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

第六十章遼東局勢的漏洞

王翱說道:“臣年事已高,活不了幾年了。有些話不怕直說,老臣並不希望陛下重蹈太宗皇帝的覆轍。”

“然事到如今,已經是不得不發了。陛下的計劃,固然完善,但是老臣以爲有一個最重要的缺陷。海西戰略當文武並重,而今海西依舊是軍鎮,之前尚有徐有貞坐鎮,而此位乏人。施聚此人,固然不錯,但是安堵數十萬百姓,卻不是他所能做到的。”

朱祁鎮沉吟片刻,忽然發現王翱所言不錯。

王翱畢竟是在遼東巡撫任上,很多事情都是繞不開他的。所以王翱對朱祁鎮的戰略大體還是瞭解的。

正如王翱所言,很多大戰略佈局,到了很高層次,是不分文武的。

在海西安置幾十萬百姓,施聚雖然是善於屯田,但是這事情,讓他來做,真的可以嗎?

畢竟武將所謂善於屯田,善於理政,大多是在武將裡面自己比,但是與當世第一流之文臣相比,卻是欠太多了。

如果將這一件事情,讓施聚來做。

他心中其實有些沒底的。

但是這裡又有很複雜的權力平衡問題。

朱祁鎮一直以來都在平衡文武,但是現實卻是,文官在一點點的壓過武將,即便是他整頓勳貴,重建京營,不過是延緩這樣的事情發生而已。

如果安排一個文官主導海西屯田事情,那麼在戰事上誰領導誰?

于謙已經是三邊總督,掌管西北軍政大權,然後朱祁鎮還要在遼東方面設置一個總覽方面的大臣嗎?

今後怎麼辦?

很多事情,一開始就很難回去了。

其實這一件事情,內閣並非沒有提過,其中王驥最熱心不過,他一直提倡設置東北總督,掌管遼東,海西,朝鮮三地,總覽軍政,主持對瓦刺的戰事。

這是朱祁鎮不允許的。

畢竟東北距離北京太近了,這種近表現在兩方面,一方面,朱祁鎮覺得他能夠在北京總覽全局,不用設置一個權力如此之大的大臣,二來,權力如此之大的東北總督,朱祁鎮擔心影響北京的戰略安全。

所以即便是臨時差遣,這個人也文武雙全,深得朱祁鎮信任才行。

而在孟瑛卻又打包票,認爲施聚可以完成這一切。如果朱祁鎮擔心,孟瑛可以擔任這個東北總督。

但又是兵部完全反對的。

王翱見朱祁鎮語塞,似乎也想到朱祁鎮的猶豫,說道:“老臣久鎮遼東,上下熟捻,文武之間,可以略作調和,如此陛下不召臣,臣在今年三月,就會在前往海西主持海西事務。”

朱祁鎮這才明白王翱爲什麼一定要留在遼東。

王翱在遼東足夠長。他對遼東情況足夠了解。而且資歷足夠壓得住這些將領,而且經驗足夠老道,在三十多年就組織過鬆潘之戰的後勤事宜。

朱祁鎮說道:“那就辛苦先生了。”

王翱說道:“臣能在此時上爲朝廷效力,是畢生之幸事,只是老臣年老,不知道何時就去了,臣推薦一人,乃是遼東布政使李秉,此人乃正統元年進士。久在東北,人地兩熟,臣一旦不在,此人可以代替臣,有他在,海西之事,應該沒有什麼問題。”

朱祁鎮說道:“先生真柱國之臣。”

朱祁鎮原本的解決方案,先從中央調到海西一位大臣主管屯田事務,但是而今看來,還不如王翱的解決方案。

在很多時候做事的時候,有時候大刀闊斧,將下面的權力結構,打亂重組是一種辦法,有時候儘量與下面權力結構想吻合,讓他們爲你所用,也是一種辦法。

從上面直接派人,看上卻能讓朱祁鎮放心,但是事實上情況真一定會好嗎?

隨即朱祁鎮也將李秉這個名字,記在心中。他抽空在查了一下李秉的履歷,正統元年進士,擔任過延平推官,戶部主事,宣大巡按,等等,因爲在正統十四年大戰之中,守宣府有功,雖然不是什麼大功,但也足夠他高升遼東了。

在遼東被王翱看中。

是否參加過正統十四年大戰,似乎已經成爲一個履歷標準。

凡是在正統十四年戰事之中,粘一點邊,有一點功勞,都能高升。

這不是朱祁鎮本意。但是朱祁鎮的看重地方,下面的官僚就會自然向這邊聚集。

朱祁鎮留王翱在京師數日,這一段時間,朱祁鎮頻頻帶着王翱接見大臣。又是賜給王翱很多御用物品。

顯示恩寵之極。

又給王翱加了散階官,這雖然類似於一個虛銜榮譽,但也是代表了朱祁鎮對王翱的看重。

在古代聖眷這東西,本身就是能超過官職本身的東西。

隨即送王翱回遼東,因爲遼東冰雪已經開始融化了,從朝鮮遷徙的百姓,已經準備出發了,從朝鮮通過海路轉到海西,與此同時,山東第一個衛所,已經準備從山東遷徙到漢城,作爲第一個長期駐守朝鮮的衛所。

這一切都要大量的文官工作量,這些事情,就交給王翱以及王翱所推薦的留守遼東的李秉。

而這個時候,于謙關於松潘的奏疏也到了。

他在奏疏上說明了三件事情,第一件事情那就就走私路線而言,松潘雖然是最大的,但並不是僅僅是唯一。

所以他準備先封堵其他各地的走私通道,並設立巡檢司嚴查。

其次對於處理松潘的問題,他鞭長莫及,蓋因於謙無暇管理松潘,于謙三邊總督所管理的地盤,就是現在的陝西,甘肅,寧夏,青海,內蒙古一部。

可謂廣闊之極。

但是松潘卻歸屬四川。

這屬於撈過界了。

所以于謙請朝廷下旨,讓川陝聯合處理此事。

最後,于謙認爲松潘百姓困苦,雖然屢平屢亂,與漢人結怨已深,要平定松潘打通商道,不能單單用兵,以臨之以威,示之以恩。

只要朝廷下旨,期年之內,解決這個問題。

朱祁鎮對於謙如何解決這個問題,心中是有一些懷疑的。只是他想起了王翱的話,如果信而不用,不如不信,用而不信,不如不用。

所以,他直接照準了。

只是有些擔心今年茶稅整頓,能不能完成。

雖然而今東南方面茶水整頓,已經開始了,從南直隸,浙江一帶開始,一個個縣的清點茶樹,確定茶樹的數量。

而且何文淵的奏疏之中,對茶樹數量期望很好。

畢竟在開國之後,四川茶樹都有兩百多萬株。要知道宋元之間戰爭在四川打的最慘烈,即便如此四川已經有兩百多萬株。

再加上近幾十年太平日子,有很大的發展。

估計一年清點下來,最少要數千萬株之多,但是茶葉這東西在國內並不是多值錢,即便是十分之一的稅額,也不會要多少錢的。

唯獨在西番,或者在北邊才能賣出高價來。

所以,支撐百萬兩茶稅,大部分都來從西寧的互市徵收。

不過,曹鼐已經到任了,開始整頓運河鈔關,想來也會有一筆格外的稅收。再加上從前後收刮出來千萬兩之多。

大明財政危機暫時是沒有問題的。

茶稅的事情可以緩上一緩。

只是朱祁鎮也明白,不管他如何美化,從民間徵收越多,民間的壓力也就越大。更不要說稅收成本也要算上去。

爲什麼朱祁鎮不管想什麼辦法,也不敢從田賦上想辦法?無非是因爲田賦影響最廣,而且田賦徵收賦稅成本最高。

明末的三餉就是一個殘酷的證明。

只是朱祁鎮也明白,這是透支朝廷幾十年積攢下的元氣。

第一百二十一章 工部改革第一百零八章 麓川第九十八章 風波定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七章 議政第九章 蹇公第七十九章 解縉第一百六十八章 災情第二百一十八章 罪己詔第八十二章 錢夫人之心第八十二章 武進縣第四十六章 山西大案第六十七章 當年千里追異人第一百五十一章 馳道與運河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一百四十四章 誰的西域?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四十九章 瓦刺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四十七章 鐵壁鎮南第三十八章 五世說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九十九章 亦失哈最後的演出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五章 瓦刺與西域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二十五章 侯大苟第一百零七章 楊溥秉政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二百二十五章 宣大戰局第一百零八章 時間差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一百三十二章 紛紛南洋策第一百三十一章 朱祁鎮的試探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三十五章 治交趾策第六十八章 諸子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零一章 困境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一百一十三章 海西之戰後第八十五章 日食不至第十九章 瓦刺內奸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五十五章 水利學堂的功課第二百三十三章 紫荊關下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四十章 薪火相傳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四十章 輿情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二十三章 廣東水師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三十二章 王越的機會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一百六十二章 太皇太后的堅決第五十一章 頓兵城下第一百三十六章 錢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五十七章 天下水利工程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二十六章 京城飛報第二百零八章 也先的嘗試第十七章 江南大雪連四旬第一百四十七章 水利派的崛起第一百三十二章 慶都公主所求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三章 黃河危局第二十九章 石璟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六十九章 多事之秋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一百二十章 鹽法開中法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第二百五十章 京觀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三十九章 地方官制第一百一十一章 錚錚鐵騎鳴第五十八章 故地重遊第一百一十二章 捧殺之計第九十七章 開海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