監軍實際上管控一切,這都成爲了慣例,衆人全部認可,洪承疇現如今提出的奏摺條陳,無疑是將監軍從指揮作戰的序列之中排出去,將戰時的權力集中到軍事主官的手中。

奏摺之中還點到了大明王朝的一個弊端,就是巡撫指揮總兵官作戰的弊端,按照規矩,總兵官率領大軍進入某地作戰,應該是有獨立的軍事指揮權,實際情況不是這樣,總兵官要受地方巡撫的節制,巡撫可以直接指揮總兵官,下達作戰的命令,總兵官必須要聽從,不敢違背,否則就很有可能遭遇到巡撫的彈劾。

要知道大明文臣與武將之間的地位懸殊太大,一品武將見到三品的文官,都是要行禮的。

洪承疇提出的道理毫無疑問是正確的,不管是滿朝的文武,還是地方上的封疆大吏,內心都是認同這個觀點的,只不過因爲自身的利益,或者是考慮到造成的影響,不會有人向皇上和朝廷寫去這樣的奏摺。

內閣在商議這份奏摺的時候,意見倒是基本統一,都認爲洪承疇的奏摺寫的很好,皇上應當下旨准予實施,只不過內閣的建議,一直都沒有得到皇上的准許。

這一次,楊嗣昌以兵馬大都督的身份前往中原,指揮大軍剿滅流寇,他認爲機會來了,如果能夠懇請皇上准予這個奏摺,那麼他在接下來指揮大軍作戰的過程之中,可以省去很多的麻煩,省去很多不必要的枝節。

早朝結束,楊嗣昌跟隨內閣首輔劉宇亮等人來到了偏殿。

皇上已經在偏殿等候。

衆人進入偏殿,皇上看着站在隊伍右側的楊嗣昌,笑着開口了。

“文弱,朕相信你一定能夠率領大軍剿滅流寇。。。”

楊嗣昌沒有作態,抱拳對着皇上開口了。

“皇上,臣一定竭盡全力,穩定中原的局勢。。。”

楊嗣昌的回答,與上次比較起來,有了明顯的變化,上次只是說抵禦流寇,這一次說到了維持中原的穩定,當然維持穩定與徹底剿滅流寇,還是有很大的不同,讓流寇不再肆掠,也能夠維持中原的穩定。

楊嗣昌雖然還是內閣大臣,但其主要職責已經是兵馬大都督,負責剿滅流寇的事宜,從接到聖旨的那一刻開始,就不需要過問操心內閣的事宜,也不需要關心兵部的事宜。

所以得到皇上鼓勵之後,楊嗣昌已經可以告退,回到家中好好準備出征的事宜了。

不過楊嗣昌沒有馬上離開。

朱由檢感覺到奇怪,看向楊嗣昌再次開口了。

“文弱,你還有什麼要求,一併提出來。”

楊嗣昌等的就是皇上這句話,他再次抱拳,毫不猶豫的開口了。

“皇上,臣想到了三邊總督洪承疇大人正月寫來的奏摺,奏陳戰時總兵官主持軍隊一切事宜,臣以爲這份奏摺言辭懇切,所提建議很是中肯,朝廷可與採納。。。”

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到楊嗣昌的身上,包括朱由檢的眼神。

大明一朝,有道理的事情不一定能夠推行,那些看上去沒有道理的事情,反而能夠大行其道,這一點楊嗣昌應該是明白的。

朱由檢的臉上,帶着猶豫的神情。

洪承疇的奏摺,他看了好幾遍了,應該說洪承疇提出的建議是可行的,也是符合實際情況的,但朱由檢擔心,擔心準了這份奏摺,會導致監軍失去對軍隊的監控,一旦監軍聽命於總兵官,就意味着朱由檢自身放鬆了對軍隊的掌控。

洪承疇的奏摺說的很明確,僅僅是在戰時由總兵官負責軍事上面的一切事宜,也就是在作戰的時候有總兵官做出決定,其餘人可以建議,但必須服從總兵官的決定,這些服從總兵官決定之人,包括監軍和巡撫等等。

洪承疇還有一層意思沒有說出來,那就是總兵官必須服從總督的調遣,因爲洪承疇本就是三邊總督,如果將這一層意思直接說出來,有些爲自身爭奪權勢的嫌疑。

按照道理來說,朱由檢應該准奏。

可朱由檢的擔心也是明顯的,他太清楚下面文武官員的能力了,這份奏摺一道被准奏,下面之人肯定會大肆發揮,依據奏摺要求監軍和巡撫不要干涉軍中的事宜。

看見皇上猶豫的神情,楊嗣昌胸有成竹的再次開口了。

“皇上,臣以爲洪大人的奏摺頗有道理,作戰的時候,總兵官或者總督是軍事指揮官,熟悉戰場的局勢,能夠做出準確的判斷,若是其他人突然插手,必定延誤戰機,避免這種情形的出現,就是讓總兵官和總督在戰時做出最終的決定,至於其他的方面,臣以爲還是按照以往的要求進行。。。”

楊嗣昌解釋的已經非常清楚,言下之意就是軍餉糧草事宜由監軍負責,皇上依舊可以通過監軍掌控軍隊。

朱由檢長長的嘆了一口氣,終於開口了。

“洪愛卿的奏摺,朕以爲有道理,那就准奏吧,內閣商議之後,列出條陳。。。”

後面的話語,朱由檢沒有說完。

楊嗣昌離開偏殿的時候,臉上帶着笑容。

雖然這次到中原去是跳火坑,但楊嗣昌內心還是略微篤定的,他並非無兵可調,駐守西安府城的一萬多秦軍軍士,以及駐守洛陽的近一萬遼東邊軍,這些都是可以調遣的,還有湖廣的左良玉以及陝西的賀人龍,作戰勇猛,完全能夠對付流寇。

至於說爭取到了單獨的決策權,楊嗣昌更是高興,皇上果然沒有派遣監軍,楊嗣昌的,目的完全達到了,將權力集中在自己的手中。

楊嗣昌不知道的是,任何的決定都是雙刃劍,就說這突出軍事主官在戰場上作用的事宜,洪承疇提出這道奏摺是有私心的,楊嗣昌在皇上面前力挺這道奏摺,也是有私心的,楊嗣昌和洪承疇都不會想到,大明王朝已經到了搖搖欲墜的地步,任何的一個決定,都有可能成爲推倒這個王朝的潤滑劑。

第一百八十一章 先下手第七百五十八章 滅頂之災(2)第七十九章 赴任第六百四十一章 洪承疇的堅持第一千零七十章 將計就計第二百零二章 押司第八百四十七章 最後的掙扎(6)第四百一十一章 傳承第七百九十二章 鐵腕手段(3)第一百四十七章 瑣碎的家務事第七百六十章 滅頂之災(4)第二百九十一章 還是要表功第五百九十五章 大散關之戰(6)第八百一十八章 沒有閒着第六百八十八章 需要收斂第一千一百四十一章 末路(4)第二百六十二章 無毒不丈夫第七百八十八章 最頭疼的事(2)第五十一章 忍不住第二百二十二章 漂亮的伏擊(1)第一百二十八章 過去的事第二百八十三章 予民休養生息第一百二十六章 苦口婆心第二百九十九章 還是有擔憂第六百八十六章 生死抉擇第三百三十三章 加急情報第六百一十六章 燧發槍第二百三十一章 好好把握第一千一百六十五章 摧枯拉朽(5)第一百零五章 愛屋及烏第一百九十一章 巧妙第一千零四十五章 拼死一戰(3)第二十七章 實力第三百八十六章 各官免送第一千一百四十三章 末路(6)第八百七十三章 特殊的信函第五百零三章 艱難抉擇第六百七十九章 朱仙鎮第一千零二十五章 鄭成功的驚喜第五百零二章 陰影第二百一十七章 好大一場雪第一百一十一章 雛形已成第七百九十七章 濟南大學堂第一千一百一十七章 開門紅(2)第五百五十四章 心腹之患第三百八十四章 狂的資本第一千一百八十六章 塵埃落定(2)第二百三十五章 何爲精準第六百二十九章 閃電戰(3)第六百九十六章 掌控山東(1)第二百二十三章 漂亮的伏擊(2)第九百二十章 定鼎之戰(4)第五百二十五章 幺蛾子第六百零二章 算準了第一千零二十四章 張獻忠的辦法第二百九十六章 必須出擊第八百八十九章 出擊(3)第六百五十八章 襄陽陷落第七百八十四章 後悔無用第一千一百一十一章 較量(3)第一百六十七章 拋卻憤怒第八百三十四章 殘陽如血(5)第三十六章 直抒胸臆第一千一百二十八章 生死時刻第七百九十二章 鐵腕手段(3)第一百零五章 愛屋及烏第六百四十五章 閒暇第四百一十章 大度第六百九十七章 掌控山東(2)第十八章 知己知彼第一千零三十二章 精準預測第八百八十八章 出擊(2)第一千一百一十章 較量(2)第一百七十二章 我所需要的第九百一十五章 南方的反應第六百七十七章 釘釘子第九百二十九章 定鼎之戰(13)第七百零九章 掌控山東(14)第八百七十一章 睿智的決斷(2)第一百九十八章 青州府衙第一千一百三十六章 詛咒大清國第九百七十章 主動建議第一百一十九章 太震動了第一千零八十三章 穩定南方(4)第二百三十二章 接受任務第九百二十三章 定鼎之戰(7)第一千零一章 微服私訪(2)第九百六十二章 徒勞無功第八百七十五章 豁然開朗(1)第一百一十四章 餘音繞樑第一百七十二章 我所需要的第八百八十九章 出擊(3)第五百三十七章 長亭之盟(1)第六百九十三章 暗度陳倉(3)第三百二十二章 再次赴京第六百七十七章 釘釘子第九百三十四章 治國策略第八百五十四章 跳火坑第六百六十九章 無奈何第三百六十五章 大饑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