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十一章 滹沱河決

第六十一章滹沱河決

朱祁鎮並不知道,這並不是老天爺看不過他的穿越。而是歷史上本就是這樣。

很多人都知道,明亡於小冰河期的極端天氣。但並不知道。其實並非只有明清易代。纔是小冰河期。

其實整個明清時代都是處於小冰河期。就是處於明清易代那幾十年最爲寒冷而已。

具體的來說,明初有一個短暫的溫暖期,但是這個溫暖期,在洪宣時代,已經是尾聲了。

宣德年間,就已經災害頻生了。

進入正統年間更頻繁。

整個十五世紀有記錄最冷的幾個冬天,分別是1441年,1449年,1454年。而正統五年。正是1440年。

況且,歷史數據本身的問題。這個統計未必完全精確。

但是哪怕退一步而言之。15世紀災害氣溫最冷都幾個年頭。一定在40年代或者50年代間。

大氣運動是互相影響的,溫度最低一度。各種極端的自然災害,爆發的機率就多幾個百分點。

朱祁鎮並不知道,他要面對的是好幾年冬無雪,春無雨。

所以,朱祁鎮將來的苦日子。

不知道有多少?

不過還好。于謙作爲千古名臣,還是有水準的。

最少。在面對預料之中的洪濤之中。整個直隸的表現超出預料的好。

潮白河與盧溝河是去年冬天就開始的重點工程。所以,在洪濤之中表現良好。

漳河與衛河總體來說也是不錯。

雖然有小差錯。但沒有大亂子。

畢竟朱祁鎮砸進去三百萬兩銀子。三百萬兩銀子。在於謙的手裡,推出遠超三百萬兩的能力。也正因爲如此,久旱之下,直隸纔在洪濤之中,有驚無險。

最危險的大清河段。

更是連遇險情。也唯有于謙十幾個日夜。坐鎮堤壩。幾乎冒雨將大清河的堤壩加高了丈餘。這纔有驚無險的度過了險情。

但是並不是說,整個河北都一點問題都沒有。滹沱河就決堤了。

蒿縣東。

滹沱河最重要的一處堤壩。也是張經用盡心力的一處堤壩。已經不能堅持下去。

張經跌坐在大堤上。

這大堤,他也用盡了心思。

夯土的時候。他親自監督。絕對沒有意思弄虛作假之處。也是用的三合土,不敢說堅如磐石。但也決計不至於一衝就垮。

即便是這樣。他依舊放不下心。因爲這一處堤壩正當要衝。

蓋因滹沱河在此處之前。是東西流行。

這一處堤壩。要硬生生的將水流,扭轉爲南北流向。

當中流爲擊水,使滄海亦橫流。

所以張經最擔心的就是此處。甚至不惜一切的。收集真定府的所有石材。

因爲山中取石,大爲不便。絕對不可能在短短工期之內完成。

只要是真定府內石材。不管是修房子的。還是修墓地的。不管是做石碑的。還是做石磨的。

有些道路上用來鋪地的石磚,也被取了出來。

內有三合夯土,外以石磚包裹。也就是矮了一點。連北京城城牆也就這一個規格。

但是,即便如此。也得擋不住滹沱河水。

因爲真正擊潰堤壩的,不在堤壩之上,而在堤壩之下。

不是別的。不是當地的土質。

當地的土質很是疏鬆,滹沱河水在堅固的堤壩前,也是無能爲力。只能乖乖的南流去。

這早已修好的河道,匯入大陸澤之中。

但是時間一長。水流下切之力,就顯示出來了。河道越切越深。堤壩的根基就被掏空了。

張經也想了很多辦法。

比如將裝滿石頭的木框,沉入水之中。

但是這樣的辦法。只能緩解而己。根本擋不住水流持續不斷的下切之力。

眼前堤壩一點點的分崩開裂,一片接着一片的墜入混濁的河水之中。

轉瞬消失的無影無蹤了。

堅固的堤壩並非被沖毀的。而是被掏空根基,在重力的作用下,一點點的崩壞了。

張經還想做一些其他的努力。比如說,在堤壩後面。再加固一層。但是這一切作爲都是徒勞無功。

滹沱河水就好像狂放不羈的勇士,終於衝破了所有阻礙。浩浩蕩蕩的流淌在華北平原。

就好像之前一樣。

張經眼睜看着,卻無能爲力。一時間心喪欲死。

但是當地人卻沒有太大的反應。並非不知道治水的好處。還是都習慣了。

在整個直隸都沒有出現什麼大問題。唯獨此處決河,沖決數縣。

作爲直隸總督的于謙。很快就過來視察了。

張經跪在於謙面前,說道:“下官辦事不利,甘受刑法。但有一言不吐不快。“

于謙淡淡的說道:“說。“

張經說道:″決堤之後,下官百般思量。下官所測之山川地理,皆無差錯。今日之事。臣百死莫恕。皆是下官疏忽所致,大人要懲罰下官,下官絕無一句話,只是要想讓滹沱河,長治久安,非從寧晉入大陸澤不可。“

“請大人,不要因爲下官一人之錯,而廢此策。”

隨即張經重重扣頭,說道:“如真能如此,下官即便是九泉之下,也含笑九泉。”

于謙聽了,輕輕一嘆,說道:“張大人請起,這一件事情,你固然有不當之處,但如果將錯處卻歸於你,卻是太過了。”

于謙來到這裡視察,其實並沒有第一時間看軟禁在驛站之中的張經,而是細細看過張經的治水方案,安撫百姓,並沿着新開滹沱河新道,還有張經修建的滹沱河道視察了一遍。

終於確定一件事情。

那就是張經是下了功夫,張經方案在於謙那裡也是可行的。

爲什麼這麼說,就是因爲這張經的方案,蒿縣到寧晉到大陸澤,這一條路線首先路線短,只有一百多裡。

而且選址還是很有講究的。

雖然當時沒有海拔這個概念,並不知道,這一條路線幾乎與海拔兩百多米過度到海拔五百米過度線上。

華北平原平均海拔在二百米以下。

也就是如果滹沱河向東流的,一旦決堤,在平原之上到底橫流,根本是無遮無掩的。只有平地三尺水,沖垮的地方會有很多。

但是這一條路線,卻是西高,東低。

也就是一點要決堤,只要將西邊的堤壩掘開,洪水即便衝出河道,也不會散溢的。

也就有了足夠的泄洪區。

很多地方都有這樣的原則,因爲地利的不同,在河堤不能堅守的時候,只能掘開某一次的河堤。

固然會淹沒一些人家,但比起滹沱河在平原之上,橫衝直撞,一泄千里。損失就小太多了。

所以不管從什麼方面來看,這一個路線都不能說錯。

“只是經此一事,不能不對你有所懲罰,這樣吧,你從今日就是真定府同知了,這滹沱河,我還是交給你了。”于謙說道:“希望,你不要辜負了兩岸百姓,也不要辜負了朝廷。”

其實于謙之前,就有將天津知府的位置,給張經的意思。張經也算是貶職了。于謙對張經也不算是徇私。

因爲,治水乏人。已經成爲很現實的情況了。

張經雖然半路出身,但是看他的規劃,也得其中三味。人才難得,尤其而今大規模治水在即的。

于謙是爲朝廷惜才。

張經說道:“下官謝過於大人。請於大人放心,張經這條命押在滹沱河河堤之上了。”

于謙說道:“好了,我記得了。”

只是于謙說得這麼容易,其實也不是太容易的,他必須向朝廷上奏疏,解釋爲什麼保張經,並且以自己的官聲爲張經做保。

也就是說張經如何治水不成,連於謙都要受牽連的。

也是一件麻煩事。

第一百二十六章 巡城二第十二章 軍議第六十七章 朱祁鎮的後宮第七十五章 于謙奏對第四章 可憐的王振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一百一十七章 橫絕大漠第六十一章 鬆陰城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二十七章 朱見濬的決斷第十二章 見義必爲,非勇也第二百四十九章 殺俘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四十一章 石亨的追擊第九十八章 來自江西的暗箭第五章 天馬來兮從西極第八十四章 工業化的種子第二章 財政危機的延續第十四章 糧食危機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一百一十章 各自退兵第六十章 明浪第一百章 戰爭的腳步聲第一百零九章 甘肅在行動第二百一十三章 成國公的死訊第三十二章 天下大蝗第二十六章 換講官之意第七十六章 佛山鐵業第九十二章 拼命娶公主第九十五章 西軍第一百四十八章 臨危受命的于謙第三十五章 冷眼旁觀新世界第一百九十四章 阿刺知院的去向第七十二章 大朝會二第一章 天盛大可汗也先第二百零五章 希望的煙塵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十二章 徐有貞眼中的機會第五十七章 河北旱情第二十八章 工部兩尚書第二百三十八章 挖出精銳第七十八章 趙新的考驗第一百零三章 白藤江第五十二章 于謙的去向第二十章 治水三人小組第四十三章 海西經營第八十三章 西南隱憂第一百八十一章 大同城下第二百四十七章 撒網第一百四十章 天下藩王第四十六章 重構東北戰略第四章 太后第三十八章 家事國事第二十一章 太子南下第九十章 開海二第二十二章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第一百零四章 周忱第一百五十五章 瓦刺使團的到來第一百一十九章 瓦刺的外交試探第二十九章 塵埃落定大藤峽第一百五十章 漕運難題第八十二章 凱旋閱兵第四十四章 孔弘緒第一百七十三章 脫脫不花賭贏了第二十六章 朝鮮之戰的帷幕第四十五章 石炭三第七章 聖誕安排第五十九章 暗潮第一百三十九章 楊溥的政治理念第一百八十章 登壇拜將第一百四十三章 李賢的機遇第一百二十八章 大案之始第八十六章 西北亂局第八十五章 河湟四衛第九十五章 大雲南第六十四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第十三章 老臣心第二十七章 水部設想第二百三十六章 南兵堪戰第一百八十四章 瓦刺撤退第八十八章 對江南重賦不同的看法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三十九章 欽州黃氏之戰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八十四章 家族第一百四十一章 黃河,黃河第七十四章 三喜衝厄第七十三章 試行天下第七十六章 聯姻蒙古第八十九章 御前會議之餘音第二十章 應對安南之策第八十五章 更改方略第一百六十九章 香囊識人第一百九十七章 將軍百戰死第八十三章 西事急第一百七十三章 太皇太后最後教誨第一百五十七章 襄王出京第九十四章 徵麓川餘波第四十章 武學派系的雛形第八十八章 舊港施家