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況緊急,朱文正也顧不得細想,立即命人去給張德勝和楊璟發信號。
信號發送完畢之後,張德勝和朱虎率領着水軍迅速出動。
朱元璋又與這位侄子在獅子山上,一邊關注戰局變化,一邊指點江山。
再看看陳友諒這邊,人一倒黴,喝涼水都塞牙縫兒。就在陳友諒慌亂指揮大軍撤退之際,秦淮河水開始退潮了。
陳友諒的豪華旗艦還沒開出兩裡地,隨着潮水退去,這艘旗艦竟然擱淺了。
陳友諒的水軍之所以強大,不光是水軍兵員素質較高,武器裝備先進也是一個重要方面。此番前來取應天,有大小戰艦近兩百艘。光是與他自己乘坐的豪華旗艦大小相差不大的大型戰艦,就有七十餘艘。
既然這些大型戰艦大小都差不多,陳友諒的旗艦能擱淺,其他的大型戰艦自然也是不能倖免了。
慌亂之中,陳友諒只得命令擱淺戰艦上的兵士登岸,一些小型船隻則繼續沿江後撤,登岸的陸上部隊與殘存的水軍互爲呼應。
而陳友諒自己,只得換乘了一艘小船。
也算是歪打正着,陳友諒換乘了小船,反而救了他的性命。
本來他的旗艦十分打眼,徐達、常遇春、馮國勝三路伏兵是一路追着陳友諒的旗艦猛攻。這下,他換乘了小船,徐達他們三路追兵反而就失去了追擊的主要目標了。
戰鬥打到了這個時候,陳友諒的部隊已差不多減員過半了。當然這損失的六萬餘人馬並不全是被殺或被俘,其實大部分是被三路伏兵給衝散了。
眼看着,陳友諒帶着約六萬殘兵,水陸並進,快要到達入江口,順利進入長江了。前方又殺來大隊人馬。
不錯,在前方恭候陳友諒的正是埋伏在大城港的楊璟部。
眼看着楊璟部與陳友諒的潰兵交戰正酣,獅子山上的朱文正有些坐不住了。他向朱元璋請戰,立即去增援楊璟,要將陳友諒送上西天。
對於朱文正此時的請戰,朱元璋是立即就答應了。其實他正有此意,沒想到這個侄子自己先提出來了,看來這個侄子還是有些慧根的。
隨着前方張德勝、朱虎的水軍殺到,陳友諒的大軍已陷入團團包圍之中。
此時,徐達、常遇春、馮國勝三路人馬在屁股後面追着打,前方水上有張德勝水軍、陸上有楊璟的伏兵,不遠處,朱文正正領着一支精兵從北邊殺了過來……
眼看着,陳友諒今天要命喪這秦淮河上了……
滄海橫流,方顯出英雄本色。此時有一個人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這句話。
這個人就是張定邊!
這張定邊生得是高大魁梧,頭戴一頂熟銅獅子盔,身披一副鐵葉攢成的鎧甲,腰繫一條鍍金獸面束帶,前後兩面青銅護心鏡。留着五綹美髯,相貌堂堂,英氣逼人。
張定邊對王厚義吩咐道:“師弟,眼下情勢危急,皇上就交給你了,你不能離開他半步。待我前去殺出一條血路!你們的座船就緊隨而來。”
說完,不待陳友諒和王厚義回話,便將佩刀掛在腰間,手持一柄精鋼鐵槍,帶着約三、四十號親兵跳上了另一艘小船。
此時,陳友諒才反應過來,本想叮囑自己這位結義兄弟幾句,但張定邊已經走遠了,哪裡還聽得見他囉嗦。
張德勝、朱虎的水軍不足萬人,本來是不佔任何優勢的,只是藉助漢軍四面被圍、慌亂撤退,加上河水退潮、大船擱淺的劣勢,雙方戰得是旗鼓相當。
漢軍水師的先鋒與張德勝的水軍先鋒在秦淮河上本是一番混戰。突然,一艘漢軍小船脫離己方隊形,徑直向張德勝水軍衝來。
張德勝的水軍見有敵船落了單,立即有三艘戰船圍了過去,企圖將這艘落單的敵船殲滅。
正在這三艘戰船即將接觸到落單敵船之際,突然從敵船上跳過來一個人。只見這人手持長槍對着張德勝水軍的兵士就是一通橫掃。
張德勝水軍的衆多水軍兵士見這人腦子抽風,竟然孤身一人前來送死,立即都是一手舉起盾牌擋住這攔腰一掃,另一手則都手持兵器朝這來人的身上招呼。
要說這些張德勝水軍的兵士考慮的也是沒有錯。敵方只來了一人,自己這邊有幾十人在船頭與其對戰,就是不還手只舉起盾牌抵抗,這敵人也休想佔得便宜。畢竟這人不可能一槍能將這幾十人都掃倒。
錯就錯在他們今天遇上了一個地地道道的猛男——張定邊!
只見張定邊一槍橫掃過去,立即就有五、六人落入江中。衆人還在驚愕之際,張定邊一槍又掃了回來,又有五、六人跟下餃子似的落入了秦淮河中……
緊接着張定邊是越戰越勇,掃了三、五個回合,船頭的幾十號張德勝的水軍全部被其掃入江中……
當時的場景給人的感覺就是,這張定邊手裡拿着的不是一柄長槍,而是拿着一把掃帚,而張德勝的水軍兵士都不是兵士,就象是一片片樹葉。張定邊就像用掃帚掃落葉一樣,輕輕鬆鬆地就將這船頭聚集的幾十號兵士全都給清除了。
那三、四十號跟隨張定邊而來的親兵,這時也紛紛跳上了本來準備來圍剿他們的三艘張德勝水軍的戰船。
張定邊率領的這些親兵戰鬥力也是相當強的。很快,剛纔這三艘張德勝水軍的戰船就全部被張定邊的人給控制了。
解決了這三艘戰船,張定邊立即瞅準敵船陣營的薄弱環節衝殺過去。而此時的王厚義則招呼十來艘戰船緊隨張定邊的戰船而去。
等到張德勝發現敵船已突入己方船隊的時候,想再要阻止已經來不及了。
雖然張德勝是不斷地招呼戰船截住衝在最前面的張定邊的戰船,無奈張定邊太過勇猛,就跟開了外掛一樣,一路是殺得前來阻止他突圍的戰船丟盔棄甲……
等到朱文正率領的精兵加入這場殲滅戰的時候,張定邊打頭陣的漢軍水軍突圍部隊已衝入了長江。
張德勝見朱文正的援軍已到位,加上早就在此截擊敵軍的楊璟部,還有後面的徐達、常遇春、馮國勝三路追兵,圍殲餘下的敵兵應該不是什麼問題,他就率水軍去追擊敵船。
很快,徐達、常遇春、馮國勝的三路大軍已經與朱文正、楊璟部成功會師。也就是說,此時,秦淮河上的戰鬥已經結束。
衆將正在商議是否進一步南下追擊敵兵之際,從獅子山上傳下來朱元璋的命令,徐達、常遇春、馮國勝三路人馬繼續向南追擊漢軍潰兵,朱文正、楊璟部在秦淮河兩岸打掃戰場。
且說徐達、常遇春、馮國勝三路人馬是一路向南追去。直到追擊到牛首山一線,敵軍殘部與正在牛首山一帶打和諧戰爭的敵軍匯合後,敵軍繼續向採石磯方向撤退。
在牛首山稍作休整,三路大軍繼續南追。
此時的朱元璋已趕往龍灣,據朱文正和楊璟打掃戰場的情況來看,這絕對是一場不折不扣的大勝。
此役共計擊斃漢軍近三萬人,俘虜敵軍兩萬餘人,俘獲大小戰船一百餘艘,其餘兵器裝備不計其數。
被俘虜的漢軍將領張志雄、樑鉉、俞國興、劉世衍等人均表示願意歸降。特別是張志雄給朱元璋帶來了一個重要的情報。
這張志雄本是趙普勝的部將,趙普勝被陳友諒殺掉之後,張志雄隸屬於安慶的歐普祥領導。
陳友諒拿下采石磯和太平之後,張志雄及其所率領的水軍被從安慶抽調過來參與進攻應天的戰鬥。
張志雄因爲趙普勝被殺之事,本就對陳友諒十分不滿。後來,徐壽輝死得不明不白,陳友諒篡奪了天完政權,張志雄便有了叛離之心。
當漢軍在龍灣中了埋伏之後,一片混亂,張志雄並未跟隨陳友諒一起突圍,而是率領親信兵士投降了。
張志雄告訴朱元璋,這次陳友諒幾乎是傾巢出動,太平和採石磯都沒有留下多少人馬駐守。安慶的歐普祥部也被抽調走了一部分精兵,且歐普祥是徐壽輝的死黨。陳友諒篡奪天完政權,歐普祥肯定是不會服從於陳友諒的。如果此時率軍一路追擊,不僅可以拿下太平、採石磯,就是拿下安慶、池州也是有可能的。
雖然張志雄是一個降將,但朱元璋經過分析,認爲他的話是可信的。陳友諒取代徐壽輝,漢軍內部肯定有許多跟張志雄一樣的人,是會對陳友諒產生反叛之心的。
另外,從這幾名降將口中,朱元璋也得知陳友諒早與東邊的張士誠有過聯絡。
朱元璋當機立斷,命令常遇春、馮國勝兩路大軍繼續向採石磯、太平追擊,張德勝、朱虎則率水師向採石磯方向追擊。
徐達、趙德勝部迅速撤回應天,稍作休整之後,立即趕往東線。
朱元璋估計,張士誠肯定是打着坐收漁利的主意。當初陳友諒與張士誠肯定是約定了共同嚮應天進攻的時間的,陳友諒進攻應天之時,東線並沒有什麼動作。說明張士誠是在等待,他是在坐山觀虎鬥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