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

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

武英殿之中。

朱祁鎮坐在主位之上,內閣大學士分列兩側。

一張輿圖被太監搭在屏風之上,正是廣西與安南的輿圖,最少這麼多年來,錦衣衛並不是什麼事情都沒有做的。

最少最基礎情況,還是明白的。

“陛下,”楊洪越過首輔先開口了。

卻是楊洪不得不爲軍中勳貴發聲。戰爭乃是所有勳貴的渴望,因爲只有戰爭,才能讓他們有榮華富貴可言。

故而任何對外戰爭,他們都是支持的。

朱祁鎮而今態度,也讓楊洪窺見許多東西。他覺得朱祁鎮的本意,恐怕也是想滅掉安南的,畢竟安南乃是明軍之痛。

宣宗皇帝放棄安南的時候,也是滿心不情願的。當今剛剛登基的時候,也是有過表示的。

“陛下,先帝之棄安南,餘生耿耿於懷,且安南數十年來,從來都不安分,多次侵佔占城,侵佔廣西的土地,甚至窺視雲南臨安。”

“數亂於中國,安南之不臣,一至於此。”

“安南自亂,宗室相殘,百官不安,朝廷已定漠北,但出大軍,以徵安南,重建交趾布政使,以慰太宗,仁宗,先帝在天之靈。”

“老臣不自量力,願爲陛下效力,請陛下恩准。”

安南對大明明裡順服,但是暗地裡面到底是怎麼樣的心思,卻不得而知了。

距離最近的與安南方面的情況,就是雲南方面的情報,安南窺視臨安,也就是紅河上游。

李賢說道:“陛下,萬萬不可。”

“瓦刺雖然敗北,仍然聚兵西北,爲中國之大患。數年征戰,國庫早就空虛,實在沒有錢糧了。而且朝廷諸般事務,一應事務根本分不出精力來,還有就是西南局勢,大藤峽局勢連綿三年,動兵數萬,而今李天保之流,禍亂湖廣,內事不靖,外事不安,而安南誠大國也,雖有內亂,但是數十郡縣,帶甲百萬,永樂之後三十年不能平定,可見一斑。”

李賢此刻有幾分焦頭爛額的感覺。

原因很簡單,如果是大明政局比較平靖的話,未必不能打上一次安南,但是而今局面卻是被皇帝一手打破了。

因爲京察案件引發大明律修訂,然後大明會典編撰。再有徐有貞這個不安分的傢伙。

雖然沒有鬧到明面上,但是大明而今早已是暗潮洶涌了。

這種情況下,打仗?根本就是兵家大忌。 ⊕ Tтkan⊕ ¢ Ο

朱祁鎮其實也明白這一點。

他在決定與瓦刺大戰的時候,就強行將內閣換成了周忱,是曹鼐等人比差嗎?

不是,而是在戰爭期間,大明上層的團結比某一個人的才能更重要。

而今也是如此。

內不靖而用兵於外,的確不是一個選擇。

楊洪一心想打仗,這些事情可以不卻考慮,但是李賢總領朝政,不能不有所考慮。

朱祁鎮沉吟一二,說道:“諸位也看過了,而今固然不適宜出兵安南,但是朝廷也不應該坐視,總要有兩手準備吧。”

楊洪說道:“陛下所言極是。”

“安南情況而今未必能穩定下來,黎宜山未必能夠坐穩他的位置。如果安南的局勢,再亂的下去,到時候我朝再想插手,也不至於從頭開始。”

朱祁鎮看向李賢。

李賢看了一眼羅通。

畢竟兵部的具體事情,都是羅通負責的。

羅通說道:“陛下,看項忠奏報,最近李天保數才敗北,已經逃竄到湘西深山老林之中,很可能逃竄到貴州去。而廣西局面相持不下,陛下欲圖安南,必定廣西,貴州。兩處安堵,才能攻安南。”

“攻安南,不過是三條道路,一路由廣西,一路由雲南,一路由海上而已。”

“朝廷如果要提前準備的話,就要調集水師南下廣州,雲南整頓各部土司,並令雲南總兵沐斌準備出戰。”

朱祁鎮看了看楊洪。

楊洪立即說道:“羅大人所言極是,平定廣西的同時,也要派重將坐鎮雲南與廣西纔是。”

朱祁鎮說道:“既然如此,就令柳溥去雲貴,毛勝負責廣西軍務,命令項忠半年之內,一定要清理好貴州事務。從京營之中抽調一軍南下廣西,儘快解決廣西的問題。”

毛勝一直在廣西。從資歷到能力,也是可以勝任。至於柳溥在京城坐了幾年冷板凳,一直有人說情,他久在南方,也是適應情況。沐斌雖然是一個國公,但是並沒有經過過戰陣,朱祁鎮又豈能放心於他。

水師一路,朱祁鎮對王英還是比較放心的。、

在他看來,由京營五萬作爲主力,夾雜着各地方兵馬,大概能動用十幾萬乃至二十萬人馬。

如果安南內亂不嚴重,或許未必能打上一場滅國之戰,但是如果安南內亂嚴重的話,這十幾萬大軍,足夠滅了安南了。

兩員大將在前,項忠總理後勤。甚至會準備從京營之中,挑選年輕一輩的將領參與進去。

“陛下----”李賢要說些什麼。他看得分明,這哪裡兩手準備,根本就是準備打仗的意思。

朱祁鎮一擺手,說道:“朕知道,有備無患,如果安南君臣安堵,朕就罷手,否則就是天賜良機。”

朱祁鎮一錘定音之後。

即便李賢也不敢當面反駁朱祁鎮。

只是在散會之後,李賢請求留對。

等所有人都走了之後,李賢說道:“陛下,內外不可兼顧,陛下欲求天下大治,不在疆域之廣,土地之盛,而今陛下前日滅朝鮮,昨日逐瓦刺,而今又要攻安南,大明國力雖盛,。如此也經受不起。”

朱祁鎮說道:“先生的意思,朕明白。此事不過是因勢利導,非朕有意爲之。”

李賢說道:“陛下,臣從今日起就下令,各部編纂本部條例,呈《大明會典》編撰組,只是請陛下暫且刀鋒,容天下休息生息一二年如何?”

李賢如此說,就是說明,他在《大明會典》這一件事情上,對皇帝願意妥協。

朱祁鎮此刻才感覺到了,其實比朱祁鎮的大大的閹割掉的變法,其實文官很多人更討厭無休無止的戰爭。

那麼是勝仗。

無他,打仗一定會給國內增加負擔。而文官體系的基礎,就是分佈在全國各地的士紳集團。

大明轉嫁給地方的壓力,有相當一部分都是他們承擔的。

爲了與瓦刺的戰爭,鹽稅,茶稅,海關,內部鈔關,這都被整頓了,給朝廷帶來很大的利源,但是想想就知道,這些利益,並不會因爲朝廷不整頓,就不存在的。、

那麼之前這些利益是誰侵吞?

官員士紳勳貴都有分,但是最多的還是士紳與官僚。一仗下來,受益的是勳貴,他們升官發財,乃至於世襲罔顧。但是對於大部分官僚乃至於士大夫來說,根本就是毫無利益可言,承其弊,不的其利。

更加上勳貴有了戰功之後,氣焰就囂張起來。

如此一來,怎麼看,打仗都是吃力不討好。

而朱祁鎮的改革方案,而今看來,不過是對舊有政策的修訂與整頓,雖然麻煩了一些,但並不會真正的觸及,或者現在還沒有觸及到士大夫的痛處。

權衡利弊之下,自然是寧可在這一件事情上對皇帝做出妥協,也不願意,讓朝廷攻安南,不管是打贏,還是打輸,對他們都沒有什麼好處?

朱祁鎮沉吟片刻,說道:“請先生放心,朕知曉輕重。安南之舉,不過有備無患而已。只是朝廷的事情,就託付給先生了。此事要先生多多留心纔是。”

第二十四章 海運現狀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六十八章 誰是叛徒?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六章 西南定策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四十三章 憑祥之戰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一百一十四章 各方雲動第七十二章 汪氏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一百二十一章 安南捷報第一百零三章 往事二第一百六十二章 安定西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十五章 禮樂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二章 流放海西第六十三章 金蟬脫殼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五十七章 馳道利弊第一百五十五章 治天下需用文臣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九十章 貝琳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十五章 會試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八章 張輔眼中的雲南戰局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五十四章 也先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零二章 往事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一百七十六章 瓦刺消息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一百二十三章 也先死了?第六十八章 定婚事第一百二十九章 首輔曹鼐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三十章 朱祁鎮的決斷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四章 方家兄弟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七十五章 推行青貯法第二十七章 擴大化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二百二十二章 來者猶可追第四十九章 煙火羣山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第十五章 遺詔二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三十三章 另外一扇門第六十四章 平越策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三十一章 建州女真的末日第一百零三章 海西攻防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