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

第十七章 西北馳道

于謙經過數日休息,看上去精神與氣色,都比當初要好上不少了。

朱祁鎮與于謙寒暄了幾句,首先說到了西北的事務。

這一次於謙來京師,並不是簡簡單單來爲朱祁鎮祝壽的,也是于謙離開西北的時候了。

于謙總領西北已經很長時間了。之前陝西一地的戰略環境與而今的戰略環境都有很大的變化。

當時三邊總督,恰如其分,總理甘肅,寧夏,西寧,三個戰略方向,陝西就是的大明深入西北的一隻手臂,戰略態勢並不樂觀。特別是甘肅更爲不樂觀。

但是而今西域一下,甘肅的戰略的重要性更加重要了。

這種重要性從軍事上,換成交通上,特別是甘肅對西域的重要性。

這樣情況之下,三邊總督這個職位也走向了歷史。

而代替了三邊總督這個職位,成爲大明西北擎天一柱的官員,就是西域總督,駐節哈密,分管南北兩疆都司。

于謙說道:“老臣在陝西多年,致力於陝西水利,這數年來,陝西各地屯駐了十幾個糧倉,足夠囤積了三百多萬石糧食,只是供應西域,卻力有不逮。”

“並非糧食不夠,而是道路偏遠,且多沙漠。從西安到伊犁,十石糧食,估計只有一石至,而伊犁雖然開始屯田,但是北疆都司最少需要有二十萬石缺口。這個缺口在後面會逐漸減少。但是今後有多少,到底幾年才能自給自足。臣也不知道。”

“這一兩年,已經有已經有一千五百多萬石,從陝西運輸到西域。”

“這些錢糧陝西一地,根本無法支持。”

“陝西一地錢糧,不過米一百二十萬石,麥八十萬石,一共每年二百萬石,但是這些錢糧卻要供應軍需,與官府用度,結餘的數量不過幾十萬石而已。”

“也就是說,每年三百萬石在起運量,是最少的。”

“以臣估計,即便兩都司屯田大增,內地也需要向兩都司最少起運一百萬石糧食。”

“故而,從西安到伊犁的馳道。已經是當務之急。”

這三百萬石糧食,自然不是全部陝西的錢糧,而是河南,四川一些糧食都要運輸到陝西。然後在從陝西轉運。

這一項也是大明近幾年最大的開銷,甚至比平都掌蠻的開銷還打。

從河南開始,數千裡的運輸線一路道伊犁。其中消耗之大,可想而知了。甚至運費乃是運輸貨物的數倍之高。

特別是在剛剛平定西域之後,消耗特別之大。

大明在西域建立兩個都司,保持駐軍在十萬以上,其中有相當一部分是蒙古附從軍,但是明軍也有五萬之衆,再加上朱祁鎮從陝西遷徙過去不少衛所,分裂南北兩疆。

各種消耗甚至比打仗還要打。

而今的局面,還是情況穩定下來了。

否則開銷只會更大。

這也是朱祁鎮不得不與阿次帖木兒議和的必要原因之一。

大明在西域保持存在,就已經是一件很消耗國力的事情了。如果再持續與瓦刺在安延集一帶對峙,這消耗之大,更是大明支撐不起的。

這也是爲什麼,以漢武之強在西域征戰,依舊能讓天下疲敝。

馳道這個辦法,已經不是第一個人提出來的,但是其中也是有難點的。

朱祁鎮說道:“於公,朕已經命數個待詔去巡視沿線,雖然而今還沒有回來的,但是有一點卻是共識,那就是想從西安到伊犁修建一道馳道,是一件不可能但是事情。”

地勢的變化,還有翻越大片沙漠,等等問題。足夠讓這個時代的修路大匠感到頭疼不已。特別是如此太陡峭的山坡,以馳道的能力也是翻越不過去的。

于謙說道:“臣知道,只是西北百姓轉運糧草實在太苦了。哪裡不能修,暫且先放一放,臣不相信,從西安到伊犁這一路上,是一寸也不能修,有一寸就好一寸,有一寸就減百姓一寸。”

朱祁鎮聽了,也明白陝西百姓,特別是運輸線兩側府縣的百姓,實在是受苦了。

甚至如果不是于謙打下的底子,對陝西特別是西北的多年經營,而今估計都要出事了。

官府運輸糧草要麼是官運,要麼是民-運。而於謙所說的辦法,次第運輸,是讓府縣衛所之間,就好像是接力賽一般,一程一程的將糧食往西北運。

甚至對於很多百姓來說,服政府的徭役,還是要自帶乾糧的。

在大明體制之下,戰爭對百姓的傷害,並不僅僅限於戰場之上的廝殺,以及亂兵潰卒對民間秩序的破壞。

也在戰爭對民間壓榨。

朱祁鎮並非沒有對西安到伊犁這一條馳道線路的規劃。甚至數年前都有了。

在北方草原之上馳道網絡修建好之後。朱祁鎮當時對馳道的規劃,就是一縱一橫。

八縱八橫什麼的不敢想。

一縱就是從北京到南京,大致上是與運河路線重合。

一橫,就是從徐州,沿着開封,洛陽到西安,一路到甘肅。而今卻是到伊犁。

與後世不同,朱祁鎮不準備在南方大規模修建馳道。倒不是朱祁鎮偏心北方,實在是因爲這念頭的馳道運輸能力與天然河流相比,並沒有什麼可以勝出的地方。南方密集的水網,在很多時候是勝過人工的馳道。

另外一個原因就是,馳道受到天然地勢的影響太深了。

在草原上與東北大平原之上,還是好的,大多數地勢都是比較平坦。即便如此,馳道在翻越燕山山脈等一系列山脈的時候,也是遭遇了很多棘手的問題。

這一縱一橫的路線規劃,也是如此。

在朱祁鎮計劃之中,想沿着運河修,這其實也是朱祁鎮規劃之中必然,無他,這一套運輸線就是要聯繫南北兩京的。

但是一路上要跨過多個河流,而且淮河的泛濫成災,也很是問題。從河南入陝西也不是一片坦途。

從北京到天津的馳道,從天津南下的到徐州的馳道,已經次第開始修建了。征伐西域是在很多是準備並不是太充分的時候發生的。

修建馳道的重點遷移到西北,也是從戰爭開始之後。

朱祁鎮說道:“好,從今年開始,先修從西安修建到伊犁的馳道。”

其實從具體施工人員的角度,他們更喜歡或者說希望能修建與北方馳道聯繫在一起的馳道,而不是從另外一個地方重新開始。

無他馳道的修建需要大量的鐵木。

鐵就不用說了,馳道連通遵化,可以直接運輸過來,而木料,卻也是從海西,或者遼東海運到天津,從天津運輸過來。

從東北向關內運輸木材,已經是遼東,海西兩省一個大項產業了。

但是從西安開始,鐵木這兩項最重要的原材料是決計不好供應的。

特別是木頭,畢竟西北這麼大,未必沒有產鐵的地方,無非是少府過去再修建一座鐵廠,或者從後面運輸,畢竟這個時代修建馳道。需要的木材數量要幾倍於鐵糧。

只是西北卻是沒有木頭的。

馳道的木軌是要稱重的,需要結實的大木,而整個西北大木頭都在漢唐時代做宮殿用了。在宋夏百年戰爭之中,做各種工事用了。

整個西北大部分地方,好木材都是短缺的。

只是這個問題,朱祁鎮雖然掛在心上,卻也不會改變而今的決斷的,任何事實上不方便,必須向政治上的問題讓步。

施工之中雖然有不方便之處,但是西北馳道早一天運行,就早解除西北百姓的沉重的負擔。

這一點不容更改。

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一十七章 雨季的來臨第十章 蹇公去矣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三十五章 凱旋之後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三十章 宿衛宮中第七十六章 田園將蕪胡不歸第六十四章 楊士奇與于謙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二十七章 託古改制第一百二十七章 揚州謝氏析產案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九十五章 開海七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十一章 孫氏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四十八章 廣西戰事第六十九章 婚事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五十章 糧倉案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六十八章 徵日本之問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零一章 細川勝元,死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十七章 水深火熱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九十章 貓兒莊之戰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一百九十六章 哀兵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二十九章 武學開學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