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

第一百三十三章 奪會昌伯爵

朱祁鎮打發了會昌伯。

一個人坐着窗戶下面,環臂而坐,手扶着下巴,他的下巴之上只有淺淺的絨毛,還沒有發硬。

默默的想着。

他細細想來,會昌伯所說,或許偏激,但是未嘗沒有道理。

會昌伯不過再怎麼不是,他也是外戚,是自己的舅家。在古代這關係,是剪不斷的。而且朱祁鎮也明白,這一次,劉球橫掃一下,打碎了不知道多少瓶瓶罐罐的。影響了不少人的利益。

這些人將心中的怨氣發泄在會昌伯身上,或許也是有的。

不過,朱祁鎮即便想明白了,也是不會庇護會昌伯的。

原因很簡單,與自己的名聲相比,會昌伯一家的生死,在朱祁鎮心中根本就無足輕重。甚至朱祁鎮保住會昌伯的原因,也不是因爲他對會昌伯有多少感覺,而是在古代道德觀感之中,親親相隱也是很多人認同的。

朱祁鎮真將會昌伯給明正典刑了,且不說後宮之中的麻煩,但這樣做,並不符合儒家的道德觀念,甚至顯得比較冷酷。

仁君,仁君。

殺了自己外公,能叫仁君嗎?

所以,這自然是高高的舉起,一番做唱唸作打之後,然後留會昌伯一命。然後會昌伯幡然悔悟,從此悔改,這才符合核心價值觀。

如何處置會昌伯,這僅僅是需要這一場大案之中,需要善後的地方就太多了。

比如南京問題,比如施禮的問題,都需要大概善後。

在北方五月,冬小麥也開始陸陸續續的收了,雖然河北一帶並沒有什麼高產,但是勉強維持住了口糧。

大量精兵強將派往各地,也將蝗災給壓制下去,不能說各地都沒有蝗災,但是都沒有擴大。

而劉球也將揚州十大鹽商,一個也沒有露,全部給抓起來了,連同施禮一家都送往京師,但是而今還沒有到。

但是大致上,已經塵埃落定了。

結果讓朱祁鎮有歡喜又是擔心。

首先牽連的人太多了,最少有一百多個官員,兩淮鹽場有一個算一個,沒有一個是漏網之魚。

但是關於鹽政的官員,沒有一個是乾淨的。

其次,就是戰果豐厚。

不說,那些不容易變賣的田產宅院,都留給了揚州知府處置,讓揚州知府一下子成爲最富的府。

單單說現銀,就有一千二百多萬兩。

這一大筆錢現在還在揚州,估計下半年,才頭押送進京。

雖然還沒有見到現錢,但是朱祁鎮就已經鬆一口氣,有這一千多萬兩銀子,今年下半年,甚至明年上半年的治水經費就有了着落了。

但是大量問題,也都出來了。

最少大明的鹽政體系,幾乎完全崩潰。重新建立起鹽政體系,已經是刻不容緩的事情了。

畢竟鹽乃是百姓生活的必須品,也是離不得的。雖然因爲這個時代的交通運輸問題,各地的食鹽都會有一定的存量。

一時半會兒,是沒有什麼問題的。

但是時間一長,就不好說了。

朱祁鎮先召見了楊溥。

如果說這一段時間之內,誰最累,那一定是楊溥。

河北治水與兩淮鹽案這兩件事情,幾乎佔據了楊溥的所有時間。

其實河北治水本身就有一定之規,楊溥並不用多操心纔是。

只是因爲朝政看似平穩,但是實際上楊士奇的影響力並不會那麼容易散去,而河北方面又是有于謙主持的。

在外人看來,于謙就是楊士奇一派一面旗幟。

楊溥在朱祁鎮面前保證過,一定會全力支持于謙治水。所以他不得不存最壞的心思,關於河北治水的任何事情,他都要一一過目。

他倒不是擔心於謙會做什麼。而是擔心,有人會在他與于謙之間做些什麼?

楊溥此刻可沒有與于謙硬磕的心思,自然存心謹慎之極,不要出任何事情,纔是最好。至於兩淮鹽政,楊溥更是步步跟進。

對劉球大力支持的同時,也在朝中暗暗做了調整,將與鹽商牽扯比較深的官員,大部分都調了閒職。

更不要說,除此之外,大明各方面的事務都壓在楊溥身上。關於朝廷四面八方的大事,都要與楊溥商議。

比如,朱祁鎮剛剛與楊溥商議了一件事情,那就是《大藏經》六千多卷的印刷。都是內廷出錢的。

朱祁鎮覺得財政有些困難,想將這一件事情該砍掉。畢竟朱祁鎮並不信佛。

所以楊溥知道之後,立即來勸說。

所說的不是別的,就是大明對西藏地區的治理。大明對各偏遠地方治理,一般來說,都是因俗而治。

元代藏傳佛教,就在西藏佔據了統治地位。大明對這種情況,是繼續承認,封西藏土官,僧官,由他們統治西藏。

所以,這《大藏經》的編纂,固然有太皇太后篤信佛教的原因,其實還有不少政治原因的,比如這《大藏經》很多都是要賜給西藏的。

甚至朝廷也在北京郊外,專門修建寺廟,供奉喇嘛。就是有這樣的原因。甚至松潘之戰中,就有和尚在松潘土司與朝廷之間來會奔波,纔算是緩和的雙方地方關係。

所以,對股政治勢力,花一定的錢,也是必要的。

朱祁鎮這纔打消了消減《大藏經》經費的想法。

隨着朱祁鎮越來越自信,對朝廷官員掌控也比之前深了,朱祁鎮更多的將自己從庶務之中抽離出來,花更多的時間來思考問題。至於其他奏摺都由內閣代擬了,他每天就看個節略。讓朝廷政事不出格,不出自己的掌控之外,就可以了。

這樣一來,朱祁鎮輕鬆了不少,但是內閣的事情就更加多了。

只是這樣沉重的政務折磨之下,楊溥一點也沒有懈怠,甚至朱祁鎮覺得楊溥的精神頭,越發好了。

走起路來,健步如飛,好像一下子年輕了十歲有餘。

果然,對有些人來說,權力就是最好的春藥。

朱祁鎮召來楊溥首先問的,卻不是兩淮鹽案,而是廣西的兵事,說道:“柳溥那裡還沒有消息嗎?廣西官員怎麼說?”

而今大明大體上是比較和平的,襄王與南疆各土司有大大小小的摩擦,王驥在雲南休養生息之餘,已經小心翼翼的向南疆試探,準備對孟養髮動進攻。但是畢竟還沒有打起來。

除卻雲南之外,還有廣西的戰事,並沒有結束。

雖然侷限於幾個山頭之間,但是官軍依舊沒有犁庭掃穴,將那些山中亂事給掃蕩乾淨。

當然了,朱祁鎮知道,這一件事情,朝廷是要承當一點責任的,因爲李時勉幾乎將兩廣糧食抽空了。直接導致了廣西軍事行動取消。

讓這些人在山中休養生息一年,變得有活躍起來。

但是朱祁鎮對柳溥還是不滿意。

不管怎麼說,這些亂匪雖然在山中,整個活動範圍並不大,敵我對比明顯。但是柳溥卻總是搞不定。

固然是疥癬之疾,但是總不能一直由他們繼續鬧下去吧。

當時山雲鎮守廣西的時候,可是沒有這種破事的。

楊溥說道:“陛下,此事易緩不易急,王翱已經上報了,柳總兵軍中紀律不行,如果陛下催得急了,恐怕還要出反效果。欲速則不達。”

總體來說,明軍的軍紀很一般。

在開國的時候,還能稱得上仁義之師,比起其他義軍,總體來說明軍還比較好的,太祖皇帝總結取天下的經驗,就是以不殺人而取天下。

但是太宗靖難的時候,北軍軍需匱乏,太宗皇帝不得不對一些事情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第一百二十九章 慶都公主駙馬第五十五章 諸將第五十二章 大雨時至第四十二章 孔家南北宗第五十三章 于謙歸來第二十章 郕王之意第五十四章 三邊總督第一百二十五章 于謙的隱患第一百一十八章 太醫學院第一百一十五章 議麓川六第八十八章 衛所改革試點第一百六十四章 王翱第八十六章 天下行商第二十五章 民以食爲天二第二十八章 朱見濬與權力第一次接觸第六十二章 大明朝鮮女真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一百六十章 思機發之死第一百二十六章 其言也善第六十章 徐有貞的目的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九十二章 百官條例之內閣第一百二十二章 治政學院第四十二章 最後一課第十章 老臣于謙第六十五章 調整政策第八十章 其次伐交第三十二章 修陵第七十七章 日食將至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八十六章 大婚第九章 內閣增補第五十四章 于謙的身體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二十一章 衛河入海段第五十六章 朝鮮兩班第四十九章 京倉大火第十三章 始作俑者,其無後乎?第四十六章 千金贈君子第十六章 吾道成矣第一百二十九章 西征之議第一百一十章 約期第二百四十一章 失控的局勢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一十七章 話南京第十五章 禮樂第一章 聖誕將至第二百四十五章 瓦刺大崩潰第一百八十五章 成國公決斷第七十二章 門頭溝至京城線第一百三十四章 張輔之意第四十七章 西虜寇邊第五章 新內閣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一百三十四章 大寧之會第八十九章 太皇太后的考驗第一百二十二章 周忱辦事之道第十八章 瓦刺內亂的可能第六十七章 風雨將至第一百一十四章 議麓川五第一百六十三章 特殊的早朝第八十三章 日本兩幕府第九十二章 畜牧業革命第一百二十七章 將門虎子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八十五章 族產第二十三章 知道了第九十三章 考成法第一百零九章 待詔陸祥第七章 西南局勢第六十八章 鐵路伏筆第三十章 江華島水戰第一百二十八章 捷報傳來第五十八章 朱祁鎮的執念第三十章 風雲暗藏第四十六章 石炭四第四十七章 孔家南宗第一百一十一章 也先最後的反撲第九十六章 別江南第一百四十九章 黃河大工第一百七十八章 決戰於大同城下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一百五十五章 天人楊洪第九十六章 殘破京都第一百零三章 在京都第一百三十三章 傳國玉璽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十九章 不準贖刑第一百四十五章 大朝餘波第八十一章 黃河水患第一百五十六章 和親?第六十章 一樹梅花開第一百一十九章 今有馳道可解憂第六十一章 郭登到第二百零七章 明軍步騎vs瓦刺騎兵第七十章 懸危之計第一百一十九章 長遠之計第一十三章 請修大明會典以安社稷疏第六十六章 建文帝下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