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 足利義政

第一百零六章足利義政

所以在面對大明使臣忽然來到的情況。足利義政自然要在私下與今參局商議一二。

足利義政半躺在榻榻米上面,將半個身子靠在今參局的柔弱之上,今參局的身材豐潤之極,頗有盛唐風貌,熟婦氣息表露無疑。

雖然眼眉之間,有一絲絲衰老的氣息,但是不細細看,是看不出來的。

今參局一點點的給足利義政按摩頭部。足利義政的小鬍子舒服的微微翹起,說道:“你說說,大明忽然派遣使者,說要封我爲日本國王,這個頭銜,我到底是要還是不要。”

今參局的雙目水波粼粼,似乎觀察着足利義政臉上每一個表情。說道:“在妾看來,這是一件好事。”

足利義政眉頭微微一皺,卻沒有睜開眼睛,只是在鼻子裡面哼了一下。

今參局立即說道:“大明乃是天下最強之國,有大明的支持,那些老東西,也不能小看將軍不是。”

“而今大明船隻往來日多,幕府的財政一日不如一日,這一件事情,也要與大明好好談談。”

足利義政這才鬆了眉頭,說道:“也是。”

借大明的力量震懾權臣,應該是一個辦法。

畢竟大明剛剛滅了朝鮮,對外的震懾力本來就大有提升,更不要說日本了。

至於大明開海之後,一日日繁華的中日貿易,固然讓很多人收益,但是卻絕對不包括幕府。畢竟幕府。

本來幕府用勘合貿易壟斷了中日之間的貿易。

雖然中日之間貿易量不大,但是卻能夠被幕府獨享,而今卻不一樣了,這一塊利益被很多小商賈小大名給侵吞了。

足利義政也覺得不舒服。

當然了,他即便不舒服也不敢對大明商船做出些什麼來。如果能借這一次與大明使者談出來些什麼。也是不錯的。

不過足利義政好像想起了什麼說道:“那些老狐狸可不是好對付的。估計,他們不會讓我接受日本國王的封號。”

今參局笑容之中媚態十足說道:“將軍何必擔心,難道他們還能有什麼作爲嗎?海貿的利益,又不是我足利家獨佔的,給那些老狐狸分一輩羹,還怕沒有人支持嗎?”

足利義政雖然有些不捨得的,但也知道,即便是在之前,與明貿易之中,也是有下面大名揩油的,日本的幕府將軍並沒有絕對的權威。

足利義政睜開眼睛,說道:“不錯,就這樣來。卻不知道那個老狐狸會怎麼想了。”

“將軍,時間到了。”外面忽然有一個人悄聲說道。、

足利義政在才起身,今參局立即起身,爲足利義政一件接着一件穿上華府。

足利義政在才緩緩的走了出來。

等足利義政到了評議廳的時候,三管領四職家已經其他幕府要員,都已經到了。他們都紛紛跪在地面之上,將頭放在雙手手背之上。

足利義政坐穩之後,這才讓下面大臣紛紛坐好。

當然這裡的坐好乃是跪坐。

細川勝元首先發言道:“將軍,明國使者已經到了京都。該如何接待,還請將軍示下。”

足利義政說道:“管領的意思是?”

細川勝元的說道:“以在下之見,當派人去去試探一下明人的意見,再做計較。”

“也好。”足利義政沉吟一會兒說道:“伊勢貞親。”

一個大臣立即起身,踩着小碎步來到了大廳中央,然後跪倒在木製地面之上。說道:“嗨。”

足利義政說道:“你就作爲幕府的代表,去見一見明人的使者。要搞清楚,明人這一次過來,到底是爲了什麼。”

伊勢貞親乃是足利義政的親信。他立即說道:“嗨。”

隨即伊勢貞親,倒退着踩着小碎步,緩緩的退了出去。

之後又商議了幾件事情。

足利義政以喝茶爲名義,請細川勝元去品茶。

足利義政在茶道上有很深的造詣,他親自爲細川泡茶,當然了,一方面固然是表現對細川勝元的尊重,另一方面卻也是足利義政喜歡這個。

一番眼花繚亂的動作之後,細川勝元雙手結果一盞茶,先是用鼻子一嗅,又是輕輕一抿說道:“將軍的茶藝。即便是比叡山上的大師也不如如此了。”

在日本僧人的交遊廣闊,深入政治之中。精通各種藝術,茶,畫,書,棋,等等。

一般來說,日本很多藝術成就高的人,都是和尚。或者是與和尚有關係了。

這也算是細川勝元的一記馬屁。

足利義政說道:“我也是自知之明,管領,有一件事情,我想與管領商議一下。”

細川勝元畢恭畢敬的跪坐,低頭說道:“將軍請講。”

足利義政說道:“唐船太多了。”

細川勝元立即明白,說道:“將軍所言極是,唐船太多了,要嚴加管理纔是。”

唐船自然是明朝的商船。

兩人不用說太明,只需點一點就行了,具體細節自然是有下面的人來談了。有些時候幕府與下面的大名的利益是是相同。

不希望那些各地角落的小大名分割了貿易的利益。

至於怎麼談,還是要看與明人談的怎麼樣?

一座唐朝樣式的建築之中,伊勢貞親與李實已經見禮過後。兩人說了一陣沒有營養的風花雪月。終於插入正題了。

“貴方問我所來爲何事?”李實說道:“我來別無他事,就是聽聞貴國國主更替,特來冊封之。”

雖然朱祁鎮的目的是想奪得佐渡島,對於什麼藩屬不藩屬的名義,根本不在意,根本就是一個藉口。

但是李實卻不一樣。

在這個儒家士大夫看來,所謂的佐渡金山,根本就是虛無縹緲的,不知道皇帝聽了誰的讒言。

他根本不信,不過最無奈的事情就是如此,你不信不要緊,你上司信了,不管多荒謬的事情,都要辦好。

但是在權重之上,李實看來冊封日本國王是最重要的。

這就是重新確認大明與日本的藩屬關係。不管怎麼說,也是大功一件,他來之前,就知道日本國內有很多人不想要幕府將軍接受日本國王的冊封。

他如果能達成這個目標,即便是回國之後,面對百官的指責,他也有辯解的理由了。

伊勢貞親說道:“貴使何須如此,以本官對大明的理解,恐怕不會專門派遣使者來封日本國王。貴使所來必然有特殊使命。”

李實自然不肯開口露底,他笑道:“貴國誤會了,此一時彼一時也,當時與貴國遠隔滄海,朝廷自然不願意多事,但是而今與貴國近在咫尺,一衣帶水而已,自然要來問候一二,免得貴國驚懼,傷了兩國從太祖開始的交情。”

“貴國以爲如何?”

李實話裡軟中帶硬,看似客氣,卻是威脅。

用一衣帶水來形容中日關係,這決計不是什麼好的暗示,一衣帶水乃是隋文帝說的,指的是長江,然後隋就滅南陳了。

而今說日本,其中威脅也是顯而易見的。

而這個時代的日本高層,大部分漢學造詣都不淺,豈能聽不出來,如果再加上之前大明滅朝鮮。

這其中的威脅就更加重了。

伊勢親貞說道:“貴使言重了,貴使言重了。”一時間卻不知道該說什麼話了。

“當然了。”李實說道:“也是有一件小事的,就是朝鮮李逆家眷逃亡出海,有人說來到了日本,此等逆賊之後,朝廷必得之,故而這一次,就請日本國王多多費心了。”

這個是一個藉口,也是一個附帶的小條件。

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九十四年,徐有貞的日本任務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三十九章 大破麓川第七十九章 回師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一百四十三章 早膳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一百五十九章 孟養風雲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一百六十七章 內閣調整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四十九章 三湖五河總方針第二十章 三世說與大同世界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二百三十九章 阿刺知院退兵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四十六章 大軍到位第七十四章 江南清丈的開始第四十三章 下肇州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四十四章 憑祥城下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四十七章 二十萬騎第八十章 西寧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六十六章 正統四年的大水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十一章 海西都司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五年正旦詔第八十八章 錢婉兒的一天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五十章 曲阜大學第二百二十八章 列車爲城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一百零五章 行獵二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二章 塞上江南第一百二十四章 燕然大捷的轉折點第七十四章 新理學的種子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二十四章 楊士奇最後諫言第八十七章 胥吏之害第八十四章 沙縣民變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五十二章 捷報第八十六章 江南土地黑幕第一百一十二章 東勝衛之戰第一百五十七章 易相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三十一章 河北征兵第一百零七章 迂迴計劃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一百六十章 失意的楊榮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十章 一巴掌一甜棗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十五章 徐有貞第四十一章 石亨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二十七章 鴨綠江畔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七章 對五軍都督府的改造第一百零八章 不負使命第十二章 軍議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六十一章 焦宏的困境第一百一十五章 新舊接替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五十九章 清丈土地的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