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馮國璋來到京城

馮國璋在一九一八年十月交卸總統後不久,便回河間原籍休養。

馮在滿清末年當過禁衛軍統,禁衛軍轄有一師一旅,其軍餉比正規軍多。正規軍每師每年只有一百三十萬元,而禁衛軍則有二百萬元。

民國二年(1913年)馮調任江蘇都督時,禁衛軍改編爲第十五、十六兩師,隨他到江蘇。軍餉每年三百六十萬元,還是比別的部隊要多很多。

民國六年八月,馮到北京任總統,第十六師留駐南京,第十五師改編爲總統拱衛軍,隨馮北上,移駐北京。

馮在總統軍事處下面,專門爲第十五、十六兩師設立糧餉局,派自己的親信張調辰爲糧餉局督辦。

馮國璋下臺後,總統府軍事處裁撤,第十五、十六兩師改歸陸軍部直轄,糧餉局仍然保存。一九一九年六月,這個糧餉局被陸軍部裁撤,馮大爲生氣,想到北京爭回這個權利。

馮到了天津,徐世昌邀請他到北京來先調停直皖之爭,然後進一步調停南北之爭。但馮一直怕小徐下毒手,遲遲不敢到北京。

一九一九年九月二十三日,馮國璋終於壯着膽子來到北京。

九月二十六日,段祺瑞設宴爲馮國璋接風,這是他們府院相爭公開翻臉後的首次見面。兩人畢竟是多年好友,矛盾也是因爲公事,沒有什麼私人恩怨,很好化解。更何況此一時彼一時,酒席間一笑泯恩仇,談得反而很投機,馮段相互間甚至說了許多心裡話。

席間,馮勸段不要偏聽徐樹錚一個人的話,段雖不以爲然,還是不住地點頭。這一次晚宴,北京政.府傳出了馮段已破鏡重圓,復歸於好。

安福系擬補選馮國璋爲副總統,以緩和直皖兩系的戰爭危機。老謀深算的徐世昌,則想用兩位下臺的前總統(黎元洪和馮國璋)出面調停南北。他同時草擬了一套全國統一後的大舉裁兵計劃,想由南北各推舉元老三人組成裁兵委員會,北方元老是馮國璋、段祺瑞、王士珍,南方元老是岑春煊、唐繼堯、陸榮廷。

但是,馮迫切想解決的是,清償欠第十五、十六兩師的軍餉。

徐很痛快地下一手諭:“第十五、十六兩師仍歸馮前總統節制”,並將糧餉局恢復。

由於馮國璋入京的目的已達,或許是無所事事的時間太長了,也想出來做些事。再說,主和本是他的心願,於是,他也高調加入徐世昌的主和與節餉裁兵的浪潮之中。

但是,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這一年的十二月二十八日,馮國璋在裁兵高.潮中,病逝北京帽兒衚衕私邸。

臨危時他曾對張一麐口授遺電,希望和平早日實現,本人以不能親見統一爲憾。北京政.府通令全國下半旗三天。

徐世昌和段祺瑞都分別親赴馮寓弔喪。段祺瑞在馮靈前想起了小站練兵、數十年悲歡離合,不禁放聲大哭。徐世昌則送一萬元爲馮的治喪費。

馮國璋(1859年1月7日—1919年12月28日),字華符,亦作華甫.出生在直隸(今河北)河間西詩經村。

馮家原是村中大戶,其祖父馮丕振,家境富裕,有地三百畝,爲該村四大戶之一。其父馮春棠,因科舉落榜,精神失常,又因遭天災,家道逐漸中落。馮國璋有胞兄弟四人,他排行老四。大哥馮佩璋,常年經營戲班,奔波外鄉;老二馮蘊璋,自幼讀書,被選爲拔貢;老三馮琥璋,文庠生。 他7歲入本村私塾讀書,5年後入其外公家所在地三十里鋪毛公書院讀書。

馮國璋年幼聰穎,心寬志遠,性情豪放。因用心讀書,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在堂叔馮甘棠的資助下,光緒七年(1881年),馮國璋到保定蓮池書院進修兩年。因家境艱難,光緒九年(1883年)輟學回家。

爲了找尋出路,光緒十年(1884年),二十五歲的馮國璋隻身來到大沽口淮軍直字營,通過在該營任文書的族叔介紹,入伍當兵。因馮國璋具有一定文化程度,經常幫助士兵書寫家信或幫夥房記賬,人緣不錯,亦取得了該營統領劉祺的信賴。經劉保薦,馮國璋進入天津武備學堂,習步兵科。

該學堂是直隸總督兼北洋大臣李鴻章,爲培養淮軍中下級軍事人才創辦的。聘有德國軍事教官,所設課程有兵法、地利、軍器、炮臺、算法、測繪,並操習炮隊,步隊、馬隊、工隊及分合陣法,另外還兼學經史。

馮國璋是該學堂第一期學員。在學習期間,他曾回原籍參加科舉考試,當時特設數學附生額,因他擅長算術,考中秀才。後返回天津武備學堂繼續學習軍事。

馮國璋經過刻苦努力地學習,精通槍炮陣式,熟習營壘作業,各科成績優秀,得到該學堂總辦蔭昌和德國教官的賞識。

光緒十五年(1889年)七月,馮國璋從該校以優異成績畢業。當時馮國璋已屆而立之年,他不安於現狀,想建功立業,出人頭地,於是在光緒十九年(1893年)進入聶士成軍中效力。

在中日甲午戰爭前夕,馮國璋曾隨聶士成赴東北和朝鮮等地考察和測繪地形。爲時半年,跋涉數千裡,餐風宿露,歷盡艱險。所達之處,對山川要塞均用新法繪圖說明,地形地物,瞭如指掌。所蒐集的資料以聶士成之名編成《東遊紀程》一書,由馮國璋任注說編輯,及至第二年聶士成率部在朝鮮和東北等地抗擊日軍時,這部著作發揮了極大的指導作用。故此,馮國璋得到了聶士成的垂青,被任命爲該軍軍械局督辦。

甲午戰爭後,馮國璋得聶士成保薦,以清朝駐日公使裕庚隨員身份赴日。馮國璋在日本期間,爲考察日本軍事,結交了日本軍界人士福島安正、青木宣純等人,並博覽大批近代軍事著作,取得了大量有關軍事教練的資料。他不捨晝夜,抄錄和整理了幾大本有關軍事訓練和近代軍事科學發展的“兵書”,馮國璋亦因此大長才幹。

光緒二十二年(1896年)馮國璋回國後,將精心整理好的筆記資料呈送聶士成,聶士成又轉呈袁世凱。

當時,袁世凱正在積極籌辦小站練兵事宜,急需軍事教學人才,見到馮國璋所整理的軍事資料如獲至寶,遂招馮國璋入小站輔佐編練新軍。與馮國璋同時進小站的,還有他在武備學堂時的同學王士珍和段祺瑞等人。

馮國璋在教學中結合實際,深入淺出,深受學兵的擁護和愛戴。未幾,馮國璋即被任命爲督操營務處幫辦兼步兵學堂監督。不久,又升爲督操營務處總辦。馮國璋鑑於新建陸軍初創,在訓練工作上應有所遵循,經過精心籌劃,與王士珍、段祺瑞等人合力編成《訓練操法詳晰圖說》二十二冊,成爲隨營學堂的標準教科書,也是清朝末年我國軍事學校和編練新軍的主要教材。

由於馮國璋等人對袁世凱的精心輔佐,小站練兵的聲譽大振,馮國璋也因得袁世凱重用而一路高升。

馮國璋一生,由一介書生而入軍界,讀文史後再習軍事。在他所處那個時代,經歷了數次戰爭,作爲一個有着遠大抱負的中國一代知識分子,或是身爲一名有強烈民族自尊心的軍事將領,在軍中,馮國璋往往以其深刻的思考和敏銳的見解而出類拔萃。

他兩次東渡扶桑,從那個自明治維新以來變得強悍起來的國度中,發現了一條中國富強昌盛,再樹雄姿的可行之路。就是打破海禁,引進外國的先進思想和科學技術,讓國人重新認識自我,認識世界。

屢屢向上司和清廷進言,並且一直身體力行地爲“國家海禁開,東方大事起”這一宏願而盡心盡力。

但其時其勢,這位漢族的清廷重臣也有與當年李鴻章相似的憂慮和顧忌。眼看着京城裡那個冥頑不化的滿清朝廷,還有早已腐敗不堪的各級衙門地方官吏,落後的農桑耕作制和淤堵不揚的貿易商業,還有幾乎空白的現代工業這副積重難返的爛攤子,就決定了真正要在東方這塊古老的土地上形成“大事起”的強盛之勢,非一朝一代人所能辦到的。因此,馮國璋把希望放在了兒孫輩身上。

在護國反袁中,馮國璋一面向袁世凱迭電密陳請“勿輕開戰禍”,一面通過樑啓超、胡鄂公等人與西南唐繼堯、陸榮廷信使往來,以促使西南獨立和陸榮廷攻擊廣州,逐驅袁世凱死黨龍濟光;同時,又勸說四川的北洋軍與護國軍停戰,並且指使四川、湖南將軍陳宦、湯薌銘通電拒絕袁世凱的命令。

不僅如此,馮國璋還主動聯絡江西李純、浙江朱瑞、湖南湯薌銘、山東靳雲鵬等將軍聯名發出密電向各省將軍徵求收拾時局的意見,時稱“五將軍密電”。其電文內容,要求南方者:(一)取消獨立,(二)退出戰區,(三)保護戰地人民。要求北方者:(—)取消帝制,(二)懲辦帝制罪魁,(三)請元首自行辭職以覘全國人民之意思。

也就是說,無論動機如何,爲保衛民主共和,馮國璋是有貢獻的

馮在總統任內一心想謀求和平統一,這同樣是值得肯定的。

馮國璋當大總統的時候鬧了一個大笑話,這就是“賣魚事件”。據傳,中南海的魚是前代皇家所放養,其中還有一條三尺長的紅魚和一條大鯉魚,上面繫着金圈,掛着金牌,一向就不曾爲人所捕撈。馮國璋入主中南海後,派人將湖中的魚一網打盡,然後命人在市場上高價賣出。一時間北京各處都在叫賣“總統魚”,而所售之款盡入了馮國璋的私人腰包。當時有人寫了一個對子嘲諷說:“宰相東陵伐木,元首南海賣魚!”

馮國璋打仗是一把好手,可政治方面卻基本上是個榆木腦袋。他號稱是“北洋三傑”龍虎狗中的“狗”,還真有點忠犬護主的勁頭兒。在戰場上他只想着打勝仗,保住清王朝,根本沒領會東家袁世凱的政治意圖。出發前袁世凱給他的六字箴言是“慢慢走,等等看”,可他到了武漢就一鼓作氣連下兩鎮。

馮國璋一生,最受譴責的是在鎮壓武昌起義時火燒漢口。那一年的十一月一日,馮國璋借風勢命令士兵放火,烈火由北而南,由東而西,一時間整個漢口便成了火海,三天三夜未熄,使方圓三十里的繁華商埠傾時成爲一片焦土,商民損失不可計算。

孫中山去武昌憑弔首義之城時,被燒燬的漢口還慘不忍睹。

第29章 再一次因禍得福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96章 風雲突變第284章 四川靖國戰爭第353章 段祺瑞引咎辭職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23章 離開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313章 如此選舉第605章 自由主義是什麼第461章 國內的政治形勢轉折之時第276章 不堪一擊第214章 夢斷紫禁城第581章 胡適對十教授“宣言”的批評第269章 復辟大戲開鑼了第11章 大院君李罡應第89章 出師未捷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62章 垂釣洹上第530章 白話詩第279章 段祺瑞“三造共和 ”第163章 曹汝霖之苦衷第236章 大蘿蔔章第561章 關於“中基會”第196章 陸榮廷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253章 廣東的局勢第40章 系矯旨第66章 機會第266章 督軍會呈文第134章 較量第565章 胡適的回覆第567章 麻煩未了第486章 學寫詩第62章 垂釣洹上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62章 垂釣洹上第348章 徐世昌的最後努力第78章 漢口之戰第324章 天降神將第336章 張瑞璣第588章 過河卒子第359章 唐聯帥出走第366章 湘軍“援鄂”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438章 囊括大典,網羅衆家第30章 朋友第538章 光榮同樣屬於胡適第133章 二次革命第441章 美育第58章 離開老巢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379章 直奉之戰第113章 首屆內閣第87章 吳祿貞第600章 風雨飄搖第335章 徐世昌還是真心想和的第592章 最後十分鐘第6章 此生不再進賭場第155章 勞乃宣其人第79章 黃興開出的條件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471章 避難香.港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73章 在家上任第274章 號召討逆第5章 去買官第118章 荒唐的婚配第512章 《建設的文學革命論》第316章 爆炸性事件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237章 主導權之爭第223章 熱心社會事務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72章 六字箴言第595章 迴歸做學問第267章 改組內閣第300章 成都之戰第483章 報考中國公學第7章 奇遇第475章 讀書和啓蒙第563章 我們走那條路第434章 知難而上第81章 戰漢陽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323章 外蒙善後條例第254章 大地悲歌第222章 治軍嚴仁第243章 無奈離開老窩第137章 名流內閣第135章 一現的曇花第369章 桂系的日子不好過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544章 科學與玄學的論戰第610章 關於陳垣第261章 張作霖第47章 興新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