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

第二十五章 封滹沱河神

看過三角澱再往西,就是連接白洋澱與三角澱的大清河,兩側也是石堤,也就不說了。

倒是在治理白洋澱上面,與三角澱不同。

于謙純粹是將白洋澱,已經白洋澱附近的窪地,當成了一個泄洪區。

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朝廷的資金也是有限的。

只能重點投入。

一路上,朱祁鎮最確實發現。大部分河流都有河堤,不過是土堤,都有石堤。還有在大小河邊,都有取水處。

也有一道道的水渠排開。

只是有一個問題,那就是幾乎所有的河道水位都很低,根本不可能讓水自然的流入水渠之中,這個時候,就有大大小小的水車了。

有靠風力的,有靠畜力的,但最多最普遍的還是靠人力的。

有木製的鏈條連接,兩個人並排用腳蹬水。晝夜不停,每一天能灌溉數百畝地,因爲水位的高低而有所差異。

至於其餘更多的藉助水力機械就更多。

還有所謂的打井機。就是用槓桿一頭竹竿,竹竿頭上有鐵尖。一頭用大石頭壓制,兩個人坐槓桿之上。

隨着重量的調整,將鐵尖一下一下的砸進土了,就好像是磕頭機一般。將土地鬆開,也就容易挖掘了。

而且河北大部分地下水很淺,除卻極個別地方,也就一兩米,甚至不到一米就出水了。基本上一兩天就能打出一口水井。

也正是這樣的機械,才能在幾年之間,將水井遍佈整個河北,數以萬計。

要知道,在此之前,水井普及根本不普遍,最多是一個村子有一兩口。即便是在清末統計,一個縣的水井數量,也不過而二百多口。

這也是爲什麼日本侵華的地圖,連水井數量都要標註在地圖上的原因。

當然了,這樣打出的井都不是深井,真要遇見大旱年頭,估計這井水的乾涸也逃不過的。

但是而今,河北五河三湖水利系統與田間地頭水井無數水井相互結合,即便身構成一個即便上覆蓋大部分府縣的水利網絡。

這一個放在現代簡直簡陋之極的水利網絡,卻足以承載朱祁鎮太多的想法。

他希望有一天在乘坐馬車從馳道南下,兩側看見的就是後世火車看到,一望無際,幾個小時都不會變幻的莊稼地。

很多人習以爲常,甚至看膩的景色,卻不知道浸透着先輩多少汗水與血水。

朱祁鎮視察過,大清河白洋澱,並沒有多停留。很快就來到了滹沱河。

此刻的滹沱河不見往日咆哮,一道長達一百多裡的石堤,強硬的將滹沱河的走向從東西,變成了南北。

滹沱河匯入寧晉泊之後,更是開出十二條渠,最長的達數百里,灌溉了好幾個縣,覆蓋範圍之大,決計不在鄭國渠這樣青史留名的水利工程之下。

這也是這一次治水成果,除卻三角澱大清河白洋澱灌溉區之外,就是寧晉泊漳河灌溉區,這兩大灌溉區佔據了直隸糧食產量的百分之八十。

至於其餘地方的水利工程都是有的,但是卻不如這兩地了。

而造就這個工程最大的功臣張經,已經去世了。

就死在正統七年汛期之中。

朱祁鎮即便是在宮中也聽過這個張經的故事,特別是張經之死,傳得神乎其神的,已經被百姓神化了。

據說當時,堤壩岌岌可危,眼看不保。百姓慌忙逃竄,張經拔劍,怒斥龍王,躍入水中,再也不見。

沿河幾十裡,都沒有見到張經的屍體。

但是傳言有張經對百姓託夢,言:“滹沱河龍王不聽君令,已爲我誅,從今之後,滹沱河不爲亂也。”

百姓喜歡這個故事,自然兩年之內傳遍河北。甚至京師之中說書人,都喜歡這個底本,更是有各自的加工。演化成不一樣的東西。

朱祁鎮倒是知道張經爲什麼跳河自殺,因爲他手中有張經的遺折。

當年水情兇猛的時候,張經懷抱遺折上堤,歷經數晝夜,但河堤搖搖欲墜,石堤都裂開巴掌寬的口子。

張經用盡了自己所有能想過的辦法,認爲如果這樣還決堤的話,他即便在活下來,也無濟於事,而他已經數次在於謙面前說,與河堤共存亡,食言一次,已經是君子莫大之辱,豈可再乎?

故而張經河堤不可挽回的時候,跳進滹沱河之中。

就在張經跳河後,就放晴了。雖然滹沱河堤搖搖欲墜,但是還是堅持下來了。

朱祁鎮也知道,這樣給百姓解釋,百姓不愛聽。

而且百姓已經自發的爲張經建立起廟宇,就是張公祠。

朱祁鎮這一次來,也順便下旨,封張經爲滹沱河河神。命地方有司四時祭祀。以煲忠義。

看過這兩個最大的灌溉區之後,繼續南下就到了漳河流域。

在這裡朱祁鎮看到了決計不一樣的場面,漳河的河水並不爲兩岸所用,朱祁鎮自然要問。

于謙立即說道:“運河北段,用衛河河道。而漳河水流入衛河之中,爲了防止運河水淺,阻塞運道,故而漳河下游不許灌溉,臣也無能爲力。”

朱祁鎮明知道,于謙給漕運體系上眼藥,但是他也不好決斷。

運河與地方爭水,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甚至從漕運體系建立起來之後,就是如此。特別是越往北方越是如此。

因爲越往北,這水就越金貴。

而今朱祁鎮不是剛剛登基的朱祁鎮了,他自然覺得運河問題太大,佔據資源太多了,維持費用都在百萬兩級別了。

但是在朱祁鎮鹽稅改革之前,二千三百萬石糧食,數百兩白銀,再加上各種鐵木等實物稅,全部折銀,大概也就是一千四百萬兩上下。

更不要說,二千三百萬石的糧稅,是每年都手徵收到位的嗎?

朱祁鎮可是太明白,他每年都會因爲這樣那樣的原因,免除一百萬石糧食的糧稅。

從財政角度上來看,漕運體系實在是無法理解。

周忱在江南巡撫的位置上,協助前平江伯陳瑄,完成了漕運一系列改革,按理說他是漕運的支持者,而恰恰相反。

他在戶部尚書位置上不過年餘,就變成了海運的支持者。

無他,兩者成本差距太大了。

其實在永樂年間漕運的花費還不太多,而且很多花費是由地方承擔的,像很多地方勞役的費用,是不會出現在朝廷的賬目之中的。

而且正如於謙所規劃的,即便是河北的水利體系也是需要日常維護的,于謙是將這個義務轉嫁給地方百姓。

因爲與百姓的切身利益相關。百姓也樂意出力。

但是運河卻不一樣了,首先運河違背了水性,運河山東段乃是地勢最高的,幾乎是用船閘一層一層的將船給擡上來的。

這種情況之下,自然用得時間越長,維護所需要的工程量就越大了。

而之前投入越大,主持漕運的官員就越發不能放棄支持,就比如平江伯陳家,是萬萬不能接受廢除漕運的。

因爲廢除漕運,就代表了整個漕運體系都要被裁撤,裁員不管是古代還是現代,都是大難題。

更不要說,運河也是有好處的。最少讓運河沿岸都繁華起來。

各種利益糾葛之下,這問題朱祁鎮幾乎一看就感到棘手之極。

朱祁鎮說道:“而今漕運總兵平江伯陳豫不是先生的老部下,先生且與之相忍爲國吧。”

不過,朱祁鎮卻已經下決定廢除運河了。

蓋因而今運河才運行數十年,與運河相關的利益羣體能量還不大。如果等留給後世,決計是難以動搖。

只是朱祁鎮而今能做的也僅僅是拿一個小本子,將這一件事情記上而已。

第一百零八章 南洋水師大出血第一百八十八章 孤注一擲第一百一十章 少府的工作第八十七章 朗氏內憂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五十章 瓦刺二第一百三十七章 見石亨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九十六章 開海八第一百一十一章 四年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九十三章 瓦刺的崩潰第四章 都掌蠻之滅第八十章 經筵第二十三章 天子之問第一百四十六章 西域攻伐總戰略第二百一十章 噩耗傳來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三十七章 北京城的營造第一百四十八章 內閣人選的紛爭第四十四章 李時勉到第一百四十二章 楊洪巡邊第九十三章 小夫妻第十六章 海漕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三十章 死諫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四十三章 石炭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第四十八章 關山飛渡第一百零四章 行獵第二十一章 青貯第七十一章 男兒自是重危行第八章 斷事官第一百零五章 銀荒第六十二章 于謙入京第一百五十七章 方瑾與石亨的爭執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三十三章 一道德而同風俗第一百零二章 孤身入思明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四十八章 急流勇退陳芳洲第三十六章 真假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四十九章 科學之種第二十九章 辟雍之殿第七十一章 朱見治第一百零六章 巡撫日本端木瑞第二十四章 於公堤第六十九章 太子回京第一百三十七章 蒸汽機的窘境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一百一十八章 西南定策三第六十三章 自省第一百一十六章 易知單第四十八章 新任衍聖公第十八章 令人頭疼的孫太后第六十八章 三元及第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六十六章 突擊兀良哈第十九章 毛裡孩第一百五十七章 歲月催人老第一百二十五章 下鄉第九十七章 英雄所見略同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七章 你打你的,我打我的第六十五章 欲平安南,先定廣西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三十六章 蒸汽機的初應用第一百五十章 瓦刺的實力第一百零五章 日本行第五十四章 金英第六十七章 勳貴之心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一百四十八章 十二渠圖第一百章 定風波三第三十二章 辟雍堂中第九十章 工部侍郎彭誼第二十六章 誰對誰錯?第一百七十章 東廠內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三十九章 整頓九邊第二百一十九章 衛所腐朽的背後第一百零八章 銀鋪第十章 大雪紛紛第一百二十三章 皇家異類朱祁鎮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二百三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等待第一百二十二章 一漢當幾胡?第二十三章 直隸省內部問題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八十六章 合流第一百三十八章 封爵風波第七十一章 也先吐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