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

第五十九章清丈土地的內情

李賢聽到了什麼風聲?

就是徐有貞要在這上面插上一手。已經開始有所動作了。

刑部主管天下刑獄,雖然行政監督的權力更多是在都察院,但是作爲刑部尚書非要插上一手,也不能說不可以。

畢竟很多時候,習慣規定是一回事,每一個部門主官的個人意志是另外一回事。

某些大臣強勢一下,原本不屬於本衙門的權力也是可以侵佔的。某些大臣如果不辦事,即便是本衙門正管事務,也可能被其他衙門給分割一部分。

徐有貞就是一個強勢的人。

在刑部尚書這一段時間之間,可以說沒有閒着。

不管是處置京察出來的貪官時從嚴從重,還是清理積案的時候,不留情面,頗有鐵面無私之感。

在百姓之中威望日高,但是在百官眼中,卻分明將兩個字刻在腦門之上了,不是別的字,就是酷吏。

而今徐有貞更是想要插手清丈土地事務之中。

那麼清丈土地到底有沒有問題?

當然是有問題了。

大部分侵佔土地的人都是當地士紳,可以說,大明規定的有功名的秀才,舉人,乃至官員都有免稅的田畝,但是有一個算一個,全部是超額佔有。

這僅僅是一個問題。

另外一個問題乃是藩王的問題。

藩王各地佔據的土地,也是從來不交稅的,而且藩王佔據的土地是相當之多,那一個府之中有一個藩王,幾乎整個府的土地都會成爲王田。

統統不交稅的。

當然了,如果田地裡面收不上稅來,當地政府運行都成問題,每年都還要有皇糧國稅,所以地方上就有自己的辦法。

什麼辦法?

去藩王府上徵稅,是萬萬不敢的,但是種地的老百姓卻是好拿捏的。

也就是說,凡是是種藩王土地的百姓,既要交給藩王田租,又要交給官府田稅,乃至於其中王府管事的剝削,等等。

幾乎是等於加了兩三成稅。

其實,太祖皇帝訂下來的賦稅,從來是不高的,如果單單看官府定下的賦稅,加三餉之後,也是能夠承受的。

但爲什麼會造成天下皆反的局面。

就是百姓承擔的不僅僅是賦稅本身。

之前說過,大明黃冊從不準確,他們徵收的賦稅都是從洪武年間傳下來的定額,而交納賦稅的百姓流失。

剩下的百姓只能承受越來越多的負擔。

最後自然無法承受。

當然了,而今大明正是如日中天的時候,各地的情況還沒有壞到這個地步,但是並不是說明清丈田畝的時候,就將這些問題都一一解決的。

地方官都是拿捏自己可以拿捏的,對於那些不能拿捏的人,自然是高高舉起輕輕放下。之前是什麼樣子,之後也是什麼樣子。

這樣的情況李賢如此說自己不知道,那是騙人的。

但是李賢也有自己的理由。

首先李賢是身後是士大夫集團,雖然這個集團內部也很鬆散,矛盾重重,甚至政見不一,但在觸犯他們全部利益的時候,自然要有反彈。

李賢並不是在乎他家裡一畝三分地。

畢竟官做到李賢這個地步,自己家中的家產多一些,少一些,根本不被他放在眼裡。但是李賢不得不關注大部分官員的想法。

在這個問題上,李賢是覺得要處置,但是卻不能矯枉過正。該放過就要放過,否則就不是清丈土地了,而是在興大獄了。

另外在藩王問題上面,李賢更是不想太過爲難藩王。

無他,朱祁鎮登基以來,就沒有對藩王有什麼好臉色。

將襄王發配到麓川,聽說而今襄王不適應麓川天氣,又多年征戰,幾乎無年不戰,雖然戰事規模並不大,但也是傷病在身,纏綿病榻,已經是襄王世子主持麓川事務了。

將河西四王遷入京師。

西北雖然貧瘠,但是在地方上,總是能作威作福,但是在北京天子腳下,就不行了。誰在乎一個藩王。

這還不是最重要的。

最重要的是對藩王俸祿的一刀切,所以藩王只能領自己每年一萬石的俸祿,至於藩王的子孫全部要藩王自己供養。

當然了,並沒有明文規定。

只是朝廷當初以財政緊張爲由,暫停發放了。只是這一暫停就沒有恢復的意思了。

雖然以容許各地宗室旁支入學科考,乃至於進入武學,大本堂學習,甚至在軍中,已經出現一些宗室將領。

但是真正走這一條路的人還是很少的。

如此種種,已經讓大明宗室對當今怨聲載道了。

一點不符合儒家的親親之道。

這些藩王政治特權本來就沒有了,而今連經濟特權都被限制了不少,如果在從田地上動刀子,天下該如何看陛下。

他作爲首輔重臣,自然不能陷陛下於不義。

除此之外,還有這樣那樣的問題。

總之一句話,不聾不啞,不做家翁。

這一次清丈土地,固然有很多問題,論起挑起問題來說,李賢自己都能挑出來不知道多少。但是比起挑出問題更重要的是做成事情。

清丈土地固然有這樣那樣的問題,但是大大更新黃冊數字,對各地方的情況,也算是一次摸底行爲。

讓內閣對地方治理更有的放矢,這本身就是極大的政績。

要知道歷史上大名鼎鼎的萬曆清丈,由張居正主持,仍然有很多地方要百姓自實?

什麼叫自實,就是你自己填寫,你有多少土地?

如此一看其中問題,有多少,就可見一斑,但是即便如此,萬曆清丈,也是歷史大大有名的治理行爲,而清代更是一次全國性的清丈都沒有進行。

徐有貞不是愣頭青,眼睛裡面揉不進沙子,雖然百姓都稱徐有貞爲青天,但是同殿爲臣,真以爲徐有貞是大大好人,正人君子,那就搞笑了。

如果一來,徐有貞要在這裡插上一手。

他是什麼目的?

李賢一時間沒有揣摩清楚?

是皇帝指使徐有貞出手?是徐有貞自己想借這一件事情,再興起一次大案?畢竟作爲刑部尚書,他想要有功勞,自然要有所作爲的。還是他揣摩出皇帝一些意圖。想投皇帝所好?

甚至此刻李賢對皇帝問自己一件事情,也有不少聯想,但也不能不回答,說道:“陛下,而而北方各地唯有河南沒有清丈完畢,今年水情,一些工作都停止了。而今水情過去了,只是各地都要救災,恐怕清丈土地,一時間也無法進行。”

朱祁鎮搖搖頭說道:“不行,必須迅速開始,不能停。如果百姓不在了,土地也要爲官府所有,重新安置流民,將流民重新編制,這些事情也要個清丈御史負責。”

朱祁鎮所言自然是有的放矢。

每一次天災,死的都是下層的百姓,真正的達官貴人不能說沒有傷亡,但是在比例上卻是很少的。

每一次天災都是地方上的重新洗牌,都會讓無主土地向士紳集中。

其實對清丈之中的種種弊端,朱祁鎮不敢說都清楚,其中有貓膩卻也是知道的。只是當做不知道而已。

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八十二章 南浦溪之戰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二十五章 楊溥之死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二百零二章 咫尺天涯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九十九章 西軍脆敗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十五章 李實的辦法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十六章 李瑈的應對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九十四章 內外新結構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七十章 父子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一百二十八章 藏地風雲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五章 福建善後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一百四十章 黃河決口第十二章 內閣與司禮監第二十四章 誰能解之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四十一章 藩王危機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一百二十一章 錢法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六章 射柳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亨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序章 我, 朱祁鎮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一百二十七章 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二十四章 地震三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六十六章 大疫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三章 災年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四十三章 石瘋子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三十一章,祭大成先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