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

第十六章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

王恕深吸一口氣,看着乾清宮。

朱祁鎮之前還在文華殿與武英殿分別召見大臣,但是隨着朱祁鎮的權威越發深入人心,朱祁鎮在一些事情上儀式感就越弱了。

畢竟,很多時候,儀式感是在強化權威的不足。

朱祁鎮而今已經用不上了。

乾清宮雖然寢宮,但是實際上行面積很大,能分割出很多區域。辦公與休息兩不耽擱。

朱祁鎮每日都要召見大臣,王恕也被朱祁鎮召見過多次。

每一次升官,都要來謝恩。不過很多時候是禮儀上的。

前番時間,朱祁鎮大量召見羣臣,王恕也在朱祁鎮面前表達出自己的想法。他所說的就是嚴以治吏的一些內容。

或許朱祁鎮自己都忘記了,但是王恕還牢記於心。

那是他第一次單獨的君臣奏對。

而這一次是第二次。

王恕在太監引領之下,進入乾清宮之中。

朱祁鎮首先看見的是一個陝西大漢,總覺得以他的身材,不應該身穿官袍,而是身披重甲,持八尺大刀,做陌刀將。

王恕行禮過後。

朱祁鎮令他坐下來,問道:“大明會典,乃本朝之盛事,如何修,你可有想法?”

王恕說道:“臣準備以《皇明祖訓》,《大明律》《諸司職掌》等爲藍本,並按以太宗以來朝廷各種變化,次以年序,分門別類。”

朱祁鎮搖搖頭說道:“如此卻不是朕想要的大明會典。”

王恕說道:“陛下的意思是?”

朱祁鎮說道:“太祖皇帝立祖訓,頒佈《大明律》,以爲萬世不易之至理,而今多爲不用,這是太祖皇帝錯了嗎?”

王恕聽了朱祁鎮的話,卻不敢回答。

這話題,朱祁鎮可以毫無顧忌的說的,但是王恕如果敢亂說的話,就是不知道天高地厚了。

朱祁鎮也沒有想讓王恕說什麼,而今繼續說道:“實在是大明律不能治天下。”這一句話,實實在在乃是朱祁鎮多年治國的感嘆。

後世法制宣傳,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很多人大概覺得是廢話,如果法律不執行,要法律做什麼。

但是朱祁鎮在大明政治生態之中,卻明顯的感受到了這一點。

大明的法律體系是不能應對大明的治理問題的。

這一點在歷代皇帝的詔書之中,也都有很多的表現。

如現在國家做出決斷,是根據什麼法律什麼規定,做出如此決斷。但是在明代有大量的詔書,就是皇帝對某件事情做出怎麼樣的決斷,然後在最後爲“著爲令。”或者“著爲例。”令與例是同意。

這就形成了眼花繚亂的事例與故事。

在今後朝廷決斷的時候,就依靠當初某某事例。

皇帝出口成憲,也是這個原因。皇帝每一句話,就能成爲法律本身。

對於皇帝以及百官來說,有極大的裁量自由度。這就造成了很多奇葩的行爲,後世不能理解,但是當時卻是事實。

比如,某些鈔關的主事,居然在收夠定額之後,放開鈔關,免稅過往百姓的賦稅。

這分明是慷慨國家之利,爲自己邀名。但是如果在法律層面上,根本沒有什麼可治他的。這種種弊端,讓朱祁鎮不由想起自己當初所上的政治課。

是的,後世法律體系看似平平無奇,其實要比大明的法律體系高明出了不知道多少倍。這也是朱祁鎮要給《大明會典》之中夾雜的私貨。

就是一整套邏輯相同,從憲法到各種專門法,以及各衙門可以發佈的法律法規,這種層層相接的法律體系。

這裡就不說了。

如果你不明白,請問你的政治老師。

如果按王恕所言,他編出來的《大明會典》,其實就是對大明典章制度變化的資料彙編,雖然有一定的現實指導做用。

但是朱祁鎮要編出來的卻是一套現代化的大明法典。

其實真要說出來,這一件事情未必對皇帝有利。

因爲在之前,大明皇帝權力是不受限制的,大明律什麼的,甚至比不上一些政治潛規則。皇帝有充分的權力空間。

但是如果在建立起這樣一個法律體系,形成一個完整的法律體系之後,他限制的不僅僅是百官的權力,同樣也是皇帝的權力。

對這一點,朱祁鎮也思考過了。

如果按照歷史上的演變,明清體制最後演變成爲君權無上,這種演變就從太祖皇帝廢除丞相就開始了。最後由清朝的奴隸思想灌輸之下,完成了最後的建設。

演變成爲上,整個中國只有一個人,就是皇帝,剩下的人都是奴才,或者求做奴才不可得的人。

也讓中國帶進了死衚衕之中。

而在漢族政權之中,不過那個朝代,皇帝的權力從來不是無限的。即便而今也是如此。無非是讓士大夫換一個東西來限制君權而已。

對於有作爲的皇帝,面對的沒有什麼不同的。

對於沒有作爲的皇帝,安安分分當一個庸主,又什麼不行?

當然了,朱祁鎮內心之中,還有一些陰暗的想法。那就是即便《大明會典》有成。只能限制他之後的大明君主,豈能將緊箍咒帶在他的頭上。

後世兒孫的事情,他不想管,也管不了了。

朱祁鎮細細的將自己所想結合大明現實情況,說給了王恕聽。

王恕越聽越嚴肅,越聽越是肅穆,他恍惚之間,有一種在老師面前聽講的感覺。他也是當過地方官的,自然知道各地的情況是什麼樣子。

朱祁鎮給他講這一套體系,讓王恕感到興奮之餘,卻十分惶恐。

興奮在於如果這一件事情,真能夠完成的話,那麼大明官場的政治風險,將煥然一新,很多事情都可以避免的。國家的行政能力,也能大大提高了。

但是王恕心中越發惶恐的一點,那就是這似乎就是傳說之中的秦法。至嚴至密無所不至。

王恕擔心的是,這樣法網密佈,看似極大的增加了國力,理清楚上下,但是會造成二世而亡的後果。

王恕忍不住說道:“陛下,此事乃秦法,切不可從法家遺害。”

朱祁鎮聽了,輕輕一笑說道:“從漢代之後,儒法何曾分開過,說此是秦法,更是過了,秦法殘暴,朕不過是將大明律例歸於此間,王卿是再說,本朝法度殘暴嗎?”

說實話的,如果單單太祖太宗的手段,的確是有點,但是王恕卻不敢如此說。

王恕正色說道:“陛下,秦法之弊,豈在殘暴一端,萬物一斷於法,使人從法不從君,法愈密而弊愈深,此其一也。”

“天下之大,各有不同,太祖定天下,亦因其俗也,而今一斷於法,恐怕百姓無知,屢犯禁,正當如何處置?不嚴懲壞朝廷之法度,嚴懲則百姓必亂。”

“故考列代先皇之意,都是德主刑輔。”

王恕所言從法不從君,這一點朱祁鎮並不擔心,畢竟士大夫還高舉從道不從君的口號,就好像不知道樣做,你們就對皇帝服服帖帖了一樣。

簡直是笑話。

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二章 外戚第一百二十六章 寧化黃氏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三十七章 逼戰第一百三十章 謝家的家底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一百三十八章 鹽業帝國的景願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三十五章 廣西內部的分歧第一百七十七章 烽火傳京師第七十九章 南洋近況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一百零九章 麓川二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八十八章 冼駙馬?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七十五章 郭登的應手第一百二十八章 楊文正第九十三章 日本局面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一百四十二章 限山隔海第六十三章 無人能破的張輔紀錄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五十六章 古道血戰第九十三章 當今日本第九章 周忱的接班人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七十一章 束水攻沙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一章 曆法的背後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五十八章 礦稅第七十八章 大越皇帝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零二章 大崩潰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一百四十一章 國策進退第一章 海內老臣心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九十一章 開海三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一百零一章 圍城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北京城中的稅收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三十五章 以工代賑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一百四十九章 昆圖的法會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十七章 皇后監國第一百零二章 南洋水師初戰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三十二章 施禮第一百一十七章 易知單的利弊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二十章 燕然山下第五十三章 處置曹吉祥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九十二章 朱祁鎮的懼意第九十八章 平衡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八十七章 對劉定之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