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

第七十九章南洋近況

朱祁鎮還沒有登基,就在南洋布置了棋子。

但是之後二十年,朱祁鎮都沒有在這上面多插手了。

不是不想,而是不能。

原因很簡單了。

朱祁鎮越發清楚明白,大明的問題在內,而不在外。如果一味的開疆擴土,反而是治標不治本。

所以,朱祁鎮對舊港宣慰司,以及南洋衛等地,從來是要求維持現狀就行了。

等朝廷大軍主力向南的時候,大明在南洋有足夠一個立足點就行了。

只是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想法。

朱祁鎮的想法,不能代替南洋衛曾家,與舊港施家的想法。

舊港施家施長安,而今已經年邁了。

不是當初對這年幼的朱祁鎮侃侃而談的冒險家。

這二十年間,施長安在舊港支撐的時間,越來越難受。

施長安在敵人上有些判斷錯誤。

因爲施長安而今在舊港最大的敵人,並非滿者伯夷。

原因很簡單,因爲滿者伯夷似乎要走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刻了。

滿者伯夷建立在元代遠征之中。也就是那位先與元軍聯繫在一起,打敗競爭對手,然後又反手將元軍給埋了的爪哇君主。就是滿者伯夷的建立者。

而今算起來將近二百年了。

他全盛的時候,正是元明之間,甚至在太祖時期,還扣押太祖派往爪哇的使臣。甚至建立起一套帝國體系。

就好像是中華文明一般,由帝國本土,外藩等組成。

爪哇就是滿者伯夷的本土。

而滿者伯夷的藩屬國遍佈整個東南亞。可以說是歷史上第一個統治印度尼西亞全境的國家,甚至馬來西亞相當大的部分都爲滿者伯夷所有,都是他的外藩。

這個時候的滿者伯夷可以稱爲帝國了。

但是好景不長,在太祖末年,爪哇發生了嚴重的內亂,就是歷史上東王與西王相爭,甚至到了上書大明朝廷求支持的地步。

請注意,在此之前高傲的滿者伯夷一直對大明保持強硬的態度。

但是在這一次大內亂之後,就變得軟化起來。

然後就保不住自己的藩屬國了,第一個滿者伯夷的藩屬國投向了大明,那就是滿刺加國,也就是馬六甲。

但是此刻的滿者伯夷已經無力應對大明的外交攻勢,也無力應對藩屬國的紛紛叛離了。

特別是鄭和下西洋之後,更是將東南亞各國都歸爲大明的藩屬之內,包括滿者伯夷,在這種形式比人強的地步,他只能捏着鼻子認了。

甚至舊港本來就是滿者伯夷的藩屬之一,被海盜陳祖義掌控,滿者伯夷無力打回來,只能求助於大明。

這纔有了舊港宣慰司。

在大明勢力從南洋回縮的時候。

很多人都以爲東南亞都會回到原本的秩序之中。也就是滿者伯夷霸主回來。

甚至包括大明也是這樣認爲的。畢竟爪哇地區是東南亞農業最發達的地域之一。即便在後世也是可以養活一億人口的豐饒之地。

說一句乃是東南亞這個時代的中心不爲過。

但是從正統初年到正統二十年間的變化,證明了一件事情,那就是滿者伯夷已經接近壽終正寢了。

舊港真正威脅就是阿拉伯人,或者是回回教。

回回教在貿易上是漢人的對手,這一點是沒有錯的。當施長安在舊港才發現,這個時代正式回回教在東南亞爆炸般發展的時候。

他們謀求的並不僅僅的是經濟上的特權,還有政治上,以及領土上的。

而施長安又要面對另外一個問題,那就是鄭和留下的攤子,華人未必是舊港的依靠,反而有可能是對手。

施長安是將自己的姑姑趕走了,才重新奪得了舊港宣慰司。

但是在鄭和的傳播之下,回回教在東南亞華人之中非常流行,甚至可以說鄭和的行爲將回回教大發展的時間大大提前了。

這就出現一個問題。

那就是一個人信奉回回的漢人,到底是相信自己的祖先,還是相信自己的教友。

不要小看這個問題。

歷史舊港宣慰司的消失,就是因爲施三娘與自己的丈夫投奔回回教了,在所以舊港施家就消失了,甚至在爪哇傳播回回教九大聖人,其中有五個都有中國血統。

但是隻有一個有中國名字流傳下來。

其他流傳下來的只有教名。

單單看文獻,如果沒有格外標註,誰知道他們是中國血統。

而爪哇所謂九大聖人,更是在而今前後幾十年之間陸陸續續出現的。在未來幾十年間,將東南亞全部染成了綠色。

一直保持到了現代。

如果沒有朱祁鎮的支持,沒有南洋衛曾家相互扶持。施長安可能早就信了回回教投入回回教的勢力之中。

當然了,這不是他真的相信了。

而是漢人的入鄉隨俗而已。

有時候爲了保持自己的權力,有些事情是可以做的。

畢竟很多時候,爲了活着,一些東西都是多餘了。

但是有了朱祁鎮的許諾與支持,他自然有了盼頭,才一直堅持下來。但是這種堅持受到了內外的阻力了。

特別是在爪哇島內,也就是滿者伯夷本土之中,回回教已經逐漸在上層貴族之中傳播開來,有地代替婆羅門教的趨勢。

對,滿者伯夷是信奉婆羅門教的,甚至滿者伯夷的王室還與占城王室之間有聯姻的關係。

但是在回回教強大的傳播能力之下,甚至很多人都忘記了滿者伯夷是信奉婆羅門教的,都以爲滿者伯夷原本就是信奉回回教的。

在一個國家,當回回教發展到優勢,不,不用發展到優勢,只要相對優勢下面會做些什麼,就是不問可知的情況。

滿者伯夷的亡國,也就是這幾年了。

而建立在滿者伯夷屍體之上的國家,定然是一個回回教國家。這個趨勢很多人都看得明白。

到時候舊港宣慰司還能保持獨立性?

不要忘記,因爲鄭和的影響,東南亞華人之中信服回回教的人相當不少。

這種內外交困的局面,讓施長安有些心力交瘁。

所以當大明與安南開戰之後,施長安簡直是欣喜若狂。他在思考這一件事情,是不是大明重返南洋計劃的開始。

他更是不等朝廷的命令,就獨立拉出這一支船隊,來支援大明,就是要展示出他們的能力。暗地督促大明參與南洋事務。

只是如此舉動,更是展示出施長安內心之中急迫之感。

於是北上的過程之中,就聽到了風聲。於是他們與廣東水師馮軾匯合在一起,浩浩蕩蕩來支援占城了。

廣東水師擔負起巡視南洋的責任,馮軾可以說是大明各處對南洋地區最爲了解的將領之一。畢竟廣東水師在巡視南洋的時候,也不會空着手,自然要攜帶一點私貨了。

只是私貨,也是要有買家的。

這關係自然要親密起來。

在這一支軍隊浩浩蕩蕩來到占城附近,並在占城以南上岸之後,他們直接改變了占城周圍的力量對比。

這樣情況之下。

黎思誠有兩個選擇,一個是打上一場。圍城打援,其次就是撤軍。

只是馮軾是瞭解自己軍隊的能力。

一句話,雜牌軍。

各部水戰還行,在陸上就是一些軟腳蝦。虛張聲勢還是可以的,於是在占城城南幾十裡的洞郎郎山脈之中,旗幟遍佈山野,但就是藏在山中不出城。

有援軍近在咫尺,占城城中明軍就有了支撐,再加上占城堅固的城防,幾個月之內,恐怕是打不下來。

而安南大軍的時間窗口已經用的差不多了。

撤軍就是唯一的選擇了。

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八十九章 張輔的奏對第十八章 西域近況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三十一章 崩潰的開始第十章 開發東北第一步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四十六章 黃河改道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七十四章 春耕準備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二十五章 巡城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九十九章 定風波二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一百零九章 諒山之戰之構想第五十四章 圍剿之策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零七章 射柳二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三十八章 瓦刺退兵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十四章 主導權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一百三十八章 石亨的猶豫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章 瑞雪兆豐年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五十一章 武學的意義第一百一十九章 馬文升斷案第一百三十五章 武學新三甲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九章 滹沱河道知多少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六十三章 水路救援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六章 擴大的兵部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零三章 廢天皇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一章 思明府之變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二十章 兵部戶部之爭第十九章 破朝鮮之策第一百五十一章 約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