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

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

董興近乎脅迫一般將盤羅茶全帶在身邊,又整合占城軍隊,將佔城所有的男人全部登記在冊,服從大明官軍的徵召。

這立即引起了反對。

無他,正因爲婆羅門教之中,人是分三流九等的。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如何能在同一支軍隊服役。

甚至很多都不該做軍隊這樣的事情。

因爲戰鬥是吠舍的事情。

但是董興哪裡在乎這個,他只在乎自己的刀,城外安南軍隊陸陸續續的到達。看上去有十萬之衆,董興心中壓力之大,也就可想而知了。

這兵痞惹急了,從來不和人講道理,一來這道理也講不通,畢竟董興完全無法理解,爲什麼敵人打到城下了,有些人還不能登城防守。

於是乎,董興還沒有殺安南軍隊,先殺了占城之中的人,一殺就是好幾千人。

其實如此不是海路斷絕,董興也未必會做的如此絕。

頓時舉城震驚,不敢有一絲返抗董興。

如此一來占城城中的所有人力物力才能爲董興所用。

只是此刻黎思誠也到了占城城下。

在占城城下,黎思誠一時間也有一絲絲迷醉之感。

原因無他,打占城打的太順利了。

一路上黎思誠並沒有做什麼,而是事事聽從丁列的指揮。

但是即便如此,也給丁列免除了很多後顧之憂,當然了,雖然大家都知道這個仗應該是丁列打的,功勞卻都掛在黎思誠身上。

一時間黎思誠的威望如日中天,一時間直追後黎太祖太宗了。

這讓黎思誠有一瞬間在做夢一般。

他登基不過兩年,卻做到了很多列祖列宗沒有做到的成就,比如力據北寇,大敗占城,甚至再打幾個月的時間,就能將佔城王給擒拿在手了。

這是結束兩國數百年恩怨的大功勞。

只是黎思誠意氣風發的時候,丁列卻潑來一盆冷水了。

在黎思誠剛剛到了占城城下的時候,丁列就來求見了。見了黎思誠之後,立即跪倒第一句話就是請罪,說道:“臣怠誤戰機,請殿下恕罪。”

黎思誠一時間不理解,立即說道:“丁公何處此言?”

丁列說道:“殿下,這一仗打打到這裡,已經算敗了。”

黎思誠更是不能理解是說道:“這是從何說起?”

丁列說道:“因爲臣已經探明,北寇有近兩萬人入了占城,而且從入城的車轍來看,他們帶了大批量火器。”

“有這兩萬人,占城難以攻克,只要我軍大兵一撤,北寇就能以占城爲根基,大舉北上。”

“臣------”

一時間丁列說不下去了。

黎思誠瞬間明白了。

黎思誠爲什麼傾力南征,不是爲了打占城,不是爲了獲取財富,也不是爲了從占城之中割地,而是要改變安南的戰略態勢。

拔掉大明在南方的一個立足點。

畢竟而今安南整個北方防線總體上來說,還是比較穩固的。

唯一的戰略漏洞就是南方了。

南方多爲平原,雖然沿海平原比較狹長,只需一兩座城池就能卡死,但是每增加一個戰略方向,對安南的消耗都是極大的。

從戰略上來看,安南打占城,不在於取得多少次戰術的勝利,而是要讓占城臣服。

其實在大明決定不派兵之前,占城內外就已經憂心忡忡,很多人都動搖了,占城各大貴族放棄支援占城,其中就有很多黎思誠做的手段。

但是有了大明直接的援助,就會立即變得不一樣了。

畢竟大明雖然多少年沒有介入南洋地區了,但是大明在南洋地區也是一直有存在感的,這種存在感就是舊港,海商,南洋衛一起構成的。

這三者之間構成一個貿易網絡,連接南洋各國。

這種影響力在關鍵時刻都會影響着很多人的決策,包括了占城貴族。

黎思誠深知不知道,當這個小城傳開,占城其他貴族到底會不會秉承原來的想法了。

黎思誠說道:“丁公,這不是你的錯,我大越國小民弱,怪不得丁公。”

丁列這一系列戰事打的,雖然有恃強凌弱的感覺。但是任誰也不能否定丁列的軍事才華。

只是一個將領有時候就受限於自己國家的國力。

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說起來,二戰時期德國的一些高級將領是不如英美同時期的將領嗎?不是,決定戰爭勝負的是國家的強弱。

“殿下,事已如此。”吳士漣說道:“以臣之見,莫過封一占城王具占城舊地,如此一來兩王相爭,也能爲我大越爭取一點時間。”

黎思誠說道:“那麼占城就不打了?只要打下占城,一切都可以回覆到原來的規劃上。”

丁列說道:“臣無能,臣已經數次觀看占城防務,主持占城防務的明軍將領乃是一員老將,臣沒有看出多少破綻來。”

“想要打下占城,非死上數萬將士不可。”

“而今卻是萬萬不行的。”

慈不掌兵義不掌財,丁列說不行,並非死不得數萬將士,而是安南的國力如此,幾乎每一個將士都是十分寶貴的財富,特別是與大明之戰的戰事,正陰雲密佈,不知道什麼時候就落下雷霆。

這個時候,安南實在是損傷不了如此元氣。

吳士漣說道:“我軍不是有數萬占城俘虜嗎?冊封一占城王,令他主持占城戰事即可。”

黎思誠聽了,也知道吳士漣的辦法,看似是變通之法,但是說到底,也是敷衍的辦法。

占城軍的實力,本來就不強。

而今又是敗兵俘虜重組,能不能打得過原來的占城軍,就是兩可之見。讓他們攻明軍鎮守的城池,想想就是一個不可能完成的任務。

但是事情到了這個地步,也只能如此了。

黎思誠要的並不是勝利,而是一個體面的退場了。

戰事打到這一步,安南大軍可以退場了。畢竟廣寧海戰的結果,也已經傳來了,京師地區空虛的很。

大軍孤懸於南,又要頓兵于堅城之下,實在不是什麼好兆頭。

黎思誠說道:“就這樣辦。”

他有一些意興闌珊。

“殿下,還有一件事情要做。”吳士漣說道。

“什麼事情?”黎思誠說道。

吳士漣大聲說道:“藉此大勝,祭祀天地,即皇帝位。”

黎思誠聽了,渾身一震,立即說道:“吳先生這合適嗎?”

如果說後黎一朝列代國主沒有想過稱帝的想法是不對的,但是想稱帝是稱帝,如果要稱帝的話,他們就要面對一個陰影。

這個陰影不是別的,就是大明。

稱帝就意味着脫離與大明的藩屬關係。稱帝很可能招到大明討伐。

黎思誠在歷史上也是稱帝的,是後黎一朝第一個稱帝的國主。

當然了,他也僅僅是關上門來自稱而已。對大明還是原來的一套。

不過大明未必不知道黎思誠稱帝的事實,只是儒家士大夫們不願意爲了這區區名分小事,而動刀兵。

自然是裝着不知道而已。

雙方就達成了一個默契。

就是我知道你知道但是裝着不知道。與我知道你知道但是我要裝着你不知道的事實。

而此刻,吳士漣建議卻不一樣,卻是在軍中登基,這樣的大事,是萬萬不可能瞞得過明軍的,幾乎是狠狠的一巴掌打在大明的臉殺上。

所以黎思誠第一個問題,就是這一件事情合適嗎?

吳士漣說道:“殿下,沒有比現在更合適的時候了,北寇大軍壓境,人心惶惶,非如此,不能鎮國運,定人心。讓北寇知道我大越不容小窺。”

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一百九十九章 再戰貓兒莊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六章 海關銀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一百四十章 瓦刺使團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八十八章 高陽伯李文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七十二章 瓦刺可伐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一百五十五章 伯顏帖木兒的決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二章 大武學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五十二章 親親之道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十一章 孫氏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心思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十六章 海漕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六章 亦失哈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二百零三章 楊洪掛帥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六十九章 建文已死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第一百三十九章 回京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二章 大武學序章 我, 朱祁鎮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一百八十六章 出塞之前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八章 鐵面講官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九十五章 任禮出鎮甘肅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七十九章 北京的工業體系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