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6章 水火不相容

記述袁世凱和唐紹儀關係的文章繼續寫道:

“窩了一肚子委屈的袁世凱迅速着手反擊,先是趙秉鈞一逢開會就搞失蹤,陸徵祥好像更醉心於疏通外務部門前的下水道。開個內閣會議,不是這個有事,就是那個不到,眼看拆臺之下難以維持,黃興要錢的的電報又接連發來。

“畢竟在武昌起義之後南京周圍嘯聚了三十餘萬散兵,都是一副功臣姿態自居,遣散這些人需要錢。沒錢的唐紹儀面對洋人借款時的掣肘,一怒之下決定不借了。

“袁世凱接手的本就是個近乎破產的政.府,用錢地方多了去了,沒錢怎麼行?沒錢怎麼過日子?便指示財長熊希齡繼續與六國銀行協商,這等於明擺着要把唐紹儀踢出局。

“一天,唐紹儀有事要向袁總統報告。一見面袁世凱就沒有好臉,未等唐紹儀把事情講完,便很不客氣地說:‘少川,我已經老了,你就來做總統吧’。唐先是一驚,接着想到,自己在這‘總統府’,已經成了‘不受歡迎的人’了。”

以上的描述肯定是誇大其辭。或許袁世凱身邊的人,卑躬屈膝慣了,有一個堂堂正正的人直立行走,在他們眼中反倒成了另類。

南京臨時政.府和臨時參議院,在急急忙忙制定《臨時約法》時,爲了對袁世凱的權力進行制約,在國體上實際上實行的是“內閣制”,也就是說行政權主要是在內閣。而且《臨時約法》明確,內閣不但要對大總統負責,更要對國會也就是這時候的臨時參議院負責。

已經接受了民主共和思想的唐紹儀,作爲內閣總.理,嚴格按照《臨時約法》行駛權力,是很正常的事,是在履行職務。肯定地說,唐紹儀真的沒做錯什麼。

但是,袁世凱可不是這樣地認爲。在他看來,他是大總統,他就要說了算。他纔不管什麼《臨時約法》,更不管什麼“內閣制”,想決定什麼就給內閣髮指示,下命令。唐紹儀並不想和哪兒個人爭奪權力,但涉及到執行《臨時約法》這樣的大事大非當然是不能妥協的。這樣,經常地駁回袁世凱的決策,爲一些問題和袁世凱爭得面紅耳赤,就成了不可避免的事。

受到袁世凱的冷言冷語相待,唐紹儀也很委屈,但他覺得這是沒有辦法的事,堅定地認爲,自己如果不負起責任,就有負大總統袁世凱的重託。袁世凱可不領他的這份情,只是認定唐紹儀已經不再是他的好哥們兒了,唐紹儀已經"不會再聽從自己"了。早已習慣了大權獨攬的袁世凱,費盡心思得來的大總統,豈容自己成爲總.理上面的"虛君"?

在用人、財政、遵守《臨時約法》規定等方面,唐紹儀和袁世凱看法都不統一。在籌款方面,唐紹儀拒絕英、美、德、法四國銀行團提出監督中國財政的無理要求,讓袁世凱非常不快,同時唐紹儀也因此而得罪了英美等列強,不斷地遭到他們的攻擊。

很明顯,唐紹儀和袁世凱的裂痕已經越來越深,達到了無法彌合地步。直接造成唐紹儀辭職的原因是是任命直隸都督事件。

參議院還在南京時,當時參議院規定各省督撫一律改稱都督,諮議局改省議會,都督由省議會公舉。

直隸代表谷鍾秀、劉若曾等人考慮駐南京第三軍軍長,原廣西副都督王芝祥有些威望,感覺人也不錯,做直隸都督合適,就推薦給唐紹儀。唐紹儀對王芝祥印象也不錯,馬上表示贊成。

南方的革命黨人,覺得這是個好主意,袁世凱不能來南京,在直隸安排個自己人也不錯。事前,唐紹儀徵求過袁世凱意見,袁世凱並沒表示反對。唐紹儀隨即通知了順直議會(包括順天府在內的直隸議會)。直隸議會通過必要的程序,批准了王芝祥任直隸都督的決定。

此決定報到唐紹儀處後,唐紹儀電報袁世凱:“準參議院諮文及各處函電,皆謂本省都督應先由人民公舉,再由大總統委任命,王芝祥既經直人舉爲都督,應請速予發表。”

孫中山也爲此發電袁世凱,請其按照直議會議決案加以委任。請他簽署委任。

當初,唐紹儀請示袁世凱時,袁世凱可能沒太在意,或許也沒認真去想。現在看事情還真這麼辦了,袁世凱不幹了。

直隸是自己的地盤,怎麼可以容外人插足。自己身邊,有一個革命黨人軍政大權在握 ,這還了得嗎?所謂臥塌之側,豈容他人酣睡。

於是回覆唐紹儀:“都督由地方公舉,抑由中.央任命,此固爲國會成立後解決問題。但就目前而論,北方三省都督業由本總統委定,決無更改之理。若參議院必欲迫令取消已發之命令,則請先取消本總統之職任。”

從這裡可以看出,中山先生和參議院做爲“緊箍咒”的參議院立法,袁世凱根本不當回事。

任命官員的權力怎麼能放棄!否則,誰還圍着他轉,誰還拿他當回事!不是要他命嗎?

唐紹儀回京後,又和袁世凱談起王芝祥任直隸都督一事,袁世凱似乎並未拒絕,只是表示一時不便公佈。

那麼好的朋友,甚至可以生死相托,既然已經打定主意不辦,爲什麼還不說實話?

可見,袁世凱像許多和他一樣的政客一樣,地位越高,權力越大,疑心也就越大。

何況現在,唐紹儀在他眼裡,已經不是自己人了。

王芝祥到京後,袁世凱表面上對其讚不絕口,請其吃飯,重禮相送,並聘爲高級顧問。暗地裡和段祺瑞、馮國璋等人密商出以其人之道還制其人之身之計。

唐紹儀不是說王芝祥“北洋民意所歸”嗎?就針鋒相對來個“北洋軍意反對”。密令直隸五路軍隊,突然發出反對王芝祥任直隸都督的通電,遍發匿名信,恐嚇主張王芝祥任直隸都督的各界人士。

六月二日,袁世凱同時發出兩個命令,一個是:“都督統轄文武,責任重大,任免之權理宜操自中央”,本省人民不能“隨意迎拒”,並提出要追查請王芝祥任直隸都督的電報是否“系奸人託名擅電”。若是,定當依法嚴懲。

另一命令則是:“斥責”軍人不應“迎拒主將”,“不許軍人干涉政治”。表面上是主持公道,兩邊各打五十大板,實際上真正的用意是把任命王芝祥的任命作廢。

這還不算,袁世凱還提出讓王芝祥出任南京宣撫使,協助黃興,解散部隊。唐紹儀認爲,王芝祥任職一事,關係到民國首任內閣的權力和威信,也關係到《臨時約法》和臨時參議院的權威,如不堅持,將來內閣必定會淪落爲總統府的附屬機關,《臨時約法》必定成爲一紙空文。爲國家民族計,爲民主和共和,不能不爭,不能聽之任之。

因此,拒不接受袁世凱的意見,苦勸袁世凱,尊重約法,不要失信於直隸人民。

袁世凱把話挑明:“王系革命黨人,若使督直,不啻引狼入室,將來他和南方聯合,我們尚有餘地。”

唐紹儀說:“已經答應人家了,前既答應,現在何能食言?”

袁世凱說:“是你答應的,我並未預聞。”

唐紹儀說:“這是責任內閣職權,我要發表。”

袁世凱說:“我不蓋章,就能生效麼?”

袁世凱不給唐紹儀的文件上蓋章,唐紹儀也不給袁世凱的文件上簽字,進行抵制。

六月十五日,袁世凱竟把沒有內閣總理簽字的委任狀發給王芝祥。

按照《臨時約法》,總統命令不經內閣副署,是不能發生效力的。袁世凱這樣做顯然是公然違背《臨時約法》,也是破壞共和的行爲,本應是要受到制裁的。

但參議院多數人把這個事件看成是袁世凱和唐紹儀的個人爭執,沒給予應有的重視,更沒給唐紹儀應有的支持。

只有谷鍾秀等少數人提出了質問,指責袁世凱蹂躪參議院的議決案,以命令取消議決案。

袁世凱辯道:“據《臨時約法》第三十四條,臨時大總統任免文武職員。而南京議決案在《臨時約法》之前,已未採入《約法》之中,當然遵照《約法》,則南京決議案應無效。”

只談《臨時約法》總統有任命文武職員的權力,不談《臨時約法》總統命令沒有內閣副署,不能生效的規定。顯然是對《臨時約法》採取實用主義的態度。用着《臨時約法》了,就拿出來說詞,用不着《臨時約法》就扔到一邊。

而那個唐紹儀爲他力爭的王芝祥也不爭氣,拿着一大筆遠超過實際需要的宣撫費,得到袁世凱提示剩餘部分不必上繳後,覺得這個宣撫使更有油水,屁顛屁顛地去走馬上任了。南京方面好不容易找到的想插進袁世凱一畝三分地的釘子,就這樣又被袁世凱一腳踢了回去。

第590章 逼上梁山第161章 哀的美敦書第190章 歷史佳話第552章 所謂冒充博士第386章 好景難長第349章 發了瘋的段祺瑞第609章 考據癖第76章 大後方起火第272章 張勳復辟第154章 尊孔復古第345章 張毒菌第425章 當上了教育總長第111章 進入新的時代第509章 初到北大第213章 陝西、湖南護國獨立第93章 南北議和第493章 基督教的召喚第415章 驚世駭俗第142章 憲法起草第343章 瀋陽和保定會議第593章 苦撐待變第27章 如願以償第579章 文憑造假和南遊第251章 黎元洪和段祺瑞第365章 兩湖的亂局第351章 直皖之戰第231章 安民告示第8章 約定第270章 風雲突變第140章 袁世凱的心病第51章 倉惶跑回天津第119章 超然內閣第3章 科舉之路第281章 黯然離開第55章 反擊第232章 街頭一景第597章 北大三寶第575章 矢志不渝第355章 說來話長第390章 內幕第388章 各奔東西第505章 異曲同工第574章 民主與獨裁的論戰第553章 新月社重整旗鼓第476章 成爲無神論者第586章 參加第六次太平洋國際學會第606章 努力支撐殘局第78章 漢口之戰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312章 安福國會第358章 談錢傷感情第25章 找事做第165章 模範團第16章 柳暗花明第226章 風雲激盪中的黎元洪第25章 找事做第371章 緊鑼密鼓第225章 三大秋操第105章 大難不死第616章 商山四皓第259章 北洋軍入浙第112章 兵變第446章 十四等於零第555章 無爲而治第317章 徐大總統世昌第463章 始料不及第234章 祭天和新政第248章 九個回合第591章 胡適和陳光甫第246章 人是有底線的第35章 多事之秋第362章 桂系的潰敗不可避免第414章 大刀闊斧第3章 科舉之路第332章 拒籤“和約”第352章 雷聲大而雨點小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73章 樑士詒組閣第326章 十四點和平原則第478章 走出家門第576章 不主張對日抵抗第551章 第三條路第350章 大戰在即第347章 惡有惡報第14章 平定政變第31章 戊戌變法第57章 管見十條第490章 康奈爾大學第71章 您不走嗎第338章 吉林問題第212章 袁世凱發表《宣佈帝制案始末》第556章 人權與約法第264章 對德態度第537章 西方的孔子第507章 胡適與《新青年》第558章 新文化運動與國民黨第399章 沈鴻英露出真容第141章 “泥菩薩”離開老巢第482章 離開第133章 二次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