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80 家訪

抗戰時期的教育發展,有兩個最爲顯著的成就——

第一,國家教育重心,由戰前的高等教育,逐步向初等教育轉變,主要是義務教育和掃盲工作的普及。

國府明令規定:每鄉鎮設中心小學,每保設國民學校,均包括兒童、成人、婦女三部分,使民衆教育與義務教育打成一片。

當然,不喜歡國黨的朋友,也可以噴國民政府是在甩鍋。因爲初級教育屬於地方自辦,主要經費由地方自籌,中央政府每年只撥發一定數額的補助款。

不過在1940年以後,由於地方財政困難,行政院和國防最高委員會又出臺規定,將初等教育經費列爲“特種基金”納入預算,並嚴禁地方政府擅自挪用。這一舉措,極大的提高了初等教育普及率,中央政府也相應的增加了初等教育經費。

第二,中高等教育,由戰前的精英教育,逐步向平民教育轉變,一定程度打破了知識壟斷。

以前能讀大學的,除了師範專業以外,基本上都屬於有錢人家子弟,至少也得出身於小康家庭,寒門大學生少之又少。

但在抗戰期間,由於大量學生隨學校內遷,很多都失去了生活來源。別說讓他們交學費,就解決溫飽都夠嗆。

於是國府採取“貸金”制度,說白了就是給學生髮放助學貸款,這些貸款其實是不用償還的。到後來,“公費生”取代了“貸金”制度,公立高中等學校直接由政府負責養學生。

貸金制和公費制,讓無數貧寒子弟能夠免費讀中學、讀大學,這種情況在戰前是不可能出現的。後來60年代到70年代的社會中堅力量,不管是新中國還是臺灣,大部分都受惠於戰時教育的貸金制和公費制。

雖然學生們普遍吃的是垃圾伙食,但至少能吃飽飯,至少能讀書不是?這方面真不能苛求太多,畢竟國家財政困難,光是每年養學生的錢就夠養幾個精銳師了。

整個全面抗戰期間,教育經費僅次於戰爭經費,甚至遠遠高於發展農業和工業的預算。

所以陳立夫後來纔有底氣說:“我自問七年教育部長,對得起國人。”

可以想象當年的情景,從國府高層到社會底層,中國人在咬牙堅持抗戰的同時,拼盡了全力發展教育事業。就好像一個窮苦人家,在外面受欺負,家裡也餓着肚子,卻勒緊褲腰帶供孩子們讀書——似乎這樣就能看到一絲對未來的期望。

這種教育工作不僅是在大後方進行,國府還在日本佔領的淪陷區,建立了102個教育指導區,涵蓋18省6市。派遣大批教育幹部奔赴淪陷區,從事公開或秘密的教育活動,聯絡吸收敵佔區的中小學教師,消滅抵抗日本人的奴化教育,並積極引導淪陷區的中學畢業生到大後方來上大學。

當然,戰時教育從整體來說成果顯著,但對具體師生而言就是各種弊病。工資太低、吃得太差、條件太苦……老師和學生們有太多可以抱怨的地方。

特別是在大學裡面,國府大肆推行黨化教育,並強迫學校領導集體入黨。這讓追求學術自由的先生們如何能忍受?

就拿西南聯大來說吧,從院校領導到系主任,不管你願不願意,都會主動發給你國黨的黨員證。有些人對此無所謂,有些人則堅決反對,比如聞一多。

南開校長張伯苓的態度是能躲就躲,聽說有人要來發黨員證了,他立馬跑路。被人堵在家裡勸說入黨,張伯苓就各種打哈哈敷衍,甚至孔祥熙等人來做說客也沒用。

但張伯苓終究還是入黨了。

半個月前,國黨秘書長吳鐵城親自拜訪,領走時把一張黨員證放在桌上。張伯苓本想退回,但打開證件一看,發現入黨介紹人一欄寫着“常凱申”,他只能苦笑着收下。

……

陶行知離開沒幾天,張伯苓也來到了周公館。

張伯苓不是來找周赫煊籌款的,雖然南開中學和南開小學屬於私立,並不能得到中央財政的“貸金”扶持,但張伯苓根本就不缺錢用。他是弄錢的高手,以前張學良主掌華北時搶着給他捐款,現在常凱申同樣主動給他捐款。

在各方機構都資金缺乏的時候,張伯苓甚至有錢接管其他學校,比如三年前就把自貢的蜀光中學併入南開系統。

周赫煊抱拳道:“什麼風把伯苓先生吹來了?”

張伯苓開玩笑說:“我是來給學生做家訪的。”

小維烈去年就已經升入南開中學,並唸完了高一,下學期就要念高二。

做家訪什麼的,當然是說笑,現在暑假都快放完了。

周赫煊道:“犬子頑劣,麻煩張校長了。”

張伯苓哈哈大笑:“如果人人都能如貴公子那般,我倒希望能多出現幾個頑劣學生。雖然我不經常到學校,但每次去視察的時候,都聽老師們說南開中學出了個天才。”

“他的文科還是不行啊。”周赫煊連連搖頭。

張伯苓也收起笑容:“確實。我親自審閱了維烈上學期的試卷,他的國文水平都不夠初中畢業,是該好好下些苦功夫了。”

周赫煊說:“我不會允許他再跳級。”

聊了幾句孩子的話題,張伯苓終於說到正事。他抱拳正色道:“明誠,西南聯大已經收到你派人送去的物資,梅校長寫信託我來當面致謝。”

“一點心意而已。”周赫煊說。

“不管如何,明誠此舉都是幫西南聯大解決了實際困難。”張伯苓道。

兩人好久不見,各自聊起近況,又談了一番時局,以及教育界、學術界的各種趣事。

突然,張伯苓問:“明誠可認識張正權?”

張正權就是張大千,周赫煊道:“曾在天津見過一面。怎麼了?”

張伯苓有些氣憤道:“我剛從成都回來,聽四川省立博物館的馮漢驥館長說起一件事。馮館長前幾天收到一封舉報信,狀告張正權肆意毀壞塗抹敦煌壁畫,已造成無法挽回之巨大損失。”

這是張大千一生難以抹去的污點,周赫煊在穿越前略有所知,但並不瞭解具體的情況。

“此事屬實嗎?”周赫煊問。

張伯苓說:“暫時還不知真僞,但寫信告發者亦非無名小卒,恐怕不會輕易的信口開河。張正權此人跟國府要員交往甚密,更與于右任先生是至交好友。在沒有取得足夠證據的情況下,無人敢動他,甚至都不好直接登報譴責。”

周赫煊問:“誰寫信告發的?”

張伯苓說:“衛聚賢。”

“那應該是真的。”周赫煊說。

衛聚賢是清華國學研究院的第二屆學生,師從梁啓超、陳寅恪、王國維、趙元任、李濟等人,還擔任過南京古物保存所所長,他本人亦是著名的考古學家。

張伯苓說:“衛聚賢正準備從敦煌回四川,他沒有能力阻止張正權。四川省立博物館也要等他回來,得到確切證據纔敢發聲譴責。”

“我去看看吧。”周赫煊說。

傻等着衛聚賢回四川,那黃花菜都要涼了。

歷史上,四川博物館也沒能力阻止張大千,只能寫信給中央博物院告發。中央博物院對此很重視,於是請求教育部組織考察團前往敦煌,等考察團抵達敦煌時,張大千已經持續毀壞了敦煌壁畫一整年。

奈何張大千手眼通天,居然連教育部考察團都無法制止他,又在敦煌胡搞了幾個月才自行離開。

743 苜蓿園516 威爾斯與銀英傳419 科普790 扒皮食肉084 神女302 醜兒879 周委員長852 揭露者460 扒電車公司的黑底840 美援派980 家訪925 大智若愚448 義勇軍出征1020 饑荒220 故事819 七七事變982 西行287 聲名鵲起844 空戰675 被歧視的美國佬835 受聘202 迫不及待533 背鍋小王子716 爭論428 廬山別墅435 危局127 搞個大新聞306 無休無止的學潮678 好戲開始890 宿舍夜談012 拆皇帝家大門259 惱騷852 揭露者後記 三719 瞎子053 志摩362 我愛這土地697 領獎致辭341 強勢749 靈均拜師494 神藥計劃被教育了123 國際友人338 邀請208 哈雷特·阿班938 飛行員周赫煊850 可愛的美國人民304 豆汁兒033 惡人自有惡人磨621 混血兒1000 尼赫魯732 請慢用274 湯因比258 非主流課程457 窩囊廢市長824 八月684 混亂257 又要抄書了412 建廠計劃615 賭徒135 荒唐名士673 準備搬家026 天下大勢358 瘋狂310 中東路574 鴻雁293 捐贈968 順風船996 抗戰期間的西北派系之爭579 太虛大和尚671 合作943 攪動天下702 元首的讚賞442 東北民衆抗日救國會154 還珠樓主的處女作981 西安1040 地圖開疆139 以工代賑310 中東路後記 一878 又喜又憂的周至柔936 局勢變幻532 二十九軍079 滅口775 爲富不仁的重慶首富765 中國人也是能夠的265 巴金178 開業酒會461 大地頭蛇473 慾望、理智和道德525 長城抗戰203 私語277 預言者929 抓壯丁966 初步接觸058 傳說中的周先生432 國事713 又是個特務頭子516 威爾斯與銀英傳126 剪髮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