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十三章 弊政

第八十三章 弊政

朱祁鎮下令一分明詔。

“太祖皇帝以愛民爲要,列祖列宗皆爲圭臬,奉行無疑,不敢有絲毫逾越,然先有葉留宗作亂在前,後有鄧茂七民變在後,是寡人無德,不能使百姓歸心?還是爲政有失?請二三子,試言之。”

這一個問題,相信沒有那一個作死的官員敢說,是皇帝無德。他們能說的只有是爲政有失了。

楊溥看着朱祁鎮這一封奏疏,猛地咳嗽兩聲。

尋常人看到的僅僅是這個問題,朝廷要對葉留宗之亂前後因果算總賬了。但是楊溥卻看出了朱祁鎮幾乎明目張膽的亮出自己改革的態度了。

楊溥心中暗道:“就差一個人上《本朝百年無事札子》。”

其實這一分詔書,隱隱約約帶這一點要求站隊的態度。

看上去是說葉留宗之亂前後積弊,但是有人洋洋灑灑上萬言書,向王安石學習,皇帝心中只會高興。

但是是楊溥卻不想遇見這樣的局面。

瓦刺步步緊逼,黃河水患,民困兵驕,士風日下,有太多的事情要他處理了,特別是況鍾之死。讓楊溥隱隱傷心百姓少一青天,朝廷失一忠臣。也讓他感覺,自己要找替手了。

這個替手是誰?

只能是曹鼐。

因爲這個人選乃是皇帝敲定默許的。

曹鼐河北水利之上,給了皇帝很大的支持,而且在楊士奇去後,將楊士奇派系一大批人籠絡在身邊,而且他本身就是北方士人領袖。

所以曹鼐不顯山不露水,卻不是楊溥想換就能換的人。

“首輔,”曹鼐說道:“陛下的意思?”

楊溥說道:“陛下的意思,內閣自然是要照辦的,不過吩咐下去,陛下聖德無缺,不要胡言亂語,要以事論事。”

楊溥已經將曹鼐拉在身邊,手把手教他怎麼當大明朝的首輔了。

曹鼐心領神會,楊溥所言重要在以事論事。就是圈定在葉留宗之亂上,不許借題發揮。

楊溥說道:“朝廷大事,從來是說的,不是做的,本朝傳四帝至於今上,祖宗規矩,是有不合時宜的地方。但是有什麼不對的地方,是執政者之責,改了便是了。如果敞開了說,鬧得滿朝沸沸揚揚,持其兩端,彼此攻伐,重蹈兩宋黨爭之禍,卻是不是朝廷之福。”

“記住,首輔就是要秉政政柄,協理陰陽。上順君王,下應百官。大明萬里江山,是萬萬亂不得的。”

“我這把交椅,遲早是你的,倒是這些事情就是你要想的了。”

曹鼐說道:“下官明白了。”

有楊溥事先打招呼,所以上書的臣子,並沒有扯開拉說,關於行政體系的弊端,都沒有多說。主要說兩點。

一個是礦稅,一個是衛所不堪爲戰這兩點。

朱祁鎮並非不知道,楊溥打的招呼。但是他也明白,這個時候的確不是大鳴大放的時候,他就當做不知道。

不過,他將所有有見底官員的名字,一一記下來,等瓦刺平定之後。正是推行國內改革的時候,或許能重用。

朱祁鎮就此兩點,召開了御前會議。

所商議都是這兩點。

文華殿之中。

內閣六部都察院大員都到齊了,而五軍都督府一邊也來的很齊,因爲這一次要議衛所的事情。

他們自然也不敢缺席。

文官一開始的目標很具體。

陳球說道:“太祖之本意,開礦之事,有用則啓無事則罷,區區黃白之物,寒不能衣,飢不能食,用之徒捐小民性命,有違太祖皇帝之本意。”

“臣以爲太皇太后目光如炬,早已看出其中情弊,請陛下下令,今後永不啓礦稅。”

周忱一聽臉色微變,他說道:“陳大人好大口氣,陛下恩賞百官,以銀元代寶鈔,既然陳大人以爲黃白之物,不足爲用,是不是今後陳大人就不用銀元了。”

“反正不當吃也不當喝?”

陳球冷笑一聲,說道:“君子愛財,取之有道,不義之財於我如浮雲,本官的俸祿乃是朝廷的賞賜,本官憑什麼不要,但是有些人,貪得無厭,聚斂無休,一心只見銀子,不見銀子上面的血。”

“不知道怎麼讀的聖賢書。”

周忱暗自咬牙。

雙方一開始就充滿了火藥味。

陳球是對激起民變的周忱,一萬個看不順眼。如果不是楊溥打了招呼,在葉留宗之亂爆發的時候,周忱就已經被彈劾給淹沒了。

而周忱的態度也很堅決,礦稅或許有問題,但並不能永遠封禁。

一來是周忱乃是承受大明財政壓力第一人。上面有這樣一個好大喜功的皇帝,錢財是永遠不夠用的。

周忱在戶部尚書任上,只有一個任務,就是搞錢搞錢搞錢。不管他主持的財政改革,還是鹽稅改革,還是正在緩慢推進的錢法改革。

因爲大明銅錢的問題太大,周忱決定推行銀錢壓制銅錢。同時增加銅錢的發行量,他已經多次上奏朝廷,加大對鑄私錢的打擊。

朱祁鎮已經準了。

但是這種關於經濟體系的改革,最好是平穩過度,不要鬧出大新聞來。

而越是推行改革,周忱越是發行一個隱患,那就是實物貨幣之中,一個揮之不去的陰影,就是錢荒。

錢荒就是流通之中,錢永遠是不夠用的,大量的人將錢給窖藏起來。導致社會上錢流通變少,錢的價值就高了。他們藏起來的錢就值錢了。

宋代的時候,更是有海外用宋錢,錢大量出口,導致百姓錢不夠用,甚至四川用交子,鐵錢就是在這樣的局面下被逼出來的。

周忱作爲財政專家,他豈能不知道這一件事情。

最近有大量流淌的銀兩鑄造成銀幣,所以一時間錢荒,還不會發生,但是現在不會發生,並不代表將來不會發生。

錢荒了怎麼辦?

周忱也拿不出一個完整的解決辦法,但是加大鑄錢量,卻是一個不是辦法的辦法。但是而今銀幣的數量成爲主要貨幣之一,大明有是一個缺銀的國家,僅有的幾個銀礦,還不讓開採,那怎麼能行。

這是萬萬不行的。

即便是多死幾個人,哪怕這銀子沾血,朝廷的銀礦也萬萬不能降低開採,反而要加大才是。

更不要說,他作爲主張開礦的人。他一直強調,這事情是下面人辦的,他是不知情的。但是如果他在廷議之中,服軟了。

這不就說明他是理虧。甚至他要爲葉留宗之亂負責?

這是他萬萬不能接受的。

朱祁鎮坐在龍椅上莫不做聲。

見周忱舌戰羣儒。

周忱根本不說別的,直接將礦稅十幾萬兩銀子列出來,問那個衙門願意將這十幾萬兩的窟窿給承擔了。

這一件事情,他也就認了。

一時間,滿朝文武一個說話的都沒有。

朱祁鎮心中冷笑。人都是這樣的。

就好像經濟形勢不好,公司要裁員,大家都可以接受,但是如果要裁我,就是絕對不能接受。

十幾萬兩說多不多,但說少不少,不要看朝廷進項不少,但是十幾萬兩放在那個衙門都是一筆大數目。

誰肯平白緊衣縮食,去填這個窟窿。

朱祁鎮見他們吵不出一個結果,輕輕咳嗽一聲,說道:“諸位愛卿所言極是,太祖本意,採礦因事而設,無事則罷。此乃太祖愛惜民力,只是而今時過境遷,朝廷需銀鑄錢,這採礦之事,卻是不可少的。”

“所以,大家議一議,當如何能保證朝廷採礦,又不至於禍及百姓,傷了朝廷的名聲。”

朱祁鎮說了話,自然是一錘定音,第一局周忱勝。

第八十二章 殿試第一百六十一章 王直鎮守南京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二十五章 丘濬的實學思想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六十二章 大明的草原第二百零四章 楊洪vs阿刺知院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地一百五十四章 傳檄可定藏地第九十四章 開海六第一百章 心狠手辣石將軍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一百六十二章 廢南京六部的構想第一百三十五章 太子赴安南第一百零七章 公主府夜宴第五十九章 松潘舊事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六章 此禍已種蕭牆間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一百章 楊溥奏對第五十三章 福建亂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西南定策二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八十章 冼景主持天理報第九章 蹇公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四十八章 防秋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一十八章 石亨的心思第六章 李賢的作爲第一百零六章 倔老頭楊溥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三十章 安南盛世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八十四章 陳懷第八十七章 江南士紳家族第一百六十四章 戎裝臨朝第一百三十一章 太子見冼景第一百七十五章 正統十四年第六十七章 銀幣銅錢兩級體系第九十九章 潯州城下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三十六章 京營出京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一百一十章 糧與銀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十一章 朝鮮靖難第一百三十三章 九州志第十九章 百姓苦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三十三章 郕王就封第十五章 預修大典第一百三十八章 襄王之心第二百四十二章 突如其來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八十三章 武進惲家第四十五章 孔府案第八十六章 烏斯藏第二百二十四章 遼河大捷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八十章 經筵第七十一章 馳道第一百四十六章 乾清宮侍衛換血第一百二十章 韓鐵城到寧化第十六章 大捷消息第九章 通報,內參,與明報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一十七章 太醫院令樓元第六十九章 松花江水師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七十二章 良藥苦口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七十三章 礦業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三十七章 善後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一百三十六章 大軍對峙的開始第一百二十七章 瓦刺新主第二十三章 阿刺知院之死第八十四章 李家的決定第一百五十四章 瓦刺的試探第一百二十五章 人之將死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一百二十三章 旱情第二十二章 破大藤峽之策第十章 魯蘇之爭第二十八章 天理報第三十五章 午間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