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

第五十三章天下大水

黎思誠一時間又想了別的想法,他詢問羣臣道:“能不能反攻,將這一支明軍吃掉?”

此言一出,安南將領紛紛變色。

阮熾見狀苦笑一聲,說道:“殿下,而今我國稅沒有能力留下的大明十萬大軍,而且臣以爲而今最重要的事情,是遣使嚮明修好,否則這樣的戰事,我國承受不了多少。”

這一戰雙方傷亡多少,一時間是沒有答案的。

但是大抵上是殺傷相當,也就是明軍戰死多少,安南大抵就戰死了多少。看起來誰也不佔便宜。

但是誰都知道,大明的體量與安南不能相比。

同樣的損失,大明根本不在乎。

更不要說,大明南征軍除卻五萬京營之外,都是土司兵,衛所兵,也就是大明二流的軍隊。

一旦明軍京營大舉南侵,安南能不能擋得住還是兩可的。

黎思誠心中嘆息一聲,說道:“吳卿。”

吳士漣說道:“臣在。”

黎思誠說道:“你代孤去一趟北京了,記住不管北京什麼要求,一概答應下來。”

如果這一戰的目的,僅僅是大明給了安南一個教訓的話,那麼效果已經達到了,而今安南君臣再也沒有一絲自大。

他們迫切的需要和平。

只是和平能不能達到?就要看北京怎麼處理了。

毛勝的身體到了憑祥之後,迅速惡化。

其實他剛剛回到憑祥之後,身子還在一點點的養好,只是一個消息,卻讓他承受不住了,不是別的,而是天下大水。

似乎經過了幾個平年之後,老天爺按捺不住興風作浪的想法。

今年並不是一個好年份。

毛勝一心想要繼續打下去,即便而今這一次不成,但今年年末,還想繼續南下,但聽聞各地大水,內地運來的軍糧都被暫時截留了。

用以賑濟當地災民了。

而這個先斬後奏的地方官,並沒有受到皇帝處分。

如此皇帝的傾向性就很明顯了。

毛勝心氣一去,自然是纏綿病榻,一日不如一日了。

乾清宮之中。

無數雨線如織。、落在宮中的磚地上。聲音很是悅耳,但是朱祁鎮此刻聽了,卻是長長一嘆。不知道該說什麼好了。

天公不做美啊。

淮河,長江大面積水災,連錢塘江也不安分。幾乎在黃河以南,就是一片澤國,最北處乃是修武,河內,湯陰,洛陽。剩下就是淮河全線,長江全線,從荊州之下,沿岸都沒有一處好過的。

這水災已經很是困難了。

但是今年還有大旱災。

河北,山東濟南,青州,還有陝西甘肅,寧夏,全部是旱情。

河北的情況還好一點,其他的地方就不行了,縱然西北經過了于謙數年經營,但也不容樂觀。

朱祁鎮已經預計今年各處免稅,再加上賑災的錢糧,恐怕非旦沒有進項,朝廷還要賠進去一大筆款子才行。

一個弄不好,就是天下動盪的局面。

而這個時候,是打安南,什麼修會典,什麼軍事改革,等等,全部給靠邊站。

朱祁鎮對李賢非常之寬容,讓李賢專注處理賑災事務。

雖然安南之戰的結果,讓朱祁鎮有些失望。不過能試探出來安南的本錢也不是一件壞事,最少朱祁鎮知道安南的實力,就不會想十幾萬人能滅安南的想法了。

下一次攻打安南,決計是而今兵力的數倍。

而且這一戰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首先,就是攻安南的軍隊名義上是三路,但三路卻是各自爲戰的,柳溥從雲南攻入之後,就在安南境內寸步難下。

原因很多,第一就是雲南軍隊實力不如廣西方面,其次就是雲南軍隊是在廣西交戰的消息傳來,纔開戰的,本來時間窗口就不大,所以雲南軍隊根本在安南戰鬥多長時間。

這兩路根本沒有形成合力,雲南軍隊唯一的作用就是牽制住了安南一些軍隊。

至於水師王英這一路,更慢了。

等他整頓好廣東水師,開始騷擾安南海岸線的時候,廣西方面已經準備退兵了。

即便單單放在廣西這一路上,朱祁鎮對毛勝也不是太滿意的。

不過,毛勝畢竟已經盡力了。換成別人,未必比毛勝做到好。畢竟安南戰場與塞外戰場並不一樣。

更多的恐怕就是殘酷的攻防戰。

只是不管是天時還是大明內部的情況,都不允許這一戰打下去了。不過安南軍隊也不容小窺,朱祁鎮也不能撤軍。

就先讓他們駐守廣西,卻將朱見濬給調了過來。

除非安南軍隊有膽子主動進犯,很長一段時間安南與大明的大軍都是駐守在邊境之上,大眼瞪小眼。

朱祁鎮讓太子直接參與進長江流域的救災之中。

也好讓太子好好見識一下民間疾苦。

這一年來以來王恕也沒有閒着,他帶着翰林院從大明各種檔案之中,從大明洪武以來所有的官制法度變化,全部彙總起來,並按年份排列出來。

雖然僅僅是一個草稿,但是該有的框架都有了,剩下的更多是一點點的核實每一條資料的真實性,與其他史料檔案相對應。

看看有沒有出什麼問題。

但是關於朱祁鎮所要的法典,王恕是一個字沒有寫,連個草稿都沒有。

不是王恕不支持朱祁鎮,而是這一件事情太重要的,王恕覺得決計不是該由他起草的。

朱祁鎮也不爲難他。

畢竟王恕而只能算是小臣,如此重大的政治文件,並不是皇帝找一二小臣,就能做好的。最好的起草的人,應該是內閣首輔。

只是而今天下大水,這一件事情,只能先放放了。

雖然天下賑災的任務很重,很忙,但是忙的更多是內閣,而不是朱祁鎮。

倒不是朱祁鎮懈怠。

而是朱祁鎮很早就知道,在賑災上,大明文官體系,有一套很完善的辦法,朝廷只要給足夠的糧食,不管多少人都能安堵好了。

大明賑災了歷史記錄,乃是弘治年間,一下子賑災數以千萬的百姓。要知道這個時代,除卻大明之外,很多國家總人數未必有千萬之多。

何談有一口氣安置數千萬人的能力?

朱祁鎮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加重了移民。往遼東,海西,海東,夷州,河套,西北,廣西,等邊地移民。

也算是填充當地的一種手段。

除此之外,朱祁鎮根本沒有多做干涉。

因爲朱祁鎮覺得,在這一件事情,他干涉越多,越容易幫倒忙。

他更多是將李賢拿過來的五府六部乃至其他衙門地方的各種規章制度,與剛剛編出的草稿,對應的看。

用後世的眼光,看何處妥當,何處不足,爲將來的改革做出鋪墊。

而此刻,吳士漣也從海路到了浙江,他在浙江下船,微服私行,帶着護衛準備從浙江一路上京。

但是這話,也是聽聽而已,什麼可以答應,什麼不可以答應,吳士漣還是有一杆秤的。

一些金銀糧食虛名等等,都是可以答應的,但是國土,以及國主的人身安全有關的事情,卻是萬萬不答應的。

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三十二章 跨過鴨綠江第一百七十章 海河方案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四章 朱祁鎮的第一把火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五十一章 兵部尚書的人選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一百五十四章 老臣楊士奇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八十章 經筵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八十章 沿途所見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八章 遼東之戰的戰略規劃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五十三章 天下大水第八十四章 雲貴總督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四章 願吾民無飢寒,願此河永定第三十三章 生吃蝗蟲第二百二十章 軍事改革的開始第一百一十九章 男兒賭勝馬蹄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五十章 英國公餘威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三十一章 王振的預感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零四章 桂西餘聲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章 久旱甘霖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一十三章 大明的金銀流向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九十五章 大明軍制第六十三章 遼南府第四十七章 開海方案第六十六章 解決問題第一百一十一章 議麓川二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一百四十四章 大閱武學第八十五章 尚書們的疑惑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七十七章 有驚無險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二百零一章 決戰前夜第一百三十一章 私鹽產業鏈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一百五十八章 皇后有孕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