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三章 有變

第三十三章 有變

大明撤離安南才幾十年,當初經歷過大明兵鋒的老人還有一些人在,即便最後是安南勝利了,但是他們也不敢輕視大明的兵鋒。

黎宜民如果全面的掌控了安南,在這樣一件事情上,未必不敢與大明朝廷掰掰手腕,但是而今的局面之下,安南內憂外患,黎宜民實在沒有勇氣對大明是說一個:“不”字。

只是黎宜民缺乏勇氣。

有一個人並不缺乏。

這個人就是他的四弟,黎思誠。

在歷史上黎思誠就是將黎宜民扳倒的人。

如果說在歷史上本世紀乃是安南最輝煌的一個世紀,那麼在本世紀下半葉的黎思誠就是前黎朝所有君主之中,僅次於後黎朝太祖黎利的有爲君主。

後黎朝也是在他的手中,發展到了極盛。東征西討,四處用兵,並在與占城數百年的戰鬥之中,終於分出勝負。逼着占城遷都,從此一撅不振。

將安南從紅河平原向南大片開拓。

都是在他手中奠定的基礎。

被稱爲後黎聖宗皇帝。

只是而今的黎思誠卻不知道這些,他此刻不過是一位十八歲的少年王爺而已,在羣臣與宜山王的鬥爭之中,他隔岸觀火

他並非沒有實力,只是他卻很明白,黎氏王朝在安南不可動搖。

所以,不管最後誰勝誰負,最後都要黎氏來當國王。

如此一來,他就不用着急了。

他在暗中推波助瀾,想將宜山王扳倒,但也是隱藏在暗中而已,畢竟一旦暴露了身份,恐怕宜山王先弄死他。

一旦宜山敗了,他雖然還有一哥哥,但是他卻有把握,羣臣回來擁戴他。

其中種種鬼蜮伎倆,人心莫測,此處就不細細說了,反正上下五千年這種陰謀較量,從來不少。

此刻可以自行腦補五萬字。

他就好像一個張網以待的蜘蛛。等待着宜山王這個蟲子,被別動物殺死之後,自動調到他的羅網之中。

只是他萬萬沒有想到,會有另外一個獵物跳進這一張大網之中。

那就是大明。

黎思誠覺得這一盤大棋,不敢說十拿九穩,但也八九不離十了,安南決計是逃不出他的手掌心,他早就將安南當成自己的了。

但是此刻大明要在這塊大肉上面分一杯羹,他豈能忍受。

黎思誠立即將親信叫過來如此如此的吩咐一番。

這個親信迅速消失了。

另外一個地點。

數十名大臣正在謀於暗室。忽然外面有一個僕人來了在一個老者耳邊說了什麼,他臉色一肅,說道:“我們不能再等了,再等下去,藍山洞主打下江山,就不歸爲我們所有了。”

此言一出,在座皆驚。

藍山洞主是誰?就是後黎朝太祖黎利。而藍山洞主就是他的一個尊號,雖然不大瞭解他們的邏輯,但是後黎列代君主,大抵都喜歡稱呼自己某某洞主。

甚至黎利的本紀,就叫做藍山本紀。

“丁大人,到底出了什麼事情?”一個老者問道。

這兩個人就是這些老臣的兩派裡領袖,一個名叫丁列,一個叫做阮熾。也是僅剩下幾個有威望大臣,其餘大臣大多爲宜山王所殺。

丁列說道:“剛剛傳來消息,大明使臣已經來冊封黎宜民了。”

“就這事情?”阮熾說道。

說實話,安南對大明從來是陽奉陰違,所以大明的冊封說是一回事,也是一回事,說不是一回事情,也不是一回事。

丁列說道:“如果單單此獠引北寇以自固,也就罷了。他準備獻土內附。”

“什麼獻土內附?”

這四個字,簡直一石激起千層浪,一下子觸及到了他們的逆鱗了。

對於反抗宜山王,他們是有統一的意見的,但是如何反抗,反抗到什麼地步,卻是彼此有分歧的。

畢竟將一個君主掀翻,未必有功,先有其害,下一任君主不僅不會感激他們的舉動,反而會擔心,擔心他們既然能將上一任給掀翻,會不會也背叛我?

所以,這是一個出力不討好的事情。

這也是這麼多大臣,議而未決的原因。

誰都想弄死宜山王,但是誰都不願意出頭。

當然了,隨着宜山王一步步的壓迫,他們總就能達成一致,但是會是什麼時候,卻不知道了。

而今這一句話,一下子將這麼多人給惹急了。

原因很簡單。

雖然後黎朝也有科舉,但是他們統治核心,卻不是儒家士大夫,而是功臣子弟,這些功臣就是什麼功臣。

都是跟隨黎利起兵的功臣,他們祖先的功績自然是將明軍給打跑了。

也就說,獻土內附這四個字,簡直將他們家族賴以立足的根基給打掉了,更不要說,這些家族當初與大明血戰不知道多少場了。

幾乎每一個人都沾染了大明將士的血,甚至在宣德議和之後,皇帝命安南將遺留在安南的將士要回來。

黎利的回答是沒有?

真沒有嘛?

都是被這些功臣家族給瓜分了。成爲他們的屯民農。

這一切的一切,讓他們都必須站立在大明對立面,與大明虛以爲蛇,是可以的。畢竟大家都知道明強安南弱。

但是真正舉土投獻,將他們祖先的功勞放在何處,將他們自己的利益放在何處?

一時間他們就有一個共識,那就是黎宜民不管他是誰的兒子,他都必須死。

當然了。

不是沒有人覺得這太扯了。

宜山王黎宜民在安南是一國之君,如果獻土歸附之後,又能得到什麼獎賞。難不倒有什麼榮華富貴能比得上安南國主之位?

不過,這些聰明人看見有丁列爲這個說法背書。立即心領神會,具體真相是什麼並不重要。重要的是,一起動手,先除掉黎宜民。

至於之後的事情,可以慢慢的說的。

於是,這些大臣歃血爲盟,每年盡出家丁,少則幾十,多則百餘人,一聚集居然有近千人。

近千人,都是精銳甲士。在大戰之中,或許不夠用,但是一場政變,卻是足夠了。

一時間無數信使在黑暗之中穿行。

驛站之中。

大明使臣王豫正在對着燭光讀書。

給事中這樣的清貴位置,自然是非進士不得任,而這位進士出身的士大夫,很不習慣安南的氣候。

他來的時候,北方已經是秋風起了。而是在安南卻是一年之中最爲宜人的時候。

只是即便如此,對於一個北方人來說,還是有些熱。

熱得他睡不着。

他只能拿着幾本書,在燭光之下,細細的品讀。似乎只要能將書讀進去,就心靜自然涼了。

忽然,房後傳來一陣動靜。

一個僕人打扮的人來到徵王豫身邊,說道:“大人,數數離開,今日升龍有亂。”

王豫心中微微一驚,但是緊緊捏着書,他認識這個人,是一直跟隨他從廣州過來的僕人,萬萬沒有想到是錦衣衛,說道:“你是何人?”

“在下錦衣衛安南千戶所下轄百戶。”

王豫說道:“如何生亂?”

“乃是安南大臣羣起而逐國主,今夜的升龍城之中必然有一場廝殺,使臣來是避一避吧。”這個錦衣衛百戶說道。

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三章 都掌蠻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四十三章 捏圓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一百三十二章 出巡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十三章 武器生產體系第四十三章 正統歷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二十二章 安南後繼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三十章 天下大旱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七十五章 第一心腹于謙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二十四章 民以食爲天第一百零一章 楊溥時代的開始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七十三章 三道關大捷第二百四十章 謀事在人成事在天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一百四十三章 摸底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六十章 明浪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七十七章 松潘之會第八十一章 江南田畝狀況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八十七章 錢氏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七十八章 雪山第十章 王直入閣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五十六章 災情彙總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七章 肇州得失第五十一章 西北茶馬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一百五十二章 與勳貴的聯盟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一百二十八章 李東陽的手段第五十四章 吳士漣的絕望與希望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七十四章 緩與急第八十三章 弊政第二百四十八章 報仇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二百一十二章 財政壓力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一百一十八章 未入京城已憂心第二十五章 大明工部都水司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七十八章 祖孫盡釋前嫌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九十五章 張輔的落幕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章 大明鐵騎之威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百一十四章 周忱的堅持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五章 太后二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章 朱祁鎮的算計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二十七章 田賦第九十七章 誰是小人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九十九章 不可讓楊士奇沒有好結果第七章 議政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一百八十三章 背城而戰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