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七章 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回到上海後,林子軒得到了關於江蘇軍閥和浙江軍閥開戰的最新消息。

雖然雙方還沒有大規模的調集兵力,卻已經鬧的上海灘人心惶惶。

不少原本住在華界的富商紛紛搬入了租界,還有的富商則離開了上海,上海的各界人士呼籲雙方保持克制,和平處理爭端。

英國和法國則調集了軍艦,並在租界和華界的邊界處加強了兵力和防衛設施。

日本也以此爲藉口把渤海灣的軍艦開到了黃浦江,從而讓他們在上海有了自己的兵力。

根據馮敬堯從法國人那裡得到的消息,這次的戰爭恐怕是無法避免了,背後可能還有西方勢力的插手。

唯一的好消息是戰爭的主戰場應該是在江蘇和浙江境內。

就算打到了上海,也不可能攻入租界內,只要稍加小心,呆在租界內,安全可保無虞。

只是一旦戰爭打響,兵荒馬亂,會影響到上海的治安和商業環境,各種生意也會停頓下來,而且大量難民涌入,這些問題都需要切實解決。

上海總商會一面呼籲和平,一面召集上海的富商們出錢出力,爲即將到來的戰爭做準備。

實際上,上海的商界存在着不同的聲音。

有傾向於江蘇軍閥的江蘇商圈,有支持浙江軍閥的浙江商圈,軍閥的背後都有各地富商和士紳的財力支援,否則軍閥怎麼養得起那麼多的軍隊。

現在的上海是浙江軍閥坐鎮,所以浙江商人在上海發展的很順利。

這就讓江蘇商人心裡不平衡,不少江蘇商人還盼着江蘇的軍隊趕緊打過來,佔領上海,以後上海就是江蘇商圈的天下了。

林家的家業在無錫,自然屬於江蘇商圈的一員。

林子軒弄清楚整件事情後,便放下心來。

西方人對於租界很看重,他們在租界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絕不希望被一場戰爭毀掉,一旦戰爭失控,他們就會插手調解,所以租界是上海最後的避難所。

他原本還想着到外地避難,只是馮程程已經懷孕九個月了,不宜長途奔波。

安心之後,林子軒想起自己在北平的遭遇,被一羣文人罵的沒有還擊之力。

他這次的匆忙離開,被不少北平文人認爲是倉皇而逃,他們得意洋洋的宣佈自己的勝利。

實在是忍不下這口氣。

林子軒找到平禁亞,準備辦一份四個版面的小報,就叫做《文化評論》,專門發表文章罵那些北平的文人。

當然,文化人的事情不能叫做罵,而是論戰。

比如文化人罵別人是笨蛋,他不會直接這麼說,而是會說這人的智商不高。

正如孔乙己說的那句話,竊書不能算是偷,讀書人的事,能算偷麼?

對於老闆的吩咐,平禁亞心領神會,他也知道林子軒在北平的遭遇,心中非常不平,這不是不把咱們南方纔子放在眼裡麼?

自古以來,江南出才子,是人文薈萃之地,北方則被認爲是文化蠻荒之地。

平禁亞以此發動身邊的朋友,咱們南方文人不能被北方文人如此欺辱,不就是仗着人多麼,咱們的人也不少。

南方文化界和北方文化界本來就有隔閡,現在有了林子軒這件事作爲由頭,更是激起了衆人的鬥志,不就是罵人麼,對讀書人來說有什麼困難的。

也讓北方文人看看什麼是罵人的藝術,通篇文章絕對找不到一個髒字。

於是,各種罵人的文章紛紛出爐,刊登在《文化評論》上。

林子軒不爲了賺錢,就是爲了出口氣。

每一期的《文化評論》印上兩千份,其中一千五百份在北平發行,五折賣不出去就打三折,只要夠本錢就賣,要的就是一個傳播速度。

另外五百份則是直接送給當初參與罵戰的那些北平文人。

當第一期《文化評論》在北平傳開的時候,很多北平文人當作笑談。

認爲林子軒這是黔驢技窮了,用這種方式反擊,不過惹人笑話罷了,堅持不了多久。

有人甚至稱《文化評論》是罵人小報,不入流。

但隨着一期期的《文化評論》不斷的進入北平市場,甚至是不計成本,只是爲了快速傳播,那些北平文人坐不住了。

沒有人能忍受天天被人在報紙上痛罵,那會讓他成爲別人眼中的笑話。

雖然《文化評論》上的文章不指名道姓,也沒有破口大罵,但不乏自己對號入座的人。

這些人開始反擊,和南方文人對罵,這場南北之間的大罵戰就此拉開了序幕。

林子軒的目的並不是想一直這樣罵下去,罵只是手段,不是目的。

等到雙方開罵之後,《文化評論》引起了各方的關注,成爲了社會的焦點,他開始闡述自己的主張,並邀請贊同他提出的“第三條路”的學者一起加入進來。

他清楚自己的能力,無論是對於西方文化還是東方文化,他只懂得皮毛而已。

平日裡做做樣子沒什麼,一旦牽扯到更深的東西他就沒辦法研究下去了,畢竟他的文化積累不夠,而東方文化和西方文化相融合是一門大學問。

這不是一個人能夠完成的,或許也不是一代人能夠研究出結果的。

所以,林子軒需要更多有學問的學者參與其中,共同努力,把這條路走下去。

罵戰只是一種吸引人關注的炒作,只要有人關注,就可能有人贊同他的主張,最怕的是默默無聞,無人理睬。

林子軒這種不計成本的開罵,讓不少人哭笑不得。

魯訊就說以後不要和這種有錢人對罵,他罵的起,你罵不起,罵人也要講本錢的。

然而,誰都沒有想到,這份剛開始被人稱爲罵人小報的《文化評論》從四版變成八版,最後成爲十六版,聚集了一大批中間派的學者,對中國文化和西方文化進行了深刻而細緻的研究。

中間派既不贊同保守派,也不同意全盤西化,要走一條中間的道路。

這一思想派別在民國時期的思想界產生了極大了反響,對後世影響深遠。

正如林子軒在《文化評論》的創刊詞中所說的那樣。

“我們在走着一條獨特的道路,雖然佈滿荊棘,卻通往光明,這就是第三條路。思想之路沒有盡頭,沒有邊界,思想有多遠,我們就能走多遠。”

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懷總是詩第二百五十九章 我知道你去年夏天干了什麼第一百七十四章 如何創作小說第二百七十七章 心照不宣第一百五十六章 祭祖第一百三十八章 什麼是新文學?第六十一章 讓黑人兄弟們行動起來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月社第一百七十九章 關東大地震第一百五十三章 一隻猴子的逆天之路第一百七十八章 拒絕長大的霍爾頓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僅僅是文學第三百六十九章 在美國第四十三章 好一場大《雷雨》第三百四十五章 別具一格的證婚詞第二百三十四章 少女情懷總是詩第一百四十五章 有關時間旅行的諸多問題第三百四十九章 穿越者就該這麼驕傲第二百五十章 城市所承載的文化第二百零一章 女孩的心思你別猜第三百三十六章 隱藏起來的劇情第一百一十三章 兩位諾獎獲得者在中國的不同遭遇第七十五章 從《死水》到《荒原》第三十一章 電影圈的那些事兒第十五章 射鵰引發的熱潮第一次播音第二百七十五章 兩位女演員第二百一十六章 在北平的是是非非第九十五章 女性文學的啓蒙者第三百六十五章這一刻,他是焦點第三百二十二章 用心良苦第二百九十五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第三百三十六章 隱藏起來的劇情第八十一章 文壇瑣事第五十七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第二百四十一章 戰爭爆發前的上海第二百八十九章 對待諾獎的態度第九章 穿越流的鼻祖第三百一十七章 莫斯科郊外的晚上第三百七十一章 最重要的一場演講第十五章 射鵰引發的熱潮第三百二十六章 作家的聯合國第二百四十八章 試映會第一百三十三章 新月社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第三百二十四章 就從我們開始做起吧!第二百五十四章 你究竟給多少女孩子寫過詩?第二百五十八章 你知道我在等你麼?第三十六章 明星電影公司第六十六章 提前出爐的奧斯卡第二百七十二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零八章 不會剪掉的劇情第三百零三章 家國情懷第二百九十五章 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第八十八章 百花齊放,良性競爭第一百三十五章 曾經有這樣一所大學第二十八章 最是那一低頭的溫柔第三十六章 明星電影公司第三十三章 一個歌星的誕生第一次演講第二十五章 開啓流行音樂的新時代第三百零五章 蒼茫大地,誰主沉浮?第一百一十五章 跟風第八十五章 開講啦!第三百四十六章 白首同心在眼前第二百零六章 過年第三百五十八章林孟嘗第一百四十二章 旁聽生第一百三十七章 我的文學創作之路第一百七十九章 關東大地震第一百一十二章 一段虛構的傳奇故事第五十四章 斷更引發的大猜想第三百四十五章 別具一格的證婚詞第二百九十四章 冬天裡的一把火第三十章 理想主義者第一百三十一章 童星第一百二十章 踢皮球第三百四十二章 文壇新勢力第一百九十章 小說改編熱潮第三百四十七章 打擂臺第二百六十一章 要罵就要罵的盡興第三百二十三章 以考古的名義第一百三十章 未來顯赫一時的家族第三百三十三章 不僅僅是文學第五十二章 電影行業的暴利第七十三章 劇院裡的新聞發佈會第二百六十四章 5月30日第一百五十一章 既然要戰,那就戰吧!第一百五十八章 民族工商業面臨的困境第三百一十八章 永遠不要低估一位小說家第一百七十九章 關東大地震第一百八十九章 上頭條第二十二章 出名要趁早第三百五十四章輿論戰爭第四十七章 一念之間第二百六十二章 小孩子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利弊第五十七章 世界上最遙遠的距離第一百八十九章 上頭條第六十章 彼得遜律師的日記第一百七十五章 迷惘的一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