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八十五章 屈伸

(感謝讀者“百醉莫贖”的飄紅打賞。)

徐礎也曾孤身犯險,或是爲了說服對方,若是爲了迷惑對方,卻從來沒有因此直接取得某人的信任。

甘招做到了。

諸王互相忌憚,混戰一觸即發,徐礎與晉王、樑王又是故交,在外人看來,他們三個是同一類人,高門出身,家世顯赫,與降世軍沒有半點相似。

在這樣的狀況下,甘招居然獨自來訪,至少在表面上給予吳王極大的信任。

徐礎必須還以同樣的信任,並在心中自愧不如,這種時候他不敢冒險,而且他已有善謀的名聲,去哪都會被認爲是別有用心。

徐礎接過神棒,輕輕撫摸兩下,捧還給甘招,“此棒雖非神物,降世軍將士對它卻頗爲敬畏,應當留在有德者手中。蜀王乃是長者,沒人比蜀王更適合擁有此棒。”

用神棒能夠招徠不少降世軍將士,眼下頗有大用。

甘招卻搖頭,“非我不願,實是不敢,樑王多次派人索取此棒,我若是再拒絕下去,怕是會首當其衝。歸還此棒,一是守諾,二是解禍脫身,吳王不必推辭。”

徐礎大笑,知道甘招這是在客氣,誰得神棒,誰就能得到降世軍的大量支持,用不着害怕樑王的威脅。

徐礎收下神棒,嘆息道:“我讓諸王失望了,出任軍主不到一天,外敵一步未退,城中先已大亂。”

“諸王各懷異心,錯不在吳王。”

這是一個微妙的時刻,兩王相見,互道實情,誰若多退一步,誰就是臣,多進一步,則爲主,需擔負更大的責任與風險。

徐礎有一點猶豫,很快消失,他早已厭倦無聊的勸說,一心希望自己做主。

“對錯不論,我已是焦頭爛額,蜀王可有高見?”

甘招笑道:“我之稱王乃是機緣巧合,非有雄韜偉略,我來拜見吳王,正爲討教。”

徐礎想了一會,“晉王、樑王顯然已有叛意,意欲出賣蜀王、寧王與我,帶兵返回幷州。之所以遲遲未發,一是想要爭取更多的降世軍,二是與官兵還沒有談妥條件。”

“吳王所言極是。官兵勢大,諸王聯合尚且沒有太大勝算,若再分裂,必敗無疑。我無異心,願隨吳王進退,只是不知其他三王是否還有挽回可能?”

“寧王沉穩而識大體,想必願意聯手,可他很難相信我。”

“寧王對我還有幾分信任,我倒是可以去勸說幾句,他或許會聽。諸王分裂的原因在樑王,不在寧王,勸說樑王纔是最難的。”

徐礎等的就是這句話,兩人雖然都說實話,但也都有隱瞞,甘招必定已經與寧王商量過,纔會再見吳王,他說“勸說幾句”,那就是一定能成。

徐礎思忖片刻,“樑王雖是肇始者,卻非主導者,只需勸說晉王回心轉意,樑王孤掌難鳴,自然也會暫時按下野心。”

“晉王可勸否?”

徐礎想得更久一些,回道:“可勸。”

甘招大喜,“若能勸回晉王,大事成矣。”

“但我不能這樣就去,晉王心事縝密,單憑言辭難以勸動,非得先讓他見到實事方可。”

“吳王的意思是……”

“蜀王與寧王明早若能來我營中共議軍情,對晉王來說可算是‘實事’一樁。”

甘招拱手,“請吳王待我回信,寧王若不肯來,我自己來,誓與吳王共進退,他若肯來,也請吳王辛苦,再做軍主。”

徐礎還禮,“若得蜀王、寧王相助,義不容辭。”

甘招告辭離去,徐礎稍稍鬆了口氣,立刻帶着降世棒出門,又一次巡視全營。

降世軍將士對薛六甲早已心懷不滿,對降世棒的敬畏卻是與日俱增,他們仍堅信彌勒降世的說法,以爲棒中必有神力。

徐礎獲得成片的跪拜,消息傳出去之後,許多降世軍將士前投奔,大都無主,還有一些是從蜀王營中跑來的——他們只認降世棒。

對這些後來者,徐礎必須先回答一個問題:什麼時候給降世王報仇。

降世軍從來就不是一個聯繫緊密的軍隊,從薛六甲一直到最普通的兵卒,無不各有想法,降世王遇害,有人不以爲意,甚至感到欣喜,有人卻鐵心要報此仇。

甘招倒是說了句實話,他歸還降世棒的一個原因就是應付不了這些復仇者。

徐礎召集頭目,將降世棒擺於主位的椅子上,帶領衆人一同跪拜,起身之後他說:“降世王早有預感,將會升天面見彌勒師尊,所以提前留下神棒,以爲傳承。彌勒假借樑王之手,收弟子回到身邊,正顯神通廣大,法力無邊。”

這個說法比降世王莫名其妙死於凡人之手動聽多了,立刻得到衆頭目的支持,許多人甚至認爲這就是自己原有的想法,正好被吳王說中。

“可樑王仍是殺死降世王的兇手,咱們要報仇,對吧?”有人問道,對此感到困惑。

“是。”徐礎不可能完全扭轉頭目們的想法,該迎合的時候也得迎合,“但報仇之事,需由彌勒佛祖決定,佛祖既然曾假借樑王之手,自然也能再假借他人之手。此仇非是不報,時候未到,神意若至,我持此棒必有感應。”

衆頭目深以爲然,一些人看向降世棒,希望瞧出一絲端倪來,最後一無所得,於是也相信吳王的說法。

徐礎盡力說服降世軍將士暫時放棄復仇,先集中力量對付城外的官兵。

凌晨時分,官兵恰好發起第一次大規模圍攻,火箭、石彈飛越城頭,引發多處火情,砸毀不少房屋,義軍傷亡寥寥,心中卻受到極大震撼,對吳王的勸說又多信幾分。

諸王全力守城,就連晉王、樑王也不例外,他們明白,官兵這是在試探,如果義軍不堪一擊,一切的出賣、投靠或歸順都將變得一文不值。

戰鬥持續了將近一個時辰,官兵退卻,佈置更多攻城器械,開始更認真地對待叛軍。

徐礎擔心昨晚出城的孟僧倫,很快又有別的事情需要他操心。

寧抱關來了,與甘招同行,各帶十餘名衛兵,留在營門以外。

徐礎親至門口相迎,當着衆將士的面談笑風生。

到了營房裡,寧抱關道:“我真心奉吳王爲軍主,不明白樑王、晉王爲何生疑?是因爲我沒將所有將士都送到吳王這邊嗎?可官兵四面圍攻,北城也需要士兵啊。”

徐礎道:“寧王不必在意,我能說服晉王、樑王回心轉意,唯有一點,既爲軍主,當有軍主的樣子,若是有名無實,還不如大家各自爲戰。”

“吳王有什麼‘樣子’,說就是,我沒二話。”

對寧抱關,徐礎也得刮目相看,從前那個說話直白而嚴厲的莽王,竟然也懂得曲意奉承,而且沒有半點爲難之色。

能屈能伸者,尤其不好對付。

徐礎暫時不想這些,與兩王聊了一會,一同出去巡城,這回延伸到寧、蜀守衛的地段,每到一處,寧抱關與甘招必然先招將領,重申吳王爲軍主之誓。

徐礎也不客氣,命人趕造名冊,調來一批令箭,他之前造了一方印章,上面只有一個“礎”字,讓衆將辨認並牢牢記在心裡,此後憑印章與令箭傳遞軍令。

寧抱關與甘招分別被委任爲北城、西城大將,雖然這一直就是事實,但由吳王當衆委任,又多一層服從之意。

北城承受的進攻最重,徐礎在離北城不遠的地方,劃定幾座王府,改爲巨大的軍營,用來收納降世軍,可以隨時支援北城或西城。

東都武庫尚在,留下不少器械,徐礎全都搬出來,留一部分在大營,剩下的分與寧王、蜀王,令將士們現學現用,儘量讓所有人有事可做,不至於無故生亂。

城外的器械更多,拋石器林立,樓車才建成雛形,就能與城牆一比高低。

寧抱關與甘招頻繁派人過來通報戰情,徐礎知道,兩王其實是在探聽他的動向,看他什麼時候去勸說晉王、樑王。

徐礎不着急,多派斥候監視東、南兩方,若有意外,他立刻就能派兵前去接管城門。

馬維色厲內荏,當初刺駕的時候,一聽說消息泄露,他跑得最快,徐礎因此猜測,只要自己這邊顯出實力,馬維必然服軟。

沈耽纔是真正的對手,他與寧抱關一樣,能屈能伸,若是認爲有必要,服軟會比馬維更快、更自然。

殺薛六甲的時候,沈耽不肯出面,就已顯出模棱兩可的意思,徐礎因此認爲他是可勸之人。

這一次,他猜對了。 Wωω ☢ttκΛ n ☢Сo

黃昏時分,寧抱關與甘招的信使來得更勤,每次見到吳王還在,都會不自覺地露出一絲失望之色,直到聽說吳王進宮去見晉王,信使才興高采烈地回去報信。

沈耽沒有直接邀請徐礎,而是通過曹神洗傳信,希望在宮裡見一面,化解誤會。

官兵的到來,令曹神洗十分尷尬,本不願再參與諸王之間的事情,只想力保太后,戰後能給自己找個免罪的理由,可是架不住沈耽誘說,還是親自來請吳王。

“晉王說他只帶劉有終、譚無謂兩人,與吳王道兄弟之情。”曹神洗唉聲嘆氣地說。

徐礎留曹神洗喝了幾杯,才起身一同進宮。

郭時風與宋星裁趕來相見,他們已聽說外面的形勢,對吳王越發恭謹,尤其是郭時風,身子躬到了朋友線以下,比臣子線稍高一些而已。

徐礎命兩人繼續守衛太后寢宮,又往南去,尋一間寬敞的偏殿,只帶四名衛兵,等候三位義兄的到來。

再度揣摩沈耽的爲人之後,徐礎又調來八名衛兵,自己也穿上甲衣。

第三百三十五章 問策第一百七十六章 計中之計第二百八十八章 閒論第七十二章 收軍第四百二十七章 六兄第二百六十六章 小試第四百六十五章 酒王第二百二十三章 護軍第三百五十七章 聽辯第四百九十三章 死計第一百一十六章 自守第三百四十六章 敘舊第四百二十三章 鐵將第四百五十四章 稱王第四百六十二章 同窗第一百八十一章 內外之戰第二百二十八章 父子第六十八章 送別第二百四十五章 南敵北迎第七十九章 奪兵第四百一十三章 百目第一百九十九章 拒用第二百五十二章 將來第一百九十四章 以戰練兵第一百七十八章 貪心第三百章 不說第四百二十二章 甩天第五百一十五章 斷鏈第四百二十五章 入漢第二百五十九章 訣別第三百二十五章 太早第八十三章 入營第三十八章 狐假虎威第四百零四章 奪位第四十章 拒婚第四百五十一章 夫人第一百一十五章 七族第三百九十三章 難敵第一百一十二章 軍師第二百六十一章 離營第三百一十四章 怪罪第四百六十七章 三條第三百三十五章 問策第四十二章 禮物第一百九十九章 拒用第四百五十一章 夫人第五百零四章 誤我第三十一章 保媒第一百五十二章 百姓第二百章 絞痛第八十五章 對質第四百零七章 反覆第四百八十八章 變臉第四百五十一章 夫人第一百零二章 所求第一百八十章 良機第二百四十章 報仇第四百五十七章 天命第四百八十七章 論雄第三百二十九章 失勢第四百一十一章 讓城第一百一十二章 軍師第七十章 過河第四百一十一章 讓城第五百二十一章 退路第二百八十八章 閒論第三十七章 信與不信第二百三十七章 心願第二百二十七章 良機第三百五十章 行惡第五百二十七章 險計第一百七十六章 計中之計第一百六十一章 闖宮第四百四十三章 飢餓第二百二十八章 父子第四百一十六章 變臉第四百六十四章 兩王第三百三十章 不智第七十五章 城內第一百一十一章 立誓第四百五十五章 讓王第二百八十一章 狂生第三百一十六章 回家第五百一十九章 端倪第三百二十二章 問答第五百章 留下第三百二十章 制衡第九十七章 吳士第二百零八章 各行其事第一百四十章 玩笑第十五章 俠士第二百七十章 送兄第二百零八章 各行其事第十六章 見微第二百九十五章 拜伏第一百四十二章 立威第一百二十七章 連勝第三百二十六章 擊球第三百三十章 不智第一百八十五章 屈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