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18章 精彩篇章

胡適的《易卜生主義》的第四部分,一般被視作最爲精彩的篇章。

他寫道:“其次,我們且看易卜生寫個人與社會的關係。

“ 易卜生的戲劇中,有一條極顯而易見的學說,是說社會與個人互相損害;社會最愛專制,往往用強力摧折個人的個性,壓制個人自由獨立的精神;等到個人的個性都消滅了,等到自由獨立的精神都完了,社會自身也沒有生氣了,也不會進步了。社會裡有許多陳腐的習慣,老朽的思想,極不堪的迷信,個人生在社會中,不能不受這些勢力的影響。有時有一兩個獨立的少年,不甘心受這種陳腐規矩的束縛,於是東衝西突想與社會作對……

“那些和社會反對的少年,一個一個的都受家庭的責備,遭朋友的怨恨,受社會的侮辱騙逐。再看那些奉承社會意旨的人,一個個的都升官發財,安富尊榮了。當此境地,不是頂天立地的好漢,決不能堅持到底。所以像褒匿那般人,做了幾時的維新志士,不久也漸漸的受社會同化,仍舊回到舊社會去做“社會的棟樑”了。社會如同一個大火爐,什麼金銀銅鐵錫,進了爐子,都要熔化……

“一切維新革命,都是少數人發起的,都是大多數人所極力反對的。大多數人總是守舊麻木不仁的;只有極少數人,有時只有一個人,不滿意於社會的現狀,要想維新,要想革命。這種理想家是社會所最忌的。大多數人都罵他是“搗亂分子”,都恨他“擾亂治安”,都說他“大逆不道”;所以他們用大多數的專制威權去壓制那“搗亂”的理想志士,不許他開口,不許他行動自由;把他關在監牢裡,把他趕出境去,把他殺了,把他釘在十字架上活活的釘死,把他捆在柴草上活活的燒死。過了幾十年幾百年,那少數人的主張漸漸的變成多數人的主張了,於是社會的多數人又把他們從前殺死釘死燒死的那些“搗亂分子”一個一個的重新推崇起來,替他們修墓,替他們作傳,替他們立廟,替他們鑄銅像。卻不知道從前那種“新”思想,到了這時候,又早已成了“陳腐的”迷信!當他們替從前那些特立獨行的人修墓鑄銅像的時候,社會裡早已發生了幾個新派少數人,又要受他們殺死釘死燒死的刑罰了!所以說‘多數黨總是錯的,少數黨總是不錯的’。”

胡適在文章的最後寫道:“社會國家是時刻變遷的,所以不能指定那一種方法是救世的良藥:十年前用補藥,十年後或者須用泄藥了;十年前用涼藥,十年後或者須用熱藥了。況且各地的社會國家都不相同,適用於日本的藥,未必完全適用於中國;適用於德國的藥,未必適用於美國。只有康有爲那種‘聖人’,還想用他們的‘戊戌政策’來救戊午的中國;只有辜鴻銘那班怪物,還想用二千年前的‘尊王大義’來施行於二十世紀的中國。

“易卜生是聰明人,他知道世上沒有‘包醫百病’的仙方,也沒有‘施諸四海而皆準,推之百世而不悖’的真理。因此他對於社會的種種罪惡污穢,只開脈案,只說病狀,卻不肯下藥。但他雖不肯下藥,卻到處告訴我們一個保衛社會健康的衛生良法。他彷彿說道:‘人的身體全靠血裡面有無量數的白血輪(球)時時刻刻與人身的病菌開戰,把一切病菌撲滅乾淨,方纔可使身體健全,精神充足。社會國家的健康也全靠社會中有許多永不知足,永不滿意,時刻與罪惡分子齷齪分子宣戰的白血輪(球),方纔有改良進步的希望。我們若要保衛社會的健康,須要使社會裡時時刻刻有斯鐸曼醫生一般的白血輪分子。但使社會常有這種白血輪精神,社會決沒有不改良進步的道理。’”

1919年的一季度,胡適開始忙碌一件大事,就是邀請自己的導師杜威來華講學。

919年2月,杜威偕夫人艾麗絲(Alice Chipman)、女兒露茜(Lucy)利用休假機會到日本遊歷、講學。3月,與胡適同爲杜威弟子的陶行知得知後,寫信給胡適,建議邀請杜威到中國講學,幫助中國“建設新教育”。胡適馬上寫信給杜威,邀其到華講學,

適逢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教授郭秉文(1880-1969,後任南高師校長)和北京大學教授陶履恭(陶孟和,1889-1960)赴歐考察戰後教育,3月14日,他們順道經過日本時,當面拜訪杜威並邀請他到中國講學。

在後來杜威博士致胡適的函中說:“你問我能否在中國講演,這是很榮譽的事,又可藉此遇着一些有趣的人物,我想我可以講演幾次,也許不至於我的遊歷形成有大妨礙。我想由上海到漢口再到北京,一路有可以耽擱的地方就下來看看。”

杜威原打算五月中旬到中國,住不長的時間,以遊歷爲主,間或做幾次演講,於七八月間返回美國。但當郭秉文、陶履恭教授邀請他到中國講學時候,他改變了原先遊歷爲主的打算,“郭秉文博士和陶履恭教授前天來看我,他們問我能否在中國住一年,做講演的事。這個意思很動聽,只要能夠兩邊大學的方面商量妥了,我也願意做。我覺得幾個月的旅行實在看不出什麼道理。要是能加上一年功夫,也許我能有點觀察了。”。

杜威愉快接受了來自中國弟子來華講學的邀請後,國內隨之啓動了杜威來華的接待事宜。

1919年4月,蔡元培(1869-1940)致電哥倫比亞大學校長巴特勒,敦聘杜威主講於北京大學一年。最後以五個團體的名義共同邀請杜威來華講學。這五個團體是:北京大學、南京高等師範學校、江蘇省教育會、浙江省教育會、尚志學會。在邀請杜威來華過程中,南高師是最積極的,郭秉文親赴日本,陶行知作爲南高師的代表聯絡各方,並親擬南高師接待杜威的辦法數條,請胡適與北大校長蔡元培、江蘇省教育會負責人沈恩孚(1864—1949)、蔣夢麟(1886-1964)等磋商。

陶行知(1891年10月18日-1946年7月25日),安徽省歙縣人,教育家、思想家,偉大的民主主義戰士,愛國者,中國人民救國會和中.國.民.主同盟的主要領導人之一。

1908年十七歲時他考入了杭州廣濟醫學堂。1915年入讀美國哥倫比亞大學,師從約翰•杜威、攻讀教育學博士。 1917年秋回國,先後任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國立東南大學教授、教務主任等職。1926年起發表了《中華教育改進社改造全國鄉村教育宣言》。1929年聖約翰大學授予他榮譽科學博士學位,表彰他爲中國教育改造事業作出的貢獻。 1931年主編《兒童科學叢書》,在上海先後創辦“山海工學團”“報童工學團”“晨更工學團”“流浪兒工學團”等。 1933年,他與厲麟似、楊亮功等來自政學兩界的知名人士在上海發起成立中國教育學會。積極投身抗日救亡運動。1945年當選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常委兼教育委員會主任委員。

1946年7月25日上午,陶行知因長期勞累過度,不幸於上海逝世,享年55歲。

作爲杜威來華的知識普及和思想預熱,胡適於3月在教育部會場作了四次《實驗主義》演講,演講分七部分,前半部分主要介紹了實驗主義的歷史和詹姆斯的學說,後半部分主要介紹杜威的實驗主義思想,包括哲學觀念、論思想、教育哲學等內容。胡適爲此次的演講做了認真的準備。

1919年4月27日,杜威等一行乘坐“熊野丸”號駛離了日本,於4月30日下午抵達上海,北京大學代表胡適、南高師代表陶行知、江蘇省教育會代表蔣夢麟親自到碼頭歡迎,並接到江蘇省教育會招待寓滄州別墅下榻。

表面來看,杜威來華,不過是他的中國弟子邀請老師遊歷中國並順便講學,但其實背後還有更深刻的用意。如杜威的學生們所說:“杜威博士來華,正值大學動手革新的時候,但是我們幾個人提倡的力量太弱,一點小小的風光還不配照遍全國。這時候杜威博士來了,我們不知借了他多少光,因而照到多少地方。”杜威的中國弟子希望藉助於杜威“光芒”,幫助中國“建設新教育”,從而實現教育救國的願望。

杜威來華,是一個偶然事件,但杜威來華之後,杜威思想契合了五四時期知識界渴望的“民主”“平等”“科學”“博愛”精神,與五四運動變革社會的要求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杜威來華後的第一場演講,就是《平民主義的教育》,有千餘青年冒雨趕來,會場人頭攢動,“聽者之衆,幾於無席可容”。

杜威在演講中明確提出平民主義教育的兩個重要條件,一是發展“個性的知能”,二是養成“共業”的習慣。蔣夢麟、胡適都對此發表了各自的理解,前者闡釋爲“養成智慧的個人”“大家共同做事”,後者則結合杜威教育哲學,將兩個條件具體解釋爲:“獨立思想、獨立觀察、獨立判斷的能力”和“對於社會事業和羣衆關係的興趣”。此後,這兩個民主主義教育的條件,在中國廣爲傳播,影響至今。

杜威來到中國的第四天,“五•四”運動爆發,立即投以關注的目光。

他充分肯定學生運動,在《教育哲學》中明確指出:“學生運動可以表示一種新覺悟:就是學校教育是社會的,他的貢獻不但對於本地、對於小羣,還能對於大羣、對於國家。”

五四新文化運動提出的“民主與科學”符合他的通過社會改造建設民主社會的理想。中國的新生勢力和一些新事物也引起他很大的興趣,他想留下細細觀察。於是,他改變了行程,兩次續假延長在中國的時間。

從1919年4月30日到達中國,直到1921年8月2日離開,杜威在中國兩年三個月又三天,足跡遍佈中國11個省和北京、上海、天津3市,做了200多次講演,所到之處受到歡迎,所講內容廣爲傳播。

杜威女兒在《杜威傳》中這樣描述在中國的演講情況:“聽他講演的,不僅有學生和教師,而且還有其他知識階層的代表。這些地方的報紙也充分報道了杜威的講演活動。在許多情況下,杜威所做的講演都由一位速記員記錄下來,然後發表在一些廣泛發行的小冊子上。”

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168章 籌安會的表演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16章 柳暗花明第442章 春風化雨第580章 胡適的廣西之旅第541章 爲教學管理奔波第14章 平定政變第519章 五四運動中的胡適第81章 戰漢陽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08章 四川前線停戰第418章 開始革命生涯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27章 如願以償第439章 進德會第183章 嵩山四友第108章 叫囂戰爭的人一般是從不上戰場的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454章 最爲迫切的問題第402章 決心南下第173章 樑士詒的自救第559章 被迫離開中國公學第265章 參戰問題第408章 事母極孝 割肉救親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95章 胡適與辛亥革命第61章 開缺回籍養病第413章 投身新教育第508章 胡適《文學改良謅議》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550章 漫遊的感想第195章 師直爲壯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第382章 恢復法統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85章 殿前作答第465章 發起成立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460章 第三次婚姻第466章 保護進步人士第101章 小人之心第117章 搞垮首屆內閣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06章 讀書啓蒙第498章 “世界公民”第153章 白朗起義第263章 事態擴大第88章 大通起義第439章 進德會第403章 歷史不會忘記第378章 張作霖“擊鼓罵曹”第68章 武昌起義第426章 迎袁專使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404章 鍾靈毓秀第444章 “退款興學”運動第157章 禁賭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3章 科舉之路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7章 管見十條第593章 千秋功罪第169章 楊度的《君憲救國論》第1章 袁項城出生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603章 終生的夙願第156章 隔靴搔癢第102章 革除弊陋第319章 倡導和平第27章 如願以償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196章 陸榮廷第546章 感情的事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411章 點翰林第392章 廣東的軍事政變第32章 袁世凱的選擇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543章 堅定地和蔡元培站在一起第159章 樑士詒的預言第514章 改革喪禮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5章 去買官第572章 武漢見蔣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521章 拒胡迎蔡第527章 呼籲大學開女禁第407章 童子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