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哈哈大笑道:
“這個就不用陳將軍你操心了。
只要你寫招降書,你的任務就完成了,你就是我們紅巾軍的朋友。
至於你手下的那幫人肯不肯歸降,那是他們自己的事,我們派去招降的人能不能活着回來,也與你沒有關係。”
既然朱元璋都這麼說了,陳野先也不好再推辭了,只好寫了招降書。
朱元璋接過招降書看了一下,滿意地點了點頭,吩咐人將陳野先帶下去好好招待。
當然,這陳野先不用再被關押或者是五花大綁了,但被軟禁那是必須的。
陳野先走後,朱元璋繼續主持會議。
現在會議的主要議題,就是如何去招降陳野先的餘部,誰去招降陳野先餘部的問題了。
衆將都認爲,派個信使去陳軍送信就行了,根據他們回覆的情況再作下一步打算。
但朱元璋堅持認爲,這次招安是一次非常重要的行動,關係到他們能不能在太平站穩腳跟的問題,必須得派一個辦事穩妥之人前去。
這下衆將是你望着我,我望着你,誰也不敢隨便表態。
你說這前去招降,招得好,那是好。但萬一跟陳野先說的一樣,雙方一言不合,陳家的人動了手,那這個招降就成了送死。
倒不是說這幫人怕死,只是誰都不想這麼窩囊地死。
這要是死在戰場上,馬革裹屍,那是英雄;可這死在招降的過程中,而且誰都不知道你是怎麼死的,你說這窩不窩囊?
常遇春一看大家都不願意去,索性大聲說道:“要不我去試試?”
這時,衆將都詫異地望着他。
徐達和湯和趕緊說這去招降不是個小事,萬一出個什麼岔子,可是損失了一個人才呀!
畢竟徐達和湯和二人心裡清楚,常遇春可是我胡碩的結拜兄弟啊。
馮國勝、鄧愈二人聽了常遇春這話,心中是出了一口長氣。但表面上仍是裝出很驚訝的樣子,也不斷地勸常遇春要慎重。
他們二人是生怕朱元璋把這個任務交給自己。現在常遇春這個傻冒兒出來頂包,他們二人心裡高興着呢,只不過嘴上仍要說些假惺惺的勸阻之話。
朱元璋轉了轉眼珠,沒有立即開口。他心裡也在打算盤,就採石磯和太平這兩戰的表現來看,常遇春的確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如果真要折在了招降的途中,真還有點可惜。
但郭天爵的影子始終在他心中徘徊不去,這人是郭天爵介紹來的,很有可能就是郭家安插在他身邊的眼線。
朱元璋心中真的很矛盾,一時不知如何是好。
這時,一個年青人火急火燎地跑了進來。
來人叫朱文正,至元二年(公元1336年)出生,他是朱元璋的大哥朱興隆的兒子,也就是朱元璋的親侄子。
朱興隆於1344年淮北大旱時,與父母幾乎是前腳趕後腳地餓死。朱元璋便帶着這個嫂子王氏及8歲的親侄子朱文正外出逃荒。
即使朱元璋當和尚期間,也是把這對母子安頓在寺廟不遠處,資助這對母子活了下來。
後來,朱元璋加入了郭子興的隊伍,嫂子與侄子繼續相隨。
朱元璋在大哥朱興隆去世後,也是把朱文正當做自己的兒子撫養。
朱元璋從軍之後,一直讓朱文正當着自己的親衛隊長。在攻取滁州、和州的過程中,朱文正也逐漸展示出自己英勇善戰的一面。
只是因爲朱文正是大哥唯一的後人,他不想讓朱文正衝鋒陷陣,一直把他留在身邊,這也埋沒了朱文正的一些軍事才華,搞得朱文正有點兒不高興。
朱文正火急火燎地跑進來,就是有探子來報,集慶方面有動靜。
因爲朱元璋正在主持高級軍事會議,一般人不得隨便打擾,朱文正作爲親衛隊長遇到這麼緊急的軍情,還是可以闖進會場直接報告的。何況朱文正還是朱元璋的親侄子,唯一的一個親侄子。
朱元璋看了一下軍報,並沒讓朱文正退下,而是繼續主持會議。
他分析道:“集慶方面的元軍肯定是得知我們正於陳野先的部隊在太平激戰,象徵性地派兵呼應,並不會大舉南下。”
朱元璋之所以這麼分析,就是不想主動北上與元軍主力交鋒,他一直盤算着把這塊硬骨頭留給郭天敘他們。
但徐達他們都表示了不同意見,認爲還是應該加強採石磯的防守,一旦元軍拿下采石磯,就相當於切斷了江東部隊與和州方面的聯繫。
但朱元璋堅持認爲,還是太平的戰事更爲重要,一旦大量分兵北上,陳野先的餘部肯定會再次捲土重來,到時說不定是採石磯沒守住,太平也被敵人拿下了。
這兩個地方都失去之後,江東部隊就沒有了立錐之地。
如果被迫要放棄一個地方,那寧願放棄採石磯,畢竟採石磯的防禦工事太弱,而太平好歹是座城池。
經過朱元璋這一番分析,衆將也認爲還是有幾分道理的。如果太平真的淪陷了,那渡江戰役算是以失敗告終了,只要保住了太平,即使採石磯淪陷了,就還有翻盤的希望。
但現在採石磯的兵力不足兩千人,實在是不堪一擊,衆將提議還是要加派一點兵力。
於是,朱元璋決定派徐達麾下的廖永安帶三千兵馬進駐採石磯,其餘衆將繼續作好南下殲滅陳野先餘部的準備。
當然,A計劃是招降陳野先餘部,A計劃失敗,B計劃纔是南下打殲滅戰。
既然北面集慶方向的元軍已有動靜,那解決南面戰事的問題就宜早不宜遲了。得迅速派人去招降,一旦招降不成功,立即開打。
剛纔常遇春提議自己去招降,朱元璋還在考慮讓不讓他去,現在也沒時間作過多考慮了。
朱元璋直接開口說道:“這招降陳野先餘部之事,就交給常遇春了。立即做好出發準備,明日一早就出發。”
常遇春領命,衆將就散了。
常遇春回到營中,立即召集藍玉等人來開會,告知了他們明天一早準備去敵營招降的事。
藍玉等人都爭着明天跟常遇春一起去,最後,常遇春決定帶陳維林去,畢竟他功夫好。
六月十四日一大早,有兩騎快馬從太平城南門飛馳而出,這二人正是常遇春和陳維林。
行了約三十里地,見前面有兵馬駐紮,且對方的遊動哨也發現了常、陳二人。
常遇春向對方的遊動哨喊話,說是太平城的守軍信使,他們的元帥陳野先在太平城中已答應投降,並親筆寫下了招降書,他們是來送信的。
兩軍交戰,不斬來使。陳野先的部隊雖然不是正規軍,但這個道理還是懂的。
於是,這幾個遊動哨就把常遇春和陳維林帶入了軍營,當然兵器是被他們沒收了。
陳野先被擒了,餘部暫時由其子陳兆先,也就是右副元帥統領。
昨日大敗之後,陳兆先、陳飛虎收攏各路散兵,最終還是聚集了三萬餘人在離太平城南三十里紮營,等待機會進攻太平,救出陳野先。
常遇春將陳野先的親筆信交給了陳兆先,陳飛虎也湊過去看。
二陳確認了這的確是陳野先的筆跡,但並不確定陳野先究竟是真心歸附,還是爲了暫時保命,被迫投降。
這時,有兵士指認,說昨天就是這二人捉拿的元帥。
陳兆先一聽,十分惱火,當即命人將常遇春、陳維林二人拿下。
但常遇春、陳維林二人豈是這麼容易被拿住的,一隊親兵手持兵器涌上來,不僅沒抓住這二人,反被這二人踹飛好幾個,兵器也被這二人奪了。
雙方各持兵器,又成了對峙局面。
陳飛虎好歹也是陳兆先堂叔,辦事也比陳兆先穩重多了,他立即招呼雙方停手。
親衛兵撤了出去,常遇春、陳維林二人也不是來打架的,爲了顯得誠意,就把兵器扔在了地上。
這下,陳兆先、陳飛虎、常遇春、陳維林四人坐下來,可以心平氣和地好好談談了。
常遇春對二陳是曉以民族大義,讓他們趕緊懸崖勒馬,共同來完成反元大業。
陳兆先、陳飛虎二人心中也有自己的打算,主將被擒,而且親筆寫了招降書,如果他們不降,陳野先就很可能被殺,他們可不想擔這弒兄弒父的罪名。
還是先暫且投降吧,先保住陳野先的命再說,大不了日後再反。
就在這種狀態下,常遇春、陳維林的招降竟然成功了。
雙方當即約定,三日之後,也就是六月十七日,陳兆先、陳飛虎二人帶大軍來太平城投降。
陳兆先、陳飛虎說是要設宴款待常遇春、陳維林二人。當時已是臨近中午,這二人一大早出發,現在也餓了,也不推辭。
很快,飯食也端上來了,還有一大罈子酒。
陳兆先命人拿了四個大碗,親自開壇倒了四大碗酒。
這四人不管現在心裡在想什麼,這場面上的事情肯定是要維持的,各端一碗酒說了些豪言壯語的話。無非就是將來齊心協力、共謀大業之類的話,最後都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