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

第八十一章江南田畝狀況

似乎寇深並沒有給朱見濬一點優待,他帶着張懋,在衙門找一個房間,就開始了工作。

工作內容也是相當簡單,但是業務量繁多。

那就是將下面一鄉一縣的編好的黃冊,整理在一起,彙編起來,還要檢查一下他們有沒有什麼比較明顯的錯漏。

如果會的話,打回去讓下面的重做。

朱見濬很快就明白寇深這樣做的第一重深意了。

朱見濬的位置看似不重要,卻能從整體上觀察整個江南地區土地情況的全貌。

首先,江南雖然富庶,但是真正大戶人家並非沒有,但是都很少,即便有什麼大戶人家,只要拉出來,就是本朝開國以來,在朝廷上最少做過六部尚書的顯赫人物。

當然了,這也不是絕對。

因爲很多即便是出過六部尚書家族,也未必成爲當地大戶。

往前數幾十年,也就是太祖年間對打壓大戶,近乎不遺餘力,各種各樣的大案之中,還從江南遷移人口,所遷移的都是大戶。

這就造成了一個結果,那就是當地田產超過三千畝的大地主都不復存在。

當時百姓之中,也沒有明顯的貧富差距。

似乎,這就符合了太祖皇帝審美,太祖皇帝將治國當成種莊稼,那些雜草,自然要下手除去,但是對於那些長得太好,冒出頭的莊稼,也不是太喜歡的。

太祖皇帝喜歡整整齊齊的麥隴。對於整個大明,也想建設成一個大農村。

只是太祖皇帝在的時候,這些政策還能執行下去,但是太祖皇帝不在了,畢竟農業時代並不是後世財富積累非常快。

很多時候,幾千畝的家產,也是好幾輩人才能積攢出來的。

再加上太祖皇帝雖然不在了,但是他政治思想還在,大明朝廷很多時候還是執行着太祖皇帝的法度。

這就造成了,除非你家有人當官,還是不小的官,纔能有資格兼併土地。

否則很多人幾十年經營之下,也不過將家產擴充在幾十畝或者幾百畝土地,至於更高就不大可能了。

整個江南所有權的結構,大抵就是這樣的。

大片自耕農,再加上一些中小地主,和極個別士紳地主。

總體上來說,朱祁鎮很多政策也讓土地集中兼併的趨勢有所放緩,那就是遷移百姓,往東北,夷州等地。

看上去,江南土地結構還算得上基本健康,但是真正與洪武年間相比,卻差了不知道多少。

因爲洪武年間,幾乎都是自耕農。而今大地主都是政治有關聯的,而中小地主的卻在迅速發展起來。

隨着中小地主發展過程之中,有一個不在大明律之中的制度,只是在民間約定成俗的制度,也映入朱見濬的眼簾。

那就是永佃制度。

這一個制度,更是讓土地情況更加難以確定,增加了朱見濬不知道多少工作量。

什麼是永佃制度,那就是將土地的所有權與土地的使用權分離,地主不再從土地徵收分成的租稅,而是讓佃戶每年付固定的田租。

這樣一來,地主就免於經營性風險。

畢竟種地遇見年景不好,賠本也是很正常的。如此一來,這個制度將風險轉嫁給佃戶了。

當然了,佃戶並非沒有得到好處。

佃戶得到的好處就是穩定。

什麼穩定?那就是地主不可以奪佃。

也就是說,地主不干預土地經營的任何事物。甚至不能奪回佃戶租種的權力。

這就形成了一田二主的模式。

在北方因爲田產的問題,這樣的模式還沒有出現,但是這是在江南,可以說是整個大明農業最發達,精耕細作最爲興旺的地方。

纔會將這個制度普遍開來。

這個制度並非始於今日,其實在唐宋之間就已經有了。但是也是在明中葉,才擴散開來,到了晚明,全天下幾乎都是這樣的模式了。

一直到民國時期。

任何經濟行爲的擴散就是有利益驅使的。

沒有好處的事情,沒有人願意做。

之所以這樣在後世被批判的剝削模式,能夠擴散全國,卻是因爲這種生產模式,適應了當時的生產力。

因爲明中葉南方,幾十年的太平人口滋生,形成了一個一直沒有解決的問題,那就是地少人多。

地少人多的情況之下。想要高產,自然不能選擇擴大耕種面積,只能選擇另外一個模式那就是精耕細作。

但是精耕細作要花費的精力人力物力,是尋常耕種的好幾倍。佃戶自然不願意再與地主分成地租。

而很多地主或許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發家,在改換門庭之後,就會不直接主持土地耕種了。

所以如果是分成的田租,對他們這些不經營土地的地主反而是麻煩,特別是很多書香門第來說。

說是耕讀人家,但是有幾個真的是耕了?

所以,這種定額的地租對他們也是方便。

但是對朝廷來說卻未必方便了。

一田二主,但是朝廷黃冊之上,卻只能有一個名字。有沒有具體的法律規定,想想就知道這上面要多事了。

除此之外,還有官田的問題。

甚至說官田是最開始用永佃制度的,原因很簡單,朝廷文武百官哪裡有精力關注土地收成,直接將官田的地租當做一種特殊的稅種,加到官田之上,跟着賦稅一起上繳衙門就行了。

這也就構成了江南官田重賦的原因。

官田都是好田地,甚至嚴禁買賣,但是還是有人賣,本來即便是賣,賣的也是永佃權。但是官府很少直接管理官田。

就讓官田有了二地主,即他將永佃權賣給農民,從中間又抽了一成。

這也是永佃制度的問題所在。

在明代永佃制度大抵是一田二主,但是到了清代甚至有了一田三主,一田多主。

讓地主的生產屬性越發淡了,反而金融屬性,也就是食利屬性也就越發明顯了。

這也是本朝爲什麼要土地改革的原因。

不清理這個階層。農民的產出就會被一層層的剝削,最後國家收不上來稅,農民不堪重負,國家積貧積弱的局面就無法改變。

當然,這是永佃制度走到末期的時候。

而今永佃制度正是初生之時,散發着勃勃的生機,特別是大明開國以來,一直鼓勵開墾荒地。很多農民都自己開墾荒地,將土地的田底也就是土地所有權給地主,自己保佑田皮,也就是土地的耕種權力。

之所以這樣做,卻是因爲很多原因,比如說成本。

開荒是需要成本的,但是真正幹活的百姓偏偏什麼資本都沒有。比如官面上的事情,畢竟有些時候,是不是荒地,不是你說了算,而是官面上說的人說。

WWW★ ttкan★ ¢ o

能不能開墾也是要有人出面的。

這個制度,也極大的刺激了開荒。

最少朱見濬雖然感到麻煩之餘,對這一個制度並不是多反感的。

就這樣朱見濬每日就做不完的事情,即便有張懋等人分擔一些,但依舊很忙,一邊忙碌一邊將江南的大致情況從文書之中看得七七八八了。

寇深自然也不會真將朱見濬當做一個普普通通的吏員。

在朱見濬埋頭苦幹一個多月之後,寇深派人去請朱見濬了。

朱見濬自然也是明白這一點,他不可能一直待在這裡的。

寇深見朱見濬的時候,屏退左右,相互行禮,自然是以對待太子的禮節來招呼朱見濬,兩人寒暄了幾句,寇深看着書桌上已經被朱見濬整理過的文書,輕輕一笑說道:“太子的算術很好。”

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九章 蹇公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三十五章 精簡少府第三十三章 瓦刺的兵器來源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三十四章 交趾戰況始末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七十章 楊士奇治水意見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七十八章 兩件大事第七十二章 木蘭河衛之屠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八章 識趣的襄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十六章 海漕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三十一章 慶都公主駙馬三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十三章 劉定之入閣第七十六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第七十四章 瓦刺可滅乎?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十四章 禮簡而刑繁第五十七章 亦失哈二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一百二十八章 巡城四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六十一章 太皇太后問計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十一章 微山湖計劃第十九章 修德養望馬性和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十四章 遺詔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八十二章 吳瑾揚名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一百二十四章 兩朝開濟老臣心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章 新天子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二十二章 天下大勢,浩浩蕩蕩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零九章 天下徽商第一百二十二章 地震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