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太后

大行皇帝尚且停靈於乾清宮。作爲太子,朱祁鎮的一舉一動,不知道有多少人盯着,王振雖然在宮中有些影響力,但也不可能遮擋多長時間。

朱祁鎮與會昌伯話沒有說幾句,就傳來王振的敲門之聲。

朱祁鎮知道,不能不走了。

隨即朱祁鎮留一下句:“卿當好自爲之。”

隨即就回到了乾清宮之中。

在梓宮之前,聽着正月裡的寒風吹動白皤,讓人感覺有一陣陰氣撲面而來,朱祁鈺不知道是冷,還是害怕。所以靠朱祁鎮,靠得很近。

朱祁鎮只能拍拍朱祁鈺的手,說道:“放心,有哥在。”

安慰了朱祁鈺之後,朱祁鎮陷入沉思,他對會昌伯並沒有保有太大的期望,只是也萬萬沒有想到,會昌伯一脈連百十個能打的人都找不出來。

近乎是廢物。

在宮外找不到,只能在宮中找了。

朱祁鎮想起王振對他說過的話。

在宮中的太監,總體來說可以分爲兩脈,一脈就是南京來的,一路是行在本來就有的。

這個時候的北京還沒有正式確定是大明的京師,不過以行在稱之。

這兩脈太監,就要說太宗皇帝與仁宗皇帝之間的各種恩怨情仇了。

太宗皇帝長期住在北京,甚至在當時太宗皇帝就將北京稱爲京師了。只是太宗皇帝一去,仁宗皇帝繼位之後,他就覺得北京不好。

因爲仁宗皇帝一直在南京監國。他覺得北京不適合當都城,北京作爲都城,所需要的東西都要通過運河轉運過來,勞民傷財。

於是乎,他登基之後,沒有幾個月,就將北京改爲行在,並準備遷都回南京,並令宣宗皇帝去南京祭祀孝陵。主持遷都之前的準備。

恰恰是這個時候,仁宗皇帝駕崩了,宣宗皇帝北上接位,他常年在北京跟隨太宗皇帝,不想遷都,遷都之事,就不了了之,但是北京依舊稱行在,不能稱京師。

這兩撥太監,就是指太宗皇帝原來身邊的太監,與跟隨仁宗皇帝從南京帶過來的太監。

在漢王起兵的時候,北京這一撥太監中,有人響應,被誅殺不少。

但是總不能將這些太監都殺了吧。

只是這些太監就沉淪下僚了,只能給南京那一撥太監打下手了。

也是而今不過宣德十年,距離永樂年間不過十年出頭,如果再多幾年,北京這一脈太監,老得老,死的死,也就形不成什麼勢力了。

而王振恰恰是永樂年間進宮,常年在北京,他屬於哪個派系就不用說了。而太后從南京而來,一直主持後宮,她身邊的太監,是那個派系的,也不用說了。

朱祁鎮心中暗道:“希望永樂年間這些太監,還有一點實力。”

永樂皇帝是一個相當重用太監的皇帝,大名鼎鼎的鄭和,就是他手下的太監。而且在他手下,也有不少太監,甚至能上陣打仗。

只是不知道而今,剩下了多少。

也怪不得皇帝喜歡用外戚與宦官,因爲在關鍵時刻,能與皇帝一榮具榮,一損具損的,也就是他們了。

就在這個時候,王振悄悄來到了朱祁鎮身邊,在朱祁鎮耳邊輕聲說道:“會昌伯被太后叫走了。”

朱祁鎮目光一閃,死死盯着王振。

王振跪在朱祁鎮身前,低聲說道:“奴婢該死。”

王振事前說過,朱祁鎮與會昌伯見面,會是神不知鬼不覺的。只是萬萬沒有想到會弄成這個摸樣。

朱祁鎮此刻殺了王振的心思都有了。

王振從小陪伴在朱祁鎮身邊,如果說朱祁鎮與王振沒有感情,卻也不是,只是他而今難免摻雜後世對王振的一些看法。

只是他知道,而今他真正能用的人,也就王振一個。

朱祁鎮深吸幾口氣,平息了一下心緒。說道:“帶路吧。”

王振說道:“小爺去哪?”

朱祁鎮說道:“慈寧宮。”

朱祁鎮心中暗道:“會昌伯孫愚雖然不可靠,但是有一句話,卻是沒錯的,而今之事,是萬萬繞不過太后的。”

“早晚都要面對。”

慈寧宮在乾清宮之西,從乾清宮走過去,也需要好一段路程。

王振爲朱祁鎮準備了步攆,就是一把交椅左右有兩根長杆,有四個人擡着。紫禁城畢竟夠大,如果走得話,相當耗時間。

只是朱祁鎮而今哪裡有心思想這個。

他心中存了僥倖之念,希望太后心中僅僅是猶豫,尚沒有下定決心。但是如果太后心意已定,這一段路,大抵是他最後走的一段路了。

今後大抵要飛的了,何須走路,都魂飛渺渺了。

從養心殿後面長長的宮牆走過去,一路上只能看見身穿孝衣的太監宮女來去匆匆,見了朱祁鎮紛紛磕頭行禮。

朱祁鎮也見了,有幾個小太監匆匆的往慈寧宮方向而去。、

知道有人已經向太后稟報了。

一路走過來,朱祁鎮反而鎮定下來。

似乎是死過一次的人了。反而敢豁出去了。

在慈寧宮後門,卻見幾個四五十歲的女官等着,見了朱祁鎮之後,紛紛行禮說道:“見過小爺。”

朱祁鎮問道:“太后在嗎?”

一個女官說道:“太后正等着小爺。”

朱祁鎮腳步不停,說道:“帶路吧。”

“是。”一個女官亦步亦趨的走在朱祁鎮的前面。

不多時就來到了慈寧宮正殿之中。

卻見一老夫人一身黑衣,跪在地面上,中堂之上,卻有一副畫像,畫像上有一個人,看上體型頗重,滿臉黑鬚,不是正坐,而是目光稍偏一點,一身龍袍,上有十二章,正是皇帝服飾。

朱祁鎮立即明白,這是仁宗皇帝畫像。

倒不是朱祁鎮之前見過,是猜的。

太祖朱元璋畫像,朱祁鎮在後世見過,朱棣雖然沒有見過,但是想來朱棣敢深入大漠,身形定然矯健,而宣宗皇帝,就是他父親,朝夕相見,還不知道是什麼樣子。

大明只有這幾個皇帝,其中一個以身體癡肥著稱,還有誰?

自然是他爺爺,仁宗皇帝了。

“跪下。”太后手上按着念珠,根本沒有回頭。

朱祁鎮聽了,乖乖的跪在一邊的蒲團之上。

太后說道:“知道,這是誰的畫像嗎?”

朱祁鎮說道:“知道。是仁宗皇帝畫像。”

太后依舊沒有轉過身來,說道:“你怎麼知道的。”

這個時代的畫像卻是珍貴多了,即便是臨摹也不會有幾幅的,而朱祁鎮出生的時候,仁宗皇帝已經去了。

朱祁鎮自然不會說,是他猜出來。

他低聲說道:“是父皇帶我看的。”

提起宣宗皇帝,太后也是一陣沉默。

宣宗皇帝是太后的長子,對宣宗皇帝,太后也是最重視的。只是宣宗皇帝英年早逝,恐怕太后心中的痛楚遠遠在朱祁鎮之上。

比起父母,子女都是不孝之人。

喪父喪母之痛,如何能比得上父母白髮人送黑髮人之痛。特別是晚年喪子,更是悲痛莫名。

朱祁鎮此刻知道,在宮中不管是做什麼事情,都瞞不過太后。他也知道,他此刻與太后所言,關係到他的生死。

第一百零四章 二月十五日第一百一十 章 議麓川第三十六章 士子之間的爭執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五十九章 故人相逢大江上第一百五十章 重啓遵化鐵廠第四十二章 風雲會聚第七十三章 黎思誠徵占城第五十八章 豐收第五十五章 送別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十二章 礦亂第一百二十九章 寧化巡檢韓鐵城第四十一章 麓川大捷第九十七章 對大藤峽的決斷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一百一十一章 人間再無亦失哈第八章 千秋萬壽宴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零五章 暗潮無聲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一百五十六章 大寧遺夢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十一章 內閣七人名單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一百三十九章 分殊定理外王道第一百三十三章 太子的錢袋子第三十四章 遼東烽煙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一百二十章 脫歡之死背後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八十七章 兵疲將驕第一百一十章 阮熾的諒山撤退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五十七章 朝鮮大清洗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一百三十六章 北京城的變化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一百五十三章 經筵vs大本堂第四章 朱祁鎮的京營第七十二章 嫁公主的難題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八十一章 正陽門下第三十四章 王振之死第二百三十二章 無悔第一百一十五章 羅倫之心第九十六章 鎮守雲貴方略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一百零七章 掀牌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八十二章 西寧讀書人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四十九章 保河濟運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一百三十七章 爲大皇帝賀壽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七十七章 于謙說太皇太后二第一百七十一章 喜寧第二章 大武學第八十章 經筵第一百一十四章 海運三難第一百五十三章 吉曲之戰第三十一章 交趾與西洋第五十三章 粉身碎骨渾不怕第一百四十五章 李賢思路第三十三章 有變第三十七章 楊溥難題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六十章 遼東局勢的漏洞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五十章 金山銀山第八章 修律vs修例第五十一章 三級教育制度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章 平瑤策第九十九章 阿次帖木兒的藍圖第一百零二章 六部現狀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一十六章 巡邊的準備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一百九十一章 暴風雨前的平靜第十八章 河北營田第八十三章 說客張文第一百五十六章 東風長吹天山雪第一百三十四章 出巡第一百六十四章 太皇太后崩第三十二章 大明南洋戰略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弟七十三章 大計第一百一十四章 寧化縣現狀第八十三章 大破葉留宗第一百四十七章 天文數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