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五章 族產

第八十五章族產

朱見濬並不是太懂,但是于冕一眼就看出來這個孩子定然是惲老爺子最寵愛的後輩,看似讓他端茶倒水,其實上有了旁聽的權力。

這也算是言傳身教的教育之一。

並不是誰都有這樣的資格的。

朱見濬說道:“清丈之事,多虧了惲家相助,才能這麼快的完成,故而本官過來謝謝惲老爺子。”

惲老爺子連忙說道:“不敢當不敢當。在老夫看來,這樣的事情早就該做了,否則鄉親們受害非淺,朝廷既然有意重新丈量,老朽豈能不相助?”

朱見濬說道:“哦?卻是爲何?”

惲老爺子說道:“公子看來是鐘鳴鼎食之家。”

朱見濬心中輕輕一笑,暗道:“我家那裡僅僅是鐘鳴鼎食?”但也含笑不語。

惲老爺子繼續說道:“黃冊多年陳陳相因,黃冊上的人都是幾十年的人物了,如果他們家中有人傳下來,到也好辦,無非父子相承。”

“但是有些人已經絕戶了,但是官府還要徵糧就不大好辦了。”

“即便有些人口滋生,也不好將這事情攤牌到他們身上,我家也只能自己賠了。”

說起來,惲老爺子也是長嘆一聲。

糧長都是包賠的責任的。

在這一點上,似乎有元代包稅制度的遺風。

一般來說,一萬石糧食設一個糧長,但也不是絕對的。所以如果糧長征收不上來糧食,糧長就必須自掏腰包,將差額給補上。

聽惲老爺子所言,看來他並沒有少賠錢。

朱見濬看着惲老爺子,問道:“本官看過糧冊,如果按新清丈過後的數目,惲家兩支十幾房總共清丈出來一千多畝土地,這是一個不少的數字,惲老爺子就不心疼嗎?”

惲老爺子說道:“有什麼可心疼,種地交稅也是天經地義的。即便能逃一些稅,又能逃多少,爲了一點點蠅頭小利了,而損了惲家列祖列宗的名聲,老朽纔是不孝之極。”

朱見濬說道:“我來的路上,看見有很多橋樑河渠都是惲家所修?惲家可稱富豪啊。”

惲家老爺子眼睛微微一挑,用渾濁的眼睛細細看了一眼朱見濬,這才放下心來。他本以爲朱見濬在索賄,但看朱見濬的衣着打扮,隨從伴當,已經眼睛清而不邪。心中才鬆了一口氣。

惲家在常州也算是些錢財,但是在這樣的京城貴公子看來,卻也不值一提。

“公子說笑了。”惲家老爺子說道:“我惲家也是書香門第,詩書傳家,不敢說家境不殷實,但是祖宗有訓,從來積得不積財。”

“各房都信得過老夫,讓老夫主持公中,自然是要將錢用到正地方的上,除卻一些錢財爲族裡置辦田產之外,其餘都做這些事情了,也好爲我家積德。”

朱見濬又問道:“惲家的族產有多少?”

惲家老爺子有些不高興了,這是刨根問底,但也沒有辦法,惲家老爺子說道:“有三頃地,乃是歷代祖宗增添的。”

三頃地也不多,不過三百畝而已。

隨即朱見濬又問了惲家的族產問題。

一般來說,惲家的人都有義務給惲家捐贈財產,但是並不是說,惲家各房的財政都屬於惲家的。

甚至可以將惲家族產理解爲寺廟的廟產,不過,這些供奉的人是惲家祖先,捐贈的人都是惲家子弟而已。

一般來說,普通惲家人每年都拿出一點錢算是祖祠的香油錢,但是這個並不是強制的,如果實在不行,也不會強制要。甚至祠堂還會對特別困難族人一些補助。如果說一些族人遇見事情,絕嗣了,也由祖宗長輩安排過繼。

如果父母雙方的兒子,也會被祠堂安排養大。

等等,婚喪嫁娶,都與祠堂有關。

甚至而今南方有些地方,還保持一些習俗,比如說新媳婦要拜祠堂,並添上姓名之類。

古代民間的治安也不是太好的,村子彼此之間,爲了各種資源的爭奪,比如水源也常常有幹架的事情。

故而古人即便是一個窮人都特別關心家族的祠堂。當凡有些辦法,都要立祠堂,就是爲了凝聚人心,抱團與其他人競爭。

一般在外面混出來的人,也會出大筆錢砸在祠堂之上。特別是有功名的人。

甚至有人說中國古代貪污其中有一些原因,就是與這種制度有關。無他一旦有人當官了,族人們都覺得這個人一定有錢,就要回報。

畢竟很多時候,一個讀書人並不是他自己小家培養出來的,是族中下了大力氣了。

就好像祠堂邊的私塾一般。

這個私塾就是用惲家公中的財產,讓惲家之中不管家裡有富有不富有,但凡是有讀書潛力的人,都來這裡讀書。

如果不是有族中的私塾,很多人都會讀不起書的。

所以,很多即便變成了大官,也是人情難卻。

也不是誰都好像是楊溥一般,一張鐵面從不徇私,但是即便如楊溥一般,他在京城過得緊巴巴的另外一個原因就是,將他的俸祿節約下來,送到家族中。

要知道楊溥的俸祿每年千餘石,已經不算少。換算成漢代的石,就是萬石上下了。

甚至連抄家,也是不會查抄族產的,這也是爲什麼紅樓夢中,王熙鳳夢見秦可卿,秦可卿交代王熙鳳要多置辦族產的原因。

因爲如此置辦的族產,即便賈家敗了,賈家的後人也能得到家族族產一些供應。

最少在現在,這種家族制度被這麼多人擁護,是有原因的。

朱見濬問完之後,心中也算是瞭解大明最底層是什麼樣子了,只是看惲老爺子有些不大愉快的樣子。

這種刨根問底的問話,實在有些不大友好。

朱見濬哈哈一笑,安撫了惲老爺子一番,又爲惲家留下一道墨寶:“清白人家。”並將用了太子的私印。

惲老爺子雙手接過,自然不知道其中珍貴。但是朱祁鎮的字是怎麼練都練不好。最多是能見人的地步。

所以朱祁鎮對朱見濬的筆法要求比較嚴苛,朱見濬從小臨各家名帖,雖然年少,但是筆下卻有幾分風骨。

惲家也算是詩書傳家,故而也能看出來這一點。題字的人如何不去說,但是這字就是一副好字。

朱見濬本想走,但是天色已晚,就在惲家住了一夜,惲家自然是好生照顧不去說。

夜裡。

朱見濬與于冕還有張懋三人密議,讓侍衛守住在外面。

朱見濬問兩人說道:“這黃冊之中有沒有問題?”

于冕看了一眼張懋,他知道張懋今天一天失蹤去做了什麼,就是覈對黃冊。他對朱見濬說道:“自然是有問題的。但是以我之見,卻不能再查了,最少惲家已經做得不錯了。他們自己家並沒有什麼隱藏。”

“真要說起來,整個常州,不,整個江南的清丈的土地那一個地方沒有問題。”

“殿下也是知道,武進縣的土地數目與洪武年間清丈數字,是持平的,稍稍多了一些,縱然江南地狹,也不至於到了這個地步。”

于冕作爲杭州人,對這一帶情況再清楚不過了。

是的,大明洪武年間行進了大規模開墾荒地的行爲,一度以每年二十萬畝數目增加。南方很多地方土地開墾幾乎到了極限,再想增加就不大容易了。

但是決計不至於一寸土地都不會增加了。

從洪武到正統近五十年,幾乎沒有漲幅,就有一點太假了,要知道北方各省,即便是有水分,但水分也不至於做到這個地步。

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四十章 輿情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五十章 官茶與商茶第一百一十四章 勳貴圈子的爛事第九章 劉定之與李賢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九章 勳貴斷尾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六十三章 馳禁令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五十八章 長腿的滹沱河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三十章 佛山造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八十九章 工部侍郎提舉天下工場事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三十七章 漢城之戰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五十八章 楊榮離京第九十六章 軍工的發展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二百五十一章 善後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八十五章 蔣貴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一百二十六章 問天春秋幾何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一百二十九章 大捷之後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章 大明九邊考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一百四十四章 李賢的決擇第二百二十一章 往者不可諫第十四章 新任內閣班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十九章 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