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 老臣于謙

第十章 老臣于謙

朱祁鎮作爲一個成熟的皇帝,在變法前?不,在做任何大事之前,從來是人事先行的。

非常之事,必待非常之人。漢武帝這一句話。放在什麼時候都必須考慮的。

事因人而成,否則即便是好事,不得其人,也會辦成壞事。

所以,朱祁鎮爲了變法,就要大規模調換官員。

朱祁鎮想做悄無聲息,由下到上完成自己的人事佈局。但是李賢是做什麼的?他就是吏部出身的。

在朱祁鎮大規模插手一些人事安排的時候,李賢就明顯的感到不對了。

無他,朱祁鎮一般不會插手太低級官員的安排,這都是吏部與內閣的權力。

不是朱祁鎮沒有權力安排,畢竟在明清體制之中,皇帝的權力是近乎無限的。但是前提是你能都管起來。

而朱祁鎮一般是有分工精神的,對於內閣大臣,六部尚書,各地巡撫,以及各地鎮守將領之外。並不多插手人事,這很不尋常的舉動,自然引起了李賢的高度關注。

朱祁鎮與李賢君臣之場,既是合作關係,也是相互的對手。而且李賢也同樣有總覽全局的責任,朱祁鎮插手人事的所有佈局,根本不可能瞞得過李賢。

李賢既然知道,自然要勸說朱祁鎮,雙方私下裡有過好幾次奏對,幾乎每一次奏對之後,李賢就有一次告老的舉動。

剛剛開始,或許還真以退爲進的要挾。

但是後來真有一些心灰意冷了。

如果不是這一兩年國家多事。比如西藏,南北疆的穩定,比如都掌蠻的戰事,比如水旱之災。這些事情佔據了國家事務相當大的比重。

而今從整個天下角度來看,新佔領的南北疆,與西藏已經處於安堵的狀態之中。

君臣之間的分歧也到了解決的時候。

對朱祁鎮來說,蘭芝當道,不得不除了。

太子說道:“父皇,可考慮過於公?”

朱祁鎮說道:“于謙?”

太子說道:“正是,於公乃是社稷老臣,海內元老重臣。如果讓於公入內閣,則天下之幸事。”

太子之所以推薦于謙,雖然有私心,但是公心更多。

首先,正統三十年。宣德永樂年間已經過去了三十多年了。這些年來宣德永樂年間的老臣次第凋零了。

如果說于謙在正統初年還是小輩。但是在這個時候,真正當得起海內元老重臣的稱號。

而且於謙在宣德年間,就有大名鼎鼎的青天名號,河南山西百姓,而今還懷念于謙。之後擔任直隸總督,修建河北水利,專任河道總督,修建黃河大堤,整修運河,雖然沒有真正解決根本問題,但是保證了黃河這幾年氾濫並不大。

後來又到了西北,擔任三邊總督,且不說他在茶稅改革之中做出的貢獻,單單說于謙在西北推行水利,興復漢唐諸渠,裁撤整頓馬場與衛所,並鼓勵當地修建水利。數年如一日,屯兵積穀。

在西域拿下之後,鞏固西域做出了極大的貢獻。甚至一度坐鎮哈密,總領南北兩疆。轄地幾乎包括半個中國,有陝西,西藏兩疆。

雖然很快就卸任了。但是在百姓心中,在官員心中,于謙是一個不一樣大臣。

特別是在百姓心中,幾乎于謙所到一處,都能平息冤情,發展民生。百姓望之如父母。聲望之隆,天下鮮有,即便而今別的地方不知道,但是在順天府境內,就有人供奉于謙。

于謙入內閣,的確是衆望所歸。

連朱祁鎮也心動了

只是他並不知道,他能不能說服於謙。

如果於謙能與他站在同一條戰線之上,則事情就好辦多了。如果於謙強烈反對的話,朱祁鎮也無可奈何。

畢竟於謙有如此名望加身,不敢說有不敗金身,最少朱祁鎮不能輕易動他了。否則影響太大了。

朱祁鎮沒有直接回到太子,而是轉過頭問懷恩說道:“於公到了哪裡?”

朱祁鎮這一次聖誕節,也將外地的一些重臣都召入京師了,即便是退休的也在其中,自然不能放過於謙。

懷恩說道:“東廠消息,本來於公應該在今天入京的,但是在過黃河的時候,卻受了風寒,休息兩日,估計在聖誕節前一日,到達京師,應該誤不了日子的。”

朱祁鎮心中輕輕一嘆,說道:“於先生也老了。”

于謙的年齡比李賢都大。而今已經六十六歲了。聽這話身子骨也不是太好了,這又是朱祁鎮心中一個擔心。

畢竟內閣的事務,是很繁重的。

不過,不管怎麼說,朱祁鎮在內閣首輔候選名單之中,添加了一個于謙。劉定之還茫然不知道,自己多了一個強大的競爭對手。

于謙也不知道,他居然還有機會入主內閣。

只是他未必想這個機會了。

因爲人與人是不同的。

有人如胡濙,即便八十高領了,已經滿面紅光,鶴髮童顏。他已經退下好幾年了,在老家悠哉泉下。

這幾年據說研究醫術,與當地名醫互相切磋,大有進益,九十一歲的人了,依然走路不用人攙扶,思維不亂,言語有序。

更是這一次千秋萬壽宴之中,請的故舊大臣之中,年紀最老的一個。

據說禮部當時定名單的時候,是沒有請胡濙的。無他,胡濙年紀太大了,又是江蘇人,離北京太遠。怕千里奔波,一下子喜事變成了喪事。

這就不好辦了。

不像乾隆辦千叟宴,不知道多少老人被折騰死了。

卻不想,胡濙親自派兒子來問,爲什麼請了別人不請他,是他這個前內閣大學士不夠資格嗎?

只能補上胡濙。

對胡濙來說,他前半生滿江湖的找建文下落,後半生都凝聚在這四九城之中,他故鄉雖然是在江蘇,但是在家鄉待久了,卻想北京了。

而且大明而今如此之盛,他更是想參與其中,即便是死了,見了太宗皇帝,也是有話說的。

而於謙卻不一樣。

于謙從修建河北水利開始,大半心血都在水利上。

這些直接與地方打交道的事情,卻是勞身勞心。于謙更是身體力行,不敢有絲毫怠慢。真以爲地方官員胥吏都是清白無辜之人,見了德高望重的于謙,就乖乖的聽話。

自然是于謙用手段鎮住了他們,讓他們驚悚害怕,不敢在工程上做手腳,這纔有這麼大的成果。

但是這種大工程,可謂是千頭萬緒。

有時候看似順理成章的事情,其中所消耗的心力,外人又怎麼能知道啊?

從來沒有什麼理所應當。

所以這種疲憊就積累在於謙的身體之上,此刻於謙頭髮已經沒有一絲黑髮了,整個人看上去衰老了許多。

也許是一路上舟車勞頓,又病了一場,來的京師之後,又是分外疲憊。只是匆匆拜見朱祁鎮。

朱祁鎮見於謙如此,也沒有多說話,只是安排他好好像休息一番,有事情在聖誕節過後再說不遲。

于謙回到自己家中。于謙雖然人一直不在京師,但是在京師是有賜第的。

只是昏昏沉沉睡上一覺,第二天天方亮,左右將將他叫起來。無他,今天是聖誕節,雖然不用上早朝,但是閱兵的時候,他也是要出席的。

于謙不敢怠慢,清理一番,穿上朝服,就在紫禁城外列隊等候。而這裡已經有很多人在等了,錦衣衛幾乎全體出動,將長安街上封賞的嚴密之極。百姓們是斷然不可能靠近承天門城樓的。

在閱兵觀衆席上,只有大臣勳貴百官,與千秋萬壽宴的人員高度重合。

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一十六章 海運總兵官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一十三章 北伐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一百一十六章 皇太后心事第一百零五章 理財聖手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四十七章 又是一年風雨時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七十九章 歃血爲盟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五十五章 於公入陝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二十九章 兌子第五十五章 斬盡天下不平事第一百五十六章 塵埃落定大本堂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二十章 真相第一百二十七章 巡城三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四章 太后第一百二十六章 遺折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九十八章 藏地第十六章 經筵第六十六章 楊士奇與于謙三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三十七章 何以養民第一百六十一章 秋風秋雨愁殺人第三十八章 景東之戰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四十五章 升龍大捷第十七章 李時勉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