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

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

劉定之之所以不願意,卻是敏銳的感受到這一件事情之後深深的陷阱。

或許不是陷阱,但是他感受到做這一件事情有多難,這決計不是一個可以坐在北京之中就可以完成的事情。

很多礦徒都是亡命之徒。

要不然葉留宗也不會悍然抗法,居然要朝廷數月不下。

想將這些人納入管理之中,更是難上加難的事情。

劉定之纔不願意讓戶部接這個燙手山芋。

朱祁鎮想了想,覺得由誰管,總要也不總要。

其實又某侍郎提舉此事,就好像是戶部侍郎掌管天下倉儲事,其實就可以視爲糧食局。是一個另外的衙門,不過是衙門長官是掛着戶部侍郎的銜。

而今也是如此,工部尚書提舉天下工場事,其實就是大明未來的工商部。至於掛誰的名字,並不重要。

雖然朱祁鎮而今並沒有對內閣六部體系進行改動,其實無形之間的改動已經在一點一點的進行了。

朱祁鎮沉吟片刻,問道:“王尚書,你可有人選?”

王復說道:“工部侍郎彭誼可擔任此職。”

王復毫不客氣的將自己最大的對手,給踢出去了。

彭誼乃是廣東人,他是老工部,又多老,在正統十年就是工部司務,再數次賑災治水之中,也有不錯的表現。

但是他外放的時間短,在部裡的時間長,幾乎從工部裡面一步步升上來的。

在工部之中到底都是人脈。

相比之下王復反而是外來戶。

在工部尚書的競爭之中,王復也不過是因爲乃是于謙舊部這一點,勝出一點而已。所以他拿這個副手,也不是太好辦。

畢竟,很多時候正任與副手的權力,更在於雙方的博弈。

很顯然王復已經在工部站穩腳跟了。但是卻很難將彭誼給弄出去。

這一點小心思,朱祁鎮一眼就看出來了。

但是看出來並不要緊,朱祁鎮早就習慣了下面人提出的很多意見啊,人選啊,其中都是有私心私貨的。

有私心私貨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意見合適不合適,有沒有用,人選能不能鎮住場面。

而彭誼就是一個內外歷練過的老臣,在工部人脈深厚,唯一讓人擔心的是,管理工場的制度是要由無到有創立出來的。

卻不知道這一件事情,彭誼這個老臣能不能做下來。

朱祁鎮暫時也沒有更好的人選,說道:“好,就他了。佛山鐵廠具體該怎麼處理?”

王復說道:“臣以爲讓彭侍郎負責此事登基造表,專理此事,並分佛山爲縣。專司此事。”

朱祁鎮說道:“讓彭誼來見我。”

“是。”三人齊聲說道。

這一件事情就如此敲定了。

具體細節朱祁鎮管不了,也管不到,他所有能做的,不過是將這一件事情,交付給能辦的人,然後督促一二吧。

那麼他再看重這一件事情。皇帝每日也有太多太的事情,要辦。不可能專注這一件事情,而且即便他真插手,又能真比這些老臣能幹嗎?

只有天知道了。

王復回去之後,立即與彭誼攤牌了。

彭誼這位五十多歲的大臣,雖然不失莊重,但是依然看出來,他並不是太高興的。

朱祁鎮召集彭誼,所能做的,也不過是安撫,加油,鼓舞一二而已。

不過彭誼當時都奏請朱祁鎮,要求從工部之中拉走一批人。朱祁鎮自然不會不準。如此一來,工部幾乎一分爲二。

雖然彭誼有工部侍郎的官銜。但是在六部之中,與工部關係最不好。這種恩怨一直持續了好多年,直到六部體系瓦解之後,也沒有改變。

當然了,那個時候,很多人也不去深究,到底爲什麼關係不好,只是討厭工部成爲了傳統而已。

數日之後,錦衣衛就將冼景所有資料,甚至連冼景考秀才的考卷都拿來一分。

朱祁鎮細細看過,對冼景更滿意了。

冼景雖然屋裡有幾個貼身丫鬟,但是總體上來說沒有什麼妾室,也沒有在外面沾花惹草。

當然了這種標準,放在後世完全不可以的。

但是在這個時代,也就這樣了。

真正達官貴人,誰身邊沒有幾個女人而已。

冼景這種富豪出身,又不想走科舉之路了。自然百無禁忌。卻能自我約束,已經相當不錯了。

當然了,真正要走科舉之路的人卻要注意一點了。

畢竟而今是明中前期,而不是明後期,並不是大明後期,那種可以公開討論春宮圖的氛圍。

總體上來,大明前期社會風氣也是偏嚴肅的。

如於謙這般,一輩子只有一個妻子,決不納妾的,並不在少數。甚至這種風潮都影響到了弘治皇帝,弘治皇帝是中國古代皇帝之中,唯一一個一夫一妻的。

他有這種選擇,也是受到的社會風氣的影響。

太祖皇帝有令四十無子,才能納妾,當然有人不遵守,但是官員之中,還有相當一部分人遵守的,比如楊溥,比如李東陽,比如於謙,等等等。

朱祁鎮對冼景比較滿意,就去對皇后說了。

錢皇后聽了,頓時大怒說道:“我不同意,我怎麼能讓我的女兒嫁給一個商賈之子!”

朱祁鎮說道:“冼家雖然不是什麼書香門第,但是家底也不薄,有佛山鐵廠,今後廣東商界就以冼家爲尊了。”

錢皇后面如青霜,說道:“不管如何,我都不會讓女兒嫁給一個商人的,陛下不愛惜朝廷顏面,我還愛惜的。”

朱祁鎮有一種無力之感。

太祖皇帝對商人限制不少,也確定了大明前期對商人總體的思想,那就是限制。不管商人有多有錢,不能穿絲綢,不能着絲屢,等等等。

總之,不管商人再有社會地位,區區一個窮秀才都能看不起。而這種不看起,還是被整個社會體系支持的。

哪怕冼家家財十萬兩,其實在廣東省內的影響力,還不如一個舉人。

甚至如果不是冼家支持了白沙書院建設,冼景身上也有一個秀才的功名。他未必能見陳獻章的面。

如果他連陳獻章這一條線都牽不起來。那就是更不要說上京了。

他縱然有太多錢,也找不到廟門。

朱祁鎮心中轉了好幾個圈,他心中一動,說道:“辛童,你有所不知,其實我對冼景已經有了安排了。”

“這也是爲了重慶好。而今朝野上下對外戚都是壓制的,重慶如何嫁給了別人,我也不好安排他的前程,但是冼景的前程卻好安排。”

“他現在是一個商人,將來卻不是了。”

錢皇后說道:“你準備怎麼安排?”

朱祁鎮說道:“石駙馬不是有先例了。”

錢皇后一聽,說道:“你準備讓他管少府?”

朱祁鎮說道:“是也不是,而今自然不成的,但是人事有代謝,我總要事先做好準備,這少府關係太大,給別人我是不放心的。在我們的孩兒之中,總要有一家出來擔當吧。”

朱祁鎮這一番話,半是真半是假。

半是真,那就是石璟比朱祁鎮大不少,而今已經五十多歲了。說不定什麼事情都去,總要安排一個人接班,而冼景的才能,在官府之中或許不能很好的發揮,但是在少府之中,卻是很合適的。

而且少府有多重要,朱祁鎮當成了一個自己可以爲所欲爲的自留地,也是可以用來抗衡外廷的一部分,也是朱祁鎮財力的來源之一。

總之,是內廷對抗外廷的重要籌碼。

隨着內閣權力越來越重,朱祁鎮也必修佈局新的權力制衡了。

第五章 新內閣第四十八章 北元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明壽幾何?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六十五章 一條鞭法的問題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四十一章 天下風潮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一百四十六章 京衛武學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五十八章 金牌止戰第二十一章 北方民生之多艱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三十四章 倉稟足而識禮儀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十六章 經筵第九十章 少府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九章 忽蘭忽失溫之戰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十四章 遺詔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四十三章 削藩--大明的政治正確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十四章 李滿住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