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六十五章這一刻,他是焦點

1927年5月12日,郵輪來到倫敦。

前來迎接他們的是英國文化部的官員和國際筆會的負責人。

那位負責人在見到林子軒的時候提醒他事情或許會有變化,林子軒有點莫名其妙,但很快他就知道了事情的經過。

蘇聯的反應太快了吧!

他原本以爲即便《1984》在美國出版,也要經過一段時間的醞釀才能引起反響。

然而,他沒有正確的認識到自己在美國的影響力,小說的熱銷,美國評論界的推波助瀾,這些因素導致蘇聯的強烈反彈。

高爾基的聲明更是火上澆油,把整件事推向了一個新的高度。

加上國際筆會大會召開在即,倫敦聚集着大批的著名作家,他們對《1984》的評論無形中提高了林子軒的知名度。

繼美國文學評論家之後,英國文學評論家接着對這部小說進行解讀。

他們越是解讀,越發現這部小說豐富的內涵,似乎是一個取之不盡的寶藏。

有評論家把《1984》奉爲神作,認爲林子軒是這個時代最偉大的作家之一。

有評論家則嗤之以鼻,指責這是一本邪惡的小說,作家之所以能夠寫出這部小說,是因爲作家同樣有這種邪惡的思想。

無論是讚譽還是貶低,都離不開林子軒這個名字。

可以說,林子軒雖然不在倫敦,卻成爲倫敦文學界,甚至是世界文壇的一個焦點。

圍繞着林子軒和《1984》的一切都是新聞媒體追逐的熱點。

這是一場媒體的狂歡。

如果說以前林子軒在世界文壇是嶄露頭角的話,現在則是聲名遠揚了,他的知名度和此時世界上最著名的作家不相上下。

這部《1984》的確爲他贏得了世界性的知名度,不過卻是譭譽參半。

這說明了一個道理,富有爭議的作品是出名的捷徑,但也要承擔相應的後果。

林子軒剛剛安排好住處,就有多家英國媒體前來採訪,包括《泰晤士報》這種大報。

在港口的時候就有記者拍照和採訪,那時林子軒還不瞭解內情,以爲英國媒體實在是太熱情了,他沒想到自己已經成爲世界文壇的大作家了。

他沒有貿然接受採訪,而是讓人把市面上的報紙和雜誌都買回來,瞭解具體的情況。

看罷報紙,他心情沉重。

由於蘇聯施加的壓力,導致國際筆會的下屬分會意見不一,分歧嚴重,這對中國加入國際筆會將產生極大的影響。

國際筆會相當於作家的聯合國,每個國家的筆會中心代表着這個國家的態度。

作家有國籍,也有個人的傾向,他們追求寫作的自由,也要維護國家的立場,這其中的平衡很難把握。

林子軒理解這一點,作爲中國作家,他同樣會維護中國的利益。

蘇聯發動了很大的力量來阻止和詆譭林子軒和《1984》這本書,不可避免的牽連到中國加入國際筆會的表決。

這已經不是單純的文學事件,而是牽扯到更深的東西。

從高爾基的聲明,到各國作家的看法,英國評論家的評論等等,形勢不容樂觀。

國際筆會以英國和法國的作家爲主,他們具有主導權,其他歐洲國家的存在感不強,基本上以這兩個國家爲標杆。

現在,英國的態度模糊不清,法國持反對態度,其他國家大部分都是中立,不發表意見。

好在美國、德國和捷克等國支持中國,讓局面不是那麼悲觀。

這是個很有意思的現象,和蘇聯接壤的國家能看到蘇聯的真實狀況,支持林子軒,那些不瞭解內情的作家們反而詆譭林子軒。

或許很多年後,他們會因爲這件事而後悔,但在此時此刻,給林子軒造成了很大的麻煩。

有意思的是國際筆會的宗旨是爲言論自由而奮鬥,並積極保護作家免受政治的壓迫。

然而,現實中不可能不受到政治因素的影響。

遭遇這件事,徐至摩和鬱達浮有點措手不及,面對國際輿論的抨擊,壓力太大了。

他們現在需要考慮的是如何扭轉局面。

三人都是年輕人,沒有退縮的情緒,反而鬥志昂揚,書展的事情暫且放下,他們要對各國的作家們展開公關和遊說。

商量之後,林子軒負責應對記者,徐至摩和鬱達浮拜訪其他國家的作家。

他們的遊說策略是把林子軒和中國加入國際筆會分割開來,不能把兩件事混爲一談。

面對記者,林子軒暢談了寫作《1984》的初衷,靈感來自於在莫斯科和扎米亞京的談話。

他不認爲這部小說是在諷刺蘇聯,而是描寫了世界普遍存在的問題,民主和極權的界限在哪裡,世界未來會不會走向小說中描寫的社會。

這是一本科幻小說,但很多人卻把它當作了現實主義作品來讀。

林子軒表示很無奈,他覺得蘇聯太敏感了,作爲一個大國沒有相應的氣度。

英國記者做了不少功課,他們詢問林子軒對蘇聯的看法,並引用了林子軒在中國報紙上的段落,以此證明林子軒批判過蘇聯。

對此,林子軒直言不諱,那的確是他的真實看法。

媒體就是這個樣子,想要報道大新聞,英國記者顯然想把林子軒塑造成一個反抗蘇聯的英雄形象,而高爾基是蘇聯的保衛者。

兩位大文豪之間的激烈交鋒纔是讀者的最愛。

於是,他們詢問林子軒對高爾基的看法。

林子軒想了想,這樣回答,他敬佩以前的高爾基,而不是現在的高爾基。

英國記者在第二天的報紙上用了一個非常吸引人的標題,導致報紙的銷量大增。

“林認爲高爾基的時代已經過去,如今是他的時代。”

這顯然是斷章取義,林子軒極爲無語,他沒時間和記者打嘴仗,而是不停的和不同國家的作家會面交談,其中就包括國際筆會的主席約翰高爾斯華綏。

高爾斯華綏是小說家和劇作家,是英國現實主義的傑出作家,代表作是《福爾賽世家》。

1932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他出身富裕的資產階級家庭,態度中立,不偏不倚,他支持中國加入國際筆會,但他沒辦法左右其他作家的想法。

他給林子軒提供了一個機會。

在國際筆會各分會成員投票之前,林子軒能夠在所有與會者面前進行一次演講,表達自己的觀點,這是他最後的遊說機會。

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鬧天宮》第二百三十章 兒童文學的發展方向第二百六十七章 中國式英雄第二百零八章 一個全面的中國第三百三十一章 不合時宜的思想第三百零九章 人最寶貴的是生命第三百五十九章大家風範第三百四十七章 打擂臺第三百零四章 滾滾紅塵中,有幸遇到你第二百九十九章 再窮不能窮教育第六十九章 有聲電影的困境第三百三十五章 有公足壯海軍威第二百二十六章 一棵開花的樹第二百九十九章 再窮不能窮教育第一百九十章 小說改編熱潮第二百五十六章 先生,一路走好!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罵就要罵的盡興第三十一章 電影圈的那些事兒第一百八十三章 逼我出絕招第二百零一章 女孩的心思你別猜第四十五章 聯手炒作第一百一十章 紅袖添香夜讀書第二十四章 冬皇第五十四章 斷更引發的大猜想三江感言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聯合國第五十六章 《亂世佳人》第一百九十六章 這纔是真愛粉!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爾與新文學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科學家和大文學家第三百零七章 血色黃昏第二百四十五章 模擬計劃第一章 我的室友徐至摩第一百五十九章 經濟絕交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們的家庭生活第二百三十六章 中國文壇的怪現狀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版社的生意第十章 對文藝女青年的攻略第一百五十七章 科學和玄學的大論戰第一百五十二章 看過才知道第八十三章 羣雄爭霸第三百四十三章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第二百一十九章 一位北漂文藝青年的人生路第一百四十六章 婚禮第一百一十五章 我也一個都不寬恕第一百六十章 大規模寫作計劃第九十八章 改變人們生活方式的發明第三百零二章 家事國事天下事第七十九章 生活更像是一齣戲劇第二十章 給中國電影一個機會第七十五章 從《死水》到《荒原》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二百四十八章 試映會第七十四章 經典不需要續作第二百九十五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懷總是詩第一百四十八章 我們的家庭生活第四十六章 包羅《萬象》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第六章 未來的路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絕長大的霍爾頓第一百二十一章 小說家的想象力第二百零八章 一個全面的中國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聯合國第一百三十五章 曾經有這樣一所大學第一百八十五章 泰戈爾與新文學第七十一章 陪審團制度第三百零五章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第二百九十八章 又一個奠基人第一百一十九章 文名之爭第一百九十七章 問世間,是否此山最高!第六十一章 讓黑人兄弟們行動起來第五十八章 美國第一位華人律師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第三百五十七章最爲波瀾壯闊的一頁第五十三章 這是能在歷史上留名的大事第一百五十四章 《大鬧天宮》第二百九十六章 在寫與不寫之間第二百五十一章 人是矛盾的綜合體第一百二十二章 傳奇人物第四十四章 真相不忍直視第三百五十三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懷總是詩第三百二十八章 珍惜眼前人第二百四十一章 戰爭爆發前的上海第二百六十四章 5月30日第二百九十二章 戲夢巴黎第二十一章 上海灘的明珠第二百四十一章 戰爭爆發前的上海第二百零七章 女性的權益第二百九十章 你們在法國受苦了第二百二十九章 保持那一顆童心第三十五章 那些年,他們之間的恩恩怨怨第一百七十二章 就是那種哀傷第三十一章 電影圈的那些事兒第二百二十五章 合影第三百一十三章 看來你已經有了靈魂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