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

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

朱祁鎮將對土地兼併,甚至土地兼併在未來不斷加速所引發的一系列問題的憂心。來到了天津。

他首先看到的是一座沒有城牆的城市。

天津設府之後,朝廷將順天府東部很大一部分地區。轉到到了天津府。但是可惜,這一片地方雖然大,但多是鹽鹼地,沼澤溼地。

還將三角澱輻射範圍全部劃給了天津。還有河間府靜海等數個縣劃爲天津府。

總體來說,天津府面積倒是不小,但是總體上來說,大多都不是什麼好地方。而且天津城本來是衛城。于謙覺得天津衛城太過小了。南北城牆,乃是不過二百五十步而已,還是夯土城牆。怎麼看也不是一個省城的規格。所以並沒有將直隸巡撫行轅放在天津衛城之中,而是放在天津衛城外面。

因爲天津衛城乃是東西長,南北短。南邊距離衛河又近,于謙就巡撫行轅建立在天津城北邊,已經規劃好了城區。只是朝廷的錢糧,甚至直隸本地的錢糧都投入了治水之中,故而於謙僅僅是留出了城牆的位置。並沒有修建。

即便如此這麼沒有城牆的天津城也有一副今非昔比的樣子。

先不說,直隸巡撫衙門,直隸知府衙門,以及一系列附屬的衙門,直隸布政司衙門,直隸按察司衙門,直隸都指揮司衙門。這算是地方上的。

還有天津海關衙門,並天津京倉。

海關衙門就不用說了,作爲北方海運的終點,開海之後,給天津帶來了不說人口。至於京倉衙門,卻是朱祁鎮覺得大明北方存糧太少了。

在天津建立糧倉。

而周忱的改革之後,將大明的財政體系,分爲四個部分,一是內庫,就是內承運庫,二是太倉銀庫。或者算是錢庫,存放銀錢與銅錢的地方,三是京倉。就是糧倉,存放糧食。而天津這邊的這些倉庫,也歸戶部直轄。

畢竟好幾百萬石糧食,怎麼會讓地方管。

第四,就是各種雜項庫。雖然周忱一力想消除下面上交的各種實物稅收,將朝廷賦稅要本色,也就是糧食,要麼折色,也就是錢。但是有很多事情都是有現實情況的。比如布匹這東西,朝廷就有很大缺口,軍隊的軍裝,百官的官服。

所以除卻糧食,與錢之外的倉庫都是歸爲雜項。

但是雜項的管理就比較複雜了,比如兵部有火藥庫,工部也有木柴庫,炭庫,等等。宮中還有各類珠寶的倉庫。至於各部的小金庫等等。

這些都不歸戶部管,戶部能管的僅僅是戶部自己的雜項庫而已。

就這些純官方的投入,就足以建起一座城市了。

朱祁鎮一來到天津,于謙自然出城三十里迎接。

朱祁鎮下馬與于謙見禮,雙手扶起于謙說道:“先生清瘦了。”

于謙看起來精神很好,但是兩鬢卻有幾分霜雪之色了。

朱祁鎮心中難免有幾分慚愧。

持續數年的大工程,消耗的不僅僅是朝廷的人力物力,還有于謙的心血與生命。幾乎整個直隸省大部分成年男丁,都很難逃過被官府徵用的下場。

即便是有足夠的錢糧,想要將這個工程辦好,不出什麼大的紕漏,本身就是一個工作量非常大的事情。

朱祁鎮現在想想,也覺得自己太冒進了。但是也幸好有周忱。周忱一手一腳幾乎重建了朝廷的財政體系,用鹽稅將這個窟窿補上了。

否則太皇太后留下的那一筆錢用完了,朱祁鎮也不知道該怎麼辦了。

更辛好有于謙。

沒有于謙一千多個日日夜夜,近乎通宵達旦的工作。每日都在一個工地與下一個工地之間巡視。

沒有于謙。這個工程根本到了不了今天即將這個地步.

朱祁鎮也慶幸,自己能遇見於謙這樣能讓人放心的大臣。

于謙說道:“爲陛下分憂,乃是臣的本分。”

朱祁鎮令于謙與自己並繮而行,以示榮寵之意。

一進天津城,朱祁鎮根本沒有停留,他首先要看到是衛河,具體的來說,乃是衛河入海這一段大堤。

朱祁鎮將帶大隊人馬留在天津城中,帶着三千騎兵與于謙與直隸當地大小官員,一併去巡視衛河河堤。

可以說三千人,一般來說朱祁鎮身邊最低護衛人馬。

所以,在北京城中,朱祁鎮身邊的人也許會少一點,但是一般也不少於一兩百護衛,至於在北京城外,三千人是最低標準了。

所謂微服私訪,根本就是扯淡。

最少朱祁鎮不會做的,因爲這對他太不負責了。想想他有太多太多的事情要做了。

還沒有到衛河河堤之上,朱祁鎮就遠遠的看過去,發現綿延到視線之外的土黃色的大壩,這些河堤都是夯土結構。

雖然這樣的大堤,其實並不是多牢固的,很容易滲透漏水,或者有一些什麼動物在河堤上打洞。引發潰堤。

但是這也是沒有辦法的事情。

什麼事情都要考慮成本問題。

即便每年近八百萬兩的投入,所有錢加起來,足夠朝廷打上一場漠北決戰的錢,也不足以讓河北所有的堤壩都換成石堤。

而在這河堤之上,相隔數裡都有一個閘門,開出一條渠來。

于謙給朱祁鎮講解,這些支渠是用來淤田,當河水大漲,泥沙具下的時候,開渠引水,將這些包含泥沙的渾水,將這些溼地,或者是鹽鹼地,給沖洗淤積出來,可以耕種的田地,這些新開的田地,于謙已經興建了不少村落,都是安置的流民。

去年河南省,就有旱災,朱祁鎮還記得免除百餘萬石糧稅。一般大災都是有流民產生,而河北大工,更是吸納了幾乎整個北方的流民。

雖然具體人數,朱祁鎮一時間不清楚,但是整個流民的動向,朱祁鎮心裡還是有譜的。

朱祁鎮一路巡視衛河,見衛河之中,並沒有多少船隻。有的只是天津衛的船隻。

朱祁鎮聽了,說道:“何必爲朕一人,而勞動百姓如此?”

于謙說道:“臣知道陛下愛民之心,但這是朝廷體制,恕臣不能從命。”

如果是別的人,于謙還能讓一步,但是衛河入海河道,在擴寬之後,成爲一條重要的交通線了。

有大明海運的船隊,但也有很多都是海商。

海運船隊倒也罷了。畢竟是朝廷的人馬,但是這些海商,真正是亡命之途,讓于謙很是不爽。

這些海外野慣了的人,在天津城內,居然還敢一言不發拔刀相向,這也罷了,很多人火併起來,連火銃都能用上。

這讓于謙如何能忍受。

直接派兵圍剿,大殺特殺一番,才讓這些名爲海商,實際上多半在海上做沒本錢買賣的。知道這天津是於大爺的地盤,一個個老老實實的。

其實這幾年之間,凡是開海各地的地方官,無不抱怨。甚至有人上奏朝廷,請重新禁海。

就是被開海弄得,地方治安非常不好。

這些海外商人,適應的是海外無法無天,一言不合就是火併的規則。而各地方官卻是官場習性,讓他們彼此之間做有效的溝通,根本不大可能。

шшш¸ttkan¸¢ ○

所以,對這些地方官來誰,最好的辦法是海禁,一了百了。

什麼你說對國家財政有幫助?抱歉,海關銀是直接解戶部,有地方一毛錢的關係嗎?就連於謙也知道,海關銀在治水經費之中,佔據了不少的份額。

但是依舊不願意天津海關就放在天津城內。最少不想他好容易在巡撫衙門睡一覺,外面一陣喧譁,隔着兩條街的地方,有人在火併。

第八十一章 錢家第一百二十一章 拜將第十二章 長樂未央不夜城第四十一章使人君不近儒臣者正此輩也二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五十三章 中學教材第五十四章 水利學堂第一百五十九章 周忱的斂財手段第一百六十五章 天子守國門,君王死社稷第四十四章 瓦刺退兵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二百五十二章 正統勳貴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五十一章 彈劾曹吉祥第二章 雲南局勢第一百零一章 定風波四第三十八章 楊溥請辭第四十七章 大明巡撫第一百三十章 北京震動第九十七章 建州衛的處境第八十九章 開海第一百四十章 劉定之請纓第一百六十章 南疆格局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三十六章 南方衛所第二十三章 從直隸開始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零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退步第七十章 父子第一百三十九章 石彪的決然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二十三章 地震二第三十九章 國事家事二第五十九章 北方戰略構想第八十九章 陸永的抗爭第一百三十六章 石彪到龍城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七十九章 大明財政第六十八章 台州之戰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四十二章 樹上開花第四十五章 大捷傳來第七十一章 大朝會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五十三章 出塞第一百六十九章 盧溝河水情第一百一十二章 海西殘局第七十一章 教子第七十七章 占城之戰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一十一章 阿失帖木兒皈依真主第四十五章 安南之糧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五十三章 五月政務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四十四章 也先的算計第六十五章 楊士奇與于謙二第六十四章 田制第二十七章 北薛南吳第六十二章 大赦詔第一百零六章 朝鮮震動第一百二十九章 如鯁在喉第六十七章 魏國公入處州城第一百五十八章 財政緊急策略第一百四十章 今日方知獄吏之貴第三章 都掌蠻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一章 泥足巨人第一章 襄王金冊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五章 京衛改革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四十四章 襄王監軍第一百零六章 折戟白藤江第八章 登基大典第三章 西南風波起第二十九章 海西攻勢第一百三十四章 施禮生死第一百一十三章 困獸之鬥第一百一十五章 漕運爲正策,海運爲備策第一百四十五章 青年才俊第一百六十章 呼之欲出的周相第五十二章 南北之爭第十五章 香港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六章 朱祁鎮心中的《大明會典》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一百一十八章 殺一是爲罪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九十四章 明軍東來第一百六十三章 好爲之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五章 都是壞消息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